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格式:pptx
- 大小:354.12 KB
- 文档页数:18
【时空构建】【阶段特征】总特征: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也是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的阶段。
政治上:英、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上: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并拓展。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文化上,牛顿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考点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材料: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问题】根据材料,指出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
结合史实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与国王之间为限制王权持续妥协的具体表现。
(1)理由:“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
(2)表现: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改革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它(光荣革命)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历史现象一内阁集体负责制内阁责任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制度之一,而内阁集体负责制则是内阁责任制中使内阁(政府)团结一致面对国王、议会和人民的重要机制。
内阁集体负责制加强了首相的政治权利,因为它强调内阁制政府的集体本质特征而不强调内阁成员个人负责。
责任内阁制的特点(1)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2)组阁: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3)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导读: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光荣革命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或立宪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中世纪时期从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区分为上、下两院。
以后,下院权力不断扩大,到15世纪末,已有提出财政议案权和法律议案权。
但总的说来,中世纪时期的议会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权利法案》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
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权利法案》:1、 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2、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 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②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
(一分为二)(3)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历史一大进步。
浅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作者:符连贵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7期摘要: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是由各种权利政体的矛盾斗争的作用而最终确立。
文章从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背景、确立过程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君主立宪制;王权;议会;斗争1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又称作议会君主制,其确立的过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与王权展开竞争角逐的过程,这种角逐最终导致了君主实际权力的丧失和议会主权的确立。
1.1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6世纪,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活动更加便利与频繁,促使英国逐渐发展成为了大西洋的航运中心。
在此时期,英国通过殖民掠夺持续扩大市场,并借助掠夺原料来获得庞大的利润。
英国的海外贸易以及殖民掠夺促使英国的传统生产部门——制呢业快速发展,从而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经营的手工工场,并很快影响了其他部门如造船、采煤等,同样采用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1]。
不仅如此,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受到影响,出现了圈地运动,伴随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与牧场。
通过一系列的殖民效应,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起来。
1.2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形成英国经过16世纪初大规模的海外掠夺与海外贸易以及农村兴起的圈地运动,积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2]。
在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银行家、金融家、工厂主以及商业资本家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而农村中经营农场以及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则成为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2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2.1 议会与王权斗争阶段自诺曼征服以来,英国坚持保持对全部居民的直接权力以及对地方的控制。
经历了中世纪的政府机构改革,英国的王权得到更大的加强,国王在议会中处于主要地位。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新贵族逐渐增强的参政意识,下院的独立意识日益加强,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开始展开。
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王权呈现出衰落态势。
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如下:1. 中世纪封建时期(11世纪- 15世纪):在这个时期,英格兰王室逐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但同时也面临着与贵族、教会等势力的权力斗争。
2. 议会的崛起(13世纪- 17世纪):在13世纪末,英国首次出现了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的议会。
这个议会在14世纪逐渐发展为两院制,即上议院和下议院。
议会的崛起标志着君主制度开始与民主机构相结合。
3.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17世纪后半叶):在17世纪的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期间,君主立宪制度得到确立。
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
4. 政党政治的兴起(18世纪):18世纪英国政治的特点是政党政治的兴起。
两个主要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后来演变为保守党和工党)相互竞争,政治力量逐渐向议会集中。
5. 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建立(19世纪):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系列选举改革,包括1832年的《大革命法案》和1867年的《第二次改革法案》,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度。
这些改革扩大了参与政治的人口范围,加强了民主制度。
6. 立宪君主制的巩固(20世纪):20世纪英国政治的重要事件包括1911年《议会法案》,削减了上议院对立法的权力;1918年妇女获得选举权;1997年实行伦敦自治。
这些事件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度。
总体而言,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封建制到君主立宪制,再到民主制度的演变过程。
议会的崛起、政党政治的兴起和民主选举的推行都是英国政治制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英国政治制度以立宪君主制为基础,具有民主选举、政党政治和权力分立等特点。
光荣革命背景: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国王查理一世和詹姆士一世信奉君权神授③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尖锐(13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基本确立)领导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过程:①开端: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为共和国)②曲折: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③结束:1688年,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联合发动“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为女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
★关于光荣革命1.“光荣革命”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2.“光荣革命”的胜利为英国君主立宪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议会权力的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直接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根本目的: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颁布: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意义:①英国议会的权利日益超过王权,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②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③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标志着英国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易错指正1.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2.《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还保留较大的权力。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还有行政权,国王可以依法行政。
英王失去行政权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
3.《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利由来源于神变成了来源于议会。
★君主立宪制简介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由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
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由否决权。
如1871-1918的德意志帝国和明治维新后一段时间的日本。
在现代,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只有个别国家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