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0.64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1. 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等)进入体内
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峰值。
2. 药物分布,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中的
浓度、药物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程度等。
药物的分布会影响其在
靶组织或靶器官的药效表现。
3.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会影响药物的
活性、半衰期和副作用。
4. 药物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被排出的过程,主要
通过肾脏的尿液排泄和肝脏的胆汁排泄。
药物排泄的速度会影响药
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药物的清除速度。
5. 药物相互作用,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
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6.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指药物剂量与其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剂量增加会导致效应的增加,但存在剂量-效应曲线的饱和效应和剂量依赖性效应等现象。
7. 药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决定了药物的给药频率和用药方案。
以上是临床药效学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代谢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应用和评估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药物分析1.药物(drug)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品(medicinal products)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3.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4.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制、出版,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药品质量标准。
5.鉴别试验(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6.一般鉴别试验(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Specific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分子中的特殊基团或官能团特殊反应或典型的有机官能团反应,在一般鉴别试验的基础上,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
8.杂质(Impurities):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9.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0.特殊杂质(Related Substances):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11.有关物质:药物中可能存在的原料、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和降解产物等。
12.干燥失重(loss on drying):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
13.炽灼残渣(Residue on ignition):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高温炽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of drug)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4、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5、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6、生物转化(biotranformation)又称代谢。
同上7、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8、药物转运(transport)药物吸收、分布、排泄过程的统称。
9、处置(disposition)药物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
10、消除(elimination)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成消除。
11、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
12、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13、膜孔转运(pore transport)药物通过含水小孔转运的过程。
14、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称为载体媒介蛋白15、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1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过程。
17、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者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极其作用的规律,也就是药物是如何起效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是药物古代药物(传统药物):是指以植物、动物或者是矿物质及其加工品入药。
现代药物:包括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生物制品以及基因工程药物。
药品:必须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生产出来的合格的药物的成品才叫药品处方药:必须评职业医师的处方才可购买的药物。
包括强心苷类的药物、抗肿瘤的药物、刚上市的新药、所有的抗生素、注射剂等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
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的标识为红底白字,乙类为绿底白字,乙类的不良反应更小。
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经生产过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或者是形态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提高或是增强抑制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降低或是减弱直接作用: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间接作用:药物的直接作用进一步引起的作用药物选择性:是指在全身用药的情况下,药物对某些器官、组织有作用,而对另外一些器官或组织可能是没有用的药物的特异性:药物发挥作用需要和它的靶器官或者是靶部位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取决于药物和靶点的化学结构,特异性是药物对靶点的专一性。
局部作用:药物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前,在给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后分布到机体各个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凡是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改善基本症状的治疗替代疗法(补充疗法):临床使用药物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的缺乏,称为替代疗法。
名词解释:1、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关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首关效应(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取入门静脉系统旳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旳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旳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2、排泄(excretion):排泄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旳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旳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旳重要构成部分。
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旳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旳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取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旳循环称肠肝循环。
4、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旳时间。
其长短可以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5、清除率(clearance,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旳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旳总和。
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 of distribution,d V):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7、生物运用度(bioavailability,F)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取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旳相对量。
8、药物不良反映(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旳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旳反映统称为药物不良反映。
9、副反映(side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浮现旳与治疗无关旳作用(固有、可预知、较轻微)。
10、毒性反映(toxic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旳危害性反映,一般较严重。
中药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中药代谢动力学是一门研究中药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它为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对中药代谢动力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1.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
2.分布: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分布受到生理屏障和病理屏障的影响,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3.代谢: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被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产生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肠道等部位。
4.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包括尿液、胆汁和呼气等途径。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肾功能、药物性质等。
5.动力学参数:指描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参数,包括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物剂量-反应关系、半衰期等。
6.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被吸收的比例和速度。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胃肠吸收能力、食物影响等。
7.药代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药物在体内过程的数学描述,建立药代动力学模型,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
8.药物代谢酶:指催化药物代谢反应的酶,包括肝微粒体酶、胞内酶等。
不同个体间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存在差异,因此会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9.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连续使用时,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0.药物动力学研究:通过对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为新药研发、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指导。
以上是对中药代谢动力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临床医学)药理名词解释药物:一般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一般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
ADME系统: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可分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简称为ADME系统。
吸收: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血管外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的相对分量或百分数,简写为F。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分布:指药物由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
转化(代谢):指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排泄: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除体外的转运过程。
肝药酶:是存在于肝微粒体内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尚有辅酶2(NADPH)及黄蛋白,能转化数百种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
如异烟肼、氯霉素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半衰期:一般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开放)一室模型:血液浓度的衰减速率始终保持一致,不因分布、代谢、排泄这三中方式的影响,在药时曲线上表现为一直线。
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2.消除:代谢+排泄。
3.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4.处置:分布+代谢+排泄。
5.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6.吸收:药物由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7.分布:指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随血液向组织和脏器转运。
8.代谢:指一种化学结构的物质转变成另一种化学结构的物质。
这个过程在酶的参与下进行,又称生物转化。
9.排泄:指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外。
10.首过效应:吸收的药物随血液首先到达肝脏。
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因为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前首先受肝脏代谢,使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
11.表观分布容积: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是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
12.药物的累积:当药物对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就起了一种贮存的作用。
此时常看到药物从组织解离进入血液的速度要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
这样当连续用药时,能引起组织中药物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13.血脑屏障:药物注射后,可迅速进入全身各组织,但向脑转运少。
这说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着某种屏障——血脑屏障。
14.第一相反应:引入官能团,大多数脂溶性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生成极性基团。
15.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化合物的极性基团或由于第一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成分结合。
16.酶促作用:给予某种化合物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强,因此促进药物代谢,称酶诱导。
引起诱导的化合物称诱导剂。
17.酶抑作用:某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而抑制另一些药物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强,这种药物称为抑制剂。
18.被动扩散:物质服从浓度梯度由高向低转运的过程。
19.主动转运:生物体内一些必要的物质,如K+、Na+、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称~。
药物的排泄及影响因素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进吸收、分布、代谢以后,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肾是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
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经肾小球滤过,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较大不宜滤过。
药物自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后,可不同程度的被重吸收。
脂溶性药物重吸收的多,故排泄速度慢;水溶性药物重吸收的少,易从尿中排出,故排泄速度快。
有的药物在尿中浓度较高而发挥治疗作用,如呋喃妥因经肾排泄时,尿中可达有效抗菌浓度,故可治疗泌尿道感染。
尿量和尿液Ph的改变可影响药物排泄。
增加尿量可降低尿液中药物浓度,减少药物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药物排泄。
尿液呈酸性时,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中大部分解离,因而重吸收少排泄多。
同样道理,尿液呈碱性时,弱酸性药物重吸收少则排泄多。
肾功能不良时,药物排泄速度较慢,反复用药易致药物蓄积甚至中毒,故因注意。
胆汁排泄某些药物及其代谢物可经胆汁排泄进出肠道。
有的抗菌药在胆道内的浓度高,有利肝胆系统感染的治疗。
有的药物经胆汁排泄在肠中再次被吸收形成肝肠循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乳汁排泄药物经简单扩散方式自乳汁排泄。
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可自乳汁排出,故授乳妇女用药应予注意,以免对婴幼儿引
起不良反应。
药物排泄的名词解释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人体体内经排泄器官(主要包括肾脏、肝脏、肺和肠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和药物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经过的两个主要过程,其中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而排泄则是将代谢产物和未代谢的药物从体内排出,从而维持体内药物浓度的平衡。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完成,也受到肝脏、肺和肠道的影响。
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等过程,药物被排出体外。
在肝脏中,药物主要经过肝细胞内的代谢酶代谢,然后通过胆汁经胆道进入肠道。
一部分药物在肠道中再次被吸收,回到循环系统,形成肠肝循环;而另一部分药物则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肺脏是通过呼吸作用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
药物排泄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和机体特征等。
药物的极性、脂溶性、分子大小等特征决定了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能力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程度。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排泄器官中的转运蛋白结合,才能被有效地排泄出体外。
因此,某些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竞争或抑制转运蛋白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排泄速度,增加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药物排泄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安全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途径有助于预测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而用于优化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
此外,了解药物排泄机制还有助于预测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从而指导合理用药和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药物排泄异常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滞留和积累,进而增加药物的毒性。
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呼吸功能障碍等疾病会影响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途径,使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
因此,在特殊人群中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肾、肝疾病患者等应格外谨慎选择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以避免药物积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而言,药物排泄是药物在体内受到代谢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脏、肝脏、肺和肠道等,其中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排泄
四、排泄
排泄:指吸收后的药物和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也是药物作用彻底消除的过程。
1.肾脏排泄
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
一、尿液PH
①碱化尿液,可加速弱酸性药物的排出。
②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加速其排泄。
二、竞争分泌系统
如丙磺舒可与青霉素竞争分泌系统,从而延长青霉素的作用时间。
三、尿量
使用利尿药加速尿液排出。
2.胆汁排泄
①药物自胆排泄有酸性,碱性、中性三个主动排泄通道。
②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3.其他途径
①乳汁PH略低于血浆(呈酸性),故碱性药物可以从乳汁排出。
②胃酸度高,某些生物碱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
③唾液和汗腺也可排泄药物。
④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⑤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排泄研究药物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从机体中排出的过程,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排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分子特性、机体的生理状态等等。
因此,药物分析中的药物排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药物排泄的定义、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提供有关药物排泄研究的综述。
一、药物排泄的定义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排出机体外的过程。
通常来说,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和代谢后,会被转化成代谢产物,并通过肾脏、肝脏、肺脏等排泄器官从体内排出。
药物排泄对于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药物排泄的研究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种方法。
1.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指在实验室中使用体外模型进行药物排泄的模拟实验。
常用的体外实验方法有转运体实验、血浆蛋白结合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等。
转运体实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转运体上的结合情况,来评估药物在体内是否通过转运体而进行排泄。
血浆蛋白结合实验是模拟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并测定结合率来推测药物的排泄情况。
细胞毒性实验是通过使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药物对细胞的损伤情况,从而了解药物排泄对细胞的影响情况。
2.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指将药物直接应用于体内动物或人体,通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其排出的方式,评估药物的排泄情况。
体内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单次给药法、持续给药法和放射性示踪剂法等。
单次给药法是将药物一次性给予动物或人体,然后根据给药后一段时期内药物浓度的变化来判断药物的排泄动力学。
持续给药法是通过长时间给药,观察药物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排泄动力学,以获得药物排泄特点。
放射性示踪剂法是在体内给药过程中,将药物标记为放射性物质,通过检测放射性物质的变化来研究药物的排泄方式和排泄速率。
三、药物排泄的影响因素药物排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分子特性、机体的生理状态、药物与转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名词解释药物的消除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包括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分布以及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消除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时间以及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1. 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它通常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统和几种酶的参与。
在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药物会经历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化等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使药物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代谢产物。
2. 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分布情况。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传输到不同的部位,在体内形成药物的药物浓度梯度。
某些药物具有亲水性,能更好地分布到水分较多的组织中,例如肌肉和肝脏。
而脂溶性药物则更易分布到脂肪组织中。
3. 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被移除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脏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其中,肾脏是主要的排泄途径,通过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等过程实现药物从血液中的排泄。
肝脏作为代谢器官,通过将药物代谢产物转化为水溶性化合物,从而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中。
肺脏将挥发性药物通过呼吸排出。
而小量的药物也可以通过汗液、乳汁和唾液等途径排出。
4. 影响药物消除的因素药物消除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生理状态、年龄、性别、疾病状态、肝肾功能以及药物的特性等。
个体的生理状态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较高的肝脏代谢酶活性和健康的肾脏功能可以促进药物的消除。
5. 药物消除的临床应用了解药物的消除过程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给药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药物消除的特点来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对于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导致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的生物转化、分布和排泄是决定药物消除速度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了解药物消除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对于合理用药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经过代谢和吸收后被释放出来的过程。
药物排泄的主要方式包括肾排泄、肝胆排泄、肠道排泄和呼吸道排泄等。
以下是详细的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1. 肾排泄:肾排泄是指药物从血液中被肾脏滤出,随后被排泄到尿液中的过程。
肾排泄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排泄方式。
2. 肝胆排泄:肝胆排泄是指药物从肝脏经过代谢后,通过胆汁分泌到肠道中排泄的过程。
3. 肠道排泄:药物在肠道排泄是指药物在肠道中直接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这种排泄方式通常发生在药物被口服后,进入胃肠道后未被吸收或只被部分吸收的药物。
4. 呼吸道排泄:呼吸道排泄是指药物从肺泡中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空气中的过程。
这种排泄方式通常发生在药物为吸入剂或雾化剂时。
5. 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改变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和肠道中。
6.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药物被吸收到循环系统中的百分比。
这个指标越高,说明药物越容易被吸收到体内。
总之,药物排泄是药物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了解药物排泄方式和代谢途径对于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