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缓慢且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疾病,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便血、里急后重、体重降低、皮肤病变以及肝功能损伤等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困扰。
本文就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以期更好的帮助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临床进展【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92-02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它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变的部位大部分局限在大肠的黏膜以及黏膜的下层部位[1]。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时间缓慢,但其反复发作率高,主要的发病人群为20岁~30岁的青年人。
下面,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阐述。
1 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西医药物结合灌肠治疗,能够将药物直接的作用在患者的病变部位上,从而增大病变部位的局部药物浓度,提升药物的起效速度,并降低患者因口服药物而导致的一些不良反应。
目前,中西医药物结合灌肠法已经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例如:1.1 中药联合锡类散、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法这一灌肠疗法中,中医药方为:马齿觅30g、红藤30g、败酱草30g、白头翁30g、地锦草30g、五倍子20g、苦参20g、制大黄12g。
配合中成药锡类散和西药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持续20d的灌肠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的西药灌肠,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2]。
1.2 中药联合泼尼松、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法这一灌肠疗法中,中医药方为:黄芩12g、白头翁12g、马齿觅12g、炒木香10g、白芍10g、地榆10g、白芨10g、赤芍8g、炮姜8g、黄连5g、白蔹4g。
将其配合西药泼尼松、柳氮磺胺吡啶进行灌肠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2 中药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理论中属“泄泻”、“肠辟”、“痢疾”的范畴,其病变原因多为脾失健运、脾胃受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
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
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
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
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
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
Vol.28No.12Dec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2期(下)2012年12月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病情轻重程度不等,多呈反复迁延难愈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笔者自2007年12月-2011年2月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UC,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成都会议标准制定[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2002版)中关于脾胃虚弱症、气滞血瘀症符合主症2个症状和次症2个症状即为脾虚气滞血瘀症.1.2一般资料选择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共80例,均经北京、赤峰市医院、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医院确诊,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平均43.6岁;病程2~7.6年.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65岁,平均41.7岁;病程1.9~7.5年.2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等均无可比性(P>0.05).2治疗方法2.1治疗组:2.1.1柳氮磺胺吡啶2.0g,口服日3次内服中药:急性期经辩证均以大肠湿热为主,药物组成:薏仁30g,白头翁15~30g,丹皮15g,丹参15g,当归15g,黄柏12g,秦皮10g,木香10g,川芎10g,甘草10g,黄连6g.将上述药物每日一剂,加水煎煮取汁300mL,分早晚2次空腹服用.加减:腹痛较甚者加白芍、元胡;便血较多者加生地榆、槐花、赤石脂;食少纳呆者加藿香、焦三仙.缓解期辩证以脾胃虚弱为主.方药组成:参苓白术散原方加黄芪30g,黄连6g,秦皮10g.每日一剂,煎煮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空腹服用.2.1.2灌肠中药对Ⅱ、Ⅲ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配合中药保留灌肠.黄芪20g,白芨30g,金银花30g,甘草10g,黄连10g.加水500mL,煎取150mL,每晚临睡前灌肠一次;嘱患者尽量保持至次日晨起解便.2.2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2.0g,口服日3次.2组均4周为一个疗程,4周后复查电子结肠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疗效观察王蕾(赤峰市政府机关卫生所,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中药口服及灌肠,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2组4周围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UC疗效显著.关键词:中西药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2-0102-02102--镜.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0年成都会议疗效评价标准[2]: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肠镜结果均无改善.统计学方法:采用SAS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4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完全缓解21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完全缓解8例;有效10;无效20例,总有效率52.6%,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讨论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的炎性疾病.UC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患病率高达(30~100)/105,国内近年有关UC报道增加,且迁延难愈,反复发作[4].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自身免疫、感染和遗传因素有关.治疗多用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但经临床观察单用此类药物随可迅速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且有严重的副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属于“久痢”“久泻”等范畴.《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病位在大肠,病因系感受外邪和饮食不洁等.病机初则为湿热蕴结,大肠气阻,传导失司,气血凝滞.继则脾虚气弱,健运失司.因此,急性期内服中药以《伤寒论》中清热化湿、凉血解毒的白头翁方为主方加减.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当归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5];川芎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形成[5].灌肠方中金银花消炎杀菌;黄连扩张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白芨能促进肠面已损组织的肉芽生长及愈合;甘草为免疫抑制之剂,使诸药直达病所,更有利于达到消炎、止血、保护肠粘膜、促进病变粘膜的修复,继而促进溃疡的愈合.UC患者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单一治法难以取效.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取长补短,协同作用,达到标本兼顾,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效果颇佳.———————————————————参考文献:〔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8-434.〔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胃肠病学,2001,6(1):56-59.〔3〕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129.〔4〕杜艳茹,王志坤,刘晓辉,等.药穴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9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65.〔5〕沈映君.中国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5,880,884,634,552.103--。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4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7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并根据辨证论治应用中药口服及灌肠,15天为一个疗程,总共2-3个疗程。
结果临床痊愈54例,好转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54%。
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病变,目前其发病病因不明,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以黏膜充血、溃疡、糜烂为主要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为主,其病变过程多呈慢性反复发作。
在治疗方面,主要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于活动性uc患者,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我们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选取不同方药口服,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消化内科于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4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9例,年龄15-58岁,平均(34.5±4.3)岁。
病程0.8-6.4年,平均病程3.1年。
1.2 诊断标准根据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1]。
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四项:①慢性反复发作的或持续性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②钡剂灌肠检查示: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短缩,结肠袋消失呈铅管样或管腔狭窄,肠管边缘呈锯齿状,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和(或)微龛影;③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多从直肠开始,肠黏膜有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血管紊乱、脆变、容易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④大便检查无特异性病原体。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其抗炎作用,总结临床经验,为今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1月间收入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患者。
给予治疗组的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单纯西医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腹痛、腹泻、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的改善状况和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差异,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治疗组的60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0%。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协同发挥抗炎作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具有成本低,疗程短,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等特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43-02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生于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结直肠,病程以慢性为主,起病迅速,典型的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1]。
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质量,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该疾病一直是临床研究工作的重点。
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通常使用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以达到控制疾病症状的目的。
但是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故而寻求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对比研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单纯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更为优越,现报道如下。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
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
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
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
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崔昌日发布时间:2021-08-26T23:58:36.51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3期作者:崔昌日[导读]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及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治疗。
黑龙江省胜利农场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6324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及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肠道黏膜水肿减轻时间、溃疡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与克罗恩病同属炎症性肠病的范畴。
病变多累及结肠、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中医属于“久痢”“肠澼”等范畴。
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未见明显性别差异,我国目前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为11.6/10万,且患病率与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消化系统领域难治性慢性疾病之一。
近年来,中西医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现对其进展做一综述。
1、资料方法1.1、资料共72例,均为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就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
对照组男14例,女32例;年龄31~77岁,平均(45.18±6.17)岁;病程40~150个月,平均(91.22±41.73)个月。
观察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32~75岁,平均(44.99±5.72)岁;病程38~140个月,平均(89.45±38.87)个月。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限于结肠粘膜的炎症性肠病,由多种病因综合交互作用引起,西医治疗作用迅速,疗效肯定,但复发率高。
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疗效好,辩证用药的优点。
临床治疗最好是采用中西医、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本文收集近3~5年的文献,通过病因病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作如下总结。
标签: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is a lesion limited to the colonic mucosa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 caused by a variety of causes.The best clinical treat-ment i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ystemic and local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ograms.We collect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three to five yearsfo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pathogenesis,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ulcerative colitis:Research Progress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1]。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临床症状轻重不等,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特征,多有反复或慢性迁延[2]。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医学“泄泻”、“痢疾”及“肠辟”等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概括本病的特点。
因此,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提出把本病归结为“大瘕泄”。
现将近年来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国内外流行病学分析
本病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病率最高,而发展相对不发达、甚至落后的亚非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
文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8.3-14.3/10万、116-229/10万和1.95/10万、10.12/10万,美国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本,这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关。
我国目前对本病尚无精确统计,但据中国医学文献对本病的报道的统计,显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西医学对病因病机
研究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现代研究已确认本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般认为本病与遗传、感染、炎症反应、肠道变态反应、免疫功能异常以及环境与精神因素相关。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本病是机体内在的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异常与外界环境、精神情绪刺激之间相互作用所致[3]。
这些相互作用使肠道防御功能紊乱,并促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性因子和介质,进而造成肠黏膜的损伤。
2.1.1 遗传因素
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种族差异性,反映了本病可能与遗传素质有关。
另外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家庭聚集性,也表明本病具有遗传易感性。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国外学者通过全基因组扫描,绘制出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相关的易感区域和易感基因。
国外学者已成功利用转基因技术制作出和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的动物模型[4]。
2.1.2 感染因素
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中,环境致病因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研究的关注。
在环境因素中,饮食成分和肠内微生物是影响发病的两个关注点。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几乎都存在免疫调节机制异常,在这种情况下,饮食成分和肠内微生物都可以引起肠内的慢性炎症反应。
感染因素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在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病多发生在肠道感染之后;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粪便分流或旁路手术可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复发。
这些都是感染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据[5]。
虽然可以确定感染是引发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但至于是何种感染引起,至今仍未确定。
2.2 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病是遗传决定的,腔内抗原激发的、肠黏膜天然免疫异常启动的肠道炎症,黏膜反应的异常使炎症持续、放大和慢性化。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归因于湿,现代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发病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源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外因责之于湿邪蕴、气滞血瘀。
3 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
对有于有肠扩张、穿孔和大量出血的患者则首选外科治疗。
现有的内科治疗方法包括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在流行的治疗方案为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分型、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的病理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3.1 西医药治疗
西医药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一些新型生物治疗药物。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新型疗法也不断涌现。
如阻
断血管内皮细胞上的MAdCAM(人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疗法治疗本病已有临床报道,且取得較好疗效。
3.2 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以辨证施治为主,因人、因地、因时、因疾病发展阶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溃疡性结肠炎致病原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
但单纯依靠西医,治疗时间长,不良反应多,且易复发,而中医可以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选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临床常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对本病进行标本兼治。
4 总结与展望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特殊肠道疾病,是多种病理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
西医治疗作用迅速,疗效肯定,但复发率高。
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疗效好,辩证用药的优点。
临床治疗最好是采用中西医、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保守治疗不能完全替代外科治疗。
若及时合理治疗,多能痊愈,但有约20%的复发率,因此,后期的巩固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中医药对本病的疗效越来越受得大家的认可和重视,但中药对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以及免疫网络调控作用靶点还没有深入的研究。
基础和临床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观察,将对本病的研究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文明,沈俊.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2012,5:69-71.
[2] 周云仙,应立英.饮食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11:48.
[3] 江学良,崔慧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218例的特点[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5:31-33.
[4] 胡仁伟,陈日曦,等.近15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文献分析[J].胃肠病学,2012,6:199-200.
[5] 潘国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13,1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