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千年梦圆在今朝-要点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8.15 KB
- 文档页数:1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千年梦圆在今朝》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段落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
第二部分(第2-4段):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并介绍了万户的由来和伟大的探求精神。
第三部分(第5-9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第四部分(第10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这样的段落划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思想。
同时,也可以看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了叙述,从古代的尝试到现代的成就,再到未来的梦想,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文章赏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充满激情与自豪的文章,它详细描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文章从古代的万户飞天尝试开始,展示了中华民族对飞天的执着追求和勇敢探索。
万户的火箭飞行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追寻飞天的梦想。
这种勇于探索、不畏失败的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能够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动力。
文章重点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还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章展望了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前景,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
四年级下册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千年梦〞指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现在终于实现。
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四年级下册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欢送阅读!四年级下册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原文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于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
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
尽管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但万户仍然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着人们。
数百年来,坚决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当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经过广阔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21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本四年级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读本,通过故事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以下是《千年梦圆在今朝》的知识点归纳:
1.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宋朝,宋理宗下江南巡游的时候,被雨淋湿的道侣寺中的《千年樟树》树洞中,发现了一只明信片,向往现代的宋理宗下决心修缮道侣寺,使各位英雄人物的愿望得以实现。
2.文化传承:《千年樟树》树洞中保存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古画和传世之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传统价值观。
3.文化价值观: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仁爱之道、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
4.古代文化:故事中介绍了诗词、书法、武术和茶道等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形式。
比如,主人公师德文在《千年樟树》树洞中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和唐代画家顾野王的《松风图》,使得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5.名人故事:故事中穿插了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唐代杜牧的悼亡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北宋画家顾野王的画作《松风图》。
6.礼仪文化:故事中强调了古代的礼仪文化,如参加茶道表演时的拜茶礼,和师徒关系的重要性。
7.修身养性:故事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使读者明白养成良好品德和品味、感受与思考的习惯,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的艰辛和挑战。
8.古代建筑:故事中描绘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如道侣寺的飞檐、石狮和吉祥物等。
9.传统工艺:故事中介绍了糖画艺术,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糖画工艺和技巧。
通过《千年梦圆在今朝》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国古老智慧的魅力。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堂笔记第一部分:开篇1. 课文主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2. 课文内容概括:全球最大的古楼之一——中国的陕西汉中城楼,历时千年,近年来在重建中得以重焕生机;3. 作者角度:作者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坚韧精神,同时也反思教育中应有更多的尊重个人差异的理念。
第二部分:正文1. 中国的陕西汉中城楼是一座千年古楼,它建于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陕西汉中城楼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独具特色。
2. 近年来,陕西汉中城楼在重建过程中得到了新的生机。
通过巧妙地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对这座古楼进行了保护和修缮,使其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再现了它的美丽和辉煌。
3. 陕西汉中城楼的历史充满了中国的智慧和坚韧精神。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华之一。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城楼是很重要的城市建筑,不仅是城市的门户,也是城市的标志,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4. 陕西汉中城楼的重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在重建过程中,工程师和建筑师和文化学者考虑到每一点细节,把不同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重建后的陕西汉中城楼,不仅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5.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尊重个人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础之一。
作为教育者,应该尽量挖掘和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去发展和实现梦想。
同时,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传统美德。
第三部分:结尾1. 在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性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通过陕西汉中城楼的重建经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坚韧精神。
2. 同时,作者也呼吁在教育中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 最后,作者以“千年梦圆在今朝”作为结尾,寓意着陕西汉中城楼的重建进程是一场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现代性的壮举,也是对古老文明的再次展示和延续。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千年梦”指的是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指的是什么?
“千年梦”指的是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千年梦圆在今朝”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嫦娥工程”探月成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2.中华民族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千年梦”的?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着不断地尝试。
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奇妙想象。
明代的官员万户首次尝试乘火箭飞行。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3.杨利伟说的三句话向人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1)飞船很安全,很稳定;(2)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顺利完成了任务,有着无比喜悦的心情;(3)作为中国人,流露出无尽的自豪感。
4.“嫦娥四号”探月活动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2)“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互相拍摄,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六年级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同学们,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令人振奋的文章。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梳理一下这篇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咱们得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它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努力,最终在现代得以实现的历程。
从字词方面来说,咱们要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比如“先驱”的“驱”,“苍穹”的“穹”,“嫦娥奔月”的“奔”等等。
还有一些词语的理解也很关键,像“鲲鹏展翅”“九天揽月”,要能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再来说说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开头先简要介绍了古代人们的飞天梦想,然后依次讲述了万户尝试火箭飞行、人造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以及“嫦娥”工程的成功,最后总结了千年梦圆的伟大意义。
这种清晰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在内容理解上,有几个重要的点需要我们掌握。
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虽然他的尝试失败了,但他勇于探索的精神令人敬佩。
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而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更是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击月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
这些重大的事件,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也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接着咱们来谈谈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
作者通过描述千年飞天梦的实现过程,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赞扬了航天工作者们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这种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需要深深体会和学习的。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比如在讲述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时,列举了杨利伟乘坐飞船进入太空的具体时间和相关数据,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成就的伟大。
四年级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千年梦〞指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现在终于实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级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欢送阅读!四年级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原文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于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
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
尽管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但万户仍然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着人们。
数百年来,坚决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当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经过广阔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21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四年级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常用知识点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
航天员杨利伟在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二十一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
我自我感觉良好。
我为祖国骄傲。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年,我国正式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
这是完全自主创新的伟大工程。
2022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2022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
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四年级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多音字:传chuán传奇zhuàn传记转zhuǎn流转zhuàn转圈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zhāo高着儿zhe看着近义词:遨游——漫游梦想——理想奇妙——美妙探索——摸索鼓舞——鼓励庄重——庄严寂寞——孤独辽阔——广阔振奋——激动希望——期望骄傲——自豪宣告——宣布反义词:成功——失败放弃——坚持崭新——陈旧辽阔——狭窄蜿蜒——笔直清晰——模糊理解词语:【九天揽月】到天的处去摘月亮。
四年级下语文第八课《千年梦圆在今朝》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神舟五号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
神舟五号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成果。
杨利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二、多音字奔bēn (奔跑)bèn (投奔)数shù (数学)shǔ (数数)三、词语招揽火焰先驱实践党员实施懈怠口碑四、词语解释遨游: 漫游。
鲲鹏: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也指鲲化成的大鹏鸟。
九月揽天: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形容壮志豪情。
勃勃生机:充满活力的生命。
震耳欲聋:耳朵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五、教材解读:1.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是怎样实现的?(1)明代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2)1970 年 4 月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
(3)2003 年10 月15 日早晨9 时,“神舟五号”飞天,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4)2007 年10 月24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5)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自由地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千年梦”指什么?万户首次尝试乘火箭上天有什么意义?千年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着人们。
六年级下册《千年圆梦在今朝》知识点整理、第四自然段为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2、本文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第二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熟读1、2、6、7、8自然段。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文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文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代表性事例:一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二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三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3、写作特色: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首尾呼应4、理解句子:(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样写的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仿写:(作业本P36)善于学习的人,能从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的意思: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基础须知】
词语理解
九天揽月:揽:采摘。
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
常形容壮志豪情。
绚烂:光彩炫目。
先驱:在前面开路引导,也指引导的人。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
因长期工作,劳累过而生度了病。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人和动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坚持不懈:懈:松懈。
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重点梳理】
一、教材简析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二、文章结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段至第3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
第二部分(第4 段至第10 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第三部分(第11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难点再现】
疑难妙句
1.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2.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3.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的伟大意义,是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奋斗的结果,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