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X射线衍射方向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81
X射线衍射⽅向材料分析第⼆章X射线衍射⽅向X射线照射晶体,电⼦受迫振动产⽣相⼲散射;同⼀原⼦内各电⼦散射波相互⼲涉形成原⼦散射波。
由于晶体内各原⼦呈周期排列,因此各原⼦散射波间也存在固定的位相关系⽽产⽣⼲涉作⽤,在某些⽅向上发⽣相长⼲涉,即形成了衍射波。
由此,可知衍射的本质是晶体中各原⼦相⼲散射波叠加(合成)的结果。
衍射波的两个基本特征—衍射线(束)在空间分布的⽅位(衍射⽅向)和强度,与晶体内原⼦分布规律(晶体结构)密切相关。
X射线衍射分析是以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作为基础的。
衍射可归结为两⽅⾯的问题,即衍射⽅向及衍射强度。
布拉格⽅程是阐明衍射⽅向的基本理论,⽽倒易点阵与爱⽡尔德图解则是解决衍射⽅向的有⼒⼯具。
晶体⼏何结构是更为基础的知识,在讨论上述内容之前应该有所了解。
有关点阵、晶胞、晶系以及晶向指数、晶⾯指数等在某些课程中可能已涉及,为适应衍射分析的需要,⼤家课前应该有所准备,这⾥不在重复。
⼀、劳厄⽅程:波长为λ的⼀束X射线,以⼊射⾓α投射到晶体中原⼦间距为a的原⼦列上(图1)。
假设⼊射线和衍射线均为平⾯波,且晶胞中只有⼀个原⼦,原⼦的尺⼨忽略不计,原⼦中各电⼦产⽣的相⼲散射由原⼦中⼼点发出,那么由图1可知,相邻两原⼦的散射线光程差为:若各原⼦的散射波互相⼲涉加强,形成衍射,则光程差必须等于⼊射X射线波长λ德整数倍:式中:H为整数(0,1,2…),称为衍射级数。
⼊射X射线的⽅向S0确定后,则决定各级衍射⽅向α/⾓可由下式求得:由于只要α/⾓满⾜上式就能产⽣衍射,因此,衍射线将分布在以原⼦列为轴,以α/⾓为半顶⾓的⼀系列圆锥⾯上,每⼀个H值对应于⼀个圆锥。
在三维空间中,设⼊射X射线单位⽮量S0与三个晶轴a,b,c的交⾓分别为α,β,γ。
若产⽣衍射,则衍射⽅向的单位⽮量S 与三个晶轴的交⾓α/,β/,γ/必须满⾜:a(COSα/-COSα)= Hλb(COSβ/-COSβ)= Kλc (COSγ/-COSγ)= Lλ式中H,K,L均为整数,a,b,c分别为三个晶轴⽅向的晶体点阵常数。
1、选择反射:X 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实质是晶体中各原子散射波之间的干涉结果。
只是由于衍射线的方向恰好相当于原子面对入射线的发射,所以可以借用镜面发射规律来描述X 射线的衍射,即将衍射看成反射,是布拉格方程的基础。
但衍射是本质,反射仅是为了使用方便的描述方式。
X 射线的晶面反射与可见光的镜画反射亦有所不同。
一束可见光以任意角度投射到镜面上都可以产生反射,但X 射线只有在满足布拉格方程的θ角上才能发生反射,是具有选择性的而非任意的,只有当d 、θ和λ满足布拉格方程时才能发生反射,。
因此,这种反射亦称选择反射。
一组面网只能在一定的角度上反射X 射线,级次越高,衍射角越大。
人们经常用“反射”这个术语来描述一些衍射问题,有时也把“衍射”和“反射”作为同义语混合使用,但其实质都是说明衍射问题;有两种几何学的关系必须牢记:①入射光束、反射面的法线和衍射光束一定共面;②衍射光束与透射光束之间的夹角等于2θ,这个角称为衍射角。
例1: Al ,面心立方,已知a=0.405nm用nm CuK 15416.0=α线照射,问(111)面网组能产生几条衍射线。
解: nm d 234.03405.0==04.315418.0234.02=⨯≤n n=1,2,3 能产生三条衍射线n=1 329.021sin 1==d λθ,12191︒=θ’n=2 659.022sin 2==d λθ,13412︒=θ’ n=3 988.023sin 3==dλθ,07813︒=θ’ 例2、Lu 2O 3,立方晶系,已知a=1.0390 nm 用nm CoK 17980.01=α线照射,问(400)面网组能产生几条衍射线。
解:2598.04039.1==d 89.21798.02598.02=⨯≤n 2,1=n2、反射级数:公式中的n称为反射级数。
由相邻两个平行晶面反射出的X射线束,其波程差用波长去量度所得的整份数在数值上就等于n。
在使用布喇格方程时,并不直接赋予n 以1、2、3等数值,而是采用另一种方式。
引用晶面指数、晶向指数、晶面间距第二章X射线衍射方向【教学内容】1.晶体几何学基础。
2.X射线衍射的概念与布拉格方程(布拉格定律、衍射矢量方程、爱瓦德图解、劳埃方程)。
3.布拉格方程的应用与衍射方法。
【重点掌握内容】1.晶体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布拉菲点阵,晶面和晶向指数等。
2.布拉格方程,这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3.关于反射级数,X射线衍射与可见光反射的区别,以及衍射产生的条件及其在实际分析工作应用。
【了解内容】1.复习晶体几何学的某些概念,如晶体、空间格子、晶带、晶带定律和晶面间距和晶面夹角的计算。
2.布拉格方程的应用和主要的衍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倒易点阵。
2.衍射矢量方程、爱瓦德图解。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布拉格方程。
2.培养学生善于利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际分析工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较抽象的几何结晶学的概念和布拉格方程。
2.通过做习题加深对X射线衍射理论的理解。
一、X射线衍射的发现上章已经X射线的波动本质。
我们对X射线的应用很大程度依赖于它的波动性。
第一个成功对X射线波动性进行的研究是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 V. Laue)(照片)。
1912年,劳厄是德国慕尼黑大学非正式聘请的教授。
在此之前,人们对光的波动性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有关的理论已相当成熟。
比如,光的衍射作用。
人们知道,当光通过与其波长相当的光栅时会发生衍射作用。
另一方面,人们对晶体的研究也达到相当的水平,认为晶体内部的质点是规则排列的,且质点间距在1-10A之间。
当时,同校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厄瓦耳(P. P. Eward)正在研究关于“各向同性共振体按各向异排列时的光学散射性质”。
一天,他去向劳厄请教问题。
劳厄问他,如果波长比晶体的原子间距小,而不象可见光波那样比原子间距大很多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厄瓦耳说他的公式应当包括这样的情况,即也应当会发生衍射作用,因为他在推导有关的公式并未使用任何近似法,还将公式抄了一份给劳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