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8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52
第39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成就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纸的发明(1)发明:西汉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蔡伦独创“蔡侯纸”。
(2)外传:8世纪传到中亚,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贡献:纸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1)发明:战国时已有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3)贡献: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
3.火药(1)发明和应用:唐末至宋初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等。
(2)外传:12、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入西欧乃至世界各地。
(3)贡献: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4.印刷术(1)雕版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技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此后出现木活字、铜活字等。
(3)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的古代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2.(1)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2)分类①以题材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②在表现技法上,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③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④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主要特点是“画中有诗”。
3.戏曲艺术(1)发展历程: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元朝时,元杂剧形成;明代传奇剧兴起。
(2)京剧的形成与发展①形成: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又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形成。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1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训练1.(2016·杭州高一期末质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其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B.纸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印刷术的发明解析纸的发明对文化文明的记载和传播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
故选B项。
答案 B2.(2016·温州十校高二期末联考)“排字工匠可转轮找字,以字就入,按韵取字,不必走来走去”。
该发明是下图中的(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A是元朝人王祯创制的转轮排字盘,一人读声,一人检字,既提高效率,又减轻劳动强度,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活字印刷术字盘;C项图片反映了造纸的过程;D项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机械水排。
答案 A3.宋代史书记载水手航海时“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中的航海器械直接推动( )A.地理大发现B.殖民扩张C.文艺复兴D.工业革命解析指南针的西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故选A项。
答案 A4.(2016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初唐一书法家,尤善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名声大到当时远方的少数民族都知道,此人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B.怀素C.张旭D.欧阳询解析根据“初唐”“开颜柳先河”可以判断出是欧阳询。
答案 D5.(2016·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二联考)唐代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千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被人称之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挥毫落纸如云烟”。
下列作品最能体现其书法特点的是( )A.《丧乱帖》B.《肚痛帖》C.《玄秘塔碑》D.《汉汲黯传》解析“千变万化”、“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说的是草书,故选B项。
答案 B6.下图是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贴》。
1•原因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用书新人教版札子创览“百家争鸣・掘串 “萎魁甫花 : 4煤舉学涎册面由壁 扰尬戢尊童更抵”工It 令一 仝无甫曲无蔚公无首栓无甘金元审 鸟足炕牡a & . 2070^ 1W4 10-1fi4 770 47$早 ⑵年的年 2羽年 前1年* I- • ■ 4 山«M 4 ・■* ■ 4 * ■: * 4 ■ * ■ 矗 ■ ■・ 4一 ■«■ A ■ ■ ■ 4 v ■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 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 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 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 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⑶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如诗词、小说、书法、 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 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 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一一主干梳理•知识自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时 空 坐 标 夏朗 商耕 西雋 甲骨丈 战国 司南 两洗 掘晋南 裁圳W 寿變〉"潭牧 楷韦完耳±JiM fit 航之书〉李1T 歸蔓式*王阳明 王挖迓、畳窑兹程朱理学 时民主您制A&想的再年 907^- %"年 12"年 1368 4- “斗4年 1H40年单元主旨 高考三大能力培养| 分层识记重点理解自主应用“罢黜百家,独尊儒两宋无輛 叫4H 帝轼蜡片 明満小就京剧* 兀曲%(1) 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四大发明特别提示 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二、书法艺术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书法的字体特点3.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创立赵体文征明、董其昌三、绘画艺术1.类型: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按表现技法分:工笔与写意。
2.代表特别提示宋元以来,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来的高雅文化倾向。
例如在绘画领域出现的风俗画反映出世俗化倾向、文人画高雅文化倾向。
四、文学成就1.《诗经》(1)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
(3)影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1)特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句式较为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2)影响:楚辞体被称为“骚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3.汉赋(1)特点:散文和韵文并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了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2)代表:西汉的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
4.唐诗(1)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风体现了盛唐的气象。
(2)杜甫:诗风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后人称其诗作为“诗史”,称其人为“诗圣”。
5.宋词(1)概念:词是由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2)代表:宋代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6.元曲(1)散曲: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选择题1.(2018·常德一模,25)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工艺和文字大同小异,说明文化有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也有统一趋势,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2.(2017·保定二模,2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答案 D解析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并非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故A项错误;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3.(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27)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图一战国司南图二清朝早期象牙罗盘A.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答案 B解析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仪器,是当时人们为了采玉的需要而发明的,清朝早期的象牙罗盘与战国司南相比较,其原理与功能大抵相似,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稳缓性(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发展的动力),故B项正确。
4.(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24)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春秋期间孔子创办儒学,战国期间,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秦始皇期间,“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深重打击。
汉武帝期间,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专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系统。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隋唐期间,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向。
宋元期间,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利的内容,建立了新的儒学系统——理学。
明清期间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责备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从头焕发了活力,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当先世界。
尤此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使作用。
中国古代艺术种类众多,名家辈出,拥有独到的民族风格。
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中国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备。
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交融汲取,不停创建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今日依旧有强盛的生命活力。
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中国文学体裁丰富,佳作迭现。
上古的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接踵,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对中国以致世界影响深远。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百花怒放场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认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期间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认识明清期间儒学思想的发展。
概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概括汉字、绘画、京剧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认识中国古代不一样期间的文学特点。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高效整合人民版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中外关联]。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1|宋明理学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兴起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形成过程1.创立——“二程”(1)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1)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1)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三、历史影响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核心问题一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