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各论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革兰氏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属G+·人源菌株含SPA,能与多种哺乳动物IgG Fc片段非特异性结合。
·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酶和毒素,可引起两类疾病: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或器官的多种感染,甚至败血症。
毒素性疾病:由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
1.α毒素:损伤细胞膜的毒素,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
2.肠毒素:按抗原性不同,分为A、B、C1、C2、C3、D和E 7个血清型,均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即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3. 凝结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集的酶类物质。
有助于致病菌株抵御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
①游离凝结酶:使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纤维蛋白。
②结合凝结酶:使纤维蛋白原与菌体交联而致细菌凝结。
4.耐热核酸酶、纤维蛋白溶酶、透明质酸酶等:利于细菌蔓延。
·微生物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化脓性病灶采取脓汁、渗出液;败血症采取血液;脑膜炎采取脑脊液;食物中毒则分离采集剩余的食物、呕吐物和粪便。
2.直接涂片检查: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3.分离培养: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血平板上生长更佳,致病菌株溶血;高度耐盐,能在高盐培养基上生长。
4.细菌鉴定:①产生凝结酶和耐热核酸酶②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③分解葡、乳、麦、蔗糖,产酸不产气,致病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链球菌属G+·兰氏分群法:用温热的稀盐酸浸出C抗原(群特异性抗原),与特异性血清作沉淀反应,将链球菌分为20个血清群(A-V,缺I和J)。
同群链球菌间,因表面蛋白质抗原不同,又分不同型。
·按照溶血现象分类①α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不透明绿色溶血环。
多为条件性致病菌。
②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彻低透明的无色的溶血环。
致病力强。
③γ型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也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
微生物感染的控制措施一、我国计划免疫5(6)苗防9(10)病甲肝疫苗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甲型病毒性肝炎二、英文1、antitoxin抗毒素:抗毒素及抗血清系指用细菌外毒素或蛇毒免疫动物(马)后,取得免疫血清并精制成的蛋白制剂。
2、MV:麻疹疫苗3、OPV:脊髓灰质炎疫苗4、DPT:百白破三联疫苗5、Interferon干扰素: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生物活性高、选择性作用于病毒感染的细胞,对正常细胞无作用,对机体的副作用小。
长效干扰素制剂:Peg-IFN6、BCG卡介苗:卡介苗,是将有毒力的牛结核分枝杆菌置于含甘油、胆汁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传230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而保留抗原性的变异株,用于结核病的预防病原性球菌主要的病原性球菌有哪些?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奈瑟菌属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一、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1. 形态结构:革兰染色阳性,无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胞。
光学显微镜下呈葡萄串状排列。
2.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一般,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
血平皿上形成透明溶血环。
3. 生化反应:致病株分解甘露醇。
4. 抗原结构: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SP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中的一种蛋白,可与人类IgG抗体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的Fab 段仍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
据此,建立了SPA协同凝集试验方法,可检测多种病原。
抗吞噬作用:SPA阻断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 Fc 受体结合,使吞噬细胞激活受阻。
多糖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活动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其抗体。
二、葡萄球菌致病物质(凝固酶阳性)三、葡萄球菌所致疾病(凝固酶阳性)1.化脓性感染(1)局部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毛囊炎、伤口化脓等。
(2)内脏器官感染-有肺炎、脓胸、中耳炎等;(3)全身感染-主要有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细菌各论人畜共患的病菌:耶尔森菌,芽孢杆菌、布鲁斯菌。
芽孢杆菌属革兰阳性菌,有芽孢,抵抗力强。
炭疽芽胞杆菌导致炭疽病;蜡样芽胞杆菌导致食物中毒。
炭疽芽胞杆菌体积最大,有芽孢,有荚膜,边缘呈卷发状,致病物质荚膜和炭疽毒素。
所致疾病: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
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布鲁斯菌可分为牛布鲁斯菌、羊布鲁斯菌、猪布鲁斯菌、犬布鲁斯菌。
革兰阴性微荚膜。
自然宿主:牛羊猪犬。
所致疾病:母畜流产、人波浪热。
分泌物经黏膜进入人体使人产生菌血症并随血液浸入骨髓脾脏淋巴结等部位带菌体过多再次入血再次发热最后导致波浪热。
结核分枝杆菌,略长带弯,抗酸染色阳性,专性需氧,生长缓慢18h 一次,抗酸碱抗燃料抗干燥对药物敏感。
卡介苗用牛分支杆菌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培养13年230代获得减毒的病毒但其抗原性不变。
致病物质:脂质蛋白质多糖。
所致疾病:结核病或全身粟粒性结核。
形成干酪样坏死空洞,有菌免疫、细胞免疫。
结核菌素实验:5uppd注入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观察红肿直径大小。
若直径小于5mm证明阴性,没有抗体,若大于15mm证明感染该细菌。
白喉棒状杆菌革兰阳性菌可见其内部有异染颗粒。
致病物质白喉毒素,索状因子、k抗原。
所致疾病:白喉。
飞沫传播在咽气管等处形成白色假膜。
锡克试验同结核菌素实验都是迟发型反应。
不同的是锡克试验如果出现红肿证明没有免疫力,没有红肿证明有免疫力。
人工主动给免疫百白破疫苗。
被动免疫抗毒素,青霉素治疗。
破伤风梭菌革兰阳性菌,形态如鼓槌,有芽孢抵抗力强。
感染条件:伤口深有泥土,有坏死,缺血或伴有需氧菌。
致病物质:破伤风挛毒素封闭抑制性毒素的释放。
所致疾病:破伤风。
特异性治疗:破伤风疫苗抗毒素和类毒素以及青霉素的治疗。
产气荚膜梭菌革兰阳性菌有芽孢,卵圆形,汹涌发酵。
致病物质毒素和酶类。
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革兰阳性菌,网球拍状,有芽孢。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所致疾病:食物肉毒中毒、婴儿肉毒中毒、创伤肉毒中毒。
细菌学各论第一节病原性球菌、葡萄球菌:培养:营养要求不高;需氧或兼厌氧;耐盐性强生化反应:触酶阳性;产酸不产气;致病菌能分解甘露醇抗原结构:葡萄球菌A蛋白荚膜、磷壁酸、肽聚糖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致病能力由左到右变小。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干燥。
对龙胆紫稀释液、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敏感。
致病因素(血浆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耐热核酸酶)所致疾病化脓性疾病:局部化脓性炎;全身感染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第二节肠道杆菌埃希菌属(肠道杆菌)形态染色:培养: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生化反应:IMViC实验为+ + - -(选择)抗原结构:主要有O、H、K三种抗原。
致病因素:侵袭力、肠毒素、质粒介导等所致疾病:在肠内一般不致病。
肠外感染:作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内源性感染,一泌尿系统感染常见。
肠道感染: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可引起人类腹泻。
临床学检查:肠外感染,尿液含菌量≥105 /ml,才有诊断意义;卫生学检查:以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为指标(填空)(1000ml水≤3个)第三节厌氧性细菌分类:厌氧芽胞梭菌属和无芽孢厌氧菌破伤风杆菌(厌氧芽胞梭菌属)致病性致病条件:提供厌氧环境。
1.伤口深窄2.坏死组织多3.有其他需氧菌感染,有利其繁殖致病物质:1.破伤风溶血毒素2.破伤风痉挛毒素:此毒素易被肠道蛋白酶破坏,口服无致病作用。
经甲醛处理后,壳脱毒为类毒素。
所致疾病:1.外伤性破伤风机理:破伤风梭菌芽胞由伤口侵入人体,发芽繁殖,产生外毒素。
其中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有高度亲和力,毒素在伤口局部产生后,沿神经纤维间隙逆行向上,或通过血液、淋巴液到达脊髓前角和脑干。
毒素与脊髓前角和脑干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封闭了脊髓抑制性突触,从而阻止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和润绍细胞(Renshaw cell)释放抑制性介质,导致肌肉强直性收缩。
第二篇细菌学各论第一章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球菌(coccus):G+: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G-: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卡他球菌、干燥耐氏球菌、黄色耐氏球菌其中五种对人类有致病性,称为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i);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化脓性球菌(purulent cocci or pyogenic coccci)。
葡萄球菌属细菌是化脓菌中最常见的,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本属目前包括32个种和15个亚种。
按产生色素分:1、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2、白色葡萄球菌(条件致病菌)3、柠檬色葡萄球菌(腐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表皮葡萄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常引起矫形外科或心血管修复术后的感染及年轻妇女尿路感染。
两种葡萄球菌主要性状区别见下表:主要性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色素金黄色白色血浆凝固酶+(-) -甘露醇发酵 + -溶血性 + -耐热核酸酶活性 + -磷壁酸核糖醇型 + -磷壁酸甘油型 - +蛋白A(SPA) + -致病性强弱或无第一节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染色1、G+球形菌、葡萄串状、直径约0.8-1.0微米。
在某些化学药物(如青霉素)作用下可裂解或变为L型。
2、无特殊结构,(少数菌有荚膜样的黏液物质)(二)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S型的菌落(1~2mm),产生金黄色色素,为脂溶性。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
在血液培养基上可出现透明溶血环,即ß溶血。
(三)生化反应:分解葡+、麦+ 、蔗+ 。
在厌氧条件下也能分解甘露醇,在鉴别致病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四)抗原结构: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SPA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蛋白质,为完全抗原。
细菌学各论【内容提要】一、病原性球菌1.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2.链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3.奈瑟菌属:脑膜炎球菌、淋球菌二、肠道杆菌1.埃希菌属:大肠杆菌2.沙门菌属:伤寒沙门菌、其他沙门菌3.志贺菌属:痢疾杆菌4.变形杆菌属:变形杆菌三、霍乱弧菌、弯曲菌四、厌氧性细菌1.革兰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属: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2.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菌五、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六、其他病原菌1.人畜共患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2.军团菌属:嗜肺军团菌3.棒状杆菌属:白喉杆菌4.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概念简释】1.SPA: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
SPA 具有抗吞噬作用,其机制是可以和抗体IgG的Fc段结合,与吞噬细胞竞争结合抗体的Fc段,从而抑制了抗体对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
2.协同凝集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和抗体IgG的Fc段结合后,并不影响抗体Fab段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将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制备成诊断抗体,可以快速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出现凝集,称为协同凝集试验。
3.血浆凝固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能使含抗凝剂的人和兔血浆凝固,保护细菌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4.溶血素:是一种外毒素,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都可产生。
可破坏红细胞、对白细胞、血小板、血管壁细胞均有损伤。
有溶血素的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可形成溶血环。
5.杀白细胞素: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可破坏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6.表皮剥脱毒素:某些型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可破坏表皮组织,引起剥脱性皮炎,或称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7.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表皮剥脱毒素引起,开始皮肤出现红斑,1~2天后表皮起皱继而出现大疱,最后表皮脱落。
8.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I(TSST-I):为某些型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机体发热,增加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属名(种名)分类及血清型,形态染色特性培养基生化特性抗原性包括抵抗力致病性及毒力因子微生物学诊断本节重点球菌除淋膜外都阳金黄葡萄球菌球状,排列成葡萄串状,无芽胞和鞭毛,个别形成荚膜普通生长基上生长良好;血平板生长更佳,致病菌株能够产生溶血素;产生金黄色色素;高度耐盐,分解葡乳麦蔗,产酸不产气,致病发甘多糖抗原,蛋白质抗原SPA,能与多种动物igG Fc段非特异结合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由外毒素引起的呕吐,腹泻α毒素,肠毒素,凝固酶,耐热核酸酶分离培养普通平板培养、血液琼脂平板、高盐培养基。
鉴定:纯培养物1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1产生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2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3发酵甘露醇2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查:作细菌分离鉴定的同时,接种至肉汤培养基,培养后取滤液注射至6-8周龄的幼猫。
链球菌呈链状排列,链长短不一。
致病性菌链长,液体培养基中菌链长。
兰氏分群法根据溶血现象分类αβγ三类培养特性:大多数兼性厌氧,少数专性厌氧;营养要求复杂,需补充血液、血清、葡萄糖等;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细小菌落。
不同菌株溶血不一。
在血清肉汤中易形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沉淀致病性:脂磷壁酸(LTA):重要的粘附素。
M蛋白:抗吞噬作用一旦病菌大量繁殖则产生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等毒性物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DNA酶等侵袭性物质。
微生物学诊断标本的采集;检验方法(一)直接检查:可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二)分离培养: 接种血平板,观察菌落形态和溶血情况。
(三)细菌鉴定:菌落形态、溶血特性、细菌形态、生化特性。
如定群、定型,则要作血清学试验肠杆菌科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散在或成对,周毛菌,有菌毛菌体抗原O抗原荚膜抗原K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O:K:H培养及生化特性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 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伊红美蓝琼脂上产生黑色带金属光泽菌落;3.致病菌株在绵羊血平板上呈β型溶血;生化特性4糖发酵试验五种5 IMViC(++--)试验6 H2S阴性(三糖铁培养基)注意血清式,毒力岛微生物学诊断标本采集:根据临床疾病类型的不同,采集适当的标本。
细菌各论总结补充:1、葡萄球菌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2、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生物学活性。
3、肺炎链球菌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方法:胆汁容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补充:1、肠杆菌的共同特点:(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3)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外界生存能力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6)变异: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2、埃希菌的分类3、大肠菌群指数:是指每1000(g)ml水中大肠菌群数。
我国卫生标准:在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
4、志贺菌的分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5、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1)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2)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3)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4)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细菌学各论核心知识点一、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耐盐性强,在含有10%NaCl培养基中能生长;致病的物质基础为SPA、英膜、血浆凝固酶、肠毒素等;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于其它无芽胞菌。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2、外毒素(肠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毒一一存放食物10小时或以上,食后1-6小时/ 4-6小时发病)。
病后无牢固免疫力。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a溶血、草绿色溶血环、机会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P溶血、透明溶血环、致病菌)+丙型链球菌(无溶血环、非致病菌)根据细胞壁中C多糖抗原点不同将链球菌分为20群,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A群,且多数呈乙型溶血,也是对人致病作用最强的链球菌。
链球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包括:黏附素、溶血素(SLO+SLS)、致热外毒素、侵袭性酶。
SLO抗原性强,85。
%-90。
%链球菌感染者于感染后2-3周至病愈后数月到1年内可检出ASO(抗〇抗体),可作为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依据。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草莓舌)3、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ASO试验:AS〇s400U为辅助诊断依据。
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长效青霉素可用于预防风湿热。
•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菌,菌体呈圆锥状,两两相对,钝端相对,尖端向外。
可形成英膜。
营养要求髙,能产生自溶酶,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等活性物质激活。
抵抗力较弱。
致病的物质基础:英膜、溶血素、分泌型丨gA蛋白酶等。
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以胆汁溶菌试验最为常见。
首选抗生素为青霉素。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龋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相关。
•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肾形,两两相对,凹面相向。
有英膜和菌毛。
营养要求髙。
专性需氧,5°%C〇2湿润环境中生长更佳。
能产生自溶酶。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极弱。
所致疾病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产碱杆菌属碱杆菌芳香产碱杆菌脱硝产碱杆菌G-短杆菌,常单个存在,有时可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有周鞭毛,有动力,但运动缓慢。
无芽胞,多数菌株无荚膜。
专性需氧最适温度:25-35C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血平板:培养18-24h,为灰色、扁平、边缘稍薄的较大菌落,有水果味;含蛋白胨的肉汤:产氨,可使培养基的pH增高至8.6以上,为该菌的重要特征。
肉汤:18-24h,均匀混浊生长,可形成菌膜,管底形成不易摇散的黏性沉淀;Mac琼脂、SS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透明的菌落。
氧化酶和触酶均为阳性不液化明胶;不分解糖类,靛基质、硫化氢、尿素酶均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鉴别要点:G短杆菌,成双或短链状排列,有周鞭毛,有动力在Mac琼脂上呈不分解乳糖的无色透明菌落;氧化酶和触酶均为阳性,在C/F培养基中产生碱性反应,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阳性,不液化明胶,不分解糖类,不产生靛基质、硫化氢,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分解胺类产碱KIA培养基中上下层均呈碱性反应。
不动杆菌属醋酸钙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葡萄糖阴性、不溶血溶血不动杆菌:溶血鲍曼不动杆菌:不溶血,0/F:0。
临床分离常见。
琼氏不动杆菌约翰逊不动杆菌G杆菌,镜下形态多为球菌或球杆菌,以成双排列为主,可单个存在,有时可成丝状或链状。
革兰染色常不易被脱色,易呈假阳性。
有菌毛、无芽胞、无鞭毛、黏液型菌株有荚膜。
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C,有些菌株可在42C生长。
营养要求不咼。
血平板:35 C培养18-24h,可形成直径约2-3mm的圆形、灰白色、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醋酸钙不动杆菌菌落较大,洛菲不动杆菌菌落较小。
溶血不动杆菌可产生B溶血。
Mac :培养18-24h,醋酸钙不动杆菌形成粉红色的菌落,洛菲不动杆菌形成黄色菌落(分解乳糖)。
在肉汤培养基培养18-24h,呈均匀混浊,有菌膜和少许沉淀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不发酵糖类。
(一)化脓性细菌
(二)消化道感染细菌
(七)放线菌
(十)立克次体
鉴别物质总结
1.氧化酶试验与过氧化氢酶(触酶)试验
大多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葡萄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结核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均产生过氧化氢酶,但链球菌、放线菌属阴性
2.耐热触酶试验
用于分枝杆菌的鉴别,结核分枝杆菌为阴性,戈氏分枝杆菌和地分枝杆菌为阳性。
①3%H2O2溶液要新鲜配制。
②不宜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因红细胞含有触酶,可致假阳性反应。
③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菌。
3.菊糖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分解菊糖,而链球菌不分解
4.胆汁溶菌实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因溶菌酶自溶
5.IMViC试验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呈“++--”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
6.尿素酶反应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反应阳性
7.H2S实验阳性产气荚膜梭菌、布鲁斯菌、肉毒梭菌
8.卵磷脂酶阳性产气荚膜梭菌
9.甘露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放线菌属分解甘露醇
10.细菌溶血性
11.革兰氏染色
12.分解糖类产酸与产气
13.对O2需求。
细菌各论总结
补充:1、葡萄球菌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
2、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生物学活性。
3、肺炎链球菌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方法:胆汁容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补充:1、肠杆菌的共同特点:
(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外界生存能力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2、埃希菌的分类
3、大肠菌群指数:是指每1000(g)ml水中大肠菌群数。
我国卫生标准:在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
4、志贺菌的分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5、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1)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2)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
(3)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4)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抗体(IgM), H抗体(IgG)
O 、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 、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只
有O升高而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5)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
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
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补充:1、霍乱弧菌分型:抗原分型:根据0抗原的不同,有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可引起霍乱,其余不致病或仅引起胃肠炎等, O1群包括两个血清型: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E1-Tor)。
2、霍乱疾病分期:(1)潜伏期:2-3d;(2)前驱期:不明显;(3)吐泻期: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次,持续2-3天,失水12000ml;(4)脱水期:严重吐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肾衰、循环衰竭、休克、死亡.表现:神志不安、淡漠“霍乱面容”呈脱水貌,眼窝下陷,舟状腹,肌痉挛等;(5)恢复期:吐泻停止、紊乱纠正、症状消失、病程平均为3-7天
1、破伤风梭菌致病条件及特点:破伤风梭菌经创口感染,感染发生与否与伤口的条件有关,重要的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2、肉毒毒素作用机制(嗜神经毒素):作用部位位于外周神经—肌肉神经接头处,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运动神经末梢功能失调,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软瘫)
(一)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是一类细长或稍弯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得名。
此菌属的最显著的特性为其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
主要特点:
1. 抗酸染色阳性本属细菌一般不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时间着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 故又称为抗酸杆菌。
2. 生长大多缓慢除腐物寄生菌经培养2-3d生成菌落外, 其他动物及人的致病菌皆需孵育两周以上才长出菌落, 麻风杆菌至今仍不能人工培养。
3. 致病多为慢性病变常有肉芽肿形成。
(二)肺结核病: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原发综合征。
结局:机体抵抗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潜伏)
机体抵抗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般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三)结核菌素试验:
1、原理:人类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观察有无超敏反应的发生,判断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试剂两种:①旧结核菌素(OT)②纯蛋白衍生物(PPD)—PPD—C,BCG—PPD
■方法:前臂皮肤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
■结果:→红肿硬结>5mm,阳性(> 15mm,强阳性);→红肿硬结<5mm,阴性
■意义:阳性:感染过,或BCG成功,有免疫力;强阳性:现在活动性;阴性:没有感染过/未接种BCG;假阴性:①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结核合并其它传染病;②使用免疫抑制剂③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1、动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主要有布氏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
对人致病的有:牛布鲁菌(B.abortus)、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B.suis)、犬布鲁杆菌(B.canis )
2、布鲁菌属引起的波浪热:通过皮肤黏膜侵入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繁殖,经过淋巴结入血,形成菌血症,随后进入肝、脾繁殖,然后再度入血,反复形成菌血症,使病人热型呈波浪状。
3、芽胞杆菌中只有炭疽杆菌有荚膜。
1、白喉的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类毒素(DPT白、百、破三联疫苗)免疫力可维持3-5年。
对象:5岁↓的儿童。
出生后3、4、5月龄各接种一次,2岁时加强一次。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接种对象:接触了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
注意点:要做皮试:阳性者---脱敏注射
2、棒状杆菌异染颗粒:成分:核糖核酸 + 多磷酸盐。
作用:储存养料、鉴定价值
3、卫星现象: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时,由于后者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
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3、螺旋体( spirochete)是一群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4、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在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中可观察到两种颗粒形态:
⑴原体(elementary body,EB):发育成熟的衣原体、有胞壁、具有高度感染性
⑵始体或网状体(reticulate body,RB):为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形式,分裂增殖,代谢活跃,繁殖型,无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