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八上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1
《第十七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上海解放;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2 、能力方面:通过对三大战役作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辨异能力;通过对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3、情感方面:通过对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利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国民党失道少助,共产党得道多助,并进一步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教学要点1、重点:辽沈战役2、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详略得当课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电影片段。
那么大家清不清楚这是什么时候的战役?当时中共中央是怎样部署三大战役的?这几场战役又各自在哪举行的呢?中共还发动了哪些战役呢?好了,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学习新内容:一、三大战役1、背景: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师:自1946年6月起,我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了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敌我双方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
分组讨论一下:这时的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在哪些方面?生:(思考回答)填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1948年秋)师: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的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组织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出示地图)2、辽沈战役师:假如你是中共中央军委的一名主要成员,你会将首次战役放在哪一个地区?(华东、华北、东北)生:(讨论)师:(总结)说的真棒!第一,在东北我军有10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仅有48万,我军占有局部优势;第二,敌军孤守在沈阳,长春,锦州三地,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
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在举棋不定;第三,东北土地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铁路密集,对巩固战略大后方,对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四,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东、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教学难点:1、辽沈战役:这是战略大决战的第一步,分析战略决战第一步在东北展开的原因。
2、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
3、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为标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事件?,把握战局:以刘邓、设置情、指导学生根据沈战役必须取胜的重要性。
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得出先打锦胜利的原因之一。
内容,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本课总结:(播放《中国人民进行曲》)聆听着战略反攻的号角,在经历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硝烟,感受百万雄师强过大江的豪迈气势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这里,让我们再次重温这样一段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就在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次向这些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回首过往,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就让我们从自身作起,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去奋斗!作业:《目标与检测》板书: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时间: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战绩:解放东北全境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战役战绩: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的广大地区基本解放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底平津战役战绩:解放华北全境时间:1949年4月21日——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战绩: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南京、上海解放等知识。
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一轮“红日”昭示着胜利即将来临。
自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识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南京、上海解放等知识。
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教学要点】要点:解放战争的胜利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一轮“红日”昭示着胜利即将来临。
自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新课探究】一、战略决战1、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表现。
1948年秋,国民党不得不收缩兵力,集中兵力进行重点防御。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战略决战阶段。
中共中央组织人民解放军先后开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大决战。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P112),注意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人物、参战部队、战果及形势,填写下表。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主力精锐,奠定全国解放胜局。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4.21——4.23)①指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二野战军。
陈毅、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