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行为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9
《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第一章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概论一、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内容1、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个案)2、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共性)3、游客的心理趋势二、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发展性三、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访问法第二章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基础一、心理过程(一)认识1、感知:感觉: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事物的整体属性2、记忆:识记、保持、再现3、想象:再创造和组织4、思维:分析和综合(二)情感:个人对人、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三)意志: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心理。
神经类型气质类型兴奋型胆汁质快活泼型多血质慢安静型黏液质弱抑制型抑郁质2、能力:认知能力、组织能力、专门能力3、性格: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心理实质1、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物质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3、实践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脑—实践—客观现实张三旅游黄山第二节行为一、关于行为的理论行为是表现;心理是依据。
行为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经由内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德国心理学家列温提出:B=f(P·E)注:behaviour:行为,personality:个性;environment:环境二、旅游行为的两个要素:旅游心理、旅游环境四、旅游消费的决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第三章知觉与旅游消费第一节:知觉的基本原理一、知觉的选择性1、知觉对象的特性:绝对感觉限阈2、主体本身的特性:主体的生理条件、主体的意识倾向二、知觉的组织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连续原则三、知觉的解释性:依赖于刺激本身的清晰度、个体的经验、当时的动机和兴趣等。
注: 背景律(图形——场地原理)知觉可以理解为个体选择、组织、解释外界刺激,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
错觉: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等。
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决策行为相关理论基础2.1智慧旅游理论由于出发点与视角的差异,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的“智慧旅游”概念也层出不穷,但还未达成标准、统一、科学的共识。
纵观这些概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技术平台或者系统理论,他们认为智慧旅游是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上的应用,是为旅游者、旅游相关部门、企业提供旅游服务的系统集合或技术平台,如金卫东[1]、任瀚[2]、兰菊萍[3]、徐波林[4]、史云姬[5]等。
二是以张凌云等人为代表的管理变革理论,即认为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了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满意度、高品质服务,在旅游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带来的集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变革。
三是旅游新形态理论,他们认为智慧旅游是新一代技术在与旅游业的融合改造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旅游的新形态,代表学者有莫琨、唐洪广、郑耀星等。
四是旅游发展新模式理论,他们认为智慧旅游是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手段在旅游业的应用过程中对旅游生产全环节的智慧化地改造,使旅游全过程更具智慧化地一种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如张旗、姚国章、杜鹏等。
五是以李云鹏、李萌等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体系理论,李萌认为智慧旅游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一种系统化、集约化的综合服务体系[6]。
李云鹏认为:把“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中获取的泛在化旅游信息服务”作为智慧旅游的定义更能够揭示其本质特征[7]。
其他研究者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个人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独特见解。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2旅游者决策理论(一)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国外研究成果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需求、旅游动机、旅游类型和旅游目的地选择方面的研究。
最常被用在旅游需求研究之中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米尔和莫里森认为旅游能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和欲望,并向人们展示如何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旅游动机和旅游文化结合。
关于旅游动机理论,达恩的旅游驱动因子理论中说到:“在旅游决策中有推动型和拉动型两种因素。
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内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是指人们在进行旅游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层次。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行为分为五个层次:基本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以下是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详细内容的解释。
1. 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是人们活动最基础的需求,包括饮食、休息、睡眠、保暖等。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会关注是否有足够的食物和饮水、是否可以获得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条件。
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能够继续进行旅游活动。
2.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层次。
人们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保持安全,并免受任何威胁或危险。
这包括安全的住宿环境、交通安全、个人财物的安全等。
当人们能够感受到安全保障时,他们会更加放松并享受旅游活动。
3.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是人们在旅游中的另一个重要层次。
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快乐和经历。
这包括与旅伴、当地居民或其他旅游者的互动、参加群体活动和交流等。
满足社交需求可以增加旅游的乐趣和丰富度。
4.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追求的另一个层次。
人们希望被他人和环境尊重,被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友好对待。
这包括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保护环境和景观等。
满足尊重需求可以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满足。
5.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旅游活动中最高级别的需求。
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旅游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发现和挑战自己。
这包括追求个人成长、提高技能、充实自我等。
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可以让人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依赖的。
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是前提,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当人们的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并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享受。
在旅游行业中,理解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内容对于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至关重要。
名词解释1.旅游消费:是旅游主体在有时间保证和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从自身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出发,凭借旅游媒体创造的服务条件,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旅游客体的购买和享用的支出(投入)总和。
2.动机:是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努力实现目标,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
它是决定行为,并使行为持续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内在动力。
3.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参与人对特定交易信息在质和量上的掌握程度不相等,有些参与人比另一些参与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这种信息分布状态。
4.学习:是指人们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较为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5.旅游感知:旅游者的感知,即旅游感知,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在人脑中的整体反应。
6.感知距离:就是指人们从主观意识出发,凭借其所获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知识、经验而对两地之间实际距离所作的估计。
7.社会感知:是指个体对他人以及他人的社会行为和规律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的感知、对自己的感知、对人际关系的感知等。
8.旅游态度:是态度概念的一种具体化。
由于旅游消费的特殊性,可以认为旅行态度是旅游消费者在了解、接触、享受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对旅游本身、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旅游企业较为稳定的看法和评价。
9.态度的改变:是指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后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过程。
10.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11.从众:是社会影响个人的方式之一。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下,在知觉、判断、观念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2.角色超载:是指个体承担的角色太多或角色对个体的要求太高,以致超载了个体在时间、金钱和精力上所能达到的限度。
13.角色冲突:是指人们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某些方面不相容,或人们对同一角色的期待和理解的不同而导致的矛盾和抵触。
14.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个群体,该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被个体作为他或她当前行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