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及其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1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概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主要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该学科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作为研究范围,重点关注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过程和条件,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规律来设计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该学科还关注如何通过“学”与“教”的目标,不仅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帮助学生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以及凸显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如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同时融合了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
这些理论基础为理解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及教育管理者。
它关注这些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发展需求、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其心理健康。
目标与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素质,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和社会生活。
它通过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现象,发现和验证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有效性。
学科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实践体系在内的完整学科体系。
第二部分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与原则1.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心理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四个基本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2)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具二者的特点,这使得心理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探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试)和研究这同属一类型,都是人。
✧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这的要求或实验控制作出反应,另外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
✧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首先,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人道主义精神,符合伦理性原则,这研究会使某些研究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其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多属“黑箱方法”,只能通过比较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推测心理过程。
第三,心理学的研究由于缺乏严格控制的实验,因而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讲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去考察。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4)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试正常发展。
(5)伦理性原则:应特别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切忌采取违背伦理性原则的方法,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
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实验“模拟监狱实验”因为了这一原则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除上述原则外,心理学研究者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科学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体系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所谓系统方法论是指“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布鲁纳曾精辟地总结了90年代初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重要发展趋势: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这里所讲的研究原则主要是指方法论原则,主要是从方法的角度,总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探讨科学研究的过程。
1.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应采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整体性原则: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
4.教育性原则: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为活动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按要求的不同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
3.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4.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6.教育行动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探讨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选择和确立选题2.文献综述3.形成假设4.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5.收集和整理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
人的心理本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
19世纪以后,解剖生理学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心理的物质载体是人脑而不是心脏,即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最初依附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与发展心理学到独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21世纪则呈现出学科综合化和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期,八十年代以后为深化拓展期。
整个发展过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是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著作的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心理学发展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教育心理学也大都以普通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资料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自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迅速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心理卫生的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接受,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学习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
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现代⼼理学的困境与出路现代⼼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西⽅⼼理学偏重于科学主义研究的取向,忽视了⼈⽂取向的研究,从⽽使得⼼理学陷⼊了"⽂化危机".因此本⼟化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青睐,并成为当代⼼理学发展的新取向。
下⾯是⼩编整理的现代⼼理学的困境与出路,⼀起来看看吧。
现代⼼理学的困境与出路篇1 ⼀、现代⼼理学的困境 现代⼼理学的繁荣和进步是明显的,但现代⼼理学的问题和困境也是有⽬共睹的。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当属⼼理学的分裂和破碎。
⼼理学从来就不是⼀个统⼀的学科,⽤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话来说,⼼理学缺乏⼀个稳定的“范式”,从来没有像其他规范科学那样拥有⼀个学科共同体都能接受的理论基础。
在⼼理学的创⽴之时,学科内部⾄少存在着4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式:以冯特、艾宾浩斯和铁钦纳等⼼理学家为代表的以意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内省为研究⽅法的模式;以布伦塔诺为代表的以意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模式;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和使⽤临床⽅法的模式;以英国⼼理学家⾼尔顿和美国⼼理学的创⽴者詹姆⼠为代表的以适应⾏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研究模式。
上述⼏种研究模式强调⼈类经验的不同⽅⾯,各⾃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理学内部早期的分裂。
在⼼理学随后的发展中,出现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为主义、格式塔⼼理学、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等不同的学派,使得⼼理学分裂现象变得更加严重。
现代⼼理学继续沿着分裂的路线越⾛越远。
第⼆次世界⼤战以后,⼼理学的分裂出现了新的特点:原来的流派争吵趋于缓和,取⽽代之的是⼀种折衷主义的态度,但折衷主义并⾮统⼀,实际上,在折衷主义的掩盖之下,西⽅⼼理学的分裂现象更加趋于恶化。
其表现是: (1)研究课题的破碎。
⼼理学家所研究的课题往往互不相⼲,对于同⼀问题的研究往往得出相互⽭盾的结论,⽽且各⾃都有⾃⼰的经验研究的⽀持。
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更是琐碎和缺乏体系,同为⼼理学家,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越来越少,缺乏“⼼理学学科共同体”的认同感; (2)指导思想和⽅法论的分裂。
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最为常见和热门的方向之一。
临床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规律及心理教学方法的一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家主要从事教育改革、学生学习与发展等工作。
企业心理学
企业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企业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员工激励、团队建设、员工心理健康等工作。
媒体心理学
媒体心理学研究媒体对人类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
媒体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媒体素养教育、消费者心理研究等工作。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事群体互动、社会认知、心理健康等工作。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问题的学科。
儿童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等工作。
总而言之,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广泛,包括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企业心理学、媒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领域。
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方向,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必将在心理学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关于心理学科学性及其未来发展的几点看法解晓莉(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摘要:“心理学危机”——心理学何去何从问题——成为心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科学性也遭到了质疑。
本文回顾了这些讨论,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二个问题的看法。
(1)时间会证明心理学的科学性;(2)心理学的发展需要心理学的牛顿来推动。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科学性科学研究纲领心理学牛顿近十几年来,心理学危机(Crisis of psychology)问题即心理学何去何从问题成为心理学界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场关于心理学危机问题的大讨论激起了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学最基础最核心问题的反思,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科学性也遭到了质疑。
本文试从心理学的科学性入手探讨本人对心理学的科学性及发展趋势的看法。
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
从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至,这一时期是心理学思想的孕育时期。
1879年,冯特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使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指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直接经验,研究方法为内容观察法,在此基础上又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使心理学满足了学科独立的条件: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随后一大批科学家涉足心理学,开始了不懈的探索,但是由于心理学本身的独特性: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深不可测”,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学家都遭到了其它领域学者的批判。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理论的解释能力遭到了怀疑,心理学的实践性越来越局限于实验室。
一方面心理学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个性心理的研究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潜意识,自我实现,心理的生理机制,脑神经系统、预防保健治疗的研究,集体心理学研究包括团体、社会,跨民族,跨国家跨文化研究。
可以说心理学研究无孔不入,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学术流派如雨后春笋,经典理论流派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如新的精神分析、新行为主义、新皮亚杰主义、新认知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等在继承中扩大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同一流派内部也分化为多个派别。
心理学学科概述一、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心理学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到现代科学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投入其中。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认知、情绪、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方式;在情绪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探讨人类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机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除了在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心理学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工业心理学帮助组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提高教学质量;运动心理学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状态和发挥潜力。
四、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心理学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心理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结合,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机制;同时,心理学也将更加关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总的来说,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心理学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改善生活质量。
224
学术论丛
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及其发展趋势
严毅超
武警警官学院
摘要:处于社会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都有着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的属性,对人意识、心理、行为的研究成为了对人研究的主要方面。
在中国,心理学有着很长远的研究历史,但是该学科是不断变化的,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研究。
因此,想要更好的提升我国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就一定要不断加强研究力度,对心理学进行深入刨析,使得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于心理学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心理学;主题;理论体系;方法论;发展趋势
1 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1.1 心理学的研究层次和视角
研究主题的复杂性使得心理学研究面临着多重的研究角度。
不管是使用生态学上的环境层次去进行区分,还是按照心智结构去进行区分,心理学的研究都能够分为以下三个的层次,一是微观层次,是现在大脑组织系统以及神经中枢去进行阐释的,也被称为了神经生理学层次;第二是中观层次,其研究的是人作为个体所产生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探究这个过程中所对应的心智结构变化。
也被称之为个体层次;第三是宏观层次,其研究的是人和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什么样的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和心理,也叫做社会层次。
.这三个层次由里到在,由浅到深的对心理学领悟的人进行了深刻探索,并结合相关数据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
1.2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层次,作者在文章当中采取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研究体系。
临床心理学主要运用于医学研究当中,帮助具有心理疾病的人客服自己的困难,纠正他们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医生合适的心理引导和咨询能够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完整的人格,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行为和观念的约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主要应用于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其更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成为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学校心理学则是在学生、家长、学校之间构建起沟通的桥梁,对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评价、干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1.3 心理学的整体研究框架
心理学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获得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目前,心理学正试图形成完善的整体研究框架,将从各个层面对人这一个体的心理进行探究。
.尽管心理学在整体框架认识还不是完善,但是其仍然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其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心理学自己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式,针对研究面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因素分析、心理测验、多因素实验设计、行为分析等等。
这些方法在很多行业的研究都能够应用,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由于心理现象和行为较为复杂,因此,对其研究也应该从多方面去进行。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多样性和多源性,各种方法的使用使得心理学内容得到了有效融合。
现代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实验和观察(调查法)这两种。
.实验法又能够细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指以实验室为研究场所,通过控制某种变量去进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探究。
.实验室实验需要的是规范化的操作,实验设计一定要有严格的逻辑,由于其操作简单使得这是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另一种是自然实验法,即尽量模拟自然环境,降低人为因素的参与,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操作。
.这种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了很多行业,例如:医疗、教育、心理等等。
.观察法则是不参与研究内容,完全是在自然条件所进行的,但是研究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3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3.1 心理学成为一门枢纽科学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将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容都有机联系在了一起,在研究内容上涉及的范围较广泛,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相关渗透和交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结合,尤其是其近30.年,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相关影响,和经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研究方向。
因此,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能够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从而对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修正,更好的,促进心理学的进步和发展,这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3.2 心理学内部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心理学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到了很多领悟,这些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更加有利于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也有助于其进行心理学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统一。
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研究者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去进行研究和探索。
3.3 注重共性与差异
心理学研究在全球都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以西方社会和个体为研究对象所产生的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其他种族。
由于文化差异使得心理研究的方向也不相同,因此心理学研究也有了更多层面的研究。
..此外,对于特殊群体的研究也有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更加关注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4结语
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上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因此,受到了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
.心理学学科较为复杂,涉及范围较广,其下属的分支学科也多,所以在研究上更加繁琐和困难。
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应用应当要结合到实际情况,不同的研究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
同时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无形之中使得心理学领悟的某些问题有了解决方式,也从各个层面展示对心理学个体、社会和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心理学设置为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探讨[J].赵晓云,王斌全,王大毅.护理研究.2017(27)
[2]3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对四种心理学期刊的分析[J].
作者简介:严毅超(1997.01.03)男民族:汉,籍贯:浙江省江山市,职务:学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心理专业,写作方向:心理学,单位:武警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