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
- 格式:pptx
- 大小:735.77 KB
- 文档页数:39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小孩病毒脑炎都有哪些症状呢?
导语:孩子在小时候因为抵抗力比较差,如果父母不注意护理的话,很容易导致出现各种疾病,其中病毒性脑炎是孩子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病危害性
孩子在小时候因为抵抗力比较差,如果父母不注意护理的话,很容易导致出现各种疾病,其中病毒性脑炎是孩子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病危害性极大,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有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生命危险,但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小孩出现病毒脑炎会有哪些症状?
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散发性脑炎。
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胞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
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
症状体质
1、病史不同的病毒,其传染途径、好发季节和好发年龄不同。
如腮腺炎病毒脑炎通过呼吸道传染,多发病于冬春季,以年长儿为多见;肠道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夏秋季,经呼吸道及急性病毒性脑炎肠道感染,多见于年幼儿。
2、症状、体征由于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程度轻重不等,故表现多种多样。
弥漫型脑炎常先有全身不适,很快即出现昏迷、惊厥,同时伴有发热;脑干型脑炎常有面神经瘫痪、呛咳、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无力和(或)动眼神经麻痹、假性球麻痹等表现。
假肿瘤型脑炎常有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差或瘫痪、失语、精神症。
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疗方案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性炎症。
急性感染时,由于缺氧和毒素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致颅内压增高;同时因无氧代谢增加,脑细胞水肿,临床上表现为抽搐、昏迷,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但其他指标多正常。
病情较重者可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颅神经瘫、癫痫发作及智力障碍等。
严重者可因颅内高压、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而死亡。
【诊断要点】(1)症状:①前驱期症状,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
②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症状、惊厥、记忆力减退、幻觉、性格改变、精神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
(2)体征:脑膜受累时脑膜刺激征阳性;皮质受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脑水肿严重合并脑疝可见视盘水肿,瞳孔直径、呼吸、心率变化。
流行性腮腺炎可伴腮腺肿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皮肤等出现疱疹。
(3)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提示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细胞数在(0~500)×106/L,早期以单核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部分患者检查结果正常。
(4)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分类正常或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C 反应蛋白正常或稍增高。
(5)脑电图:多显示多灶性、弥漫性的高幅或低幅波。
(6)CT 检查:脑组织表现为炎症、水肿等低密度影。
(7)病原学诊断:①脑脊液送病毒分离或特异的病毒核酸检验阳性。
②脑脊液做病原学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③血清学检查,其抗体滴度在恢复期较急性期高出4倍以上方可诊断。
也可测定脑脊液中的抗体。
【治疗要点】(1)综合治疗:加强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热和惊厥,应用脱水药,防治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
(2)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有碘苷(疱疹净)、阿糖腺苷、干扰素、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等。
更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EB 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疗效较好,近年使用较多。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引言:小儿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或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许多儿童的健康威胁,因此研究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丙种球蛋白作为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手段备受关注,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一、丙种球蛋白的抗病毒机制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血浆制剂,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G(IgG),对病毒感染具有抗体中和作用。
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病毒侵入神经细胞后会释放病毒抗原,进而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
而丙种球蛋白中的IgG能够与病毒抗原结合,并在体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
二、丙种球蛋白的免疫调节作用除了直接抗病毒作用外,丙种球蛋白还能透过免疫调节作用来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发生是病毒侵入造成的,但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也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因素。
丙种球蛋白中的IgG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反应,降低炎症反应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三、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安全性丙种球蛋白作为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手段,其安全性是患儿家长关注的重点。
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但严重不良反应较为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剂量应用指导,避免剂量过高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副作用。
四、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研究针对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不少相关研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一项回顾性研究总结了多个临床试验的结果,发现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显著缩短病程、改善神经系统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五、丙种球蛋白的剂量与疗程选择在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时,剂量与疗程的选择是关键因素。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10-28T09:23:16.025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7期作者:胡露露;张霞丽[导读] 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对我院患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80例护理病例进行选取,胡露露;张霞丽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急危重症医学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54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对我院患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80例护理病例进行选取,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由病例择取时间作为分组标准,(对照组40例患儿为前期病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患儿为后期病例)采取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在干预期间对两组患儿各项指标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干预后成效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展开测评。
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干预成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值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数据比值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期间,预先分析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后,展开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护理成效,加速患儿疾病转归,改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早期护理干预;干预成效;护理满意度前言病毒性脑炎作为儿童颅内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病毒因素引起,使患儿出现发热、嗜睡等现象,并且复发性较强[1]。
若不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将导致患儿出现精神障碍和幻觉,引发生命危险。
在疾病治疗期间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导致患儿语言及身体出现障碍[2]。
为提高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预后效果,采取早期护理干预介入其中,并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患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80例护理病例进行选取,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由病例择取时间作为分组标准,(对照组40例患儿为前期病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该组40例患儿中年龄上限为6岁,下限为6个月,均值(3.09±1.05)岁,男患儿19例,女患儿21例;(观察组40例患儿为后期病例)采取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该组40例患儿中年龄上限为7岁,下限为6个月,均值(3.85±1.11)岁,男患儿21例,女患儿19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儿童病毒性脑炎416例临床报告总结【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诊治方法。
方法:对416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脊液和脑电图及ct检查阳性率高。
416例中,治愈403例(96.87%),好转11例(2.64%),无效2例(其中死亡1例)(0.48%)。
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准确诊断后及时对症治疗,疗效较好。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治病毒性脑膜(脑)炎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病毒性脑膜(脑)炎可存在不同的临床特点。
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我院儿科门诊及病房收治了较多儿童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例。
现收集整理了在此期间收治的416例病毒性脑膜(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研究儿童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第6版),共收集住院病例416例,其中男298例,女218例,年龄3个月~14岁,住院天数1~21天。
1.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伴有抽搐、意识改变及精神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症。
其中抽搐病例153例,意识障碍131例,58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等,74例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等。
1.3脑脊液分析416例中进行脑脊液检查者367例。
常规检查显示轻微压力增高91例,正常276例;白细胞计数<10×106/l的109例(29.7%),(21~50)×106/l 122例(32.24%),(51~500)×106/l137例(37.32%),(501~1000) ×106/l46例(12.53%),大于1000×106/l的2例(0.87%)。
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蛋白定量正常或轻微升高,糖和氯化物的水平正常。
1.4实验室检查全部进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242例,中性粒细胞增高237例,脑脊液检查314例,正常66例,异常248例。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病毒性脑炎(VE)是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疾病,是多种病毒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炎症综合征,如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会侵犯患儿脑膜或脑实质,起病急、发展迅速,不仅会影响患儿脑血管循环,还会使患儿出现意识障碍、脑疝等并发症,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儿健康成长,若治疗不及时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2]。
此类病毒性感染疾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对此强调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治。
临床针对该疾病急性期以综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等,旨在迅速控制感染、缓解患儿相关症状和体征,控制病情进展,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死亡发生概率[3]。
阿昔洛韦,别名无环鸟苷,属于嘌呤核苷类似物,能抑制病毒DNA复制,是治疗VE疾病的有效药物。
本文通过临床药师参与一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使用阿昔洛韦治疗情况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患者李XX,性别女,年龄4岁。
主诉:因“发热半天”就诊。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7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8%,淋巴细胞百分比28.0%,Hb173g/L,PLT 235.0×109/L,CRP 2.5mg/dL。
急诊查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拟“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收人我科。
入科后查体:体温37.8℃,脉搏130次/min,呼吸50次/min,血压69/36mmHg;神志清,咽充血,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啰音,肛周皮肤红,四肢活动尚可,肌张力正常。
入科后完善相关检查,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检查。
术后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脑脊液检查结果:外观无色透明澄清;脑脊液生化示葡萄糖2.94mmol/L,蛋白定量42.3mg/dL,氯118.4mmol/L;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Ⅱ核酸检测示阳性。
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补充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既往史:患儿母亲无遗传病史,无慢性咳嗽、哮喘病史。
患儿家属及陪同人员近14天内否认上海市、北京市、广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否认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否认曾接触过来自上海市、北京市、广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否认有聚集性发病。
儿童病毒性脑炎 (2021年版)一、病毒性脑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轻中度〕ICD-A86.x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嗜睡、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可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抗生素治疗前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对症治疗:高热时降温,惊厥时止惊、降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病毒治疗。
4.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
5.必要时应用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6.必要时针灸、康复等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中症2-3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卫生部疾病编码ICD-A86.x00病毒性脑炎。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工程。
1.必需的检查工程:〔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4〕脑电图;〔5〕头颅CT/MRI;〔6〕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涂片、培养、病毒性抗体〕。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工程:〔1〕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自身抗体、甲状腺相关抗体;〔2〕血、脑脊液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3〕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干预【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
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
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2.1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
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
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2.2.1 高热的护理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
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
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
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
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例分享相关试题及答案
1、患儿男,5岁,一周前流涕.继之高热、头痛、嗜睡、精神异常、意识障碍。
口唇有疱疹。
白细胞正常。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基本正常。
首先应考虑()
A、结核性脑膜炎
B、化脓性脑膜炎
C、病毒性脑膜炎
D、脑脓肿
E、脑栓塞
2、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检查结果中可出现()
A、外观浑浊
B、压力降低
C、细胞数减少
D、蛋白质正常
E、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3、以下关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检查的说法错误的是()
A、脑电图可表现为额、颞叶为主的弥漫性异常脑电波
B、急性期HSV-IgM阳性或核酸阳性有助于诊断
C、恢复期HSV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或降低者
D、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降低,以淋巴为主,蛋白轻度降低,糖和氯化物正常
E、头颅CT可发现颞叶明显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
4、以下关于高压氧治疗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效提高脑组织及脑脊液血氧浓度和血氧分压,增强血氧的渗透能力促进氧从血液向组织弥散
B、高压氧下可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打断脑缺氧—水肿之间的恶性循环
C、通过建立新的轴突联系,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使脑电慢波减少,改善大脑功能
D、高压氧下,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可增加化学药物的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E、以上都对
5、以下脑脊液外观为浑浊米汤样脑炎的是()
A、化脓性脑炎
B、结核性脑炎
C、病毒性脑炎
D、隐球菌性脑膜炎
E、病毒性脑膜炎
答案:CEDEA。
收稿日期:2018-01-26作者简介:马志英(1981-),女,汉族,本科,主治医师㊂研究方向:重症医学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㊂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R e p a i r i n g F i n ge rE n dT i s s u eD ef e c tw i t hD o r s a l F a s c i a l P e d i c l eF l a pZ e n g Hu i ,e t a l (N a n h a iH o s p i t a l o f S o u t h e r n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 o s h a n 528200)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f r e p a i r i ng f i n g e r e n d t i s s u ed e f e c tw i t hd o r s a l f a s c i a l p e d i c l e f l a p .M e th o d s :60p a ti e n t sw i t h f i n g e r e n d t i s s u e d e f e c t t r e a t e d i n ah o s pi t a l f r o m M a r c h2013t oS e p t e m b e r 2015w e r es e l e c t e da n dr a n d o m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2g r o u p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wa s t r e a t e dw i t h d o r s a l f a s c i a l p e d i c l e f l a p ,w h i l e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d o p t e d t h em e t h o do f l o c a l s k i n f l a p t r a n s f e r f o r t h e p r o -c e d u r e .C o m p a r e d t w o g r o u p s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u pe rf i c i a l a n d t w o p o i n t so f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I nt h e s t u d yg r o u p ,s u p e r f i c i a l s e n s a t i o n ,d e e p s e n s a t i o n ,7~10mmt w o -p o i n t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 a n d 4~6mm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s u p e r i o r t o th o s e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C o n c l u s i o n :I t i s a s i m p l e a n d e f -f e c t i v em e t h o d t o r e p a i r t h e d e f e c t o f f i n g e r t i p t i s s u ew i t h t h e d o r s a l f a s c i a l p e d i c l e f l a p,i t c a n a m e l i o r a t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s k i n f l a p r e p a i r ,i m p r o v e t h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r e c o v e r y o f p a t i e n t s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h o u l db e f u r -t h e r p o pu l a r i z e d .K e y wo r d s d o r s a l f a s c i a l p e d i c l e f l a p ;f i n g e r e n d t i s s u e d e f e c t ;d e e p s e n s a t i o n ;s u p e r f i c i a l s e n s a t i o n 文章编号:1004-4337(2018)12-1749-03 中图分类号:R 729 文献标识码:A㊃临床科研分析㊃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S V E )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分析马 志 英(开封市儿童医院 开封475000)摘 要: 目的:研究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S V E )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措施,从而提高治愈率㊂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7年4月到某院进行急救的儿童,经确诊38例患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㊂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配合全面护理以及早期干预治疗㊂结果:38例患儿中康复率占36.8%,好转率占60.5%,总有效率达97.4%㊂结论:对症治疗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控制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S V E )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情,康复率显著增加,致残率降低㊂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救; 对症治疗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4337.2018.12.005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㊂病毒主要是通过穿过血脑屏障直接到达脑部脑实质,从而引起原发性脑炎㊂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㊁头痛㊁呕吐㊁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等脑实质损害和颅内高压征的症状㊂若是救不得当,除了会导致患儿死亡外,还可导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㊁智力低下㊁继发癫痫等[1]㊂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㊁系统以连锁序贯性或累加的形式,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障碍,以至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㊂儿童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常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儿童致残率很高㊂本研究对来我院进行急救的38例儿童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急救来分析急救措施的有效性以及该病的临床特点,为降低该病的致残率提供方法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2017年4月来我院进行急救的38例经确诊为儿童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符合‘儿科学“(第6版)[2]病毒性脑炎和‘实用儿科学“(第7版)[3]MO D S 的诊断标准㊂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为7个月~10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6~48h ㊂所有患者在性别㊁年龄㊁入院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1.2 入院急救时临床表现38例患者均表现出发热㊁头痛㊁抽搐和呕吐的症状㊂其中有12例发生呼吸道感染,13例呼吸衰竭伴有意识障碍,3例瘫痪,10例呈惊厥态㊂㊃9471㊃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年第31卷第12期1.3检查方法到院后立即进行以下检查:(1)脑部电图检查:38例患儿(100%)脑部均呈现异常状态,其中30例呈现重度弥漫性尖慢波增加,8例呈现轻度异常,患儿睡眠纺锤部分或者全部消失;(2)脑脊液检查:30例患儿出现异常(78.9%),脑脊液呈无色透明,涂片镜检未检出细菌,培养基中也无细菌生长,但通过病毒学检查发现8例H S VI,3例肠道病毒,乙型脑炎病毒2例,柯萨奇病毒1例,腮腺炎病毒2例;(3)头部C T/M R I检查:其中有20例(52.6%)表现异常,出现大脑和小脑灰质及密度异常的有4例,脑干和脑室增大的有10例,5例患儿的颞叶和皮质下都发生了病变;(4)血常规检查:30例(78.9%)淋巴细胞显著增多,白细胞(3~24)ˑ109个/L,蛋白显著增多有31例(81.6%);(5)肝㊁肾和心脏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14例)㊁尿素氨(11例)㊁血肌酐(4例)㊁乳酸脱氢酶(7例)和C K-M B(2例)均显著升高㊂1.4方法1.4.1对症治疗(1)抗病毒治疗:给予16例患者阿昔韦洛进行抗病毒治疗,按照每次9m g/k g的剂量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3次,12d为1个疗程;对于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利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每次将5m g/k g利巴韦林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滴注;(2)抗惊厥治疗:给予10例呈惊厥态的患者苯巴比妥进行治疗,若症状不能缓解,则给予地西泮进行治疗,伴有昏迷状态的给予水合氯醛和丙戊酸钠,密切监视其血药的浓度;(3)脑水肿治疗:先应用甘露醇治疗有脑水肿症状的患儿,半小时后应用呋塞米进行治疗,治疗期间配合应用地塞米松,连续治疗2d,期间根据意识状态等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次数㊁时间以及用量,可显著的减少脑部水肿和一氧氮合酶的产生,同时能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总治疗时间不超过1周;(4)降温处理:对于38例有发热症状的患儿首先选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温水擦拭全身或者冰敷等,对于高热不退的患儿可以给予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降温,也可以配以退热贴㊂若以上治疗均无效可采用人工冬眠疗法进行治疗,伴有抽搐的患者辅以安宫牛黄丸进行治疗㊂1.4.2全面护理(1)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并且随时观察患者胃内容物的情况;(2)补液:给予脑部水肿患者注射甘露醇㊁呋塞米进行脱水后,需要补充液体维持血容量和电解质的稳定;同时补充钙制剂,避免出现血清钙紊乱㊁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3)供氧:给予患儿面罩或者鼻塞法持续给氧;出现呼吸衰竭的13例患儿可给予机械辅助人工呼吸;(4)保护脑组织给药:为改善脑部循环,保护脑组织,于7~10d时给予38例患儿复方丹参治疗;对于出现神经症状的患者配合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和奥拉西坦来改善修复神经功能;(5)康复干预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后持续给予高压氧治疗,同时配合针灸和感觉综合训练等㊂1.4.3效果判定标准治疗4周后进行治疗效果判定㊂治愈康复:所有症状消失,精神正常,脑电图和心电图以及头颅C T检测均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出现;病情好转: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留有一点后遗症,如轻微的精神和智力以及行为异常,或者伴有癫痫等;无效:病症无缓解,脑电图㊁心电图和脑脊液检测均呈中度或者重度异常㊂1.5统计学方法利用S P S 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t检验;数据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患者治疗效果分析38例患儿中14例完全康复,23例病情好转出院,有1例无效转院,总有效率达97.4%,见表1㊂表138例患儿急救效果救治效果例数(例)所占百分比(%)完全康复1436.8病情好转2360.5无效12.6χ219.3P<0.01 2.2患者出院3个月后复查情况患儿出院后3个月回院进行复查发现:34.2%患儿智力和精神出现问题,2.6%的患者出现偏瘫,21.0%伴发癫痫,见表2㊂表2出院3个月后复查情况后遗症例数(例)所占百分比(%)智力和精神异常1334.2偏瘫12.6癫痫821.03讨论儿童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危险重病症,对小儿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㊂主要是由于病毒进入血液后形成病毒血症,再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导致全身器官均受到感染,最后病毒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即发生全身性炎症,机体内的各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㊁白细胞介素I I等)增加;当病情严重㊁炎症反应增大时,可引发S I R S和MO D S㊂当机体受到感染时,会发生应激反应,容易激发局部的组织器官缺氧,造成酸中毒的同时细胞的通透性增加,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㊂本研究发现该病最易造成心脏㊁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以及呼吸道的感染,从而出现呼吸困难㊁肝脏肿大㊁水肿等症状,并伴有高热不退和颅内压增高的现象㊂因此,应该加强该病的对症治疗和治疗后的护理工作,例如具有惊厥状的辅以抗惊厥药物㊁高热不退的运用物理降温为主㊁脑水肿的给予脱水利尿的药物等对症治疗措施㊂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护理,促进患儿的康复,降低后遗症的出现率,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㊁心电图㊁心肌酶等的变化,提高救治率㊂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合理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该病的致残率㊂本研究的38例患儿入院立即进行脑电图检查,均出现异常,脑部出现散在性的慢尖波,表明患者脑部病变在下皮层,并伴有水肿㊂该临床症状与吴蓉[4]的发现一致㊂由于目前该病还尚未有特效药可以使用,所以导致患者致残率不断增加㊂本研究发现患该病的患儿大部分都会出现意识障碍,损伤的器官较多;病毒主要通过血脑屏障侵入大脑,导致N a+-K+-A T P功能紊乱,同时导致脑细胞外的氧化酶和水解酶等不能进入脑内细胞,而脑细胞内的代谢产物也不能顺利的排出来,严重的破坏了血脑屏障,使大脑损伤,神经传导受阻,最终引起患儿昏迷㊁癫痫等㊂因此治疗该病的重点是修复破坏的血脑屏障,防治脑细胞的损伤,促进中枢神经的修复㊂本研究中出现精神异常且伴有抽搐的患儿,表明其㊃0571㊃J o u r n a l 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e d i c i n e V o l.31N o.122018血脑屏障受到损伤,神经元功能异常㊂实验中使用苯巴比妥㊁地西泮和丙戊酸钠来降低动作电位发生的频率,促进K+的内流,抑制了细胞膜泵的活性,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患儿抽搐的作用㊂有研究发现抗病毒药物,例如阿昔洛韦㊁利巴韦林和更昔洛韦具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能够抑制病毒的合成㊂因此对于有H S V-I㊁乙型脑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的病例,本研究利用阿昔洛韦㊁利巴韦林和炎琥宁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重症的患儿立即进行辅助呼吸,能够增加其血氧含量,降低炎性因子对于呼吸系统的抑制,从而达到了解除患儿脑部血管痉挛的症状㊂早期康复干预治疗也是该病的重点,因为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儿的康复㊂根据胡文静等[5]研究发现的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且生命体征正常,神经症状消失后2天就可以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使用甘露醇和呋塞米进行脱水利尿,只能暂时缓解脑部水肿的症状,停止用药后症状又会再次出现㊂因此,本研究在病情好转后7~8d就开始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从而减少机体内的自由基数量,使机体的A T P活性增强,减轻脑部水肿的症状,同时进行运动感觉㊁视觉㊁听觉㊁语言等的训练,促进机体的恢复㊁大脑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以及神经细胞的修复等,该救治措施使得患儿致残率明显的降低㊂参考文献1李尔珍.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治进展.小儿急救医学,2005,12 (3):230~231.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吴蓉.小儿病毒性脑炎30例诊治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 (4):945~946.5胡文静,方红军,王平,等.高压氧结合药物综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7,9(3):246~249.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F i r s t-a i dA n a l y s i s o fC h i l d r e nw i t hS e v e r eV i r a l E n c e p h a l i t i s(S V E)C o m p l i c a t e dw i t h M u l t i p l eO r g a nD y s f u n c t i o nS y n d r o m eM aZ h i y i n g(K a i f e n g C h i l d r e n'sH o s p i t a l,K a i f e n g475000)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T o s t u d y t h e 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 e m e r g e n c y m e a s u r e s o f c h i l d r e nw i t hs e v e r ev i r a l e n c e p h a l i t i s(S V E)c o m p l i c a t e dw i t h m u l t i p l eo r g a nd y s f u n c t i o ns y n d r o m e,s oa s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c u r e r a t e. M e t h o d s:C h i l d r e nw i t h f i r s t a i d f r o mJ u l y2011t oA p r i l2017i n a h o s p i t a l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38c a s e s o f v i r a l e n c e p h a l i t i s c o m p l i c a t e dw i t hm u l t i p l e o r g a nd y s f u n c t i o n s y n d r o m ew e r e c o n f i r m e d.T r e a t e dw i t h s y m p t o m-a t i c t h e r a p y,a n d c o m b i n e dw i t h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a r e a n d e a r l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R e s u l t s:A m o n g38c h i l d r e n,t h e r e c o v e r y r a t ew a s36.8%a n d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r a t ew a s60.5%,t h e t o t a l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w a s97.4%.C o n c l u-s i o n:T h e s y m p t o m a t i c t r e a t m e n tm e t h o dc a ne f f e c t i v e l y c o n t r o l 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 c h i l d r e nw i t hs e v e r ev i r a l e n c e p h a l i t i s(S V E)c o m p l i c a t e dw i t h m u l t i p l eo r g a nd y s f u n c t i o ns y n d r o m e,t h e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r a t e i n c r e a s e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n d t h e d i s a b i l i t y r a t e d e c r e a s e s.K e y w o r d s v i r a l e n c e p h a l i t i s;m u l t i p l e o r g a nd y s f u n c t i o n s y n d r o m e;f i r s t a i d;s y m p t o m a t i c t r e a t m e n t㊃1571㊃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年第31卷第12期。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治疗这一疾病,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首先,丙种球蛋白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能够中和体内病毒并降低炎症反应。
临床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改善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
一项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组别中,约有80%的患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其次,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安全性较高。
丙种球蛋白来源于献血者的血浆,并经过严格的病毒筛查和消毒处理,因此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较低。
在过去的临床观察中,很少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多数患儿能耐受治疗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然而,丙种球蛋白治疗也可能引起一些轻度不良反应,如头痛、发热等,但这些反应大多是自限性的,不会对患儿的生命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与其应用时间、剂量以及疾病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临床指南建议,对于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尤其是重症患儿,应尽早开始丙种球蛋白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由于疾病类型和患儿个体差异的存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具体效果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此外,应注意合理控制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剂量和治疗的时间,以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发生。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丙种球蛋白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治疗作用,为儿童的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