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浅析(童 新 潘 捷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完善未成年人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孙运刚熊五根摘要:说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都表示重视,然而在诉讼中涉及到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全休、休学、补课费赔偿项目时,司法机关莫衷一是,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不予支持。
让受害未成年人家属一片茫然,未成年人人身损害权益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完善未成年人人身损害案件的全休、休学、补课费赔偿制度的立法。
关键词:未成年人赔偿制度完善内容:一、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未成年人人身伤害案件发生居高不下。
2007年3月28日新华网发布《教育部公布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占59%;社会安全事故占31%;自然灾害占10%。
其中,校园伤害占14.29%,学生踩踏事故占1.79%,房屋倒塌占0.89%。
”还有校外的未成年人伤害事故末统计。
由此可见,未成年人伤害事故是个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不仅如此,从近些年未成年人伤害事故案件司法实践看,各地对未成年人伤害案件赔偿像雾里看花。
案例1:万某小学生学校伤害事故赔偿案。
2007年9月8日上午课间休息,万某在操场玩,被正在玩耍的刘某用石头砸伤右手中指和食指。
受伤后,其住院12天,用去医疗费5353.81元。
伤残评定为十级,被告刘某的父母在支付1500元后拒付,要求依法判决被告共同连带赔偿医疗费2947.8元、法医鉴定费300元、护理费36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4567元、交通费4267元、伤残补助17239.44元,补课费1000元,精神抚慰金3000元。
合计27729.25元。
法院审理后判决认定除补课费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外。
其他赔偿项目均已支持。
案例2:李某中学生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
2011年6月14日下午5点多钟,原告之父接原告放学回家,行至路口时,被告驾驶一辆朗逸小轿车,与原告乘座的小车相撞,原告当时完全不能动弹。
未成年学生校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探究近年来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因人身伤害引起的民事赔偿纠纷逐渐增多,学生及父母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情况时有发生,若处理不当则可能形成负面影响。
明确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及认定标准则成为此类问题的焦点。
一、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关系定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责任的认定,以及适用何种法律的问题。
有学者提出学校和学生之间是行政关系,那么学校的责任就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畴。
而另一种学说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监护关系,则学校的责任就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
还存在一种学说认为学校与学生是教育、管理关系。
即,学校不是行政机构,学校与学生之间不完全是行政管理关系,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事关系。
学校对学生承担着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这一职责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学校对学生负有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约束指导进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长的职责,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
只有在教育机构违反教育管理职责时,才对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导致未成年学生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
笔者认为行政关系说是不合理的。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事业单位。
学校只是实施教育、管理活动职能的事业单位,并不享有公权力。
因此,不能认定学校与学生之间是行政关系。
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也不应认定为监护关系,学校承担监护责任违背公平原则也违背了社会公共利益。
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与监护责任与本质的区别,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虽与监护责任有部分重合,但二者性质不能完全等同。
笔者认为教育、管理关系存在其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体制下,学校与未成年学生系教育和管理的关系。
二、未成年学生校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1.学校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过错推定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后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当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浅析近年来,由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对学生安全管理上的欠缺及忽视),也由于学生、家长自身方面的原因(如因家长工作繁忙,未能完全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特别是忽视安全方面的教育),加之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利意近年来,由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对学生安全管理上的欠缺及忽视),也由于学生、家长自身方面的原因(如因家长工作繁忙,未能完全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特别是忽视安全方面的教育),加之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类案件给司法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准确界定其内涵、外延,归纳其特点,分析其归责原则,是正确处理此类案件的前提。
一、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概念在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人身损害与侵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的概念。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身损害案件是侵权案件的一种具体类型,是学生的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受到侵害的案件,而侵权案件的范围要比人身损害案件大得多,不仅是人身权受到侵害,还包括财产权等其他方面的权利受到侵害。
但是,也存在一些人身损害案件不属于侵权案件的范围,比如由于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人身损害。
因此,对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概念,审判实践中,一般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界定为学生因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而引发的案件。
而在一些地方性规章和部门规章中,则将此类案件称为“学生伤害事故”,如《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以及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七条的规定,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界定为“学生在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就读期间,因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正确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而遭受人身损害所引发的案件”。
浅谈校园人身损害赔偿的认定和标准摘要:不论中小学校,还是大中专学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总时有发生,为了帮助家长和学校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此类事件,对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特点和赔偿做以简述。
关键词:人身损害赔偿校园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233-01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是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侵权案件中一种常见、多发的案件类型。
据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2亿多是在校学生,而在这庞大的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又是未成年人。
因此,正确及时审理好校园损害赔偿案件,不仅关系到广大未成年学生的保护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学校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国家义务制教育的健康发展。
1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概念和特点实践中,一般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界定为学生因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而引发的案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我们可以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界定为: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就读期间,因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正确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而遭受人身损害,或者因实施侵权行为致他人人身损害所引发的案件。
这里就明确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受害人仅指学生,应与学生致人损害案件相区别。
因此,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特点归纳为:(1)特定时间:在时间方面,应当以教育机构的工作时间之内为基础,并包括其合理延伸。
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教育机构组织进行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但在校期间的非教育教学时间,比如课间休息时间,放学后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人身损害,也应属于校园人身损害。
(2)特定空间:在空间方面,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校园范围之内,但不仅限于校园内,同样应当包括其合理延伸。
比如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人身损害,仍应认定为校园人身损害。
(3)特定原告:一般来说,校园人身损害案件中,受害人是学生。
在一般事件中,如轻微伤害、轻伤害,或者重伤害这些情况下,学生本人是赔偿权利人,即原告应当是人身权受到侵害的学生;在学生是未成年人时,其家长只能作为法定代理人。
校园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案例评析解析校园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案例评析学校和幼儿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本应该是片祥和、充满生机的土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时常会发生一些悲哀的事情。
学生经常面临人身伤害的威胁~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到每一个活动中。
教师应当从这些案例中得到警示~保证幼儿、中小学生安全。
一、课堂上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课堂本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但是某些行为经常威胁学生的安全~如教师体罚学生~体育课上猝死~实验课上烫伤烧伤~等等。
案例 4-1 自然课实验器皿爆炸~师生受伤害2005 年的一天~石家庄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准备上自然课~学生们在为获取新知识而高兴的时候~悲剧发生了。
老师将一个装有酒精的实验器皿搬到该校仪器室的门口~准备做实验。
学生便围绕在老师周围观看~同时几个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好奇心也围了过来。
突然‚砰?的一声~酒精器皿发生了爆炸~顿时火花四溅~老师、五年级学生曾丹、郭娟、高虎、范相明、周虎~围观的低年级学生伍凯婷和另一名儿童身上着火~其他学生都哭叫着往外逃。
受伤的老师和学生被及时送到医院~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在学生们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并且也带来了肉体上的伤害。
【法律评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做演示实验~因出现意外致使老师和多名学生受伤。
法律方面的专家表示~老师在做带有危险性的实验时~应提1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看到非本班学生围观~并未进行劝阻和制止~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默认行为。
因此~在这个情况下~老师要对此次事故承担一定的责任。
但是~老师授课属于职务行为~只需承担相应的过错就可以。
学生是未成年人~在学校~学校是相应的监护主体~对学生安全负有完全责任。
因此~学生家长可以将学校告上法庭~获得相应的赔偿。
同时~学生安全意识差也是本次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次实验~应该不是学生第一次见到酒精灯~但是学生在观念上对酒精灯并没有一种危险意识~远远地观看。
一起校园伤害赔偿官司引发的深思摘要: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受到伤害,往往受影响的是体育老师和学校,鉴于此学校取消了很多所谓的危险体育项目,学生也失去了很多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乐趣和锻炼机会,当前必须出台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给予学校和老师一定的保障,使体育教学正常进行。
关键词:伤害,因噎废食,校园法近来本市,市北法院近日审理了一起校园伤害赔偿官司。
12岁的小强(化名)在学校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安排小强和另外4名同学进行篮球活动。
在打篮球过程中,小强与同学小明(化名)发生身体碰撞,小强被摔倒在地,造成骨折,在场地边上的体育老师,发现后立即抢救并送往医院,由于踝骨骨折两次住院治疗,家长与学校因为赔偿纠纷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小强自负30%的责任,学校承担70%的赔偿责任。
同时该任课的体育老师被学校给予了相应的处理。
看完这篇报道,作为从教近二十年的我感到无比的感慨与无奈,无奈与感慨在于就目前这个体育教育教学环境,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是心有余悸的,就上面的那个案例,当时体育课上小强和另外3名同学在篮球场打半场篮球游戏,小强在跳起投篮时,一同打球的小明抢球撞在小强身上,因小明是校运动员,身材高大,而小强则身材矮小,所以相撞后小强自己倒地,并不是被绊倒的。
当时体育老师就在场地边上,发现后立即抢救。
当天的体育课是正常的教学活动,体育老师在活动前已详尽介绍了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没有不当之处,老师没有过错。
小强撞到高大同学自己摔倒在地是意外事件,在场地边上的体育老师,发现后立即抢救并送往医院,学校管理是到位的,但也承担了70%的赔偿责任。
我认为体育课堂是开放的,就是把所有的能预见的危险因素都考虑到了,从事体育教学谁也不敢保证课堂上不出事故。
在网上及与周边的十几名体育教师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为了减少事故发生,除了认真备课,认真的上课外,只能取消部分危险因素较高的体育项目:如单双杠,跳山羊、跳箱、铁饼、标枪。
就连最普及的篮球、足球也适可而止的开展。
关于校园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思考陆剑平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社会的各行各业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革。
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日益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受教育主体的来源、成分的复杂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格局。
诸如择校生、借读生、赞助入学生、户口迁移生、海外回归生都出现了;私立学校、实验学校、专门特色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等“新概念”学校层出不穷。
由此以来,学校教育也变得复杂和日益综合化了,校园纠纷也随之增多,主要表现为:因学校管理与学生利益发生冲突的、因教师行使职权不当而侵害学生权益的、因学校各种教学设施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引发的伤害事故的、在校期间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意外伤害事故的等等,不一而足。
仅就涉及学生受损害而发生的索赔纠纷而言,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方面的规定比较笼统,使得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的性质认定不一,适用法律不一致,判决结果也不尽相同。
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学校是否应当对其管理期间学生发生的所有损伤事故承担民事责任?学校承担责任的性质是什么?前提是什么?……学生在校受损害的问题往往千头万绪,原因各异。
尽管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有了处理学生在校损害事故的规定,各地人大也可以制定处理规定(比如上海市人大就已经制定并颁布),为处理该类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就一般而言,规定并不详解理论,规定只是规定,而没有任何案件处理不需要法律概念与法律理论的。
故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损伤事故其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个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核心又在哪里?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学校与其在校未成年学生的法律关系,核心是讨论其性质的认定及发生损害事故后归责原则。
这是我们审理该类案件后,并在进一步进行思考后所应该认真去把握的相关法律问题。
二、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近年来,由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频繁发生,由此引起了司法界与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普遍关注。
浅析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目前,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因学校的种种伤亡事故引起的法律纠纷也日益增多。
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大多是,无论学校主观上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然而学校作为教育职能部门,经费有限,如果不分清责任,无论学校有无过错都承担责任,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
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虽然给各类学校处理校园学生伤害事故提供了法规和政策的依据。
但作为部门规章,该《办法》在法院判案时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作为判案的依据。
这就需要在法律上给这类发生在学校这一特殊场所的学生伤害事故一个界定,即学校在何种情况下应承担责任,在何种情况下不承担责任。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特点及类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高等院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案件。
它既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又不同于社会上发生的人身损害。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有其自身的特点:1.损害的主体是特定的。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损害的主体只能是在高等学校学习、生活的在校学生,包括公立、私立学校中走读制和寄宿制的学生。
休学学生在休学期间、已退学学生以及外校学生到本校时受到的人身损害则不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范畴。
2.损害的地点是特定的。
学生受损害的地点必须是高校校园内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的特定场所,例如实习、社会实践等特定场所;学生擅自参加校外单位组织的活动而造成的人身损害则不在学生伤害事故之列,如,不报告辅导员、班主任,学生自己组织的春游活动等发生的事故。
3.损害的时间是特定的。
学生受损害是发生在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学生离开学校时的非学习、生活期间除外,如学生在法定的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到校外自行活动,或在规定的作息时间内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学校外出活动而受到的人身损害,则不属于学生伤害事故。
据以上分析,从高校的管理实践来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根据造成事故的不同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由于学校的过错造成的伤害事故。
高校学生人身伤害法律问题解析一、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定义和特点(一)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概念1、高等学校的定义2、大学生的定义【案例1】:2004年 4月 20日凌晨,广东省一名自考生牛某为偿还十万元的赌球债务,伙同陈某、林某绑架了家境不错的同学潘某,在遭到强烈反抗后,三人残忍地杀害了潘某。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牛某死刑、陈某死缓、林某十五年有期徒刑;三被告人赔偿潘某死亡补偿金等合计 25万余元。
据调查,潘某、牛某均为广东省翻译自学考试辅导中心(简称广东自考辅导中心〉与中山大学联合办学的自考生,居住于中山大学学生公寓。
2006年 8月,潘某的父母以学校疏于安全保护和管理为由,把中山大学和广东自考辅导中心起诉到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对三罪犯的民事赔偿责任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中山大学辩称,潘某没有中山大学的学籍,不是他们的学生,而且学校没布对潘某实施加害行为,也不存在过错,因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广东自考辅导中心辩称,他们己经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对潘某遭受第三人侵害负责,因此不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2006年 11月,海珠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o3、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定义4、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定义5、人身伤害的定义〈二〉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特点1、高校人身伤害事故的主体是特定的2、高校人身伤害事故的时间是特定的3、高校人身伤害事故的空间是特定的二、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现状(一)第三人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二)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给学生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三)学生参加的校内集体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四)在校生因学校提供食物、药晶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五)在校生因突发性疾病、严重疾病及猝死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六)在校生在实习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七)学生因自杀、自残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八)校外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九)在校意外事件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三、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认定难点分析(一)第三人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案例1】据《中国法院网》报道, 2006年 5月 26日晚,福建省武夷山市某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小林和小杨囡琐事发生争执而导致动手,最后小杨被殴打成为植物人。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浅析
童新潘捷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传时间:2007-12-11
近年来,由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对学生安全管理上的欠缺及忽视),也由于学生、家长自身方面的原因(如因家长工作繁忙,未能完全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特别是忽视安全方面的教育),加之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类案件给司法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准确界定其内涵、外延,归纳其特点,分析其归责原则,是正确处理此类案件的前提。
一、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概念
在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人身损害与侵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的概念。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身损害案件是侵权案件的一种具体类型,是学生的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受到侵害的案件,而侵权案件的范围要比人身损害案件大得多,不仅是人身权受到侵害,还包括财产权等其他方面的权利受到侵害。
但是,也存在一些人身损害案件不属于侵权案件的范围,比如由于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人身损害。
因此,对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概念,审判实践中,一般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界定为学生因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而引发的案件。
而在一些地方性规章和部门规章中,则将此类案件称为“学生伤害事故”,如《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以及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七条的规定,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界定为“学生在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就读期间,因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正确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而遭受人身损害所引发的案件”。
这样的界定就明确地指出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受害人仅指学生,从而与学生致人损害案件相区别。
其中,关于“学生”的范围,应当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包括中小学学生,也包括幼儿园的儿童(幼儿园的儿童虽然不是在校学生,但由于其是未成年人,理应视为在校学生受到特别保护)。
对于在校大学生,《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学校,是指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
本办法所称学生是指在上述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受教育者”,所以,在校就读的全日制大学生也是这里所称的“学生”。
二、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特点
校园人身损害赔偿作为人身损害赔偿中的一类案件,由于涉及到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相对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特定时间
在时间方面,应当以教育机构的工作时间之内为基础,并包括其合理延伸。
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教育机构组织进行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但在校期间的非教育教学时间,比如课间休
息时间,放学后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人身损害,也应属于校园人身损害。
(二)特定空间
在空间方面,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校园范围之内,但不仅限于校园内,同样应当包括其合理延伸。
比如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人身损害,仍应认定为校园人身损害。
(三)特定原告
校园人身损害案件中,学生是受害人。
如果学生没有死亡,则其本人是赔偿权利人,原告应当是人身权受到侵害的学生;在学生是未成年人时,其家长只能作为法定代理人。
而在学生死亡的情况下,家长是赔偿权利人,其应当作为受害学生的继承人以原告的身份起诉。
(四)特定被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存在第三人侵权的,该第三人应当是被告之一。
没有第三人侵权的,则一般只以学校为被告。
无论有没有第三人侵权,学校一般都会成为该类案件的被告。
这也是该类案件与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要区别之一。
三、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
在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学校应当如何承担责任,也就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司法实践非常关心的。
如前所述,人身损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侵权的一种,《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七条规定,学校“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所以,笔者认为应当以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学校承担责任的基础。
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
而且这种过错责任,应当是一种推定过错责任,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受害人一方,不一定要求其证明学校有过错,而是要求学校一方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于学校过错的表现形式,《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否定了过去认为学校对学生存在监护义务的观点,明确规定“学校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这种教育管理保护义务,也是有《教育法》作为法律支撑的。
因此,学校过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3种:学校未尽教育义务;学校未尽管理义务;学校未尽保护义务。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明确列举了12种学校承担责任的情况。
这对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加强对学生的司法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以为法院审理该类案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当然对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学校免责的有关规定与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和精神相悖时,法院应当适用法律、司法解释作为依据对案件进行审理。
关于学校承担责任的形式。
1.学校的直接责任,这种责任应当是一种替代责任,因为学生在校园受到人身损害,一般是由于学校的具体教职工没有尽到职责,但是,其责任是需要由学校来承担的,不能由未尽职责的教职工来承担。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承担的是一种替代责任。
2.第三人责任与学校的补充责任。
在第三人侵权造成学生人身损害时,由第三人承担直接责任,学校在这个时候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这种补充责任与经营者未尽安保义务的补充责任是一样的。
(二)公平责任原则
在审判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过错的案例,如果完全依赖过错责任原则进行归责,那么学生的利益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基础的过错责任原则之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应当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确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责任分担,对学生采取倾斜性的司法保护。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确定了公平责任原则。
所谓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各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实质是在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没有过错、因而都不承担过错责任的情况下,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担责任的归责原则。
由于公平责任原则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补充,为了避免其滥用,在处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应当注意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各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没有过错。
这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一方或几方当事人的过错造成,则排除了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而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各当事人的责任。
(2)损害发生在学校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
即前面说到的广义的校园范围内,包括广义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否则,就不属于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就失去了相应的事实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根据其所属于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不同类型适用相应的归责原则。
(3)严格坚持最后适用。
由于公平责任原则需要由没有过错的各当事人来分担损害后果,所以,该原则应谨慎适用,只有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都不能适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在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损害发生的原因、情节及受害人的伤害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损害后果较为重大时才由学校赔偿,并且只赔偿直接损失,而不赔偿间接损失。
二是当事人的经济状况。
这里的经济状况是指受害方的承受能力和相关方的承受能力。
经济状况好的一方,可以适当地多分担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可以少分担一点。
三是社会舆论和同情心的向背。
这也是在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之一,对损失的分担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有偿教育的比例逐步增加,而学生发生校园人身损害事故后,在双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让学校承担一部分责任,既体现了司法对未成年人的倾斜性保护,也可以视为学校对学生因人身损害事故不能有效接受教育而进行的一种经济上的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