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蝗虫
- 格式:doc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1
蝗虫的实验报告《蝗虫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通过观察和记录蝗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生长情况,以期得出对蝗虫的更深入了解。
实验结果表明,蝗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和行为特性,这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蝗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引言: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和记录。
通过对蝗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希望能够为蝗虫的控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实验方法:我们选取了一批健康的蝗虫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我们观察了蝗虫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对不同食物的偏好和活动规律。
实验结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蝗虫的生长速度和食量有明显的变化。
在较高温度下,蝗虫的生长速度较快,但食量相对较小;而在较低温度下,蝗虫的生长速度较慢,但食量较大。
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活动规律也有所不同,高湿度下蝗虫活动较为活跃,而低湿度下蝗虫活动较为缓慢。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蝗虫的行为也有所不同,强光下蝗虫活动较为活跃,而弱光下蝗虫活动较为缓慢。
在不同食物条件下,蝗虫对不同食物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一些蝗虫更喜欢吃某些植物的叶子,而对其他植物的叶子则不感兴趣。
讨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蝗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和行为特性。
这些结果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蝗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也为蝗虫的控制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减少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的重要结论。
这些结论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蝗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也为蝗虫的控制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减少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蝗虫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步骤(1)装片制作(同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解离→→→制片。
(2)在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要点探究(1)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中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的原因分析。
(2)精巢内精原细胞存在的细胞分裂方式,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完整的分裂过程。
(3)精巢内精原细胞既可进行分裂,又可进行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为的不同细胞分裂图像。
【答案】1、精母两形态位置数目2、(1)漂洗染色(2)低(3)低高3、(1)雄性个体产生精子的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的数量。
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分裂Ⅱ。
(2)细胞在解离的时候已经死亡,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分裂过程。
(3)有丝减数n、2n、4n➢高考真题剖析4、(2020·江苏)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拟南芥(2n=10)花药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以下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A、图甲、丙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B、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C、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D、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参考答案:CD解析:观察题图可知,图甲含有五组荧光点,且每组荧光点较大,在细胞中散乱分布,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拟南芥(2n=10)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即5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会形成5个四分体,可知图甲为四分体时期,即减数分裂Ⅰ前期;图乙的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即减数分裂Ⅰ中期;图丙的细胞每一极含有5个小的荧光点,应该为减数分裂Ⅱ中期,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图丁中含有4组荧光点,每组5个,应该是减数分裂Ⅱ完成,形成了4个精细胞。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蚂蚱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2. 探究不同条件下蚂蚱的呼吸情况;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蚂蚱是一种昆虫,其呼吸器官为气管系统。
蚂蚱通过气管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各个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本实验通过观察蚂蚱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情况,了解其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
三、实验材料1. 蚂蚱若干;2. 容器(玻璃瓶或塑料瓶);3. 水;4. 氧气瓶;5. 二氧化碳瓶;6. 秒表;7. 记录纸。
四、实验步骤1. 将若干蚂蚱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水,使蚂蚱浸泡在水中,观察其呼吸情况,记录时间为T1;2. 将氧气瓶连接到容器口,使氧气进入容器,观察蚂蚱的呼吸情况,记录时间为T2;3. 将二氧化碳瓶连接到容器口,使二氧化碳进入容器,观察蚂蚱的呼吸情况,记录时间为T3;4. 将蚂蚱取出,观察其呼吸情况,记录时间为T4;5. 重复步骤1-4,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T1时刻,蚂蚱在水中呼吸,呼吸频率较快,说明蚂蚱在水中仍能进行呼吸,但呼吸效果较差;2. 在T2时刻,蚂蚱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呼吸,呼吸频率明显加快,说明氧气对蚂蚱的呼吸有促进作用;3. 在T3时刻,蚂蚱在二氧化碳充足的环境中呼吸,呼吸频率明显减慢,说明二氧化碳对蚂蚱的呼吸有抑制作用;4. 在T4时刻,蚂蚱在空气中呼吸,呼吸频率恢复正常,说明蚂蚱在空气中能进行正常呼吸。
六、实验结论1. 蚂蚱的呼吸器官为气管系统,通过气管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各个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 氧气对蚂蚱的呼吸有促进作用,二氧化碳对蚂蚱的呼吸有抑制作用;3. 蚂蚱在水中仍能进行呼吸,但呼吸效果较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蚂蚱的呼吸情况,避免过度操作;2.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3.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蚂蚱受到伤害。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蚂蚱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探究了不同条件下蚂蚱的呼吸情况。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高中生物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实验十三: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三、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蝗虫的实验报告蝗虫的实验报告引言:蝗虫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其数量庞大,繁殖能力强,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蝗虫的生态特征和控制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蝗虫的实验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实验设计、方法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择了常见的草地蝗(Melanoplus sanguinipes)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在实验室中建立了一组蝗虫饲养箱,控制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以模拟自然环境。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观察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能力,并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蝗虫行为的影响。
方法:1.观察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能力:我们从野外捕捉到的蝗虫中选择了一组成年雌雄蝗虫,放入饲养箱中进行饲养。
我们记录了蝗虫的产卵情况、幼虫的孵化时间和成虫的寿命等指标,并观察了蝗虫的交配行为。
2.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蝗虫行为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三个实验组,分别是温度组、湿度组和光照组。
在温度组中,我们调整了饲养箱的温度,观察蝗虫的活动水平和食欲变化;在湿度组中,我们调整了饲养箱的湿度,观察蝗虫的生存率和繁殖能力;在光照组中,我们调整了饲养箱的光照强度和周期,观察蝗虫的生物钟和行为模式。
结果:1.观察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能力: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草地蝗的生命周期大约为3个月,其中幼虫期约为30天,成虫期约为60天。
蝗虫的产卵量与体重呈正相关,雌性蝗虫每次产卵约为200-300颗。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蝗虫的交配行为,发现雄性蝗虫会通过振翅和触角的动作来吸引雌性蝗虫。
2.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蝗虫行为的影响:在温度组实验中,我们发现高温会显著影响蝗虫的活动水平和食欲,高温下蝗虫的食欲减弱,活动减少;在湿度组实验中,我们发现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导致蝗虫的生存率下降,适宜的湿度范围有利于蝗虫的繁殖;在光照组实验中,我们发现蝗虫对光照的需求较高,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周期可以促进蝗虫的活动和繁殖。
讨论:蝗虫是一种具有很强繁殖能力的昆虫,其数量的迅速增加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蝗虫(学名:Locusta migratoria)是一种昆虫,属于蝗科。
它们通常生活在干燥草原地区,以植物为食。
蝗虫在生命周期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育阶段,被称为生活史标本。
本文将对蝗虫的生活史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蝗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首先是卵的阶段。
蝗虫的卵通常在干燥的土地上产卵,这样可以降低卵受到湿度的影响。
雌性蝗虫在土地上挖一个小坑,将卵一粒粒地放置在坑内。
一般情况下,一只雌蝗虫每次产卵都有几百颗,甚至上千颗。
卵是褐色的,稍微呈椭圆形,并且具有坚硬的外壳来保护卵的安全。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眠后出现孵化的迹象。
卵孵化后就是若虫阶段。
刚孵化出来的若虫呈现出浅绿色,并且身体微不可见。
在成长过程中,若虫会经历几次蜕皮。
每一次蜕皮之后,它们的身体增大,颜色逐渐由浅绿色转变为深绿色。
若虫期一般持续两周至一个月不等,取决于食物的供应和环境条件。
若虫是蝗虫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阶段,容易受到天敌和食物短缺的影响。
当若虫期结束后,蝗虫进入成虫阶段。
成虫是蝗虫生命周期中最有影响力和破坏力的阶段。
成蝗虫通常体长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体形较大。
它们的身体呈现出黄褐色或深褐色,具有较强的翅膀和强壮的后腿,可以跳跃数米的距离。
成虫主要通过飞行和跳跃来寻找和迁徙到新的食物源。
蝗虫的种群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快速膨胀,形成大规模的蝗灾。
蝗灾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蝗虫的生活史标本对于研究昆虫行为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蝗虫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此外,蝗虫的大规模迁徙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际社会和科学家们通过监测和预测蝗虫迁徙的路线和规模,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蝗灾的发生。
总结起来,蝗虫的生活史标本经历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它们以草原植物为食,具有较强的繁殖和迁徙能力。
蝗虫的生命周期对于研究昆虫生态和控制蝗灾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蚂蚱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了解蚂蚱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
3. 掌握活体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1. 新鲜活体蚂蚱若干2. 解剖盘3. 解剖剪4. 解剖针5. 显微镜6. 生理盐水7. 记录纸和笔三、实验步骤1. 观察外部形态(1)将活体蚂蚱放在解剖盘上,用显微镜观察其整体形态,记录其身体长度、宽度、颜色等特征。
(2)观察蚂蚱的头部、胸部、腹部,记录各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2. 解剖观察(1)用解剖剪剪开蚂蚱的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部位。
(2)用解剖剪剪开蚂蚱的胸部,观察其呼吸系统,包括气门、气管等部位。
(3)用解剖剪剪开蚂蚱的头部,观察其神经系统,包括脑、脑神经、神经节等部位。
(4)用解剖针挑开蚂蚱的肌肉,观察其肌肉组织。
3. 生理实验(1)观察蚂蚱的运动系统,包括足、触角、翅膀等部位。
(2)将蚂蚱置于生理盐水中,观察其反应,了解其渗透调节能力。
(3)用解剖剪剪断蚂蚱的神经,观察其肌肉收缩情况,了解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作用。
4. 生活习性观察(1)观察蚂蚱的取食行为,记录其食物种类、取食方式等。
(2)观察蚂蚱的交配行为,记录其交配时间、地点、方式等。
(3)观察蚂蚱的繁殖行为,记录其产卵时间、卵的数量、形状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蚂蚱呈长圆柱形,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较小,有触角和复眼;胸部有3对足和2对翅膀;腹部较长,有生殖器官。
2. 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蚂蚱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咽、食道进入胃,胃内有消化酶,食物在胃内被消化。
消化后的食物进入小肠,小肠内壁有绒毛,有助于吸收营养。
最后,消化后的废物进入大肠,经过肛门排出体外。
(2)呼吸系统:蚂蚱的呼吸系统包括气门和气管。
气门位于胸部,气管分布在身体各部位,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神经系统:蚂蚱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脑神经、神经节等。
探究蝗虫复眼作用实验蝗虫(学名:Locusta migratoria)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被广泛研究以探究其复眼的作用。
本文将从复眼的结构、功能以及复眼在蝗虫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复眼是昆虫独有的一种视觉器官,由许多个光感受器(称为单元或ommatidia)组成。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小的透镜,能够独立捕捉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这些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送到大脑,形成昆虫独特的视觉图像。
复眼在蝗虫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复眼使蝗虫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
蝗虫作为一种食草昆虫,需要寻找食物并避开危险。
复眼提供了广角视野,使蝗虫能够同时观察到多个方向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复眼在蝗虫的飞行中起到了重要的导航作用。
蝗虫常常需要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复眼帮助它们判断飞行的方向和高度。
蝗虫能够通过复眼感知到周围的光线强度和方向,从而准确地控制飞行方向。
这对于蝗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飞行方向的错误判断可能导致迷失方向或远离食物源。
复眼还帮助蝗虫感知捕食者的存在。
蝗虫是许多动物的食物之一,包括小鸟、蜘蛛等。
复眼使蝗虫能够迅速发现潜在的威胁,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躲避捕食者。
蝗虫的复眼对于其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够及时发现并逃离捕食者的追捕。
为了探究蝗虫复眼的作用,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其中一项实验是通过遮盖蝗虫的复眼,观察其行为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当蝗虫的复眼被遮盖后,其感知能力和行为表现明显受到影响。
被遮盖的蝗虫无法正常感知周围的光线变化,导致其迷失方向、难以捕食或逃离捕食者的追击。
另一项实验是利用显微镜观察蝗虫复眼的结构。
通过放大复眼的细节,科学家们发现蝗虫复眼中的单元排列紧密有序,每个单元都能独立感知光线。
这种结构使蝗虫能够获得高分辨率的视觉图像,并快速反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除了实验,科学家们还利用计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蝗虫复眼的作用。
他们建立了复杂的计算模型,模拟了蝗虫复眼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模拟实验预测了蝗虫的行为。
观察蝗虫教案幼儿园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增强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和兴趣。
二、活动过程:
1.引入活动:
老师给孩子们看图片,让他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然后介绍蝗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观察蝗虫:
老师准备好许多蝗虫,将它们分配给小组,让他们观察蝗虫的外观,体长、体色、眼睛、腿和翅膀等等,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3.观察蝗虫的生活环境:
老师带领幼儿找到一些草地和植被丰富的地方,让孩子们观察蝗虫的生活环境、它们适宜生存的环境。
4.小组合作:
让小组合作,设计和构建一个类似于蝗虫栖息地的环境并放入蝗虫,观察蝗虫在这个环境下的生活状态,看看它们是否喜欢这个环境。
三、活动总结:
1.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让学生们画出自己观察的蝗虫,展现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3.引导幼儿讨论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它们。
四、注意事项:
1.准备足够数量的蝗虫和类似于蝗虫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观察到。
2.对于蝗虫的喂养和养护,需要进行细致而负责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