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永久的悔》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来写人类关系和情感变化。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家庭、亲情的尊重和珍视,增强家庭责任感。
学会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珍惜眼前的亲情和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永久的悔》的主题和情感变化过程。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何会产生“永久的悔”的情感。
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来写人类关系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情感变化过程。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背景。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作者为何会产生“永久的悔”的情感。
3.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来写人类关系和情感变化。
3.5 练习与反馈: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课文《永久的悔》的主题和情感变化过程。
学生能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永久的悔》。
5.2 参考资料: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背景资料。
关于家庭、亲情的相关文章和故事。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关于家庭、亲情的名言警句,分享并讨论其意义。
《永久的悔》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积累词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课文主题。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3)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亲情,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2)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
(3)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1)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2)写作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悔”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永久的悔》,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圈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并做好批注。
三、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2.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仿写。
2.各组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不够热烈等。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永久的悔》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永久的悔》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感受。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朗读和表演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久的悔》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情节,深入体验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练笔。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永久的悔》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亲情的珍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永久的悔》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为何会产生“永久的悔”。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席慕蓉及作品《永久的悔》。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析作者为何会产生“永久的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们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2)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珍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永久的悔》,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互相评价和交流。
七、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班级亲情主题的活动,如亲情故事分享会、亲情画作展示等。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八、课堂互动1.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课堂互动。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九、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永久的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永久的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永久的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前言】《永久的悔》是贾平凹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男子在聚会上喝了酒后不幸结识了一个陌生女子,由于酒后情绪波动,男子在对女子付出的过程中陷入了被利用的状态。
随着故事的深入,男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和自私,最终为之支付代价。
本次教学设计立足于《永久的悔》这一小说,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内容,思考作品主题,并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提升作品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永久的悔》的情节及主要人物性格和思想特点;2. 理解小说所反映的道德观和情感问题;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作品阅读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酒后糊涂或意外失足的案例或故事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概括图中场景情景。
二、阅读(20分钟)1. 复习语文课上学生已经掌握的书面语、口头语的各自作用及语态的使用规则,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分段导读小说,提醒和引导学生注意行文和情节变化;辅助理解和读懂小说,疏通学生阅读障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3. 学生自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小说内容,尽量想象真实生活场景。
三、分析(20分钟)1. 通过对小说的情节分析,理解分析小说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需求和情感变化;2. 对小说主要人物行为的态度进行分析;学生需要回答几个问题:思考男主角的行为都有哪些危险?为什么男主角会被女子迷惑?3.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思考作品主题;4. 学生需要列出几个重点句子和段落,以推动深度思考与课堂互动交流。
四、讨论(30分钟)1. 分组进行讨论,以思考作品主题,如何理解作品中的道德观和品格要求,如何引导或者学会避免被利用或误解等问题;2. 完成小组讨论后,学生应该将讨论内容交流给整个班级,共同分析和讨论作品主题及相关问题。
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文章《永久的悔》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悔过和改变的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重要词汇和短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悔过和改变的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教材《永久的悔》、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与本篇文章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问如下问题:1. 你们知道《永久的悔》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吗?2. 你们对于悔过和改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Step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情节和主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b. 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哪一个历史事件?c. 主人公为什么会发生悔过和改变的想法?d. 文章的结尾有何寓意?Step 3:词汇和短语讲解(15分钟)1. 教师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解释,尝试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进行造句。
Step 4:讨论和思考(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就悔过和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a. 为什么人们会有悔过和改变的想法?b. 悔过和改变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
Step 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总结出以下结论:1. 歷史教訓是永久的。
2. 悔过和改变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品质和意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再次阅读这篇文章,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材料:为什么说“悔过书写在心里,改过镌刻在事业”的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并能够正确使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永久的悔》[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的复杂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体会父母亲人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1、真实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复杂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2、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平淡的描写方法。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这一点不常见,所以要稍加解释;2、文中对母亲的描写不多,但感人至深,原因何在?[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提问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
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未来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并与其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清华\"四剑客”。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永久的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的强烈感情。
2.理解文中的母子深情,学会尊重父母,报答父母[教材分析]这是八年级(下)语文版教材第一单元记叙性散文中的一篇。
本文原题是《赋得永久的悔》,选入教材时有删改。
课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展开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王宏伟的歌曲《儿行千里》,让学生闭眼聆听,听后由“儿行千里母担忧”入题、解题。
教师连续追问:悔什么?为什么悔?悔表现在哪里?二、朗读感知1.快速默读,筛信息--走进文本(针对以上三个问,先在文中批注,再准备回答)2.选段研读,感美情--走近母亲点拨问:⑴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⑵想一想文中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突出母亲的“苦”呢?三、合作探究1.语言品读--走进作者的“悔”中学生活动:⑴圈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之情的语句,读读品品⑵有感情的朗读第10段2.情景表演--虚设母子重逢场景四、延伸拓展1. 学生活动:⑴仿写第10段中“我真后悔……”,以“我真庆幸……”、“我真幸福……”、“我真高兴……”等开头写一段话。
⑵感悟式总结(一句话式)⑶诗歌背诵《游子吟》2.教师板书小结:苦悔孝(母亲)(作者)(我们)3.讨论:我们如何尽孝?五、课外活动要求每位回家后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并写进日记中(在阎维文的《母亲》歌声中结束这一课)[《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永久的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品味作者语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3)学习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理清叙事线索,理解作者在文字间所包含的母爱子,子思母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所透露的悔的复杂情感,并从中有所获益做到将此付诸行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交流有关母爱的诗词,教师幻灯出示: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
(徐熙《劝孝歌》)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蒋士铨《岁暮到家》)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前(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王冕《墨萱图(其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体会人间的这种至爱真情。
二、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是当代语言学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着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着,其着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2.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抓住线索,理清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的品味生活,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珍惜现在,珍惜未来。
难点:理解全文的线索及文章的主题,了解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提问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
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未来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的字注音。
盈眶()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速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3、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4、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
(1、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
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2、本文的结构层次:
(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3、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
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
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
五、合作探究:
(一)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
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
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
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提问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
可以理解。
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三)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提问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问学生回答。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四)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提问学生回答,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
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五)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提问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
六、精读品析:
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
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
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
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七、拓展延伸:
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故事,假设你是作者,如今回到母亲的坟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提示:可以说说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惜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
)
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感情线索: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难忘、最真实)
叙事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学反思
1、现代散文接近我们的口语,通俗易懂,无需多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累与迁移,挖掘其思想内涵。
2、以理解性方式听写词语,既注重词语的理解,又锻炼概括能力,有效地实现“能写”“会用”这个目的。
3、同名文章比较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创造性阅读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