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特拉瓦之仿生“鸟”建筑
- 格式:docx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4
用身体模仿世界各地著名的建筑物的样子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致力于仿生建筑设计,他的大量经典作品都与人体美学有关。
本文对卡拉特拉瓦的人体仿生式建筑进行分析解读,探讨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启迪。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拥有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等多重身份。
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作品完美融合了理性的结构与浪漫的思想,开辟了以人体仿生为创作灵感的建筑新形态。
人体各部位之间有着匀称的比例关系,同时也是精神的载体。
卡拉特拉瓦将动态人体作为建筑造型的创作源泉,通过模仿人体美学表现形式,赋予建筑以动感的造型和深刻的灵魂,这些作品因此被称为“复杂的生命有机体”。
卡拉特拉瓦的人体仿生式建筑1.灵动的眼睛眼睛是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他主要从造型、功能和象征含义这三方面入手,将眼睛的特征巧妙融入于建筑作品中。
最初,卡拉特拉瓦从眼睛的结构造型中提炼抽象的几何形态。
以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为例,该建筑整体造型极具动感和视觉张力,体现了客运站人来人往的流动特点。
卡拉特拉瓦以眼睛的造型为基础,同时对眼眶部分的曲线作夸张处理。
列车从“眼球”部位驶出,这种形式无论作为结构元素或视觉元素都非常具有新意。
在进行照明设计时同样考虑了整体的节奏感,车站正中部分较暗,车轨和通往外部的方向上逐渐明朗,以此营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视觉空间。
接着,通过类比眼睑可以上下开合的功能特征,实现了建筑构件的创新。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厄恩斯廷工厂仓库大门,卡拉特拉瓦使用卷曲生铝板覆盖仓库表面,通过运动将各自分离的立面综合成一个整体。
原本普通的卷帘门可以模拟眼睑开启和关闭的动作,实现了“可开合的眼睛”设计方案。
厄恩斯廷仓库大门不仅是革新技术的实例,同时也是一个工业建筑的梦幻变体,大门的动态造型早已超出基本功能的范畴,当时很少有建筑在折叠装置的设计上达到如此高度。
最后,卡拉特拉瓦将眼睛作为“心灵之窗”这一象征含义巧妙地融入建筑创作之中。
仿生建筑的10个例子
1. 西班牙塔拉宋大厦- 模仿树木的形态设计,能够自然通风、节约能源。
2. 迪拜索菲特尔酒店- 模仿绸鸟的外形,建筑顶部的"羽毛"会根据太阳光的角度旋转,实现节能。
3. 日本丰田汽车主题公园MEGAWEB - 建筑形似一个海豚,能够自然通风,内部还有太阳能板。
4. 德国的耶拿大学生物楼- 设计师模仿蕨类植物的形态,让建筑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5. 美国圣迭戈市的金斯海峰之家- 模仿鸟巢的形态建造,能够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
6. 英国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新楼- 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贝壳的形态,让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并有效地隔热。
7. 澳大利亚的曼陀罗酒店- 建筑外观类似于花瓣,实现自然通风、采光、并大大提升场所的美观性。
8. 法国尼斯的MAMAC艺术博物馆- 建筑外观模仿了蚯蚓,能够有效地进行
太阳能的收集。
9. 中国陕西的弘善寺大雁塔- 建筑结构借鉴了大雁的飞行形态,具有优秀的透气性和采光性。
10. 意大利米兰的博物馆- 建筑外观采用了大树的形态,可以收集雨水并利用太阳能供电。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动态仿生建筑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作品的形态及其结构的生态仿生性进行分析与剖析,初步探讨圣地亚哥·卡拉特拉在建筑设计中的理论和美学观点。
Abstract: This paper preliminary analyses Santiago Calatrava’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and the aesthetic designs inhis work by discussing the biomimetic design of his architectural form and structure.关键词:动态美仿生形态建筑结构样式Keywords: dynamicsbionic form architectural structure一:引言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于西班牙,其实年代在瑞士学习建筑和工程学,最终获得了苏黎世的瑞士联邦科技研究院颁发的土木工程博士学位。
关于学习如何做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卡拉特拉瓦早在他进入纯力学研究之前就开始了。
他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尤其是对动物骨骼结构的研究,并坚持着运用结构来表达力与动感的完美集合。
三十多年来,卡拉特拉瓦缔造出的结构美,设计出了众多举世瞩目的具有动态美的建筑形态。
二:仿生形态自仿生学在1960年诞生,国外早在1963年就有德国人勒伯多所著的《建筑与仿生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仿生学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态性、美学等关系,为建筑仿生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3年,德国的卡尔·冯·弗里施花十年时间写就了一本《动物的建筑艺术》,这一书全面地展现了各种动物“建筑师”基于自己捕食、筑巢等目的而进行的奇妙的建筑活动,为建筑师进行仿生设计提供了灵感来源。
继承传统的简单数理美学仿生倾向这种建筑仿生倾向继承了以往建筑师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的仿生方式。
超奇特建筑:谜样的眼睛建筑师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作品由于 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超奇特建筑巴伦西亚科学城影像馆另外,这位建筑师对人体结构的研究深入,“眼睛”更是他极感兴趣的部分。
在他关于眼睛的描绘概念图上,曾出现“谜样的眼睛”这样的字眼,可见他对眼睛的着迷程度。
他认为“人的眼睛是建筑师所必备的工具,建筑师没有手仍然可以作一位建筑师,仍然可以依靠视觉作判断、发号施令。
”因此卡拉特拉瓦从眼球的概念出发,将抽象的意念转化为建筑实体,设计了西班牙巴伦西亚(Valencia)科学城中的影像馆。
这座影像馆呈现半圆弧状,但是在水池的反映之下,原本半弧型的建筑,竟呈现出完整的眼睛形状。
超酷设计这座以眼睛作为设计原点的奇特建筑,不仅造型像人体的眼睛,连外壳也像眼皮一般可以上下开阖。
清晨科学馆开张时,这个眼睛就缓缓张开眼皮;而当夜晚来临之际,眼皮就逐渐关上,整个科学城进入了休息的状态。
以眼睛为设计原点卡拉特拉瓦对于动态结构十分有兴趣,他曾发表过相关的研究论文。
事实上,对他而言,大自然里每天都可以找到类似的结构形式——不论是日夜开合的花苞,亦或是四散飞舞的蒲公英花朵。
卡拉特拉瓦认为创造大自然的上帝不是丢骰子的赌徒,因此宇宙万物界基本上都存在着一种秩序与道理,在大自然的观察中,可以找到规律,并且以工艺技术将它表现在建筑中。
论仿生学在卡拉特拉瓦建筑结构中的运用及影响摘要:根据进化论的理论,现存的事物都是经过选择留下的优品,存在即为合理,这是因为生物在漫长的进化旅途中,已将将自己的身体进行了无数次的优化和顺应环境所做出的改变。
由于自身通过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的考验,才能具有近似完美的结构。
由于自然的结构、力学原理都经过时间的考验留存至今,所以很多设计师都从中得到灵感,将生物的特性运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
卡拉特拉瓦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他总是将许多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形态运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他认为这些生物拥有着世界上最完美的结构比例和力学效率,从而赋予建筑一种更为具象的生命力。
关键词:卡拉特拉瓦仿生学自然主义建筑结构前言仿生学,源于自然又能够完美的应用于自身,从形态、结构、习惯甚至感受进行仿生的转化,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仿生学的建筑相比其他建筑来说总是更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能够与景观环境气氛一致,给人们带来奇妙的视觉体验。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难得拥有建筑师以及工程师两种身份的建筑设计师,他能够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将自己的理念与建筑的结构以及内部的空间进行完美的结合,所以人们常常拿他和扎哈•哈迪德作比较。
卡拉特拉瓦在作品中常常应用仿生形态,利用自然界中的花草木林,飞鸟走兽作为自己的创作灵感,将骨骼、树枝、手掌等作为仿生对象,将这些环境因素与自己的设计相融合,引发人们的很多联想。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仿生艺术对于建筑结构和形态有着无法言喻的深层次的,意义重大的影响。
一.卡拉特拉瓦建筑结构中仿生学的运用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设计颇为复杂,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突破传统建筑中结构与美学的局限。
卡拉特拉瓦同时拥有着建筑师和工程师两个身份,这使得他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和建筑美学有着深度的理解。
他强调建筑与其周围景观的的相互协调,从景观中“生出”建筑,促使建筑与景观环境联系加强,并且与环境语言统一,从而大大提升了整体性和美观性,却又不是单纯的模仿或者直接借用生物的外在形态。
折叠空间的自然建筑大师A MASTER OF NATURAL ARCHITECTURE IN FOLDING SPACES受访_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西班牙/瑞士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雕塑家和画家Interviewee_Santiago Calatrava (Spanish/Swiss architect, structural engineer, sculptor and painter)采访_ UED Interviewer_UED 译_李婵 Translation_Li ChanUED: 如果您当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建筑师或工程师,您最希望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为什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事实上,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我对美术的兴趣,寻求提高我的绘画技巧,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还在练习,想创作出美术作品。
如果我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建筑师,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
我不能说我会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建筑是超越其他艺术的艺术。
我愿称之为“总的艺术”。
你可以在中国、希腊或哥特式等古典建筑中看到,绘画是建筑和雕刻的一部分。
此外,机械、静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手工艺的技巧,也都包括在建筑中。
所以,如果我不是一个将建筑视为艺术的建筑师,我最终会绘画和雕刻,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情。
UED: 您的诸多对抗重力的设计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结构难题。
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请介绍一下结构是如何介入和影响设计工作的。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无论画人物肖像、一棵树还是风景,画家都会尝试用颜色在视觉环境中印上光来传递图像。
绘画是通过“光”这个元素来感知的,光在绘画中起着关键作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建筑物上,而建筑与重力有关。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宇宙中。
我们和周围的环境需要光来生存。
这使光成为一种基本元素,一种存在所必需的物质,就像雕刻师的石头一样。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可以被视为物质的重力上。
重力是我们能站在地球上的原因。
我们的身体结构是由“重力”造成的:靠两条腿站立,有两条可以提起重物的手臂,头很强壮,在身体上方,脊椎支撑着胸部、腹部和头部,腿支撑整个身体,脚最后接触地面。
像海鸟一样的密尔沃基市艺术馆(MilwaukeeArtMuseum),是一座会动的建筑。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通过机械传动装置,能够将建筑顶部的两个像翅膀一样张开的钢结构羽翼,在阳光下慢慢张开。
这个结构体系是由两根平行的、倾斜47度的桅杆靠拉力支撑,一根桅杆位于屋面的中轴线上,另一根位于通向艺术馆入口的桥上,这些元素共同创造出了诗意般的结构体系和运动感的整体效果。
密尔沃基艺术馆位于密执安湖畔,粼粼波光似乎是全球各地很多博物馆建筑不约而同偏爱的环境条件。
在艺术馆旁边还有另外一座不错的老建筑,是沙里宁1957年设计的战争纪念馆。
卡拉特拉瓦新建起了一条拉索引桥,跨度长达73米,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了新建的建筑上来,笔直地正对着新美术馆的主要入口。
然而桥下并没有水,湖水更在美术馆的身后。
于是,这一道引桥便成了一段空间序曲。
门厅以内的室内空间,更是几乎通身纯白的格局。
在密尔沃基艺术馆里,卡拉特拉瓦以厚重的混凝土拱作为基本元素反复叠加,沿着南北轴线不断向北伸展的展览空间,都归结在了遵循结构规则的绵长韵律中。
最简单、最朴实的结构功能,造就了极其雅致而壮丽的美。
由于混凝土的拱远远伸出的远端正好为展廊托出了檐口,因此展廊里能照得到的,基本上只是室外地面反射回来的漫射光,既能保证足够的自然采光,又避免了阳光直射对艺术藏品的破坏。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可以说是建筑仿生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建筑师中的诗人”。
密尔沃基市艺术馆同样体现了他血液里那种西班牙人特有的奇异想像力。
卡拉特拉瓦的密尔沃基美术馆位于密执安湖畔,粼粼波光似乎是全球各地很多博物馆建筑不约而同偏爱的环境条件。
正对着地段西面,是当地的重要干道,林肯纪念大道。
卡拉特拉瓦沿着大道的方向新建起了一条拉索引桥,跨度长达73米,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了新建的建筑上来,笔直地正对着新美术馆的主要入口。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人物简介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20世纪少有的通才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
由于 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他将工程师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浪漫完满的结合,形成了以运动、力和仿生建筑形式为主要创作理念的独特建筑语言。
他通过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把建筑的结构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年少经历要折叠空间的男孩卡拉特拉瓦出生于西班牙贝尼马米特(Benimàmet),这里原先是个小城市,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区,并入西班牙巴伦西亚市(Valencia)。
卡拉特拉瓦母亲的家庭有犹太血统。
而他的姓,是中世纪时期古老的贵族名号,在历史上,这个贵族与西班牙的一个骑士团有关联。
他父母家都是做农业出口生意的,经常各处走动,他们有时候也会带着小卡拉特拉瓦,帮助他形成开阔的眼界。
在《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运动的诗篇》一书中,作者亚历山大·佐尼斯(Alexander Tzonis)对此有非常浪漫的描述:“少年与父亲一起在瓦伦西亚徜徉时,这座城市中美丽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建筑,包括著名的建筑结构精品——梅尔加多商业交易所(Lonja del Mercado),都使年轻的卡拉特拉瓦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
当回到乡下与世隔绝的村庄后,卡拉特拉瓦又整日沉醉在观察大自然、绘画和富于想象的游戏中,其中包括构筑可以飞行的精美结构体。
”除了这种家庭生活背景的浸润,卡拉特拉瓦的艺术教育也很早开始了。
他在8岁的时候去了一间艺术与手工艺学校参加绘画班。
14岁,母亲又送他到巴黎学习法语,17岁又到瑞士学习德语。
高中毕业后,卡拉特拉瓦到巴黎就读高等美术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仿生建筑仿生建筑目录[隐藏]城市环境仿生使用功能仿生建筑形式的仿生组织结构仿生其他分类方法仿生建筑的意义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飞鸟型仿生建筑仿生建筑以生物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研究对象,探寻自然界中科学合理的建造规律,且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运用来丰富和完善建筑的处理手法,促进建筑形体结构以及建筑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设计和合理形成。
从某个意义上说,仿生建筑也是绿色建筑,仿生技术手段也应属于绿色技术的范畴。
对于仿生建筑的研究被认为赋予了提供健康生活,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体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另外,从建筑创作研究的角度见,仿生和生态构思有相通之处,它们的过程和出发点相对于其他的构思方法或类型有自己的特点。
建筑仿生学的表现和应用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城市环境仿生,使用功能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组织结构仿生。
当然,往往会出现综合性的仿生应用,形成壹种城市和建筑的仿生整体。
[编辑本段]城市环境仿生早于1853年时,巴黎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思曼(G.E.Haussmann)为了执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巴黎建设计划,曾对巴黎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它不仅要表示对帝国首均的赞美,而且要于城市结构功能上进行改善,使城市交通、环境绿化、居住水平均达到壹个新的境界。
为了实现这壹理想,他的巴黎改建规划于某种程度上就是模拟了人的生态系统而进行规划设计的。
例如当时于巴黎东、西郊规划建设的俩座森林公园,东郊维星斯公园和西郊布伦公园的巨大绿化面积,就象征着人的俩肺,环形绿化带和赛纳河就象是人的呼吸管道,这样就使新鲜空气能够输入城市的各个区域。
市区内环形和放射的各种主干和次要道路网就象是人的血管系统,使血流能够循环畅通。
这种城市环境仿生思想,不仅于当时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困扰巴黎的城市交通和环境美化问题,使巴黎于世界上成为城市改建的成功范例,而且城市环境仿生理论今后仍然值得借鉴和完善。
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例析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是一位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艺术家为一身的设计大师,其作品往往同时兼备结构逻辑与形式美感双重特质。
由于其独特的时代与求学背景,卡拉特拉瓦对建筑学、结构工程学与美学都有独特的见解与诠释。
其作品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也塑造了流动自然的形态特征。
在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专业细分越发明显的现代,卡拉特拉瓦以其跨学科的设计思维与实践模式成为独树一帜的现代建筑大师。
1多元文化融合--卡拉特拉瓦的成长经历1.1幼年异国生活的文化熏陶1951年,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在西班牙巴伦西亚,从小就被送艺术与工艺学校接受正规绘画等艺术教育,积累了艺术基础,成长经历中各地求学背景带给让他早早便接触了各国伟大艺术作品和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这些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卡拉特拉瓦后来的建筑设计作品中一直存在着某种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设计风格。
1.2 青年时代社会变革的影响随着七十年代西班牙弗朗哥的独裁统治瓦解,西班牙建筑界也开始出现重回繁荣,西班牙建筑师开始反思挣脱现代主义建筑功能至上的桎梏,身处其中的卡拉特拉瓦也受到这股解放思想风气的影响,在紧跟外部世界发展脚步的同时也保持了西班牙建筑师一贯的艺术气息,从而给世界带来个性鲜明的卡拉特拉瓦风格建筑。
1.3.跨学科学习经历培养综合能力二十世纪70年代,卡拉特拉瓦完成在巴伦西亚工艺美术学校的课程后,出于对土木工程与规划设计专业的兴趣,卡拉特拉瓦于同年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在ETH学习期间,他继续巩固自身理论体系,完成了一系列以“金属与石头”为题材的雕塑,并在欧洲成功的举办了巡回展。
1981 年,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题为《空间结构的可折叠性》的跨学科博士论文,这篇论文成为他日后建筑创作最根本、最实用的工具。
从此开始,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理论逐渐丰富,设计手法越发明显,由此开始了他的建筑大师之路。
卡拉特拉瓦在幼年接受到的艺术教育,成年后全面系统的学习城市规划、建筑技术、机械等求学经历,为他职业生涯打下坚固基础,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跨学科求学经历,也没有后来那些精致又富有结构逻辑的近乎艺术的建筑作品。
这位西班牙顶级建筑师,为建筑插上创意的翅膀正文计:245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如果我们将工程看作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优良的历史传统定会得到复兴。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1建筑大师里最懂结构的,结构大师里最懂建筑的怪才卡拉特拉瓦,1951年,生于西班牙巴伦西亚市,先后在巴伦西亚建筑学院和瑞士联邦工业学院就读。
1981年,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在苏黎世开设了他自己的建筑工程公司。
随后,他在巴黎、瓦伦西亚和纽约开设了办事处。
对于建筑师和结构师来说,建筑师和结构师对最终的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感性的建筑师负责造型和功能,理性的结构师负责安全与稳固。
这两种不同职责、不同理念的人一起工作,这其中必然要经过一个合作的过程。
但是,如果一个人既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同时精通结构的计算与分析,那么他的作品就相当厉害了。
当然,卡拉特拉瓦就是其中的一个。
2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动态美卡拉特拉瓦的设计贴近自然界中的物体——波浪,翅膀,或像太阳照耀下的骨骼。
他设计的建筑物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还有像人的躯干一样扭曲的公寓楼。
拉特拉瓦设计了一双可以开合的木质手,当手指相交时,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手指打开后则形成一个开敞的广场。
塞维利亚世博会科威特展馆△卡拉特拉瓦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品是2016年3月3日对外开放的新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地铁车站。
它像一只展翅的白色钢铁巨鸟,建设在美国911事件世贸中心的遗址之上,灵感来自于孩童放飞鸽子时的情景。
车站刚开放时,媒体对市民们做了街访,一位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43岁市民说:“看到这建筑,就仿佛看到天使张开翅膀,将那些昔日的亡灵托向天际。
”设计草图△卡拉特瓦与世贸中心新交通枢纽模型△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地铁车站外景△3自然生物和机械知识使作品充满生机在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很是美观,同时它们也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卡拉特拉瓦常常以大自然中的生命元素,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卡拉特拉瓦之仿生“鸟”建筑
——里昂机场火车站
xwtong
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以独特前卫又富有生命动感的建筑设计风格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都能领会到来自大自然的元素,被他运用最多的一个造型就是“飞鸟”。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他在法国里昂设计的里昂机场火车站。
卡拉特拉瓦的里昂火车站邻近
里昂飞机场,从远处看,这个形态独
特的“东西”根本不像一个建筑,而
像一件雕塑,一件艺术品。
车站大厅
从正面看形如一个展翅的飞鸟,从上
空看就像一只纸折的飞机,而从侧面
看像一只眼睛。
这个设计形态独特奇
异,可能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形象,
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
特。
无论是飞鸟或是飞机,都与相邻
的机场相呼应,就好像象征着自由地
飞翔,无拘无束的向往,让一个静态
固定的建筑赋予了动态和生命力。
火车站大厅内部结构像是一个巨大的骨骼,就像进入了一只巨鸟的内部,两侧的钢筋支架就像鸟的骨架,而顶部错落有致的几何形状,
就像甲虫的甲壳。
由于火车站只有少数列车停站,客流量较少,所以站内设施较少,再加上本来车站内部空间就比较大,就让人感觉内部空间极其空旷。
与中国火车站的春运“盛况”相比,在里昂火车站简直就是最奢侈的空间享受。
个人感觉,在这个大厅内或许会感到一丝的惊悚凉意,因为像被一只巨型动物吞进肚子里一样,而且这里人烟稀少,会让异国他乡的旅客或者是回乡的乘客有种孤独无助的感觉。
然而,幸好周围的玻璃窗能够透射自然阳光,可以让人在孤单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光明。
火车站大厅的两侧有像长廊一样的站台从车站中间穿过,而站台的支架沿用大厅的骨架结构,让站台与大厅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然而
站台的支架不再是鸟的骨
架,而是重复的人体架构,
就像一列列的战士在守卫
着车站。
倒V形的人体架构重复排列,形成一个个最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让站台的支架坚固结实。
静止的支架与运动中的列车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受。
在里昂火车站这个作品中,极致地运用了仿生学,让我们处处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美,有鸟的骨架,虫的甲壳,人的肢体,让一个静止固定的建筑赋予了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
不仅是里昂火车站,卡拉特拉
瓦的众多建筑作品中,都有这个仿
生“鸟”建筑的影子,而这只“鸟”
的雏形来自他塑造的金属雕塑。
这
个雕塑正看似飞鸟,而侧看则似眼
睛。
卡拉特拉瓦以这个雕塑为造型
的作品有美国的密尔沃基美术馆、
世贸中心中转站、西班牙瓦伦西亚
的索非亚艺术宫等等。
虽然运用的元素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作品中都体现了不同的感觉,卡拉特拉瓦巧妙灵活地运用了这个仿生“鸟”,让每一个作品充满大自然的生命力。
其中,卡拉特拉瓦的密尔沃基美术馆新馆是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的扩建工程。
卡拉特拉瓦在原有的旧馆,通过一个长廊将旧馆引申到新馆。
建筑顶部的两个像翅膀一样张开的钢结构,通过机械传动装置能随着阳光的改变而张合,就像真正地飞起来一样。
美术馆位于密执安湖畔,展开“翅膀”的美术馆就像一只巨大的海鸥
向湖飞去,自由地飞翔,
象征着现代人追求自由,
也像一只白鸽,希望摆脱
束缚,象征着希望与和平。
美术馆正对着地段西
面,是当地的重要干道林
肯纪念大道。
卡拉特拉瓦
沿着大道的方向新建起
了一条拉索引桥,通过一
根桅杆,把人们的视线直
接引导到了新建的建筑上来,笔直地正对着新美术馆入口。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术馆又像一艘在海面上正在扬帆航行的船,展开的“翅膀”就像扬起的风帆,正对着湖的那一边驶去。
卡拉特拉瓦是再一次从西班牙出来的一位崇尚自然的高迪级的大师,他设计的作品的外形很多都是以自然界为原型。
另外,又如以人体扭曲的肢体为原型的“扭曲大楼”。
卡拉特拉瓦和高迪一样,他们对大自然元素的运用不是因为要用而用,而是因为环境的需要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