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_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设计机电学院、草蓄学院系机电、热电、食品、专业2016~2017 学年二学期1601 班课程世界战争史任课教师杨振东课次 3 学时 2 2017 年3 月15 日注:课堂教学进程包括本节课教学内容步骤的安排。
此页不够可附页第二讲:人类的劫难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导入: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1914 ~1918 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
战场主要在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讲授:整个战争大体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
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
在激烈的边境之战中,德国与英法双方投入350万大军搏斗。
英法军一度被迫南撤,德军侵入法国。
9月5~9日,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军反击,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
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法金汉担任。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历史背景分析1914年的欧洲。
在一个享有和平安定的时代中,突然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无疑是20世纪的一次重大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和影响,也成为后来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形态的转折点之一。
而美国的加入,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美国参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一、战争的起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奥匈帝国的继承人弗朗茨·费迪南德亲王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杀害,奥匈政府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一场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初期,欧洲多国的军队互相厮杀,美国作为一个中立国担负着维持世界贸易秩序和平与稳定的责任,总统威尔逊号召美国人民保持冷静、祈求和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中立政策。
二、美国立场的微妙变化1915年5月,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1198人牺牲,其中包括美国人。
此次事件加剧了美国对德国的反感情绪,然而威尔逊总统仍秉持中立政策,避免参战。
不过事态在1917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2月,德国出于战争需要继续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扩大了打击范围,对美国的中立船只也进行了袭击。
此外,盟国英法意等国的向美国发放贷款、供给军火等援助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占据舆论的前沿,加速了美国参战决策进程。
三、美国军力建设的进展由于结束欧洲战争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长远目标,总统威尔逊开始关注起军力建设的问题。
在国内,他透过国会通过了扩充陆军预算,建立了更完善的军备系统,从而为参战奠定了基础。
而在国际上,威尔逊的外交手段也愈发明显,和德国建立的条约多次遭到其违背,并于1917年2月联合其他30多个国家共同提出《新条约》,呼吁结束战争,制定统一的和平方案。
总的来说,参战美国的决策非常复杂且多层次,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中,德国的激进政策、美国自身军力建设和外交手段等都是重要因素。
通过几年的耐心等待与准备,直到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威胁,参战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导言美国政治制度与外交决策——美国是如何制订外交政策的?一、一项政策是如何成为法律的?二、分权制下三大系统如何工作第一讲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传统——回顾20世纪以前的美国外交一、孤立主义与相关原则二、历史的转折第二讲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走向世界的起点一、美国是如何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二、美国与凡尔赛和约第二讲: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外交一、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外交的一般特征1、美国外交对经济领域非常关注2、美国政府积极干预国际市场竞争3、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美国的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二、胡佛与美国二十年代的经济外交1、重视经济与商业活动2、强调美国应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3、主张美国商业界面对国际竞争时要合作4、主张美国政府要与商业界提供帮助三、反对外国垄断原材料价格1、认为外国垄断对美国经济与消费者造成损害(带有孤立主义倾向的观点)2、英国的史蒂文森法(1)史蒂文森法由来与内容(2)史蒂文森法对美国的影响(3)建立原料储备库(4)评价:其实质是保护美国企业的利润四、形成控制对外贷款投资的政策五、金融界与制造业的矛盾2、控制贷款以保护美国出口3、控制贷款以保护美国贷款五、美国的战争债务政策第四讲罗斯福与中立法一、有关中立法的争论及历次中立法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论战2、1935年临时中立法3、1936年中立法、1937年中立法二、1939年中立法与美国国会政治第五讲杜鲁门主义与遏制战略一、杜鲁门政府外交政策的背景1、雅尔塔体制2、美国继续维护雅尔塔体制的困难3、美国国内形势二、凯南的遏制战略与杜鲁门主义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2、杜鲁门主义的理论基础--遏制战略3、再谈杜鲁门主义(这是遏制战略的第一次运用)4、马歇尔计划与遏制战略5、政府内外的不同意见三、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1、冲击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些重要事件2、NSC 68号文件3、朝鲜战争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3、朝鲜战争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4、在全球遏制战略问题上的争论5、共和党的态度五总结和评价遏制战略1、杜鲁门时期奠定了以后美国外交和战略的基本原则--遏制战略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实力的提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场战争不仅对欧洲造成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实力的提升。
本文将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对美国实力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战争使得欧洲国家陷入了长期的战争状态,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和贸易。
而美国则成为了主要的军火供应国,为各参战国提供了大量的军备。
这不仅使美国的军火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为美国实体经济打开了大门。
美国的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武器和军需品,同时开始向欧洲出口大量农产品和原材料。
这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不仅推动了美国产业的升级和提升,也为美国的财政收入带来了巨大增长。
其次,战争对于美国的外交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争初期,美国保持了中立,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和德国潜艇战的升级,美国逐渐倾向于协约国一方。
最终,美国的加入为协约国带来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支持。
而美国在战争中的积极参与也使得其在协约国内部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展现了其对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能力。
此外,通过战争的经验和背后对和平的渴望,美国在战争结束后加入了国际联盟,这是其首次参与并领导全球性组织。
第三,战争对于美国军事实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
在战争爆发之初,美国的军队规模和装备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美国投入了大量资源来加强其军事力量。
美国进行了军备扩张,大规模增加了军队数量和装备水平。
同时,战争也提供了训练军队的机会,使得美国军队的作战经验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不仅为战后的美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也为未来的军事干预和地区影响力的扩张打下了基础。
最后,战争对于美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争期间,大量年轻人参军并参与战斗,这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机会去全球各地,亲身体验各种文化和社会制度。
这种经历使得美国社会对于国际事务和多元文化的意识得到了提升,为美国后来的全球角色起到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实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认识美国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美国在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而在中国,美国却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对德宣战,美国这种政策令人费解。
为了让学生了解美国的这种政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美国整体战略来看,是为了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对美国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争取控制中国的难得机会。
同时,它见欧战有利可图,便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做生意,获取暴利。
而在中国,则极力寻找和扶植代理人。
当时段祺瑞已被日本控制,美国就支持黎元洪。
两国通过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强化自己在中国的影响。
由参战问题引起的“府院之争”,看上去是中国内部的政见分歧,实质是美日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矛盾的反映。
而就黎段而言,双方斗争的关键也不在于是否参战,而在于由谁决定参战,以便从中捞到帝国主义的贷款,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势力。
第二,中国参战与否,并非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1917年的战争形势是协约国与德奥集团消耗甚巨,两败俱伤,战争的天平几乎是平衡的,只要在一端稍为加码,胜败就成了定局。
而美国此时不仅经济,军事实力大增,而且早已做好了参战的一切准备。
中国则是弱国,参战与否,对于战争大局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美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战略,完全服从于它在远东的整体战略意图。
当然,中国参战若由黎元洪决定,美国可能会从中国身上捞到更多的好处。
只是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已经很深,美国对其无可奈何,只能妥协,跟日本签订了共同掠夺中国的《蓝辛──石井协定》。
总之,美国的一切策略都是围绕其侵略扩张,称霸世界这个轴心而转动的。
1。
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第一节:引言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武装冲突,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过程,并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第二节:中立政策的挑战在一战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中立政策,希望保持与欧洲战争的距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立立场面临着各种挑战。
第三节:德国的挑衅行为德国的挑衅行为逐渐引发了美国的不满和敌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德国潜艇战,即德国不顾国际法规定,在大西洋上袭击了数艘美国商船,导致美国人员伤亡。
第四节: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卢西塔尼亚号沉船事件加剧了美国对德国的愤怒。
在这次事件中,德国潜艇击沉了一艘美国客轮,造成数百名美国公民的死亡,引发舆论对德国的强烈谴责。
第五节:蓄意煽动除了德国的挑衅行为外,盟国也开始积极向美国施压,试图争取其支持。
特别是英国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试图将反德情绪在美国社会中激化,以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
第六节:曼海姆备忘录曼海姆备忘录成为美国牵连进战争的转折点。
这份文件揭示了德国曾试图与墨西哥结盟,并发起对美国的袭击。
这一发现进一步动摇了美国维持中立的决心。
第七节:总统的干预在挑衅和国内外压力的推动下,美国总统威尔逊最终决定干预战争。
他向国会呼吁采取行动,保护美国的利益,并在1917年4月宣布对德国宣战。
第八节:国内情绪的转变当美国宣战时,国内舆论也发生了转变。
对战争的支持逐渐取代了中立立场,一些美国人希望通过介入战争来维护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第九节:战争带来的影响美国介入一战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之一。
第十节:结论美国介入一战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
通过分析德国的挑衅行为,盟国的劝降和国内的舆论转变,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导致美国最终加入战争的多种因素。
这一决定也对美国的地位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伍德罗·威尔逊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
威尔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
1910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
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占败西奥多·罗斯福获胜。
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
1916年,“以他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而连任。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
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
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大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
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
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
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
四年后,他在睡眠中死去。
一、中立原则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尔南德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爆发。
威尔逊不仅公开宣布了美国的中立立场,还在战争一爆发就呼吁民众,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偏不倚。
1,中立原因:[1]国内改革的深入[2] 孤立主义原则华盛顿《告别演说》:[3] 国内民众复杂的心态[4] 经济上的原因2,“中立”的实惠:二、“为世界和平与民主而战”——参战1,参战原因:[1] 无限制潜艇战;[2] “卢西塔尼亚号”被鱼雷击沉;[3] 担心经济利益受损;[4] 获得德国与墨西哥密谋的密电。
4月6日,国会通过了战争决议。
美国正式参战。
美国参战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美国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不仅表现在战时,也体现在战后。
2,进行全国动员:经济动员,政治动员、人力动员。
[1] 政治动员:为了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威尔逊成立“公众信息委员会”,向民众宣传美国参战的目的,为了结束战争,为了世界和平。
委员会向媒体提供精心选择的战争报道;75000名志愿者——其中一部分是知名演说家——每人4分钟,在教堂、学校和剧院里向听众发表爱国演讲,总共做了75万次的关于支持战争的演讲;文章、小册子及广告如潮水涌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中立”与参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是随着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偶然性,但从本质上讲,从后起的帝国主义大国的地位看,美国卷入这场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大战是必然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在大战初期宣布“中立”,而迟迟至1917年春天才参战呢?美国决定其“中立”和参战的“利益线”是什么?什么原因促成美国正式参战、军事卷入?美国为什么参加协约国一方?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一些问题。
大战初期美国为何“中立”美国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它本身的利益。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威尔逊总统当天就声明中立。
8月19日他又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
其实威尔逊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时机,捞取实利。
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同年10月11日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即预见到,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
海上将不再有德国。
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中立”给美国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实利。
两年半的“中立”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成为协约国的军需和消费品主要供应国,从下表可以看出美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的情况:美国不仅输出额逐年增加,而且工业品的出口比重大量增加。
外贸的增长,刺激了国内工农业的发展。
美国工业总产值1914年为二百四十九亿二千万美元,1919年为六百三十九亿七千一百万美元,增长156.7%。
在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一万七千人。
英法等国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
美国借机还收回了外国握有的证券二十亿美元以上。
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迄1919年,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一百亿美元,成了二十个国家的债主。
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美国趁大战之机巩固了自己在拉美和远东的市场,攫取了新的市场。
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七亿九千八百万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三十三亿九千三百万美元。
第二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
伍德罗·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
威尔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
1910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
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占败西奥多·罗斯福获胜。
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
1916年,“以他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而连任。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
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
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大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
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
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
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
四年后,他在睡眠中死去。
一、中立原则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尔南德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爆发。
威尔逊不仅公开宣布了美国的中立立场,还在战争一爆发就呼吁民众,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偏不倚。
1,中立原因:
[1]国内改革的深入
[2] 孤立主义原则
华盛顿《告别演说》:
[3] 国内民众复杂的心态
[4] 经济上的原因
2,“中立”的实惠:
二、“为世界和平与民主而战”——参战
1,参战原因:
[1] 无限制潜艇战;
[2] “卢西塔尼亚号”被鱼雷击沉;
[3] 担心经济利益受损;
[4] 获得德国与墨西哥密谋的密电。
4月6日,国会通过了战争决议。
美国正式参战。
美国参战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美国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不仅表现在战时,也体现在战后。
2,进行全国动员:经济动员,政治动员、人力动员。
[1] 政治动员:
为了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威尔逊成立“公众信息委员会”,向民众宣传美国参战的目的,为了结束战争,为了世界和平。
委员会向媒体提供精心选择的战争报道;75000名志愿者——其中一部分是知名演说家——每人4分钟,在教堂、学校和剧院里向听众发表爱国演讲,总共做了75万次的关于支持战争的演讲;文章、小册子及广告如潮水涌来。
对不同意见的进行严厉的惩罚,对反对战争的社会主义者和世界产业工人联盟的领导人进行监禁;在讲话和文章中对进行战争努力的人进行威胁的要严厉惩罚。
[2] 经济动员:
国家控制经济,将政府引入商业,几千家工厂接受了军需合同,军事机构通过优先权和固定价格控制了各种原料的流量,监督食物和燃料贸易,以防止囤积,保障供应,联邦政府成为船务局所建造和购买的两千多艘船的所有者,国家接管了全国的铁路、电报、电话、海底电线和无线电系统。
[3]人力动员:
全国高明的漫画家们画招贴画,号召年轻人入伍,号召年纪大的人购买“自由债券”。
1917年5月,国会通过《选征兵役法》,要求21-30水的美国成年男子一律登记征兵。
到8月,国会又将征兵年龄扩大到18-45水,宣战时美国现役军人是24万,到战争结束时,有2400完美国成年男子进行了登记,将近500万人应征入伍,200万派往法国参加战斗。
三、《公平与和平》14点方案
1,1918年1月,发表了“十四点和平纲领”的讲话。
2,缔结了凡尔赛和约,建立国际联盟。
按照美国宪法,参与国联是一种国际条约,这样的国际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能成立,最后才能争取得到国会批准。
1919年11月19日美国参议院却以53:38的多数票否决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中的国联盟约自然也没被通过。
国会没有通过,美国没有加入联盟。
3,国会没有通过,美国没有加入联盟。
原因有三:三种不同的人反对:共和党保守分子、归化的美国人、部分进步分子
4,战争也促进了两件事:禁酒令和妇女选举权。
禁酒令:
美国人具有深厚的清教传统,从殖民地时代起,很多州,县就一直禁酒,到了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很多具有高尚情操的法学家、社会学家都把酒看成是犯罪和贫穷的根源,称之为“魔鬼的甜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美国在介入欧洲战场前后,在战争的影响下,禁酒的情绪迅速高涨,酿酒商被看成是忠诚可疑的德裔美国人,而把珍贵的谷物转入制酒商,就是在阻止战争。
1917年和1918年,以“经济,效率和道德”为由,颁布临时性的战时紧急禁酒法,以节约谷物,确保全国的粮食供应。
战后国会议员在“高尚的人们”的压力之下,在1919年1月16日,通过了宪法第18条修正案,即禁酒令,在全国实行禁酒,严格规定除医学用途外,禁止一切制造、贩卖和运输酒精饮料的行为。
妇女选举权:
开始:
美国的鼓动争取妇女投票权的斗争要追溯到1839年,当时在伦敦的有关奴隶制的大会上,柳克丽霞-莫特被拒绝同她丈夫一起入席。
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1815─1902)与其它四位妇女筹划在1848年7月19日至20日召开一次会议,“讨论社会、公民、宗教状况和妇女的权利问题”。
在斯坦顿的领导下,小组起草了一个模仿《独立宣言》的《感伤宣言》。
大约一百名妇女和男士聚会在纽约的塞尼卡福尔斯,讨论、修改并接受了她们的《宣言》。
比起普遍蔑视妇女权利,尤其是蔑视妇女投票权的舆论来,她们要进步得多。
1869年,全美妇女选举权协会成立,明确提出妇女应该具有选举权。
阻力:
(1)男权思想:父亲知道的是最正确的;
(2)传统“母德”的左右,妇女应该是虔诚的、纯洁的(心智、成长过程、身体)不享乐性、服从、专心家务(家庭生活、不外出工作)。
(3)酿就业,担心妇女有选举权后会投票支持禁酒运动
社会变化促进了女权运动:
[1],受教育的妇女增多。
[2] 外出工作。
[3] 服装的改变。
西部妇女率先获得选举权
怀俄明州的妇女有着开拓进取的传统,早在1869年,该州就成为国内第一个允许妇女投票的州。
之后在南方各州,妇女相继在20世纪前后获得选举权。
汇入进步运动洪流
女权运动已成为全国性的社会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美妇女选取权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演说、游行、示威、入狱、绝食。
妇女政治论者:她们从“神圣的母德”出发,阐述女人在某些方面比男人更好,如比男人更高贵、更有精神、心灵更真实,给予妇女选举权可以帮助净化政府腐败—— 妇女政治论者(Mrs. Henry M. Y oumans of Waukesha, WI, president of Wisconsin Women's Suffrage Association 。
社会的女权论者:给予妇女选举权,投身社会活动,可以改变妇女自己,也会改变孩子,进而改变世界—— 社会的女权论者(有马恩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赫尔大厦(Hull House) 的创办人,珍亚当斯(Jane Addams))。
激进的女权论者:男女的人类特征是共同的,这比性别上的差异更重要,是社会环境而不是生物学决定了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中角色,在工业化社会中,妇女应该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解放了的妇女可以做出比在女人范围内更广阔的贡献—— 激进的女权论者(也就是男女平等论者,因担心危及对妇女的保护立法,太激进,成为少数派)。
1920年,美国妇女赢得了投票权,当时批准了对宪法的第19次修正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缘故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一战后,由于进步人士的分裂,保守主义就死灰复燃,人民也厌倦了战时的牺牲,不再关心政治,理想幻灭了,进步运动进入低潮,就这样,美国进入了20年代。
20年代的美国是另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