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详细)
- 格式:doc
- 大小:103.98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小结第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小结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一、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有依次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减乘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一个数加0得原数任何一个数乘0得0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0除0得不到固定的商。
5除0得不到商二、位置与方向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点。
(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2.位置间的相对性。
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相互位置关系。
(观测点的确定)B在A的东偏北30度2000米处; A在B的西偏南30度200米处。
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1.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得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加法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3、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Xa=aXb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xb)xc=ax (bxc)乘法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如:(axb)xc=ax(bxc)。
如:125 乘法分配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xc=axc+bx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除b除c=a 除{b乘c} a+b=b+a {a+b}+c=a+{b+c}165+93+35=93+{165+35} {a+b}Xc=aXc+bXc 分母是101001000........可用小数表示小数的单位是十分之_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整数整读.小数依次读出每1个整数整写小数依次目小数末尾睑0可去掉小数扩大十倍,有向右移动一位扩大100倍向右移动两位一千倍向右移动一位。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如下:
1. 三位数的认识:认识三位数及其读法和写法,理解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2. 加减运算:进一法和退一法的运用,三位数的加减运算,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加减
法混合运算。
3. 成倍数的认识:认识2、5、10的倍数概念和判断方法,能利用倍数关系进行计算。
4. 时钟的读法:认识时钟的指针和读写时间的方法,学会判断时间的前后顺序。
5. 圆的认识:认识圆的形状和特征,画圆和用圆量角。
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7. 计量:认识千克、克和升的概念,会使用千克、克和升进行计量。
8.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会读写常见分数。
9. 二位数的认识:认识二位数及其读法和写法,理解二位数的大小关系。
10.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会整理数据和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11. 分数的比较:学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使用分数进行比较。
12. 二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运算:学会对二位数和三位数进行加减运算,进位和退位运算。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掌握数的认识、计算、测量和数据分析等基础数学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乘法●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
●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1、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先把两个乘数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
2.乘积末尾0的个数不是由乘数末尾有几个0决定的,乘法在计算过程中末尾有时也会产生0. 附:常用数量关系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①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②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第二单元升和毫升●一、容量的理解1.容量是一个物体可以容纳液体的多少。
●二、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1、1升(L)=1000毫升(ml 、mL)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时,一般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3、1毫升大约等于23滴水。
第三单元三角形●一、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如:人字梁、自行车车架。
4、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7、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2、三条边都。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梳理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1. 加法加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用于求两个或多个数的总和。
加法的特点是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用于求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差。
减法的特点是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3. 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混合运算是指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包含加法和减法运算。
在进行这种运算时,需要先进行加法运算,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
4. 定位数轴定位数轴是一种表示数值大小和相对关系的工具。
通过定位数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二单元:乘法与除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乘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用于求两个或多个数的积。
乘法的特点是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乘数、被乘数和积在乘法中,两个或多个数中的一个数叫做乘数,另一个数叫做被乘数,两个数的积叫做积。
3. 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学习乘法的基础,通过反复背诵和练习乘法口诀,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4. 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于求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的商。
除法的特点是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三单元:图形与空间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图形和空间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1. 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是在平面上存在的一些有界的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学习平面图形可以提高观察、分辨和绘制图形的能力。
2. 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是三维空间中存在的一些带有厚度的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学习立体图形可以培养空间想象3. 线对称图形线对称图形是指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对于线对称图形,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两边完全重合。
4. 角的认识和测量角是由两条线段或线段与平面的交点形成的,角的大小可以用角度来度量,角的大小范围从0度到360度。
第四单元:容量和质量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容量和质量的相关概念和单位。
1. 容量容量是指物体所能容纳物质的多少。
容量的基本单位是毫升(mL),1升等于1000毫升。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下面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整数的认识与运算整数是自然数、0及其负数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整数的加法、减法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分数的认识与运算1. 分数是整数除以整数的结果,由分子和分母组成。
分子表示分数的份数,分母表示每份的份数。
2.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将两个分数的分母取最小公倍数,然后按照分母进行相加或相减。
3.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将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相乘或相除。
三、长度、面积与容量的认识1. 长度的单位:厘米、米、千米。
换算时根据进位原则进行。
2. 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等。
换算时要注意单位的平方关系。
3. 容量的单位:毫升、升、立方米等。
换算时要注意单位的升降关系。
四、时间与钟表的认识1. 时间的单位: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年。
换算时要注意单位的进位关系。
2. 钟表的读写:学会读写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时间。
3. 钟表的加减运算:根据小时和分钟进行加减运算,注意进位和借位。
五、图形的认识与性质1. 点、直线、线段、角、平行线、垂直线等基本图形概念。
2. 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的性质。
3. 通过几何图形的旋转、翻折、平移、放大和缩小等操作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数据统计与分析1. 数据的整理与分类: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绘制条形图。
2. 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通过数据的比较、运算和推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七、数的倍数与约数1. 倍数: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 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 约数:能够整除一个数的自然数。
八、计算与实际问题1. 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多个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出游等。
以上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点一四则运算(背诵)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0的运算(默写)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知识点三运算定律(默写)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 +c=a+(b+c)3、乘法交换律:a×b=b×a4、乘法结合律:(a×b)×c=a×(b×c)5、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a×(b+c) =a×b+a×c拓展:(a-b)×c=a×c-b×c 或a×(b-c) =a×b-a×c6、连减:a—b—c=a—(b+c)7、连除:a÷b÷c=a÷(b×c)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一(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一、常见乘法计算:25×4=100 125×8=1000二、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三、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50+50+98 =488+(40+60)=100+98 =488+100=198 =588四、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五、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 99×125×8=25×4×56 =99×(125×8)=100×56 =99×1000=5600 =99000六、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七、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65+28+35+72 25×125×4×8=(65+35)+(28+72)=(25×4)×(125×8)=100+100 =100×1000=200 =100000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二(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一、分解式二、合并式25×(40+4)135×12—135×2=25×40+25×4 =135×(12—2)=1000+100 =135×10=1100 =1350三、特殊1 四、特殊299×256+256 45×102=99×256+256×1 =45×(100+2)=256×(99+1)=45×100+45×2=256×100 =4500+90=25600 =4590五、特殊3 六、特殊499×26 35×8+35×6—4×35=(100—1)×26 =35×(8+6—4)=100×26—1×26 =35×10=2600—26 =350=2574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三(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一、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二、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三、其它简便运算例子:3200÷25÷4 256—58+44 250÷8×4=3200÷(25×4) =256+44—58 =250×4÷8=3200÷100 =300—58 =1000÷8=32 =242 =125知识点五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7、10条默写,其它要理解)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 0.01、0.001……2、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考点归纳(一)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汇总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四则运算式子各部分的关系:(1)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2)一个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 =商被除数 =商×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0(3)被除数 =商×除数 +余数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a+b)+c=a+(b+c)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b=b×a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或者 a×(b+c)=a×b+a×c6、减法性: a-b-c=a-(b+c)7、除法性: a÷b÷c=a÷(b×c)第四元《小数的意和性》1、在行量和算,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果,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写作0.1、0.01、0.001⋯⋯。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3、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4、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5、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3、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4、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①、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X除数②、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三、有关0的运算①、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还得原数②、任何数减去自身都得0③、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④、任何数乘0都得0⑤、0不能作除数四、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位置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方法:在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四年级下册数学必背知识点一、四则运算。
1.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例如:25 + 7 - 10,先算25+7 = 32,再算32 - 10 = 22;12×3÷4,先算12×3 = 36,再算36÷4 = 9。
2. 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例如:[12+(8 - 5)]×3,先算小括号里的8 - 5 = 3,再算中括号里的12+3 = 15,最后算15×3 = 45。
3. 有关0的运算。
-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如5+0 = 5。
-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如8 - 0 = 8。
-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如5 - 5 = 0。
-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如3×0 = 0。
-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如0÷5 = 0。
二、观察物体(二)1.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例如观察一个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都是正方形;而观察一个长方体,从不同面看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
2.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
-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
例如一个球和一个圆柱,从正面看都是圆形。
三、运算定律。
1. 加法运算定律。
-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 b=b + a。
例如3+5 = 5+3 = 8。
-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 b)+c=a+(b + c)。
例如(2+3)+5 = 2+(3 +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