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理化因素损伤急救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119
环境与理化因素损伤救治泰山医学院急诊医学、法医学教研室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史继学一、淹溺(一) 病情评估·有淹溺史。
·程度◆轻度:神志清楚,心率增快。
◆中度:神志模糊,呼吸不整或浅表,血压下降。
◆重度:昏迷、四肢冰冷、脸色青紫、肿胀、呈缺氧窒息状态,口鼻内充满泡沫、污泥、杂物等,上腹部膨胀、甚至呼吸和心跳停止。
·血气分析有酸中毒、低氧血症。
·可有外伤,尤其要注意颈椎损伤。
(二) 急救处理·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现场心肺复苏,尽快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恢复氧合血的有效循环。
·急救程序◆清除口腔、呼吸道异物,通畅气道,维持有效通气。
必要时采用鼻面罩或气管插管,使用简易呼吸器或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
◆有呼吸、心跳者可先倒水。
◆呼吸已停止,.仍有心跳者,在通畅呼吸道后立即人工呼吸。
◆心跳、呼吸骤停者即刻予以心肺复苏。
◆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
淡水淹溺者选用O.9%~3%氯化钠液静滴,海水淹溺者选用5%葡萄糖液静滴。
·注意:淹溺者因喉头痉挛肺内很少有积水,所以用倒水的方法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若患者心脏停搏(心跳停止),在清除口鼻泥沙污物后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三) 转送注意事项◆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
二、中暑(一) 病情评估·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下,出现有头昏、头痛、口渴多汗、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以上。
·重症中暑:①中暑高热(热射病):高热、无汗、昏迷;②热痉挛:大量出汗后,突发肌肉痛性痉挛;③热衰竭:虚脱、头晕、头痛、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
(二) 急救处理·原则:尽快将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防治并发症。
·急救程序◆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急救环境及理化原因损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急救环境中常见的理化原因导致的损伤,如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等。
2. 理解急救环境中的危险特点及应对原则。
3. 掌握常见急救环境损伤的急救处理方法,包括烧伤、化学灼伤等。
教学内容及安排:1. 引入(5分钟):介绍急救环境及理化原因导致的损伤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学生对该主题的初步认知。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急救环境的分类及特点:- 火灾:温度高、烟雾大、缺氧。
- 爆炸:威力大、碎片伤害、火灾风险。
- 化学品泄漏:有害气体散发、腐蚀性液体接触等。
b. 理化原因导致的损伤及其特点:- 烧伤:热能作用,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渗出。
- 化学灼伤:化学物质腐蚀作用,不同化学物质对组织的损伤程度不同。
3. 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几个急救环境损伤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急救处理方法。
每组从确定环境特点、分析损伤情况、选择相应急救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4. 模拟演练(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扮演出不同的急救环境,模拟不同情况下的急救处理。
包括正确使用灭火器、逃生技巧、烧伤处理、化学灼伤处理等。
5.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急救环境及理化原因导致的损伤的特点和急救处理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遇到相关情况时要冷静、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案例,了解更多急救环境及理化原因导致的损伤信息,并写一份小结报告。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2. 模拟演练:通过模拟急救环境下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其急救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3. 总结归纳:在课堂结束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评价方法:1. 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思维逻辑等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