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靳玉乐主编)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教育学学科形成标志,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论述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教育途径方法途径以心理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杜威教育思想:生活活动学生三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绅士洛克《教育漫话》。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范式”,库恩《必要的张力》。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著。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教育的艺术独立领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

0.2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已经意识到的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的价值: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配置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历史发展三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教育学多样化发展。前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0.3实验教育学反对以赫尔巴特强调的概念思辨,认为其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将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区别在与心理实验在心理实验室进行,教育实验则在真正的学校环境中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它强调的定景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0.4实用教育学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

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它抓住了教育的基本矛盾(特殊范畴说);凸现了教育的目的;展现了教育的过程;解释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教育自觉是指自觉地把握学生的精神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教育态度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此外,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起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长期性;民族性。教育功能:作用对象(个体、社会)呈现方式(显性隐性)作用方向(正负)。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称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

1.4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无阶级性)、古代~(教育和生产劳动完全分离)、现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学为仕官、学为僧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东方孔子“启发式教学”、马融的小先生教学制、苏格拉底问答术(产婆术);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普及教育的程度;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科教兴国;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重视教育的交

求,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智育(授予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体育(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发展起不同作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马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素质教育的理解: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教育是一声不断重复的概念体现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整体性、主体性、合作性、活动性。素质与应试: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不同。

2.4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有文化传统影响;应试教育是当前生产力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因此批而不亡。

3.1发展特点:一维性;均衡性;活动性。人的发展,身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学生一般只有在具

有良好态度下,才会接受所领会的教育要求;这些领会了

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当这些行为要求在活动中

得到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后,它们才能成为学生的个性特

性,学生才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现代教育在

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

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

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个性发展的条件:高度发展的社会生

产力和他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基

础;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

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

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

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

3.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最近发展区前苏联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4.1教育结构就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

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

构。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

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

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教育先行的内涵及依

据: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优先发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

是有可能的。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4.2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影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发展又进一

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对教育: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

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

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现代教育对经济

的影响: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教育能为

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

化。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产业结构制约教育专业

结构和类别结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

程度;地区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的布局。政治对教育:政治

5.4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

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时代性和普遍性)。教师角色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

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

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

的促进者。角色转换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消

解教师权威;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5.5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及现实途径:现存问题(理

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

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及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

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

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及优秀教师的

成功做法具有普遍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

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

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

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

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

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

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

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

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

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

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

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

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

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途径:完善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法国,世界各国教师教育

大致分为定向型、开放型);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我国奖惩性教师评价、英国

表现管理、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

途径(美国勒温、英国斯腾豪斯)。

5.6学生:广义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狭义各种教育机关

受教育的人;特狭义学校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属性:

学生是三种属性的统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社会

6.3全人发展,强调国际意识培养,孔子“复礼”、英国斯

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回

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

的有机统一。

6.4新课改中,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7.1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

件;教学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各

项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

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7.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和手段

7.3教学过程的规律:双边性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的。教是为了学并决定着学,而学依据着教并影响着教。

因此,教学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间接性是指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

发展性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

系,实现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教育性在教学过程

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

7.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动机,引起欲望(方法:

讲故事;演示直观材料;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

系;指出新知识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感知教材构成表

象(演示、试验、观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方法:

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推理);复习教

材,巩固知识(数字记忆;串联记忆;联想记忆;谐音

记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检查知识,获得反馈。

7.5教学原则的体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

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不愤不

启,道而弗牵);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

法,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

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练

习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复地完成一定的

操作或从事某些活动,以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形

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要求:要使学生明确

练习的目的,掌握练习的基本知识;要保持练习的效用性;

要严格要求;要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

7.8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优有严格的

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

行教学比较科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对全体

学生采用统一教材,要求用同一种方法授课,不能充分照

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利

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道尔顿式;分组教学制;特

朗普制;复式教学(我国贫困地区)

7.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上课(目的明确;内容科学;方法恰当;组

织的好;积极性高;语言生动;板书工整;布置好课外作

业);课后辅导;学业检查;成绩评定

10.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其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

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现代教育制度诞生于

19世纪欧洲,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教育

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逐

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

合;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双轨

制,英法,下延型为升大学;单轨制,美国;分支型,苏

联、中国(由单轨转变来)。我国现行学制在1995年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确认。1986年《中

~国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强迫性、普及型、免费

性)制度的确立。新中国现行学制:幼儿教育、初等、中

等、高等。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