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脂掺伪检验1
- 格式:ppt
- 大小:7.17 MB
- 文档页数:137
油脂的的掺假识别油脂的的掺假识别一、大豆油的掺假识别1、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开场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的颜色变化,显棕褐色的为大豆油。
2、显色反应取油样5ml于试管中,加入2ml三氯甲及3ml2%硝酸钾溶液,剧烈振摇,使完全呈乳浊液呈柠檬黄公,即表明是豆油。
3、冬季掺米汤的检验其检查方法如下:将油熔化估,油与米汤处自然分层,或用碘-碘化钾试剂检查,如加米汤则呈蓝色。
二、花生油的掺假识别⑴深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开场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的颜色变化,显棕褐色的花生油。
⑵冷冻试验法将待检油样倒入试管至其高度的2/3处,干冰箱10℃放臵4小时后,取出观察,如凝固并稍有流动花生油。
⑶沉淀反应取油样1ml,臵50ml具塞试管中,加入1.5mol/l氢氧化钾乙醇液5ml,在90-95℃水浴上加热5分钟,加入70%乙醉50ml及盐酸1.5ml,摇匀,溶解所有沉淀物(必要时加热),试管臵于11-12℃水中冷却20分钟,应发生大量浑浊或沉淀。
⑷花生油中掺入棕油、猪油的检查A、纯花生油具有正常花生油的色香味,280℃加热结果正常,3℃冷却8分钟成糊状,酸价5mgKOH/g。
B、纯棕榈油具有正常棕榈油色泽和气味,在白色容器中外观为黄橙色,无粘性,用手磨擦后有轻微香味。
280℃加热,色素明显退去,无香味,成液体,酸价为3mg/KOH/g.3℃冷冻8分钟成固体,常温下15-22℃成固体,23-30℃下层呈固体。
C、猪油加热轾150-180℃时产生刺激哈味,3℃冷冻8分钟成固体。
三、菜籽油的掺假识别1、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于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然后看颜色变化,菜籽油显棕。
2、冷冻试验法将待检试样倒入试客至其高度2/3处,于冰箱中10℃入臵4小时后,取出观察,油样澄清为菜籽油,如与豆油等区分不开,可嗅其气味以区别。
3、掺入棕榈油的检查(1)菜籽油本身固点低(-10-20℃),而棕榈本身凝固点高(27-30℃),特性明显,当菜籽油中掺入15%的棕榈油,在冰箱中3℃条件下,3小时后,混合油开始变混浊,30小时后将凝固成糊状物,并伴有白色颗粒析出,掺杂比例越大,凝固时间越短越明显。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食用植物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但是市面上也存在着一些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这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食用植物油脂进行掺伪鉴别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方法,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真假食用植物油脂。
首先,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观和气味来判断。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清澈透明的外观,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则可能出现浑浊、混浊或者有悬浮物的情况。
此外,气味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清淡的自然气味,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有异味或者其他不正常的气味。
其次,化学分析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检测食用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来判断其真伪。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特定的脂肪酸成分和稳定的酸价、过氧化值,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出现脂肪酸成分异常或者指标超标的情况。
另外,物理性质的检验也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折光指数、凝固点等指标。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初步判断食用植物油脂的真伪。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指标,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出现指标异常的情况。
最后,微生物学检验也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食用植物油脂中的微生物指标,可以判断其是否受到了污染或者掺假。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不含有任何微生物污染,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总之,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植物油脂时应该注意产品的外观、气味、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微生物指标,以免购买到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从而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同时,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对市面上食用植物油脂的监管,确保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脂质量安全。
第三节食用油脂的掺伪检验一、食用植物油的感官检验(1)透明度在一定温度下,静置一定时间后,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浑浊物质的程度。
影响透明度的主要有水分、磷脂、蛋白质等非甘油酯类物质。
质量好的油,温度在20℃静置24小时后应呈透明。
(2)油脂杂质油脂杂质多,不仅影响使用价值,而且对安全储藏也有影响。
杂质的测定(GB5529-85)植物油脂中的杂质为不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的残留物。
如磷脂、蛋白、黏液、固醇、水等非油脂性物质(3)色泽:各种食用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色泽有深有浅,如热压出的油常比冷压生产出的油色深。
检验方法:取少量油放在50毫升比色管中,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4)透明度: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
油脂的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
沉淀物少,说明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食用植物油理化指标(1)熔点----是指油脂由固态溶化成液态的温度,也就是固态和液态的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可了解该种油脂的纯度。
测定方法:试样在熔化前常发生软化状态,继续加热直至玻管内的试样完全变成透明的液体为止,立即读取当时的温度,即为油脂的熔点。
(2)凝固点----油脂由液态变为固态时的温度,各种油脂的凝固点都是一定的,所以测定油脂的凝固点,可用以衡量其纯度的高低。
(3)皂化价——中和 1 g 油脂中的全部脂肪酸(游离+ 结合的)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皂化价可对油脂的种类和纯度进行鉴定。
(4)碘价--- 100 g 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质量(g)。
碘价直接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取决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性质与含量。
各种油脂中脂肪酸的含量都有一定范围,通过碘价的测定,有利于了解油脂的组分是否正常。
(5)酸价——中和 1 g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酸价是反映油脂酸败的主要指标。
(6)过氧化值——滴定 1 g 油脂所需用(0.002 mol/L ) Na2S2O3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第三章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概述食用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必需品之一,因其易于操作、具有良好的烹饪性、味道鲜美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市场上存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了不健康的成分,对人体健康会产生重大危害。
因此,检验食用油脂的质量及真伪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
食用油脂掺伪现象及其危害食用油脂掺假掺伪的现象食用油脂掺杂有许多非洲棕榈油、油酸钙、猪油、黄油、甜菜碱、石蜡油及比重小的机械油等,不但会降低食用油脂的营养价值、影响质量、消解品牌信誉,更加严重的是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危害。
食用油脂掺假掺伪的危害1.容易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长期食用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2.对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因为假冒伪劣产品通常价格低廉、质量不可靠。
3.持续购买假冒伪劣食用油脂可能会让消费者失去对市场公正公平的信任感,最终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
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公正市场经济,需要对食用油脂进行真伪鉴别检验。
以下介绍常见的食用油脂鉴别检验方法。
物理化学鉴别方法1.外观判定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油质状态和色泽,如色泽均匀、清亮,质感细腻,无异味等来判别油品质量。
2.低温测试法:通常可用室温下存放,若再不到0℃以下出现沉淀或混浊现象,就表明油品质量存在问题。
3.密度检测法:通过检测油品的密度是否与标准相符判定其质量。
4.烟点检测法:可通过对油品加热,当产生烟雾时烟点即为其质量参数。
化学成分分析法1.脂肪酸成分鉴别法:通过检测主要组成成分脂肪酸以及其含量是否符合标准来判断其质量。
2.表面活性剂鉴别法: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的食用油脂,可以通过半微量测定方法进行鉴别。
3.其它物质成分鉴别法:可针对掺伪情况选择特定成分进行检测,如掺杂黄油可通过判定黄油酸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判断其是否被掺杂。
食用油脂质量的掺伪问题不仅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更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检测技术,完善标准规定,加强监管和打击掺假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生活食用油掺假检验方法食用油脂中掺有大麻籽油的检验取油样加石油醚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加10ml 5%硫酸钠溶液,弃去水层。
加10ml 5%硫酸溶液,摇匀,弃去水层。
用少量水洗石油醚层,将醚挥发掉,向残渣中滴加数滴5%氢氧化钾溶液,如掺有大麻籽油(含大麻酚),则产生紫色。
植物油脂掺有矿物油的检验取油样1ml置于125ml锥形烧瓶中,加入1ml氢氧化钾水溶液(3∶2)和20ml 无水乙醇。
于水浴上回流进行皂化5分钟,皂化时应及时加以振荡。
取下烧瓶,加水25ml,摇匀,溶液如果呈现混浊或有油状物析出,即表明掺有矿物油。
食用油脂中掺米汤的检验在北方冬季市场上零售的豆油中往往掺入小米米汤,其检验方法是将油熔化后,油与米汤自然分层。
或用碘试剂检查,如掺有米汤则呈蓝色。
植物油脂掺有桐油的检验取油样5~10滴,加入石油醚约1~2ml,在小试管中使之溶解成透明溶液(必要时过滤)并加入亚硝酸钠晶体少许和10当量硫酸约0.5ml,剧烈振摇后静置,然后对光观察。
如为纯净食用植物油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芝麻油或茶籽油),则产生红褐色的氮氧化物气体,油液仍然澄清;如其中混有约1%桐油时,油液呈白色混浊;含2.5%桐油时会出现白色絮状物;桐油掺入量大于5%时,白色絮状团块凝聚,初呈白色,放置后变成黄色。
植物油脂掺有青油(梓油、柏籽油)和亚麻仁油的检验取油样20滴于试管中,加50ml乙醚溶解,缓缓滴入溴试液至混合液保持明显红色为止,摇匀一置冰水(15℃以下)中静置15分钟,如发生沉淀,则表示有青油或亚麻仁油存在。
食用油脂中掺有篦麻油的检验取待检油样数滴于白瓷反应板中,再滴入几滴硝酸,如呈褐色,则可疑为掺入篦麻油。
精密吸取5ml油样,置于具塞刻度离心管中,加5ml无水乙醇,塞紧,剧烈振荡2分钟,拔开胶塞,离心5分钟(100转/分钟),取出离心管,静置30分钟,观察离心管下部油层,如少于5.1ml表明掺有篦麻油。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食用植物油的感官鉴别气味:每种油均有特有的气味,这是油料作物固有的,如豆油有豆味,花生油有花生味,菜籽油有菜籽味,芝麻油有芝麻特有的香味等。
检验方法是将油加热至50℃,用鼻子闻其挥发出来的气味。
滋味:通过嘴尝得到的味感。
除小磨芝麻油带有特有的芝麻香味外,一般食用油多无任何滋味。
色泽:各种食用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色泽有深有浅,如热压出的油常比冷压生产出的油色深。
检验方法,取少量油放在50毫升比色管中,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透明度:质量好的油,温度在20℃静置24小时后应呈透明。
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
油脂的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
沉淀物少,说明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几种植物油的特点花生油:优质花生油色泽淡黄至棕黄色,清晰透明,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和滋味,无任何异味.豆油:优质的大豆油呈黄色至橙黄色,完全清晰透明,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气味。
菜籽油:优质的菜籽油呈黄色至棕色,清晰透明,具有菜籽油固有的气味。
菜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在各种食用油中是较高的,还含有胡罗卜素、谷氨素等。
棕榈油:油烟小,耐储藏,精炼油呈黄色或柠檬黄色。
广泛用于烘烤食品、油炸食品等。
精炼棕榈油凝固点27-30℃。
棕榈油常温下是凝固的。
夏季容器下部有白色沉淀的可流动的,而冬季为淡黄色凝块。
由于价格较低,多被掺入其它食用油中。
芝麻油:优质的芝麻油呈棕红色至棕褐色,清晰透明,有微量沉淀物,具有芝麻油固有的香味,耐藏性较其他植物油强。
色拉油:去除固体脂和蜡质,是精炼油在经脱色、脱臭、脱酸、脱胶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高级食用植物油,一般无色、无臭、无味、澄清、透明,耐低温,储存时稳定性好。
不含胆固醇,富含大量亚油酸和维生素E。
常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于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颜色的变化。
花生油显棕红色,芝麻油显棕黑色,葵花籽油显棕红色,豆油、菜籽油、棉籽油显棕褐色,棕榈油显橙黄色。
怎样辨别油脂是否掺假饲用油为高能量饲料。
由于价格高,市场上的饲用油掺假现象严重。
被检出的掺假物主要有水,溶点较高的动物油中还检出面粉和食盐。
下面先就通用的感官简易判定油脂是否掺假的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再对饲料中常用的油脂进行逐一介绍。
(一)油脂的检测项目1、总脂肪酸此系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之脂肪酸总量。
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其量通常为92%—94%。
油脂能量大部分系由脂肪酸供应,因此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之指标。
2、游离脂肪酸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故其量可做为鲜度判断之根据,完全饲料所用油脂一般约在15%—35%。
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50%以上)表示油脂原料不好,对金属机械、器具有形蚀性,而且会降低嗜口性。
3、水分油脂中含有水分,不但引起加工设备的腐蚀,同时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之酸败,并降低脂肪之能量含量。
4、不溶物或杂质包括纤维质、毛、皮/骨、金属、砂土等细小颗粒无法溶解于石油醚之物质。
这些物质没有能量价值,而且会阻塞筛网和管口,或在贮存椅造成沉积。
其量应限制在0.5以下。
5、不可皂化物包括白酶类、碳氢化合物、色素、脂肪醇、维生素等不与碱发生皂化反应之物质,大部分成分仍有饲用价值,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其中蜡、焦油等则无营养价值,甚至有些成分对动物有害,如水肿因子。
6、酸价酸价虽测定容易,但通常不能单纯以之评价油脂品质,须配合其他方法供签定。
油脂酸价之提高,部分由于油脂水解而生成游离脂肪酸,部分由于过氧化物的分解所产生羟基化合物再氧化而生游离脂肪酸,因此游离脂肪酸生成机构随条件而异,不易做为油脂氧化程度的判断指标。
7、过氧化价羰氧化物系在油脂氧化过程中生成,该过氧化价可做氧化程度判断。
但过氧化物在水中的存在或高湿下甚易分解,因此油脂氧化至某一程度后,过氧化价反而会降低。
因此我们应了解,过氧化价==所存在过氧化物量与分解量之差,故需配合其他氧化测定方法,以利品质之正确判断。
实验一食用油脂类的掺伪鉴别检验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一般油脂中掺假物质的检测方法,并掌握快速、简易的鉴别方法。
二. 实验主要内容:测定芝麻油中掺入花生油、大豆油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三.实验步骤:1.对掺假油样的定性测定(1)掺入花生油a. 用天平准确称取待检油样1g,分别置于50mL有塞试管中。
b. 分别向待检油样加入1.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5mL,摇匀。
c. 在90~95℃水浴上加热5min,加入70%乙酸5mL,浓盐酸0.5mL,摇匀,溶解所有沉淀物(必要时加热)。
d.试管置于11~12℃水中冷却20min,观察结果。
e.结果判断待检样品管中出现浑浊或沉淀现象。
(2)掺入大豆油a.用5mL移液管准确量取待检油样各5mL于试管中。
b.向试管中加入三氯甲烷2mL及2%硝酸钾溶液3mL。
剧烈振摇,使完全呈乳浊液。
c.结果判断:如乳浊液呈柠檬黄色,即表示油样中含有豆油。
2.香油含量的测定a.香油标准液的配制:精密称取纯香油0.25g,加石油醚溶解并定容至5mL。
b.待检样品的处理:精密称取待检油样0.25g,加石油醚溶解并定容至5mL。
c.取出1mL待检样样置于10mL比色管中,另取香油标准液0、0.2、0.4、0.6、0.8、1.0mL(0、0.01、0.02、0.03、0.04、0.05g), 分别置于10mL比色管中。
d.样品管与标准管内加石油醚至3mL(即向标准液中分别加入3、2.8、2.6、2.4、2.2、2mL石油醚),加蔗糖盐酸液3mL。
缓缓摇动15min。
e.于各管加入蒸馏水2mL摇匀,弃去石油醚层。
f .水层即可在520nm 处测定吸光度,样品与标准进行比较。
g .油样中香油含量的计算:×100A x B式中:X ——油中香油的百分含量,%; A ——从标准曲线查到的香油重量,g 。
B ——比色测定所用香油的重量,g 。
四. 实验报告的要求:1. 描述芝麻油中掺入花生油,大豆油检验的现象,分析加入各试剂的作用。
食用油脂类的掺伪检验方法论述姓名:叶泳班级:食安1201 学号:1201070522摘要:综述了食用油的掺伪现状。
介绍了食用油掺伪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简要概述:食用油种类繁多,其种类不同,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的含量也存在差异。
受总产量、生产成本、营养价值和消费群体等因素的影响,植物油价格差异非常大,一些不法经营者将低价位的植物油掺入高价位的植物油中从而牟取暴利,如在菜籽油、大豆油中掺人棕榈油、棉籽油;在芝麻油中掺入菜籽油、棉籽油、大豆油;在油茶籽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等。
更有甚者在植物油中掺入水、米汤、矿物油、蓖麻油等非食用油。
掺伪食用植物油不仅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且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以及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1、掺伪非食用油的检测方法1.1掺伪矿物油的检测方法1.1.1皂化法取l mL油样于锥形瓶中,加入lmL30%KOH溶液及25 mL乙醇,接回流冷凝管回流皂化5 min,皂化时振摇使加热均匀。
皂化后加25 mL沸水,摇匀,如混浊或有油样物析出则表示样品中有不能皂化的矿物质存在【1】。
1.1.2荧光法矿物油具有荧光反应,而植物油类均无荧光,取检样及已知的矿物油各一滴,分别滴在滤纸上,然后放在荧光灯下照射,若有天青色荧光出现,则表明油样中含矿物油【1】。
1.2掺入桐油的鉴别桐油是一种快干性油,工业上常用它作漆料,人体摄人桐油,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便血、呼吸短促、虚脱等。
桐酸是一种含18个碳原子的三稀酸,具有A和B两种异构体。
仅桐酸在氧化剂、光照等情况下能转变成B桐酸。
1.2.1 亚硝酸盐法亚硝酸盐在硫酸存在下生成亚硝酸,具有氧化性,能使仅桐酸很快转变成B桐酸,而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呈白色混浊。
取油样5~10滴于试管中,加2 mL石油醚,使油溶解,必要时过滤,加亚硝酸钠结晶少许,加10 m彤L硫酸溶液1 mL,振摇后放置l一2 h,如为纯净食用植物油,仅发生红褐色氮化物气体,油液仍然澄清;如混有约1%桐油时,油液呈白色混浊;约含有2.5%桐油时,出现白色絮状物;含量大于5%时,出现白色絮状团块,初呈白色,放置后变成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