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神道教的五大变迁
- 格式:pdf
- 大小:128.90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Ad日本神话作者:李洁当当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江户末期,日本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此时,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封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日本朝野强烈反对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要求重新树立天皇的权威,抵御外国的侵略,发展日本的资本主义。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
在维新运动中,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受到重视,它作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江户末期神道的兴隆为背景,把神社神道和皇室神道直接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宗教就是国家神道。
随着国外要求开放门户的压力增大和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政治斗争激化起来。
在发展成为内战的过程中,恢复天皇古代宗教权威的要求同倒幕的政治目标结合起来,使神道的兴隆达到高潮。
1847年,孝明天皇派遣敕使,到石清水社临时祭祀,奉献币帛,祈求依靠神助,击退外国的军舰。
1849年又命令京都等地的7 社7 寺祈祷国泰民安。
朝廷不仅对有力神社进行列祭、临时祭,屡奉币帛,祈求神的保佑,而且在皇宫中的神殿内侍所以及二十二社等各地有力神社进行了祈祷。
1863年,根据长州藩的建议,孝明天皇史无前例地参拜了贺茂社、石清水八幡宫和春日社,祈祷攘夷。
天皇还派遣特使前往伊势神宫,计划安排天皇亲自参拜。
同时计划恢复从室町时代废除的宫中的祭典祈年祭,准备在朝廷中恢复设立神祇官。
孝明天皇有意恢复神社的祭祀活动,鼓励了神道的复兴。
北野社、春日社、大原野社、松尾社的祭祀陆续恢复起来。
神道传统家族吉田家族,于1865年恢复了吉田神社的祭典,试图借此机会重新获得神祇官代理的地位。
神道的兴隆很快在各藩形成了高潮,各地纷纷要求提高神职人员的地位和采取神式祭葬。
各藩还实行排佛的政策,合并、关闭佛教寺院,命令僧侣还俗,改充士兵。
要求采取以神道为主的政策,认为日本是皇道,无需佛教。
同时规定藩主和藩士的祭葬改用神道方式。
论日本神道教文化关键词:神道教,文化;民族;影响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
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称来源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神道”二字虽然源自中国汉字,但实际上中国与日本对此词的概念不同,我们若按字面来解释神道教,必会被其名称所误导。
日本人称一切神明为Kami,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Kami。
日本人称皇室、氏族的祖先与已逝的伟人英雄之灵魂为Kami,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岳、树木、狐狸等动植物与大自然的灵称为Kami。
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
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
”也就是说: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仅是中国人所谓的神只,亦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都称为神。
发展与阻力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教信徒甚为反对。
由大陆渡来的有力氏族,支持佛教。
日本本土的氏族,拥护神道教,反对佛教。
佛教僧侣具有大陆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
一时神道教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
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
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
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
神道教成为国家的宗教。
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
神道大致有三种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个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农民自己祭祀农事和路神。
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将神社神道定为国教,即国家神道,由政府出资资助。
关于日本神道教的简单介绍什么是神道教:神道是日本原始宗教,以祭祀日本本土天神地祇为主,以日本皇祖皇宗的遗训为内容,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神道教的起源: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传统信仰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称呼。
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日语中的“かみ”(kami)。
当时的日本人称已逝的人之亡灵为“かみ”,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神及树木、狐狸等动植物的灵魂称为“かみ”。
“かみ”还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
其后,人物神的历任天皇、幕府将军、功臣、武士等也渐渐被作为膜拜对象,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而现在,根据日本文化厅统计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2百万支持者,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但日本五大新闻之一的《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指出很多日本人不过是进去寺庙里面求神许愿罢了,并不是真正信仰,与中国大陆类似。
祭祀活动:日本神道祭祀包括了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
大祀包括大尝祭。
中祀包括新尝祭、神尝祭、相尝祭、神衣祭、祈年祭。
小祀包括镇花祭、镇火祭、镇魂祭、三枝祭、道享祭、风神祭、祈雨止雨祭、月次祭、星祭、招魂祭、荒神祭、地镇祭。
《古事记》中除了至尊神天照大神以外,神道教的神按职别包括六个辅佐神、五部上祖神、三十二神、五行神、风神、雷神、山神、草神、海神、河神、二十一祓神、六福神、道祖神、和歌神、八大武神、军神、酒造祖神、医术祖神、神乐祖神、服部祖神等等。
神宫里的神官称为祭主、大宫司。
神社的首领称为神主,其下有祢宜(觋)、祝、巫(神子)等等。
神乐舞女称为巫女。
明治二十七年颁布《神官神职服制》敕令,此后修正3次,分为正装、礼装、常装。
正服黑罗冠、略服乌帽子(有位立乌帽子、无位折乌帽子)。
日本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日本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国度,在这里,人们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从传统的神道教到佛教、基督教等,日本各种宗教信仰在这个国度里相互交织着,为这个国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魅力。
在日本宗教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探索着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这个国度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深邃和诱人。
一、神道教的发展与传承神道教是日本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它对于日本人来说,始终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神道教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在神道教的信仰中,人们认为神明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而自然又是神明的体现。
在日本的神道教信仰中,有着许多的仪式和传统习俗。
比如,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人们就会举行“炉端祭”来祈求平安和健康。
此外,还有“神幸祭”、“帷子祭”、“除夜祭”等等重要的仪式和节日。
神道教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本,神道教的信仰一直都是由家族或地区居民共同继承下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牢记神道的传统,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神道教的信仰一直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传承力的原因。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承在日本,佛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是从中国和印度传入日本的,它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中也经过了不少的演变和发展。
在日本的佛教信仰中,禅宗、真言宗、天台宗和浄土宗等各种宗派都有着不同的信仰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日本的佛教传承中,僧侣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将佛教的道理和信仰传承给后代。
在日本,许多的佛教寺庙都是由一个连续不断的家族或团体所管理和运营的,他们通过不断的修持和教育来推动佛教的发展和传承。
三、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除了神道教和佛教之外,在近代以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也开始传入日本。
虽然这些外来宗教在日本的本土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它们在日本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还是有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神道教提到中国的本⼟宗教,许多⼈会想到道教,⽽⽇本的本⼟宗教,则⾃然是神道教了。
神道教的起源⽇本的神道教,是⽇本本⼟的萨满崇拜起源,来⾃于对⾃然界的万物崇拜,属于泛神论宗教,区别于基督教的⼀神论。
认为万物皆有灵,⾃然界的⼭川、森林、太阳、⽕、雷、动物(如狐、蛇)、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神、⽔神、海神、⽥神、地神、雷神、太阳神(如天照⼤神)等等。
神道教标志虽然这个宗教起源很早,但是却⼀直都没有名字。
直到公元5⾄8世纪,佛教经朝鲜传⼊⽇本,渐渐在当时的⽇本扩张开来,为了与“佛法”⼀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神道”⼀词来区分⽇本固有的“神道”,与从外国传⼊的“佛法”区分开来。
⽇本的神道,按照地域划分⼜分为⼤和神道和琉球神道,⼤和神道最初以⾃然崇拜为主,起源于本州岛和四国岛本地的崇神传统,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祗。
琉球神道以龙宫信仰、御岳信仰为主,起源于琉球群岛。
⽇本的神道教以《古事记》和《⽇本书记》两本书作为经典,曾经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学说⽽⼀度衰微为佛教的附庸。
德川幕府时期,⽇本的神道学者结合了中国的朱熹理学,把神道教内容强调到尊皇忠君,之后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吹以⽇本为中⼼,建⽴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世界秩序,成为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具。
战后在盟军的要求下,⽇本政府宣布政教分离,裕仁天皇宣布废除国家神道,政府不得资助神社,之后神道教才不再成为思想控制⼯具。
神道教的神职⼈员⽇本的神道教,我们最经常能了解到的,⼤概就是什么神官啊,巫⼥啊等等了,那么他们⼜是什么⼈呢?神官,神官头顶的帽⼦和⼿⾥的笏板都是沿袭⾃唐朝巫⼥神官和巫⼥都是神社⾥的神职⼈员,⼤概类似于我们的道⼠和道姑朋友。
古代的神官和巫⼥都是终⾝职业。
神官在神道中是神与⼈之间的媒介,他们也负责替信徒祓除与主持婚礼。
在远古时代因政教合⼀因此⽒族⾸领也是神官,到后来才有专门的神职。
日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的传统和变迁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国家,它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自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日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的传统和变迁。
一、传统宗教信仰在日本古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神道教,它是一种与自然界有密切联系的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神道教的信仰体系包括神、神社、神器等元素。
在神道教中,人们信奉的神既有自然现象的神,如太阳神、月神,也有历史人物、祖先等人类神。
此外,尚未独立成体系的佛教也逐渐传入日本,有“三国佛教”之称,即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和朝鲜佛教。
中国禅宗是日本佛教中的重要分支,禅宗强调内心的寂静和专注,注重禅定和悟道,尤其在武士阶层中有很大影响。
二、现代宗教信仰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宗教信仰逐渐衰落,一些新兴的宗教开始出现,如天理教、阿含宗等。
这些宗教信仰强调个人的经验、灵性、人性解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色彩,并且在社会各个领域有影响力。
另外,由于日本战后的宪法规定宗教和政治应分离,因此一些宗教组织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例如,日本的红十字会就是由传统的基督教团体发起成立的。
此外,一些宗教团体也根据时代特点推出了一系列倡导和平、环保等主题的活动和组织。
三、思想文化的运动日本的思想文化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新的思想文化形态开始在日本形成。
例如,萨福克思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在日本都有相应的影响。
此外,一些文学和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运动。
例如,浮世绘被普及到百姓中间,成为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
近年来,日本的源流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地的认可与追捧。
源流文化强调和谐、自由、阳光等性质,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并且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源流文化的形成与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密切相关,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现象之一。
四、结语总之,日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是长期传承和融合的产物,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一:神道教的形成日本神道教之一:神道教的形成日本是神道教的发源地,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
受佛教的影响,神道教仿照佛教的神社寺庙,建立起由世袭祭司构成的教会制度,奉公元720 年成书的《日本书纪》和712 年成书的《古事记》为宗教要籍,并开始塑神像。
根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神道教义的中心是神的" 灵" 和神的"真"。
神和人的交往是通过互相感应来达到的。
神是万物的本源,人们相信通过对神的膜拜祭祀,可以做到有求必应。
" 真" 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主张诚实率真,重视忠、孝、仁、信等美德。
灵和真的关系是人为神子,所以人性神圣。
特别强调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人的权利,个人对集体具有天然的责任。
神道教的礼拜比较简单。
人们在规定的日子(如春祭、秋祭)或者在人生重要的时刻(如结婚),需要去神社祭祀,仪式由神社的主持神主负责举行。
通过祭祀,求得神的保护。
神道教对日本天皇进行崇拜,天皇被尊之为神明。
天皇的礼仪制度也往往采用神道教的教仪。
神道教主要有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派。
神社神道重视对天、地神和祖先的祭祀,主张" 神皇一体" 、" 祭政一致" ,以各地神社为主要祭祀场所和活动中心,在日本建立了成千上万个神社,供祭祀所用。
由于是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也被国家用来为其政治服务,如宣扬天皇为神,通过祭祀神社来进行崇祖忠皇教育。
神道教是由日本先民的原始宗教演变来的。
这种原始宗教属万物有灵论,相信以各种巫术的形式能够沟通神人关系,祈求" 神" 降福免灾。
自公元前3 世纪至3 世纪,在稻禾农业的基础上,原始神道开始逐步形成。
其主要宗教活动是祭祀神灵,包括自然神、人格神、观念神、祖先神等,以维持和繁荣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长期、反复的祭祀活动,使祭祀场所、祭拜对象(神的象征物,偶像)、祭祀活动的时间等,逐渐固定下来,神社(祭拜场所)神道的基本特征慢慢成型,神社神道一直是神道教的骨干部分。
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也是一个以文化为魂的国家。
其中神道教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传播和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整个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
神道教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内在精神,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种生命力和活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探究神道教在整个日本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1. 建筑文化神道教与日本的建筑文化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建筑中,神道教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式神社建筑。
日本的神社建筑要求建筑物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而且必须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建筑中的每一块木头都必须有自己的意义和特色。
这种精神是神道教教义的体现,也被运用到了日本的建筑当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
2. 艺术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的传统绘画风格和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中都能够看到神道教的影子。
在日本的绘画中,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且经常用神话、传说的故事或元素作为图像的表达。
在神道教的教义中,自然是一个至高的存在,起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神道教的信仰被运用到了日本的艺术创作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社会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敬畏自然和神格之法,则体现在日本的社会文化当中就是向自然和神格报恩、尊敬和顺从。
日本的社会中大家都十分重视礼仪和规范,这和神道教的教义是密不可分的。
而日本的传统节日以及各种仪式大多都是以神道教的信仰为依据,是神道教文化的体现。
4. 思想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信仰,这种思想对于日本的文化形成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日本人以为“清而无忧,安而无虑”的生活理念,以及“孔子之三墨”,即人要温顺、勇敢和节制。
这些思想都源于神道教的教义,体现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5. 音乐文化神道教还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对近代日本发展的影响作者:胡文嘉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6期摘要:神道教的神灵不论善恶、不论人兽,只要是非凡之物都能够受人顶礼膜拜。
其“包容”特性体现了萨满教的原始遗风。
在外邦强势儒教和佛教的冲击下却靠着“万世一系”的天皇便能维持自身的地位。
近代日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与问题,都与隐藏在日本社会中的宗教有极大的关系。
“神佛分离”和国家神道教的确立是奠定近代日本思想的中轴,最后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近代日本统治阶级,对日本社会生活和外交战略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日本;国家神道教;神佛分离;社会生活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138-04一、地理与宗教在国家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近代日本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地理条件和宗教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德认为,地理学是历史学的根基。
如果说地理因素决定了近代日本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大方向,那么宗教因素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选择。
日本在制定国家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地理因素往往有以下几点:其一,如何解决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发展弊端,如确保自身在亚洲崛起不会引起中俄的敌视、维持自身在东亚的优势地位等;其二,如何解決作为岛屿国家需要面对的资源匮乏、市场体量不足的问题,如何拓宽海外市场,保持资本竞争活力等;其三,如何面对、继承历史遗留问题,如何摆脱中国附属国地位,如何处理来自邻邦且扎根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等问题。
麦金德认为,“和平的保障既非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也非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在于平衡的政治力量。
来自于大陆心脏和外新月形地带的政治力量最为重要,二者平衡的前提是不存在统一的内新月形地带。
……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都需要内新月形地带的破碎化,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
”基于这一点,英国长期奉行大陆均衡政策;但在华夷秩序下的东亚,由于中国长期对周边国家保持着绝对强势,这就导致远东地区的政治平衡在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中国的态度。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它是在日本固有信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外来文化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
神道教首先是一个历史产物,按其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分为自发的原始神道、神佛接触的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现代神道四个阶段。
同时,神道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日本历史上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神道教是大和民族成长的要求,是日本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神道教是构建近代日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神道教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摒弃政教合一,回归神道本性的现代神道教是现代日本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柱之一。
探讨神道教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对于正确认识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将大有裨益。
比起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来,神道缺乏很多重要的要素,比如没有教祖、没有教义、没有戒律。
它甚至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入教”,所有的日本人,从生下来那一天开始天然就是“氏子”、即作为神灵的子孙自动进入神教,而所有外国人,不管多么愿意,也不为神道所接纳。
神道没有教义,也没有戒律,因此,又名没有经卷的宗教。
日本人并不特别拒绝外来干涉的思想、文化,但日本人也不会全体臣服于某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日本非常地开放,从大家熟悉“遣隋使”、“遣唐使”到佛教信徒不断地东渡取经,再到明治后的“半个政府出国学习”的使节团,再到战后大规模地接受美欧文化,可资证明;另一方面,日本也很顽固,它从古至今全面接受的所有外来的文化、思想和宗教,没有一样可以在日本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没有一样可以改变日本人骨子里的东西。
在精神上、文化上,日本比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更少羁绊、更少包袱,对新生的事物更宽容、更大胆、更进取。
一般来说,神道是一个宗教。
但是它自己没有教典,理论也没有确立,而且日本人对神的看法非常模糊,常说“八百万之神”,意味着到处都有神,甚至有些神不是尊敬的对象,有可怕的,也有可爱的,和妖怪的界限也暧昧。
所以接受外来的神理论也不难,很自然。
从明治维新至1945年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是日本神道教发展鼎盛时期, 发展成了国家神道。
国家神道教是神社神道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日本近现代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以皇室和国家为核心的、服务于日本强权政治的、为法西斯侵略战争服务的国家宗教形式。
国家神道不同于古代神道的祭政一致的皇室神道, 而是以鲜明的为日本近现代法西斯专制政治服务特征并融合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特殊神道。
这种神道在明治维新后居于国教位置被称为国家神道。
国家神道被明治天皇确定为国教。
此后, 国家神道在行政教育等方面与国家政治紧密结合, 对日本民众进行敬神爱国、尊祖崇皇教育, 把复兴皇道和崇拜天皇作为最高要求, 他们要国民尊奉皇祖神天照大神, 宣扬“神皇一体”、“祭政一致”的观点, 为日本近代社会建立天皇制国家政治体制鼓吹呐喊。
国家神道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868年至1889年是国家神道的形成期。
明治维新初期, 天皇曾下令神佛分离。
这是因当时的佛教寺院在幕藩制度下已经成了封建统治的基层组织, 不利于天皇的统治, 也使神道教的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 当神佛分离的命令一颁布, 蓄谋已久的神道教的神职人员, 立即伙同国学家、儒学家和维新后新政府的地方官员, 掀起了排佛毁释的风潮。
佛教遭受了沉重打击, 而神道教一跃取得了宗教界霸主地位。
在颁布神佛分离令的同时, 天皇还下令重新恢复神抵官。
神抵官的职责除了负责祭祀天地之神、八神和历代皇灵以外, 还负责对民众的宣传教化工作。
国家把全国所有神社进行统一控制管理, 并以祭礼天皇祖神的伊势神宫作为神社的本宫。
天皇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教”的一元化精神统治, 但是, 进入近代社会后, 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要求实现民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 明治政府不得不在宗教政策上做出一些调整。
明治4年1871年神低官被降格为太政官管辖的神抵省。
1872年, 又改为教部省, 并把其他宗教也纳入其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