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说课
- 格式:pptx
- 大小:7.11 MB
- 文档页数:38
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个小内容,这节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以及后面内容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学习的一个承上启下。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订如下三维目标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用热力环流来解释一些日常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设问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利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热力环流的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绘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大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规律的可能性。
同时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一些热力环流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向理性提升。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确定如下教法五.说教法1.问题驱动法,教师设计本节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完成。
2.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要学生观察现象并且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归纳。
3.图解分析法,展示热力环流图从中了解规律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学法指导:六.说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归纳地理规律,并且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看似无形,实则驱动云雨,行走于大千世界,流动在方寸之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说地位、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方法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也为后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简而言之,过渡,基础,切入点。
二、说学情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抽象,失联,难以致用。
三、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培养学生“以图化文,以文化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遵循“质疑→微课演示(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归纳规律(理性认知)→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热爱生活。
简而言之,学原理,系实际。
四、说内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定为重点;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这也与新课标理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悖,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热力环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热力环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知识点既是对前面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候类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示意图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过程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较为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案例和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等压面的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示意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热力环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情感上: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
知识水平上: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是,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法、学法教法:主要为讲解法、师生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辅助以演示法、地理实验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5分钟)1、创设情景:盛夏季节,走到河边、湖边特别是海边等地方的时候,通常会感觉风比较大,凉爽很多?学生活动: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回答这一个问题。
2、观看实验:以一个可以操作的模拟动画和一个实验录像,让学生思考如果动手来操作这一个实验应该怎么进行,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实验效果。
《热力环流》说课稿《热力环流》说课稿1第一部分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热力环流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量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预,积极思量,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索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索,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说学法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等形式,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提出问题“为什么暖气片装在教室的下部而冷空调却装在教室的上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从而进入版块二的内容。
版块二引导学生并在讲台旁做实验:一个玻璃缸内摆布两边放两个碗,碗内分别放进冰和热水,将点燃的香放进玻璃缸内并盖上顶盖,请同学注意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热力环流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3. 通过实验和实例,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
4. 认识到热力环流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 热力环流的类型及其特点。
- 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现象的直观理解。
-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实例。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力环流现象。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动画和相关图表。
- 实验器材:如热风机、风扇、烟雾机等,用于模拟热力环流现象。
-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为什么山顶比山脚凉快?”引入热力环流的话题。
-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授新知- 定义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 形成原理:地面受热导致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区;冷空气补充形成高压区,从而产生环流。
- 类型及特点:- 海陆风:由于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同引起的日间和夜间的风向变化。
-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由于建筑物密集、人口众多,形成高温区域,与郊区形成环流。
- 实验演示:使用热风机和风扇模拟海陆风的形成。
3. 互动讨论- 让学生讨论热力环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 分析热力环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应用拓展- 讨论热力环流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 探讨如何减少热力环流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单位:济源市第四中学姓名:水艳粉邮箱:syf123_200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济源四中水艳粉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水艳粉,来自济源市第四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主要谈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同时,也为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做铺垫。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②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②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该目标设定是以新课标为准绳,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二、教法分析新课标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感性认知。
2、图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领悟新知。
其中探究式教学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采用观察法,使其直观感知,形成表象;采用讨论法,使其明确问题,集思广益;采用合作探究法,使其相互合作,巩固提高,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