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问题探析大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疗法,在临床上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与西药相比,中药在临床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问题,这也是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难题。
如何在临床中合理应用中药并保证其安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1. 药理作用不明确:中药是多种植物组合而成的复方药物,其药理作用往往比较复杂,且有些成分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2. 质量不稳定:由于中药的原材料来自于天然植物,其成分含量受到原材料的地域、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药的质量往往不太稳定,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3. 用药指导不规范:中药在临床中常常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配伍使用,缺乏统一的用药指导和规范管理,容易导致不当的用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安全合理使用中药的对策1. 加强药物研发与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对中药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和管理,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性。
2. 临床应用中加强对中药药物的监测:建立健全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加强对中药的临床评价研究:通过临床研究探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规律,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4. 明确中药的适宜人群和使用方法:根据中药的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制定中药的适宜人群和使用方法指导,规范中药的临床应用。
5. 加强对中药药师和使用医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中药药师和使用医生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开具中药处方。
三、结语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然而其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确保中药在临床中的安全合理应用,需要加强对中药的质量管控与监测、加强对中药的临床评价研究、明确中药的适宜人群和使用方法、加强中药药师和使用医生的培训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独特的治疗方式之一,已经在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中药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中药治疗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
1.不良反应中药的使用无论是内服或外用,均可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取决于药物成分、用量、用药时间以及患者的个体因素等多个因素。
其中气血不足、体虚、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2.中药污染由于中药药材来源广泛,药材的质量好坏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中草药中普遍存在农药、重金属等物质的残留,从而给患者带来潜在风险。
3.安全性缺乏科学评估中药治疗在临床应用时,存在鲜明的个体化特点,同时其抗菌、消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不易量化。
因此材料环节、配伍合理、剂型及用药规范化等方面,均需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估。
1.规范化管理应严格监管中药出品和销售流通环节,减少草药的污染来源。
加强对中药成分的定量检测及有效物质的筛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网络;对中药污染进行监测和控制。
2.科学依据对中药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和用药规范,加强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
同时加强对于中药目标组织分布、生物转化、分解代谢以及毒性机理等方面的深度研究,从而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毒性机理,更符合工业化和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3.提高患者素质中药的使用存在许多注意事项,因此患者应增强对于中药的认知理解,避免不当使用。
同时应注意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引起药物副作用,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4.中西医结合对于一些疑难杂症而言,传统中药治疗往往需要与现代化医疗手段相结合,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最终达到疗效最大化,重要的是通过临床经验表演和强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援,促进中药优化和现代化生产的融合。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安全性有关问题,为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与结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事件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从2000年的“马兜铃酸事件”到2006年的“英国中药事件”,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在近年频频发生,这对一向自许为“安全、有效”的中药带来极大的挑战。
加之一些媒体对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的过度宣传和误导,使得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怀疑中药的安全性”的观点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为此,笔者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度、中药本身缺陷及中药临床使用规范等方面作一探讨,试图找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
1 近年国内、外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回顾2000年6月,美国最权威的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比利时医学研究者Nortier等人撰写的题目为“泌尿系统癌症与服用中药(广防己)有关”的研究报告。
此后,美国各大媒体以“中药可能致癌”为题相继发布了新闻。
于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H)A)在“至今未收到类似不利事件的报告”的情况下,下令停止一切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的进口、制造和销售,并禁止其可能的混淆品种以及部分中成药进口。
2003年2月,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国内众多媒体发布了“龙胆泻肝丸有可能导致尿毒症”的消息,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
3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决定对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严格按处方药管理,在零售药店购买时必须凭医师处方。
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适应证服用。
”同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2004年8 月又取消了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并对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中药制剂严格按处方药管理。
了解中药安全性的思考[关键词] 中药;安全性;思考论文摘要:中药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毒性低、安全,事实上也是如此。
安全、有效是对药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备条件。
但是近年来一系列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黄连事件等,以及国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种种报道,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来自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统计,1997年1月~20XX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中药不良反应报告301例,涉及中药品种87种。
注射剂在品种上占%,在不良反应例数上却占到%。
在20XX 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占14%。
20XX年6月1日国家药监局叫停中药鱼腥草注射剂无疑是对长期被标榜为“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中药的又一次挑战。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方面原因:1药物本身有毒性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它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和独特的临床疗效,许多疑难杂病离不开它;另一方面临床又很难驾驭、使用它,稍不小心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2 使用不当是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在对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及中毒事件的综合分析后发现,使用不当是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
概括其原因大体如下。
误服伪品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中药的药材非常讲究产地、品种、采集季节及药用部位。
同一种药材,若产地不同,安全性会有较大差别;同一种药材,若产地相同,采收季节不同或药用部位不同,对其作用、安全性也有影响。
药物的使用剂量过大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范围,从相关报道来看,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此有较大关系。
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临床医生采用大剂量处方,二是患者不按规定剂量服药。
药品炮制不当药品炮制不当也会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上升;如果严格按照药物的炮制程序,是可以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这样就可使患者发生中毒或不良反应的机会减小。
中药安全问题探析摘要主要探讨中药安全性有关问题,为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结果与结论: 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目录绪论 (1)1、产生中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1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 (2)1.2 中药品种复杂 (2)1.3 中药炮制不当 (2)1.4 中成药本身的缺陷 (3)1.5 中药临床使用不规范 (3)1.6 中药市场监管不力 (3)2、中药安全问题的对策 (5)2.1 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 (5)2.2 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 (5)2.3 规范中药的临床使用 (5)2.4 建立适宜的中药标准 (6)2.5 加强中药材流通环节的监管 (6)结语 (7)参考文献 (8)绪论2004年美国FDA宣布禁止麻黄用于减肥营养品,2006年,我国FDA发出紧急通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喇五加注射液”等7种注射液,2008 年12月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2009年4月中药注射液清开灵致患儿死亡,2009年2月注射双黄连使一女患者死亡等事件。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重视起来,同时使得本来就存在着广泛质疑的中药制剂再次遭受到更加空前的信任危机。
中药是否安全?1、产生中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安全、有效是对药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备条件。
中药安全事故频现,其实并不能说中药就是不安全的,进而完全否定中药。
中药毕竟不能等同于西药,中药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
产生中药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1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且常以本品系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误导患者;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
中药材的安全性与毒副作用研究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领域。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毒副作用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的安全性问题以及现代研究方法在解决中药毒副作用问题中的应用。
首先,中药材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药材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药材本身的安全性和药材的质量安全性。
药材本身的安全性是指药材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虽然中药材源自自然,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绝对安全的,因为中药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具有毒性。
因此,对中药材的毒性进行评估和研究非常重要。
同时,药材的质量安全性也是中药材安全性的重要方面。
药材的质量安全性包括药材的纯度、含量和污染物等方面。
因此,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也是确保中药材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毒副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不断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传统的中药毒副作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动物模型来评估中药的毒副作用。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观察结果的主观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等。
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中药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药对人体的影响。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研究中药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毒副作用。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性,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等,可以用于检测中药材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
然而,中药材的安全性与毒副作用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材的复杂性使得对其毒副作用的研究变得困难。
中药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因此,对中药材的毒副作用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到这些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的影响。
其次,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性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大学生对谈谈你对中药疗效与安全性认识2000字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合理的利用中药的双重性,这样既对指导临床用药有帮助,也对我们大家的自身安全有所帮助。
1、中药安全性的问题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它不是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的概念,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只追求治疗效果而忽视中药的安全性,背离“以人为本”、“健康大众”的理念,那是不负责的表现。
而中药,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根据药性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一下品指的就是有毒药材,不可久服多服此后便发明了炮制“毒性药材”的技术以达到去毒的目的;对中药用量的归纳,如“细辛不过钱”;对配伍“十八反”的总结等,这些都是对药物毒副作用的充分认识。
中医传统自古以来就认为:“是药三分毒”中医理论也强调用药物治病应“中病即止”。
《素问》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2、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近年来一系列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使得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方面原因:品种混淆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的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
一种中药来源不同,不仅所含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而且毒性强弱也不相同。
如同一味中药“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前者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产于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不良作用很小;而后者为马兜铃科植物,主产于东北三省,其内含有马兜铃酸A、B、D及其衍生物,可损伤肾小管及间质,长期服用甚至可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炮制不规范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提高药效。
因此,中药在进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
尤其是毒性药物,如果未按要求进行加工和炮制,就会发生中毒。
配伍不当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有认识,将中药毒性归为“小毒、有毒、大毒、极毒”,总结出“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中药配伍理论来减少毒性,增强疗效。
中药安全性思考范文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
中药的安全性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有时中药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中药的成分、药材质量控制、煎煮方法、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等四个方面来思考中药的安全性。
首先,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其中包含大量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治疗作用,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引发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例如,一些生物碱类物质具有心脏毒性、肝毒性等作用,在超出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时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严格依照医生的建议,控制用药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中药制剂的安全性与药材的质量控制密切相关。
中药的药效来自于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因此药材的质量对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存在一些问题,如混杂掺伪、重金属污染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含量不稳定或超标,进而影响中药的安全性。
为确保中药的安全性,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中药的煎煮方法也会对其安全性产生影响。
中药在煎煮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活性成分,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例如,炮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氧化物、砷等。
此外,不正确的煎煮方法可能会导致部分活性成分破坏或丢失,降低中药的疗效。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选择正确的煎煮方法,并注意煎煮时间和温度,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最后,中药与其他药物的潜在相互作用也需要考虑。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例如,中药与抗凝药物、降糖药物等的同时使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效或增加副作用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之,中药的安全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控制剂量、提高药材的质量控制、选择正确的煎煮方法,并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析本文从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有关于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法,探讨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旨在探析影响中药安全性因素,为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再发生。
结果表明影响中药安全性因素有很多,我们必须首先从提升大众对中药的安全性意识方面入手,深入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标签:中药安全性探析建议一、引言纵观国内外,有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频频发生,一向以“安全”“有效”著称的中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本文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程度、药材本身具有的药性以及中药的临床使用规范出发,旨在探索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以减少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发生。
二、國内外重大中药安全性事件回顾2003年2月,国人对“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尿毒症”这一新华网消息高度关注,同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出“将龙胆泻肝丸列为处方药”的决定,病人必须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服用。
随后,“关木通”、“青木香”等药品也同样被戴上了枷锁,其不能再在药房里被自由购买,病人购买必须遵从医嘱。
2006年8月,“复方芦荟胶囊”在英国的埃塞克斯的一个批发商家中被发现,经检查发现这种药品中汞的含量严重超出英国的国家标准,因此,英国政府开始对多种中药展开检测,并下令封杀了数种中药。
此时,国内也发现多种中成药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如被人们所熟知的“牛黄解毒丸”,其砷和汞的含量也令人大跌眼镜。
三、导致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因素分析1.中药市场监管力度小中药市场是各类中药流通的场所,十分混乱。
一是存在奸商谋求私利,以次充好,破坏了中药市场秩序,降低了中药的质量,起不到药效,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中毒。
二是由于中药市场的经营人员素质低下,不具备识别真假中药的能力,这也是假药肆意流通的因素之一。
三是农村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农药量大,残留多,导致植物体内有害物质集聚,从而影响到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2.大众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人们受媒体宣传的影响,中药“无毒无害”、“安全有效”、“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等的观念被大众普遍接受,逐渐淡化了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意识,忽视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或是不良反应。
中药安全性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医药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很多地方对中医原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随着中医在世界上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多中药不良反应以及中药安全性的问题出现,中药安全性开始得到更多的研究。
对于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争论。
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已成为中药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中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重要;安全;研究引言:近年来,错误使用中药对人体的危害日益暴露,中药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人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药物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药的安全性研究,避免某些安全性较低的药物对人体造成伤害。
强化中药安全性研究,既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又能提高学术界在卫生学上的水平。
为此,本文对“中药安全性研究”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提高中药的安全性,促进中药的发展。
1.中药安全隹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1.1中药市场监管薄弱中成药市场是中成药的流通场所,十分混乱。
一是利用劣质产品谋取私利,破坏中药市场秩序,降低中药质量,效果不好, 甚至使病人中毒。
第二,中药市场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鉴别中药真伪的能力,这也是造成假药流通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农村农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残留,造成有害物质积聚。
它影响了中国传统产品的质量和治愈率。
1.2公众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人们长期受媒体宣传的影响。
中成药“无毒无害”、“安全有效”、“治病自救”的观念已为社会所接受,逐渐削弱了安全性意识,对副作用少或无副作用的认识可能不大。
中药安全性的片面理解是中药在中药市场上自由流通的结果。
由于认识上的错误认识,长期不当使用中药,必然导致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1 3中医学有其缺点页们地大物博,药甬植物资源丰富。
很久以来,神农氏都尝草药,李世珍编撰了《本草纲目》。
早期医药技术落后,中药成分提取技术还不先进。
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都会有很大差异。
尽管技术先进,但种类繁多。
中药安全问题探析摘要主要探讨中药安全性有关问题,为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结果与结论: 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不良反应;影响因素I目录绪论 (1)1、产生中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1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 (2)1.2 中药品种复杂 (2)1.3 中药炮制不当 (2)1.4 中成药本身的缺陷 (3)1.5 中药临床使用不规范 (3)1.6 中药市场监管不力 (4)2、中药安全问题的对策 (5)2.1 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 (5)2.2 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 (5)2.3 规范中药的临床使用 (6)2.4 建立适宜的中药标准 (6)2.5 加强中药材流通环节的监管 (7)结语 (8)参考文献 (9)II绪论2004年美国FDA宣布禁止麻黄用于减肥营养品,2006年,我国FDA发出紧急通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喇五加注射液”等7种注射液,2008 年12月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2009年4月中药注射液清开灵致患儿死亡,2009年2月注射双黄连使一女患者死亡等事件。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重视起来,同时使得本来就存在着广泛质疑的中药制剂再次遭受到更加空前的信任危机。
中药是否安全?11、产生中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安全、有效是对药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备条件。
中药安全事故频现,其实并不能说中药就是不安全的,进而完全否定中药。
中药毕竟不能等同于西药,中药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
产生中药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1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且常以本品系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误导患者;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
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念下,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情况时有发生,必然会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1.2 中药品种复杂我国地域辽阔,药用资源极为丰富,中药品种繁多,其中一些中药有数种甚至十多种,发生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家种和野生混淆不清等情况都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由于药物基源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毒性也会有所差异,这也是直接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原因。
如商品生药白头翁就有16种不同植物来源,它们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特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若应用时选择不慎,容易发生中毒。
此外,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和不同加工方法也会对中药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1.3 中药炮制不当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伴随着中药的应用而产生。
中医药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中药的炮制,几千年前的古人在治病过程中就发现,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2药物的毒性,提高药效。
因此,中药在进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
但是,近年来忽视中药材炮制的情况比较严重,有些地方和个别医疗单位忽视中药炮制,该制不制、生熟不分,使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4 中成药本身的缺陷中成药是由古籍中的经典方或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方经提取、纯化、成型等一系列现代制药工艺制成的。
从理论上讲,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也需要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即:用药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方可随证加减。
然而,由经典方和经验方在开发成中成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淡化辨证论治的特色,这主要是由于中成药的产业化决定了它的组成必需是固定的,难以随证加减。
这种中成药在组方、研发过程与原处方产生了不少偏差,而这种偏差势必对中成药的安全性带来影响。
1.5 中药临床使用不规范中医用药讲究的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
但近年来随着中药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存在不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等现象。
特别是一些西医医师及国外医师,很难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往往导致配伍不合理,或超量使用,或疗程延长等。
不辨证使用中药不仅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还是诱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此外,受中药安全无毒观念的影响,人们超剂量、长期使用中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殊不知,中药也是药品,而非保健品、食品,长期应用某种中药,也容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不良反应;特别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短期应用尚不致有害,但用药时间过长即会蓄积中毒。
另外,中药剂型选择的合理与否也是导致中药安全性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从前文分析可知,中药注射剂为中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元凶,2006 年6月发生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就是例证。
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时应遵循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
目前,中西药联用是临床医师常用的治疗方式,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疗的一大特色,但有一些不合理的中西药联用也是诱发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因素。
31.6 中药市场监管不力中药市场虽经几次整顿,但仍旧比较混乱,这也是造成中药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主要表现为:中药经营人员素质低,不能识别混入药材中的伪品、混淆品及非药用部分;不法商贩为谋私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造成中药质量下降,疗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加;有毒中药管理不严,因中药属天然药物,包含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将很难控制好有毒中药不流入社会,特别是农村;农药、化肥、杀虫药的广泛应用,使中药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可能增加,也影响了中药的安全使用;社会上的一些黑诊所和游医打着祖传秘方的晃子卖假、劣中药给患者,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42、中药安全问题的对策2.1 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针对目前人们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甚至是片面认识,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使广大公众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药安全性问题;并积极与国外进行中药安全性有关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以增进理解和沟通,使安全有效的中药能在国外得到认同,有利于中药走出国门。
大众媒体要正确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的科普工作,进行科学宣传,防止误导。
既要禁止违反科学原则、夸大疗效、隐瞒毒性及不良反应的错误宣传,也要防止片面夸大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
教育群众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并存。
提倡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不辨证使用中药、超量使用中药、随意延长疗程等现象的出现。
2.2 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对于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历来都很重视,也从来不回避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之说,更有中药应用中的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论述。
近年来,我国国家和地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还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公告的不良反应信息,组织实施了双黄连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葛根素注射液安全性评价马兜铃酸的安全性文献评价等中药安全性研究。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药安全性的评价与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较多,科学评述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缺少针对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没有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不良反应评价方法,未能就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等做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与中药学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药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及其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因此,加强中药的安全性基础研究迫在眉睫。
52.3 规范中药的临床使用针对目前中药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规范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中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治病投药必须按照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具体用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异,辨证处方选药配伍,随证加减,同时要注意用药禁忌和用量。
对一些对中医不甚了解的西医医师和国外医师,应加强对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中医药基础理论,以减少其滥用中药行为的发生。
另外,由于目前对中西药配伍的研究尚不完善,一些中西药联用常可导致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所以在没有明确联用可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中西药联用。
2.4 建立适宜的中药标准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的缺失是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目前中药大多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单一指标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不能切实、全面地反映其临床功效。
加之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态性、微量性、不稳定性,致使质量标准化研究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水平的提高。
同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供质量控制的化学对照品、标准品数量极其有限,严重制约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产品的检测、分析。
现有中药复方成药大多组方药物过多、用量大、工艺粗糙、剂型落后、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不稳定、标准水平低,不能为国际市场接受,也使得中药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无法和西药抗衡。
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饮片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过程。
因此,应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建立既达到国际标准,又符合中药实际状况,具有中药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评价方法学体系,使之达到科学化、标准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62.5 加强中药材流通环节的监管中药材流通环节是中药到达患者身上使用的重要环节,如中药材在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必将对以后的临床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应加强中药材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对中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并进行严格业务考核,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对不法商贩、黑诊所和游医的打击力度,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中药流通和使用环境;加强对中药材种植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农药、重金属等指标超标的药材流入市场;加强对有毒中药的监管,对一些有毒中药,应该像西药一样,规定何种级别的中医师可以使用,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疗效,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7结语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当出现了副作用后就全面否定了中药的安全有效这一特点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太片面。
中药是中医药学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进而影响中医药学长远的发展。
因此,现时探讨影响中药安全性的有关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对待中药安全性问题,既要做到充分认识,又要做到理性对待,更要做到加强研究、积极宣传、合理应用,以避免或减少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