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 格式:docx
- 大小:17.24 KB
- 文档页数:3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共同建设有序生活》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国里人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说一说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3、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4、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一下。
5、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身边的规则。
6、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识公共标志1、(出示课件)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志?(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2、当你看到这些标志时你是怎样做的?小结:公共标志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四、深化认识1.出示图:(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共同建设有序生活教学设计原则1.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引导和辅导为主2.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体验等方式深入理解课程内容3.注重知识与价值培养的结合,让学生理解和认同积极的公共价值观课程内容设计任务流程•任务1:听课件《有序生活》并回答问题•任务2:收集学校周围的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任务3:开展有序生活日活动,整理活动心得并进行分享具体内容任务1:听课件《有序生活》并回答问题•目的:通过学习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有序生活的观念,并且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方法:听课件,回答相关问题任务2:收集学校周围的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认识环境卫生对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1.分组收集学校周围环境垃圾桶内部的垃圾分类情况、学校周边水道出口处的卫生情况、行道树的养护情况等问题,进行列表收集。
2.进行问题列出分析,比较哪些问题比较重要或者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由小组讨论确定一些问题的改进方向和方法。
3.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环境改善的方法并进行实践,比如参加学校的绿化行动计划、进行周边环境的整治等。
任务3:开展有序生活日活动,整理活动心得并进行分享•目的:让学生实践有序生活的观念,同时交流讨论情况,增强学生的互动能力•方法:1.在学校组织一次有序生活日活动,学生和老师一起清理学校的教学用品、讲台、课桌、椅子等。
2.活动后,老师让同学宣传活动,让大家更深入了解有序生活可带来的好处,并让同学们分享其见解和感受。
评价设计评价方式•任务1:听课件《有序生活》并回答问题,考核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任务2:收集学校周围的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考核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释的能力•任务3:开展有序生活日活动,整理活动心得并进行分享,考核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能力评价标准•任务1:听课件《有序生活》并回答问题–高分:能够回答准确、完整且深入的问题–中分:能够回答大部分问题,但有不完整或不准确的情况–低分:无法回答问题或回答的答案不准确•任务2:收集学校周围的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高分:能够分析出学校周围环境问题并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中分:能够分析出大部分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但解决方案不够完善–低分:无法分析出学校周围环境问题或提出不可行的解决方案•任务3:开展有序生活日活动,整理活动心得并进行分享–高分: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并倡导有序生活观念,能够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中分:参与活动且有一定表达能力,但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或组织不够清晰–低分:无法积极参与活动或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总结通过本课程的设计,能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有序生活的观念,并且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有序生活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公共意识,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共同建设有序美好的生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节内容。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以及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观念,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公共秩序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公共秩序意识淡薄,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此外,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公共秩序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需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内容及其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共秩序意识,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观念,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共秩序的含义、内容及其重要性;如何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难点:公共秩序的内涵和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公共秩序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3.实践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制作课件。
2.准备讨论题目,划分讨论小组。
3.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公共秩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我们要维护公共秩序?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类型和维护方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公共秩序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公共秩序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意义理解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类型和维护方法。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提高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类型和维护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提高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维护方法。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体验维护公共秩序的实际操作。
4.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维护公共秩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场景道具,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准备课件,用于展示公共秩序的类型和维护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简要介绍公共秩序的含义、类型和维护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交通秩序、校园秩序等,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维护方法。
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知识梳理+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知识梳理1.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园里人们愉快的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2.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质量的提高。
3.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被视为救援的“生命通道”。
法律规定不得非紧急情况时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
在日常驾驶中,一些车辆违法占用应急车道,造成交通堵塞,妨碍了救援。
4.为了引导、提示大家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人们设置了公共标志。
5.公共标志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6.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
7.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文明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
8.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9.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
10.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
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11.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不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单位或组织,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设计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了解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收集身边的规则、秩序。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研究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1.脑体操:如果世界上没有秩序会怎样?2.师:如果世界上没有秩序,那就会一片混乱,人们乘车不排队,过马路不走斑马线,汽车不等红绿灯,你争我抢,买东西没有了先来后到,一切都会乱套。
因此,世界上必须要有秩序,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秩序,这样,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会幸福。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3.揭示课题: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公共生活秩序单1.思考: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1)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集体汇报。
3)师小结:公共场所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它们都有自己的秩序。
比如:图书馆的秩序就是安静、看完书后把书工整地放回原位。
我们在学校上下楼梯时,靠右行就是秩序。
2.公共生活秩序单1)师出示“公共生活秩序单”。
公共场所过马路时参加社区活动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逛超市时秩序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完成“公共生活秩序单”。
3)各小组将完成情况在全班交流汇报。
3.分析一下同学们的秩序单有什么相同之处。
设想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师小结: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园里人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国里人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说一说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3、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4、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一下。
5、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身边的规则。
6、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识公共标志1、(出示课件)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志?(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2、当你看到这些标志时你是怎样做的?小结:公共标志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四、深化认识1.出示图:(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主题是“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以及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教材通过图片、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公共秩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法治观念,对于公共秩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维护公共秩序的实际操作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公共秩序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和理解公共秩序,提高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公共秩序的内容和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公共场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公共秩序,引发学生对公共秩序的思考。
2.案例分析:呈现一些典型的公共秩序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公共生活秩序,学会遵守公共秩序。
2.能力目标: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公共意识,培养秩序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难点:树立公共意识,培养秩序观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小视频:《交通事故》提问:通过视频,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观看视频,积极发表看法,能发现视频中行为的错误。
2出示案例,找一位学生朗读给同学们听,然后学生思考:这个人被撞死这件事可不可以避免?他为什么会被撞死呢?他被撞死这个结局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从身边小事和事例入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二)比一比通过展示第一组人群混乱和有秩序的图片,提问:从这两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更喜欢生活在哪一种环境中?再展示第二组交通混乱图片和交通有序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秩序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从情感上认知到更喜欢生活在有序的生活中。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总结出: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学生齐读,通过朗读再次明确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师:为了构建更加有序的公共生活,让我们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吧!展示课本图片:当我们过马路时:当我们参加社区活动时: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分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想到的最多,讨论的最积极。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人记录,一人代表发言,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通过学生们列举的秩序单,归纳出其共同点:遵守公共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假设公共生活没有秩序会怎么样?课件展示三个例子,通过事例让学生谈一谈感受总结: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将会引发混乱、无序、障碍、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由此引出: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2.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家园、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行动。
3.培养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授通过课文讲授,介绍公共秩序的概念、意义、维护方式等内容。
让学生明确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了解自己有义务维护公共秩序,从而培养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行动。
2. 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对公共秩序的影响。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不仅是自己的责任,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 情境导入讲述小明放学后离开自行车时锁不上车,回来时发现车被人拿走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会使公共秩序变得如何?2. 课文讲授通过课文的讲授,介绍公共秩序的概念和维护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公共秩序的意义与重要性的认识。
3. 知识点讲解1.什么是公共秩序;2.有哪些方式可以维护公共秩序;3.如何做到自觉为公共秩序尽责。
4. 情境演练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以某一公共场所维护公共秩序为主题,比如:公园、超市、学校、市场、道路等。
请学生分析这些地方通常需要维护哪些公共秩序,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演练。
演练后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合理维护公共秩序。
5. 情境拓展通过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不良现象对公共秩序的影响,明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出现1-2种以下的情况应为一般表现。
出现3-4种下列情况应为良好表现,出现5种以上应为优秀表现。
1. 语言表达能力1.能够准确表述什么是公共秩序;2.能够说出自己维护公共秩序的方式;3.能够简洁明了地陈述观点。
2. 分析问题的能力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秩序问题;2.能够合理分析某些不良现象对公共秩序造成的影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案都能够遵守交通规则,让应急车道畅通无阻,那么我们就能够为他人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
3.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交通中遵守规则的经历,或者观察到他人遵守规则的例子。
活动五:文明公交1.观看视频《文明公交》。
2.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公交车上遇到的不文明行为,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师: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共生活的一份子,我们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到他人,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课题: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了解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2.通过搜集公共标志,了解不同公共标志在相应场所的应用。
3.认识到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教学重点:了解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导入:在第一节课中,引导学生思考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通过提问,让学生意识到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遵守交通规则等行为的重要性。
活动一:文明行为大讨论1.学生分享在公共场合见到的令人讨厌、反感的行为,并分析原因。
2.播放视频《文明行为大讨论》,让学生了解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形式。
3.让学生总结视频中提到的不文明行为。
新课:活动二:公共生活秩序单1.通过同学分享的经历和视频中提到的,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并鼓励他们坦诚地说出自己犯过的错误。
2.让学生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从交通、社区、商场、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入手,为自己和他人能享受到优异的社会秩序服务。
3.展示学生设计的“公共生活秩序单”,分析同学们的秩序单有什么共同之处。
让学生设想社会生活没有了秩序的后果。
活动三:秩序小实验1.分组进行试验,看哪个小组能又顺利又快的取出瓶中所有小球,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2.让最快和最慢的小组分享他们的原因。
活动四:阅读角1.让学生阅读《应急车道就是生命车道》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结合疫情,使学生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大家能听到老师说话吗?能听到的在留言区回复一下数字1,今天这节课由马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只要大家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吧!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
的秩序来维护。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国里人
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 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说一说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
b.到影剧院;
c.到游乐场;
d.在商店
3、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4、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一下。
5、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身边的规则。
6、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识公共标志
1、(出示课件)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志?(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志时你是怎样做的?
小结:公共标志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四、深化认识
1.出示图:
(图画内容:不文明行为)问:
①他们扰乱了哪里的秩序,结果怎样?
②我们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做
师小结:不遵守公共秩序害处大。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我们明白了只有大家共同遵守规则,才能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正如著名学者莱蒙特所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
五、守规才有序
1、教师引导: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规则,无处不在的规则约束了社会每个成员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出示疫情期间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的图片。
引发思考。
教师小结: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理解、支持、配合疫情控制工作,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吧!
七、课后作业
设计一份疫情期间的公共生活秩序单,可以从交通、社区、商场、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