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五讲:美感的分析(下)
- 格式:ppt
- 大小:6.28 MB
- 文档页数:31
美感的含义名词解释美感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的一种情感状态。
它是对于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是审美体验的主观感受和表达。
美感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视觉艺术到音乐、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和欣赏。
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在每个人心中的体验方式不尽相同。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标准也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美感不受时间、地域、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可以跨越时空,让人们共同体验和追求美的存在。
美感的来源是多样的,它可以来自于视觉上的美丽景色,如绚丽的日落、雄伟的山脉、细腻的花朵等。
它也可以来自于音乐的和谐旋律,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文字,以及建筑中充满智慧和创意的设计。
美感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产生,例如友谊、爱情和亲情等。
美感对于个人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能够带给人们愉悦、放松和振奋的感觉,使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平衡和心灵的满足。
美感的体验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灵感和动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或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美感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这不仅丰富了人类的审美体验,也推动了艺术和创新的发展。
美感不单纯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普遍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然而,美感并非绝对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中。
在一些混乱和破碎的环境中,美感可能会被压抑或丧失。
人们需要通过调整心态和选择积极向上的体验,来重新寻求美感的感知。
此外,美感也需要培养和发展。
通过学习和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人们可以提高自己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总结起来,美感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的一种情感状态,它是主观感受和表达的结果。
美感能够带给人们愉悦和满足的感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文化的发展。
尽管美感因人而异,但它也体现了一种普遍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通过培养和发展美感,人们可以提高自己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感的分析摘要:在《美感的分析》那堂课上,老师就教授我们:美感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种认识。
从那时起,我便想更深入的理解下这句话。
我知道这里指狭义的美感——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感受,它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
为了进一步理解美感和审美感受,我进行了资料查找,下面就是我的理解。
关键词:美感、美感的本质、审美感受1、美感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是以美的对象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只有美的对象存在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我们所说的美感,就是在各种各样美的感性情态的触发下产生的。
⑴“精神的基础活动是认识,美感既是精神活动,那么显然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
”当我们默默远眺着落日西坠、我们面对寞寞的西北大戈壁时,当我们惊叹着那蜿蜒蜒盘踞着崇山峻岭中的万里长城的雄姿时,我们就会产生或崇高、或优美的审美愉悦。
2、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即感性活动中,揭示了美感的本质。
马克思把美感看作是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中,由于享受到人的个性生命表现,由于在所创造的对象(即工业产品)直观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我们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产生美感、揭示美感的决定性意义。
3、人是社会存在物,因而美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愉悦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感觉是社会人的感觉。
人类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的感性实践,但这并不是说人在实际的直接的创造对象和改造对象时,才能产生对对象的美感。
马克思指出:在你享受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被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所需要相符合的物品。
这就是说人的生产是一种社会生产,人生产的产品也是一种社会产品,个人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也满足社会的需要。
人在产品中所物化的人的本质,不仅是个人的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
人是社会存在物,情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愉悦感,强调了美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愉悦感。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第五章美感的分析不存在实体化的外在与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在意象,美就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所以这个意象意象就是我们一个核心概念。
而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说意象世界一方面是人的创造,另一方面又是存在的本来面貌的一种敞亮,一种照亮。
意象世界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的状态,回到人生的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所以,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一方面是超越,一方面是复归,回到人生的家园。
我们这一讲是讲美感,美感的分析美和美感是统一的,那么它们统一就是审美活动。
审美意象,就是美是从审美对象的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而美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美感这个概念在美学书里面常常用其他一些概念来表述,譬如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等等,那么这些概念各有不同的侧重,也各有自己的局限。
我们在讲课里头以及我将来那本书里头我还是用大家用的比较习惯的“美感”“美感”这个概念。
“美感”这个概念,我们中国传统美学里头有一个“感兴”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它比较准确地表达了美感的内涵,所以有时候我们也用“感兴”作为美感的一个同义词来使用。
第一节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第一个问题讲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首先讲美感不是认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头,我们国内的美学界在讨论美学理论问题的时候,都是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因而都是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对它进行研究。
我们前面讲到0年代我们有一场美学大讨论,那么美学大讨论里头出现了几派不同的观点。
有主张美是客观的,有主张美是主观的,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但是无论哪一派的主张,主客二分都是采用主客二分的模式,也都是把审美活动看成是一种认识活动。
所以在那个讨论里头不同的几派,即便是主张主客观统一的那一派,它们的统一也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达到的统一。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认识论的模式,但是美感并不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