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责任内阁制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一历史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2)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概况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3.职能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4.特点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三、议会改革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高一历史必: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1.主要内容(1)联邦制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2)三权分立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③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3.意义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了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备考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英国君主立宪制1、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2、1689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沃波尔)特点: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没有实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责任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高考历史备考资料:美国1787年宪法1、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①总统:最高的行政权、最高军事指挥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②国会:财政权和立法权;③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2、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⑴英国:①政体为君主立宪制;②议会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③君主统而不治;④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⑵美国:①政体为民主共和制;②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③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④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于能否在总统选举中获胜。
高考历史备考资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时间:1848年②特点:公开表达鲜明的政治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发展生产力③中心内容: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④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英国::前提——“光荣革命”;奠定基础——前提——“光荣革命”;奠定基础——《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确立——确立——1818世纪中期世纪中期;;发展——发展——18321832年议会改革。
改革。
1. 了解英国“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女儿和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政变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级革命的结束))。
2. 理解《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权利法案》《权利法案》:1689: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
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
①内容①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财政权等权力。
君主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约。
②意义②意义::从此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从此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确立。
(2) 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18:18世纪前期形成世纪前期形成,,开创者——沃尔波尔开创者——沃尔波尔,,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内阁产生过程内阁产生过程::普选产生下院议员→下院大选→(国王形式上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首相提名(内阁和政府成员内阁和政府成员))→(国王批准→(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制。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组成责任内阁制。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与首相共进退;;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且控制立法程序。
作为政府和内阁首脑的首相掌握行政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因此掌握国家大权。
掌握国家大权。
3. 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 原因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权利法案》:1、 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2、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 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②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
(一分为二)(3)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历史一大进步。
【史料及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历程
高一的新生学人民版历史时,一定先要让学生明确,历史不能死记,但是一定要记死,首先必须记死一定的基本知识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理解记忆都无从谈起。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个漫长的历程,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又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责任内阁制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
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读考纲·明核心·建体系]一、考纲解读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核心提炼站在文明的角度上看英国政体变革,革命的勇气源自英国人对自由的向往,避免流血的妥协彰显了人性的尊严,而基于传统的渐进创新及温和改革则凸显了对每个社会阶层的人文关怀。
三、知识结构[知识梳理]知识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1.经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1)原因:封建势力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议会最终获胜,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此后,英国建立共和国;但是,政局动荡,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玛丽和威廉共同统治英国。
3.思想:启蒙思想影响(霍布斯和洛克)。
4.传统:议会有限制王权的传统(1215年《大宪章》)。
知识点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1.开始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年)(1)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意义: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标志英国开始由“人治”转为“法治”。
2.正式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21年)(1)责任内阁制的演变:光荣革命前,枢密院是国王的最高咨询机构;光荣革命后,内阁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1721年,沃波尔开创组建内阁的先例,国王真正“统而不治”(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18世纪中叶,形成内阁遭反对、首相须辞职的惯例,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首相掌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2)责任内阁制的运行:首相由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形式上任命);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内阁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议会不信任政府时可以倒阁,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高中历史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附练习题高中历史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1)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2)《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确立。
(3)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4)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新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手中。
1.美国学者洛威尔谈到,英国1688年的政变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
以上材料反映了英国政治变革的什么特点?答案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
2.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发展(1)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实行三权分立制: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分属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分权制衡;实行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2)实行两党制: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答案联邦政府和各州实行分权。
3.这一部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19世纪后期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①大革命后,君主制与共和制斗争反反复复,1870年,第三共和国建立。
②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①行政权归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归议会。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2)特征: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国王和首相实行集体领导;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责任内阁制。
2.责任内阁制:组阁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制特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脑共进退。
如果议会通过了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首相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首相权力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决策的决策权等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国王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2)作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把政治斗争限定在相对有序的状态,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美国的联邦制1.1787宪法制定美国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有识之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共和制国家;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
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中央集权的原则和民主原则评价①进步性: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西欧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相结合,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87年宪法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力的发挥。
②局限性:没有反应人民权益的《权利法案》,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压迫和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1787年宪法的内容(1)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①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竞技、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合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
第8课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知识体系)考点: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权利法案》1、背景①历史传统:《大宪章》限制王权;后来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②经济因素:资义经济发展(根本原因),但受封建君主专制阻碍③阶级基础:资阶、新贵族(后者具有妥协性)日益强大。
④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推翻了封建专制⑤思想因素:A洛克、霍布斯的早期启蒙思想适应了英国资革命的需要;B受到雅典民主、罗马法治精神的影响。
2、标志:1689《权利法案》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
3、意义①政治: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集体统治,人治→法治,长期稳发。
②经济:确保了资义经济迅速发展;③思文:促进了文艺繁荣。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君宪制之核心)形成1、含义: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称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
2、五要素①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统而不治②首相主持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即掌握行政权,同时首相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首相还掌握立法创议权③议会:是权力中心(有立法权、选举多数党),监督内阁④政党:两党制(托利党即保守党,辉格党即自由党20世纪初为工党取代)3、运行机制①两党在议会进行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由国王形式上任命为首相,首相组阁;②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若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提请国王解散下院(议会),重新大选,若新选出的议会仍不信任内阁,内阁必须辞职(议会决定内阁去留)。
三、君主立宪制的完善:1832议会改革——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1、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工业资阶迅速壮大2、内容:新兴工业资阶获更多席位(贵族席位减少,选举权扩大、民主化下移)3、意义:确保资民主政体稳定,资义经济迅发。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1、政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走上资阶民主化道路,议会使各派政治斗争有序进行,稳定了社会秩序;2、经济:保障了资经迅发,是长期称雄世界的重要条件。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演变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形成背景首先,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其发展过程相对平稳,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英国议会的前身,是起源于13世纪的“大会议”,它是按1215年的《大宪章》建立的。
《大宪章》的主导精神是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由此产生了法的地位高于主权的概念。
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由僧俗大贵族参加的上院和由下级贵族与市民参加的下院。
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虽然这一时期的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但是种种事实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其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斗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线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并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15世纪末在英国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很多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形成。
由于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他们不再甘心忍受专制君主制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
他们对君主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
再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1688年的“光荣革命”,用和平的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革命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即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但是,他们是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的,并许诺要服从议会的法律。
新的国王是由议会缔造的,没有议会,新国王不会登上王位。
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不再是议会屈从于国王,而是国王从属于议会。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责任内阁制、政党制度
(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权利法案》内容: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同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会议员拥有言论自由等。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共同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权利法案》是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光荣革命”前。
英国国王挑选少数贵族充当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间小密室开会。
“内阁”和“内阁会议”由此得名,。
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
18世纪以后.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l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罗伯特?沃波尔(又译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
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进举。
(3)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之一,英国最初的两个主要党派是自由党和保守党,又被叫做辉格党和托利党。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主要的执政党是自由党。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政策不再受推崇,取代自由党的是工党,英国的两大党派随之变成了保守党和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