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11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目录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2脑出血临床路径7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124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185癫痫临床路径236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287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33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439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51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5811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661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7113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78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8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方法:将100 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分别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教育。
结果:观察组家长健康知识达标率96% 较对照组72% 高,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
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病毒性脑炎;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091-02Nursing pathway for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on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are path for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in effect.Methods: 10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patients were given clinical care path, conventionaleducation. Results: The parents of healthy knowledge compliance rate of 96%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72% higher, all symptomsshorter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are path to take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can improvehealth education.【Key words】clinical care path; viral encephalitis; health education病毒性脑炎是危及小儿生命安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因病毒导致的精神和意识障碍,病情程度不一,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可完全恢复,只有少部分患儿会遗留肢体、智力障碍及癫痫等症状[1]。
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
若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
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此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大多数患儿病程呈自限性。
【诊断标准】
(一)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倦怠、嗜睡。
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病程大多在1~2周。
(二)病毒性脑炎
急性起病,大多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可有精神情绪异常、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改变,甚至脑疝。
部分患儿可有偏瘫,病理征阳性。
病情严重可有失语、多汗、流涎、瘫痪等后遗症。
病死率较高。
(三)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可正常,淋巴细胞可增多。
2.脑脊液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分类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大多正常或稍增高,糖含量正常。
3.头颅CT、MRI可有异常。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应以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三关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与良好的护理。
成人补液量1500~2000ml/d,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证热量。
(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合理营养。
(二)控制脑水肿和惊厥。
(三)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
(四)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无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抗病毒治疗;2.糖皮质激素治疗;3.抗生素治疗;4.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8周,轻症3–4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6/G05.1病毒性脑炎疾病编码。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病毒性脑炎路径,否则进入轻症病毒性脑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4)脑电图;(5)头颅CT/MRI;(6)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2)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
(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3.抗癫痫药物:依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神经内科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起病,病前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等史;
2.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或者瘫痪;可合并精神、智力和行为异常等。
3.查体可见体温升高、精神异常、智力下降、视乳头水肿、瘫痪、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感觉障碍、病理反射阳性、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
4.腰穿提示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但葡萄糖和氯化物正常。
病毒免疫学检查提示抗体滴度进行性升高。
5.头颅CT提示大脑有局灶性低密度影像;脑MRI提示大脑有局灶性长T1、长T2高信号,并可有强化。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抗病毒药物
2.皮质类固醇激素;
3.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6.002病毒性脑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概述: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常见的病毒包括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
本文将从临床诊断、治疗和病历分析等方面,对病毒性脑炎进行讨论。
一、临床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的起始过程和演变、既往病史等。
日常生活注意卫生和接触史的强调,例如是否曾接触过蚊虫等传播病毒的媒介。
2. 体格检查: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全身情况的评估,以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和脑部损害情况。
3. 辅助检查:- 临床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病因。
- 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压力、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等指标,在不同病毒感染下可能有不同的改变。
- 病毒学检查:采用PCR、病毒分离培养或免疫学检测等方法,寻找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
- 影像学检查:以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颅CT等技术,观察脑部的异常改变。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包括对病毒感染的处理和对脑损害的支持性治疗。
1. 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毒的类型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例如,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颅内高压,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控制惊厥等症状。
3. 其他治疗:对合并症如癫痫等进行相应的治疗。
针对患者的病情,可以考虑使用抗炎、抗惊厥等药物。
三、病历分析以下是一例病毒性脑炎的病历分析,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患者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头痛、发热、意识模糊2天病史采集:患者追溯病史,近期无外地旅行记录,没有接触传播病毒的媒介。
自述约1周前开始有发热、疲乏的症状,2天前出现头痛,且逐渐加重。
头痛伴有呕吐、意识模糊、行动不便等症状。
体格检查:患者体温38.8℃,颈项强直、肌张力增高,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意识模糊、脑神经异常和肢体运动障碍等病理反射。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住院患者。
一、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编码为:A86/G0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国卫办医函〔2016〕1315号印发)。
2.分期诊断参照《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黄培新、黄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急性期(2)恢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黄培新、黄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急性期:风热犯头证气营两燔证热盛动风证痰热蒙窍证恢复期:痰瘀阻络证阴虚邪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病毒性脑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患者。
2.合并其他病原学(如细菌、结核、隐球菌等)感染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辅助记录症状记分表及数字疼痛量表测定等。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颅脑CT/颅脑MR平扫+增强、脑电图;脑脊液生化、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细胞学;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等;血清病毒核酸检测;传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病原学方面( 血和脑脊液TORCH,血和脑脊液EB病毒抗体+DNA、CMV-DNA及相关病毒DNA检查,根据病程复查病毒抗体滴度)、自身免疫学检查、其他感染因素等;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胸/腹部CT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80例确诊的手足口病和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
两组都采用儿科的整体护理程序和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使用不同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质量评价和住院时间得分(p005)具有可比性,没有明显差异。
12 方法两组都采用儿科的整体护理程度和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评估,在评估后,根据临床路径护理的内容确定护理的具体实施,同时填写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惊厥护理、口腔护理、输液护理、健康指导、高热护理、脑内压观测、饮食护理、个性化方案、消毒隔离。
将表格放入患儿的护理病历当中,为了便于患儿家属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充分理解护理的目的,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儿家属进行讲解。
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并且做好相应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将资料整理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3 讨论护理程序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计划,有目的的行动和步骤,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生理、心理、发展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护理,是一种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而临床路径是一种符合效益、成本规律的高质量管理模式,是为特定的单病种疾病提供的标准化护理治疗。
指一组人员针对某一病种的康复、监测、治疗及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延迟、资源浪费,以及服务对象得到最好的医疗护理服务为目的。
整体护理的开展为临床护理路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某一病种而言,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临床护理路径以特殊及常规检查、入院评价、治疗、医嘱、饮食指导、出院计划、诊断、活动、护理、教育等为纵轴,以住院时间为横轴,针对特定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群体,形成计划表,对具体什么时间做哪项治疗、检查及护理、病情程度、出院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说明。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蒙美琴,李洁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 530003【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方法:将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采用CNP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护理干预。
对比住院时间、知识掌握情况和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NP可有效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质量,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获得家属满意。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病毒性脑炎;护理质量[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22-0142-0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PICU常见的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儿童病毒性脑炎常因症状的非特异性、非典型性及原因的多样性导致误诊或延误治疗,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类型[1]。
我们对4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CNP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4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
入组标准:①符合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1月~9岁被转运至小儿重症的患儿;③患儿家长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儿家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并能正常交流。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或存在慢性病的患儿。
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36±2.11)岁,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1月~9岁,平均年龄(4.23±2.11)岁。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 观察组 ①制定路径表:科室召开集体会议,所有医护人员共同探讨,结合传统病毒性脑炎的护理经验,查阅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相关护理文献等,同时护士应前往病床了解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的实际需求,综合评估患儿病情情况,在传统护理流程基础上制定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路径表格。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无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抗病毒治疗;2.糖皮质激素治疗;3.抗生素治疗;4.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8周,轻症3–4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6/G05.1病毒性脑炎疾病编码。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病毒性脑炎路径,否则进入轻症病毒性脑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4)脑电图;(5)头颅CT/MRI;(6)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2)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
(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3.抗癫痫药物:依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病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无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实质)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轻中度增高,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病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
1.抗病毒治疗。
2.糖皮质激素治疗。
3.抗生素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轻症3-4周,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8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6/G05.1病毒性脑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病毒性脑炎路径,余进入轻症病毒性脑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3)心电图和X线胸片;
(4)脑电图;
(5)头颅CT/MRI;
(6)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脑脊液常规、生化、蛋白定量,及病原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重症)、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
(2)并发其他感染的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
(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1)推荐阿昔洛韦静脉滴注:
①成人:阿昔洛韦 10-15mg/kg.d,每日2-3次,最大剂量30mg/kg.d,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0-21天。
②儿童:每8小时按体重10mg/kg,共10日。
最高剂量为每8小时按体表面积500mg/平方米。
③对阿昔洛韦过敏者禁用,脱水或已有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2)推荐病毒唑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①成人及小儿每日10mg/kg-15mg/kg,老人每日10mg/kg,分2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连用不超过7日。
②孕妇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有严重贫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3)可选用的其他抗病毒药物:
①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每次5mg/kg体重,每12小时1次,每次静滴1小时以上,疗程14-21日。
对本品或阿昔洛韦过敏者禁用,肾功能减退者剂量应酌减。
②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用5天。
2.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根据脑水肿程度选择相应脱水强度的脱水药物剂量。
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和β-七叶皂苷钠等。
3.抗癫痫药物:依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据病情调整用量。
鲁米那钠肌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口服。
4.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等。
(1)推荐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地塞米松:10-20mg/d,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5-7天,后改为强的松30-50mg/d,每日1次口服,病情稳定后每3-5日减5-10mg,直至停药。
(2)推荐甲泼尼龙静脉滴注:
甲泼尼龙:重症时采用冲击疗法:500-1000mg/次,1次/日,静脉滴注,连用3天,后改为强的松30-50mg/d,每日1次口服,以后每3-5日减5-10mg,直至停药。
(3)糖皮质激素禁忌症:
对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者,严重的精神病史,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
后,较重的骨质疏松,明显的糖尿病,严重的高血压,未能用抗菌药物控制的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全身性真菌感染,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肺结核。
5.抗菌药物:经验性用药或根据病原学结果用药。
6.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相关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或基本恢复。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治疗;频繁癫痫持续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严重感染等并发症须进入ICU治疗。
(十)参考费用标准:
轻症8000-10000元;重症20000-40000元。
二、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表单(轻症患者)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4周
三、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表单(重症患者)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6-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