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在我国的适应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1.87 KB
- 文档页数:3
跨国公司并购战略决策模型及实证研究跨国公司并购是多国企业之间进行合并与收购,旨在迅速拓展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和获得其他企业的资源与技术。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并购决策涉及诸多复杂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深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决策模型来指导并购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跨国公司并购决策模型的构建跨国公司并购决策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对并购过程中关键因素的全面分析和评估,包括战略目标、市场环境、目标企业评估、风险管理等。
下面对其中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简要说明。
1. 战略目标:一个成功的并购策略需要明确的战略目标。
企业需要确定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新市场份额、获得核心技术、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等。
对于不同的战略目标,需要采取不同的并购策略和方法。
2. 市场环境:了解并购市场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对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情况、政策法规、文化差异等因素的评估。
微观环境则需详细分析目标企业的竞争力、行业地位、技术实力等。
3. 目标企业评估:对目标企业的全面评估是决策模型中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财务状况、商业模式、管理层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和潜在风险。
4. 风险管理:并购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风险,包括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法律风险等。
在决策模型中,需要明确并购风险的类型及相应的管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跨国公司并购决策实证研究跨国公司并购决策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实际案例来验证并购决策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影响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提供实践指导。
这方面的研究常常通过统计分析、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来进行。
1. 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通过收集并整理大量的并购数据,寻找影响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
比如,收购前的经营状况、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并购后的整合能力等。
2. 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成功与失败的并购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者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并购经验与教训,为决策提供实用建议。
跨国公司并购与战略联盟研讨跨国公司并购与战略联盟研讨引言:在当代全球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并购和战略联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行为。
通过并购和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扩大其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竞争力。
在本文中,将讨论跨国公司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定义、目的、优势、挑战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定义:跨国公司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
而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公司为实现共同的业务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
二、目的:1.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进入新的市场,扩大其市场份额,提高销售额。
2. 资源整合: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整合双方的资源,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 技术创新: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获取对方的先进技术和专利,从而实现技术创新。
4. 降低成本: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三、优势:1. 资源整合: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整合双方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 市场拓展: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进入新的市场,扩大其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
3. 技术创新: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对方的先进技术和专利,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4. 风险分担: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分担经营风险,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四、挑战:1.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可能会给并购或战略联盟带来困难,如沟通不畅、决策问题等。
2. 复杂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可能会对并购或战略联盟产生影响,需要进行合规性评估和法律尽职调查。
3. 组织整合问题:并购或战略联盟后,双方组织之间的整合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如管理层冲突、员工流失等。
4. 不确定性:并购或战略联盟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业绩是否能够达到预期、合作是否会成功等。
有效战略联盟的建立、优势及问题有效战略联盟的建立美国学者戴维雷(davidlei)等人考察了一些企业战略联盟,结果发现有效的战略联盟在建立过程中非常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
(一)挑选合适的联盟伙伴阶段企业在联合与合作之前,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并据此来寻找或接受能帮助实现战略意图、弥补战略缺口的合作伙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高级管理层了解双方在一定时间里的目的和战略。
一个合适的联盟伙伴的基本条件是:能够带来本企业所渴望的技术、技能、知识风险分担和进入新市场的机会等优势。
还要注意,文化上相容、相似的企业比有较大文化差异的企业更适合成为本企业的合作伙伴。
(二)联盟的设计和谈判阶段成功的联盟不仅是以交叉许可安排、联合开发、合资经营、股权共享等联盟方式为基础的初始合作协议,还包括厂址选择、成本分摊、市场份额获得等通常的细节以及对知识创新、技术协同等方法进行设计。
企业的高级管理层还应就联盟的共同目标与主要的中层经理和技术专家进行沟通。
另外,由于联盟伙伴之间往往存在着1/10既合作又竞争的双重关系,双方应对联合与合作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进行谨慎细心的谈判,摒弃偏见,求大同,存小异,增强信任。
(三)联盟的实施和控制阶段战略联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联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loCAlhOst联盟内的企业应该把通过联盟向对方学习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最大限度地尽快将联盟的成果转化为我方的竞争优势。
联盟往往需要双方进行双向信息流动,每个参加联盟的企业都应该贡献出必要的信息供对方分享,从而提高联盟的成功率。
同时企业要合理控制信息流动,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防止对方得到我方应予以保护的关键信息,作出有损我方的行为,因为联盟伙伴极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主要竞争对手。
战略联盟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一)构建战略联盟的优势企业为什么要构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优势是什么?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组成“团队”时需注意哪些因素?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 ・drucker)把联盟看作“从不协调中创造协调”的最灵活的手段,泰吉等人把战略联盟看作弥补战略缺口的手段,但是他们的观点过于笼统,而林奇则著书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战略联盟存在一些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
互补型跨国战略联盟组合的共生作者:刘安娜来源:《商情》2020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出现并开始迅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也开始利用这种风险相对较小成功率相对较高的方式“走出去”。
如今,大多数研究都基于单个联盟的层面,对战略联盟组合层面研究较少,通过对于埃森哲-华为-SAP战略联盟组合的案例分析,得出战略联盟组合优劣势以及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组合的形式实现企业关系的共生。
【关键词】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组合;竞争战略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企业结构复杂化带来的成本费用的急剧增加,单一企业的局限性和不足随着零和博弈观念的削弱已不再符合企业的经营观念,战略联盟出现并开始迅速发展,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合作,通过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双方共赢。
过去,跨国公司通常采用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但由于文化整合等原因并购往往以失败告终,这种风险大失败率高的方式在战略联盟发展之后得到改善,很多并购渐渐以跨国战略联盟的形式被取代,并取得了更优异的效果。
很多企业依据自身核心竞争力,为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外企业组成联盟,形成跨国联盟组合,在提高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化解危机。
纵观跨国战略联盟研究的发展过程,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战略联盟的定义、动因等都做出了深入讨论,但大多数都基于单个联盟的层面,对战略联盟组合层面研究较少。
对我国很多企业来说,在已经建立单个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战略联盟组合对于其在全球背景下维持竞争优势具有现实意义,也能够给予我国跨国公司对于选择联盟伙伴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优势的战略联盟组合以新的启示。
二、案例分析(一)联盟建立及发展过程1.埃森哲-华为2014年华为和埃森哲正式签署战略联盟协议,共同面向电信运营商和企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两大市场的客户需求开发并推广创新解决方案。
2016年,华为-埃森哲战略联盟解决方案中心正式落成。
通过自身独有优势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降低成本、提升商业模式灵活性、加快交付等价值。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
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
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Abstract: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目录一、引言 (1)二、文献综述 (1)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2)(一)跨国并购规模扩大 (2)(二)跨国收购主体多元化 (2)(三)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 (3)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3)(一)融资渠道窄 (3)(二)并购之后整合能力较差 (4)(三)国内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咨询服务中介机构 (4)(四)国内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4)(五)对跨国并购缺乏充分论证,对并购对象缺乏深入调查 (4)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 (4)(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5)(二)大力开发、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5)(三)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 (5)(四)重视并购后的整合 (5)(五)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中介服务体系 (6)(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6)结论 (6)参考文献 (7)引言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
作者: 李辉
作者机构: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出版物刊名: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页码: 16-19页
主题词: 跨国并购;战略联盟;外包;价值链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不断调整其发展战略,通过跨国并购、建立战略联盟和外包等方式向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吸纳整合各种资源,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在对跨国并购、战略联盟和外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运用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对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三种途径,跨国并购、战略联盟和外包进行分析和评述,以期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和竞争力的提高有所启发。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利弊分析和政策建议内容摘要:尽管有学者对全球并购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并购实际上不能创造财富,但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了推动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并对我国企业在内在扩张冲动和外部政策推动下进行跨国并购的利与弊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我国企业针对个案全面分析跨国并购的收益和风险,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跨国并购。
关键词:跨国并购利弊分析政策建议过去几年,全球发生了 100多起我国企业对外并购活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量高速增长。
一股全球化的力量推动着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并因此改变着全球市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
但实际上,国际上70%的并购案都以失败告终,而我国企业并购的失败率还远高于这个数字。
有学者对全球并购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并购行为往往不能创造财富。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高风险令人担忧。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一)全球战略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树立了全球化战略目标。
对于有这样的目标的我国企业来讲,实现跨国经营的方式有:“绿地投资”、战略联盟方式和并购。
“绿地投资”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包括调研东道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市场环境、资源状况,解决新办企业所需的诸多手续,进行全新的市场开拓,培养具有一定忠诚度的员工等,因此近年来绿地投资在全球对外投资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战略联盟形式对合作双方而言都有较高的灵活度,但是战略联盟在营销渠道等方面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性很大,不利于公司跨国经营业务的持续发展。
而跨国并购可以省略新办企业所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直接依托并购目标企业进入成熟期,尽快获得利润,而且能充分保持独立性。
因此,对于具有全球化战略的国内企业来讲,选择跨国并购成本更低、收益更快。
(二)开拓市场随着我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把更多的制造和部分研发业务放到我国,国内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产生的成本优势日渐削弱,在核心技术、管理能力、资金实力、规模效益等方面的劣势却日益明显。
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在我国的适应性分析●田 磊 摘 要: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都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形式,也是当今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
二者成因类似,本质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适应性也就不同,因此我国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和产业的特点,有选择的使用。
关键词:跨国并购 战略联盟 双赢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6-064-03一、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涵义及其动因分析跨国并购是指超过了国界的并购活动。
并购的具体动作有兼并和收购两种,而跨国并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后者。
尽管形式多种多样,跨国并购只有一个目的———提高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更多的把得失定位于其全球发展战略;战略联盟则是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的力量以达到某战略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
它更倾向于一个长期的承诺,而不是仅仅为一个问题提供短期内解决的办法,并且,战略联盟也意味着参与项目的各个组织将在协作中提供资产与技能,而这些资产和技能也始终得到保护。
从长远目标来说,这种协作的结果应该取得战略价值,并对经得起竞争冲击和环境变化的可行项目有所贡献。
上世纪70至80年代,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是借用国际银团贷款,由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外债危机。
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更加飞速发展,利用外资的方式也已经有所改变,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占主要地位,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也是最大的动力。
可见,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出现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很多理论也从各个方面证明并支持了这一观点。
这些理论主要包括:1.规模经济理论。
当前,人们对于规模经济理论已经是耳熟能详了。
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引起长期平均费用的递减,因此能给企业带来比小规模更大的经济效果。
特别是我国当前,在促使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使企业实现规模效益更是重要。
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使得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有了更多的途径,特别是对于跨国公司想在国际大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是很有帮助的。
2.交易成本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交易成本是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合同而发生的成本,也就是为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成本,其主要部分属于信息成本。
而在市场经济下之所以存在信息成本,是因为即使价格体系很完善,人们也很有可能不了解其他地区的行情,也不会知道未来可能的趋向。
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出现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有了外国的合作伙伴,可以省去这一部分的交易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3.价值链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及其相关的国际竞争论述。
他认为:企业的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干而又互相联系的的经济活动,其总和就构成企业的“价值链”。
由于“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各不相同,任何企业只能在某些环节上具有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的绝对优势。
因此,不同的国际企业只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上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而要实现各个环节对价值链的最大贡献,企业就必须在各自成功的关键因素———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从而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合作的主要形式就是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
4.博奕论。
西方经济学中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已成为趋势的今天,公司之间的合作会得到比自由竞争带来的更大的整体回报。
整体全面竞争带来的往往是“无赢”的结果———著名的“囚犯困境”和“无赢定理”已得到从无数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商业游戏规则的证明。
纯粹的竞争通常是一种零和博弈游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的战略是争夺市场份额,代价却是牺牲了利润增长。
战略的真正目标应该是找到“正和”或者争取“双赢”模式,即促进市场增长,使多方参与者都能获益。
这种竞争状况通常被称作“合作竞争”,它反映了一种介于完全合作和充分竞争之间的状态。
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但都是这种战略的产物。
二、二者的优劣势比较及适应性分析如上所述,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都是一种合作竞争,成因类似,在当今社会也都有很大的实用性,而且二者都是为了利用对方公司的背景、规模、网络和声誉来更快的占领市场,打败竞争对手,但是他们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们的组织形式不同,因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
战略联盟中,两家企业仍然是两个法人,不会合并成一个,有的比较松散的战略联盟甚至只是一种简单的合作。
而大多数跨国并购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合并成一个,即使是收购,法人数不改变,被收购企业的产权规模或者经营权也是要改变的。
也正因为他们的组织形式不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跨国并购一旦形成,就很难解散———即使发生了什么大的变化甚至于对企业的生存有了影响;战略联盟则不然,在各种条件和人员变化时,联盟可作出调整。
在松散的联盟互相约束以及责任少的情况下,战略重要性就更低,当产生困难时,甚至可能出现退出或解散合约的念头。
第二,这两种情况下,双方企业的地位有所不同。
跨国并购是一企业跨国兼并或收购了另外一家企业,故前者肯定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处于依附者地位;战略联盟则不然,他是二者之间各种形式的合作,此时两家(或更多)企业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不存在依附性。
第三,虽然二者都是一种合作竞争,但是各自情况下公司的紧密程度并不一样。
并购是比较严格的合作,而联盟则方式比较灵活多样。
跨国并购主要是跨国收购(也有少部分跨国兼并),收购后相关企业会合并成一家新企业,即使不合并法人,被并购企业的产权归属和经营权也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战略联盟就不同,它可以采取很多种比较随便的形式:特许(包括交叉特许)、战略供应商协议、共同研发、股权互换以及直接投资等等。
联盟的形式可以包括从一个松散型的非正式的协议到正式的联合投资,最不正式的协作甚至可以是仅仅尝试在一起工作(如通过一方的渠道销售另一方的产品),然后发展形成各种系统和组织形式。
第四,两种情况下,合作后二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不同的。
跨国并购的关键是并购后的整合,而战略联盟更加注意企业的后续竞争。
并购后的企业若整合的好,则利于管理,两家企业关系会更加紧密,更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但是若并购后企业整合有问题,则很可能导致最后还是各自为政,这时并购就成了纸面文章,而且还要为了管理耽误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水平往往会下滑到比并购前还低的局面。
战略联盟主要注意的则是企业的后续竞争,因为它既是合作,又是一种竞争形式,合作伙伴的最终目的都是市场的绝对优势。
合作的双方都可以利用分享并共同发展他们的通用知识,然后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条件来应用,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产品进军相同的市场,并在市场中自由竞争。
可见,他更注重的是联盟后的后续竞争。
根据以上分析,各企业、部门乃至行业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形式时,需要依仗的标准即应该是———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双赢”。
所谓“双赢”,一般意义上说是指竞争对方谁都没有吃掉谁,而是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
即一方的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的根本利益或市场生存为代价。
如果在赢面构成中,一方所占比例是95%,另一方为5%,那么这种“双赢”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实际上,从近几年的跨国并购实践来看,并购双方要达到“双赢”,一般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市场、生产能力(包括技术)、财务状况等企业经营要素方面有一定的互补性;二是彼此实力接近,或者差距不是太大。
如波音与麦道两大飞机公司的合并,埃克森与美孚两大石油巨头的合并即是如此。
至于一度被普遍看好的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跨世纪联姻,也是因为具有这方面的典型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两家企业确实有互补性或是彼此实力接近,并购后比较容易整合,则可以采取跨国并购的形式,从而在建跨国公司的—46—●经济研究 《经济师》2006年第6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探究●陈廷根 摘 要: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成为两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
文章认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条件,既有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有政治利益的驱使,还有文化、制度等利益起作用,是多种利益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单靠市场需求推动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主动参与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得到各经济体认可的和共同遵守的国际制度作保障。
简而之,强烈的利益追求、政府的积极主导和国际制度保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6-065-02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区域”是地理学中是指区别于临近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在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某些同质性的地区范围。
在世界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中,“区域”是指两个以上的经济体或地区,因某些经济共同特征或政治、文化的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
在很多文献中,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又叫世界区域一体化、国际区域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或叫区域经济一体化。
为有别于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本文所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化是指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体化”是一个多维的现象。
在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理论中,对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最早在“将各个独立的经济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经济区域”这一意义上,即“经济一体化”意义上使用“integration”一词的是两本相互独立的著作。
它们分别为由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Heckscher Eli F)于1931年出版的关于重商主义的著作和由两位德国学者于1933年出版的关于贸易统计的著作。
20世纪40年代,“经济一体化”一词传入美国,最早出现于1947年美国政府的秘密文件之中。
在1949年10月召开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大会上,时任美国经济合作署长的保罗・霍夫曼(Hoffmann Paul)首次公开使用了这一词语并鼓动西欧经济走向一体化。
随着西欧经济合作的启动,国家之间经济的融合已被视作为一体化。
但是,当时的一体化更多指的就是地区性的或叫区域性的国际一体化。
瓦伊纳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关税同盟理论能成为当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以及丁伯根于1954年将经济一体化分解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就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质。
之后,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完善。
有学者认为,他们所揭示的内涵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是成员之间关税等贸易障碍的消除;谋求最佳的国际生产分工是一体化的根本原则;区域一体化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