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日记:腊八节的由来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7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腊八节,它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而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腊八节的由来由来一:驱逐恶鬼。
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由来二: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
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
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
由来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
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
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
腊八节的习俗1.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很多。
除了白米,人们还会提前浸泡不少于20种的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葡萄、红豆、花生等原料,第二种慢慢熬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古人缺少食物,只能喝腊八粥。
那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腊八蒜腊八蒜是北方的习俗,尤其是华北地区,每个人都在腊月初八泡大蒜。
然而腊八蒜很简,将去皮的大蒜花瓣放入密封的罐子中用醋浸泡。
同时,腊八蒜中的“蒜”字和“算”字是同音异义词。
在古代每个商铺都在这一天计算这一年的收入和支出。
3.腊八面腊八面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受欢迎,腊八面是由面条和各种豆子制成的,豆子提前一晚泡好,腊八用来煲汤。
同时,熟油爆葱花,面条煮熟后,将葱花油倒入锅中,制成腊八面。
4.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省乾县的一种民间特产。
腊八前后,乾县家家户户都要做干豆腐,民间称之为腊八豆腐。
【导语】在平时的学习、⼯作或⽣活中,⼤家⼀定都接触过作⽂吧,作⽂是从内部⾔语向外部⾔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能明⽩的语⾔,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所理解的外部语⾔形式的转化。
《关于腊⼋节由来的作⽂》是为⼤家准备的,希望对⼤家有帮助。
1.关于腊⼋节由来的作⽂ 腊⼋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修⾏。
⼗⼆⽉初⼋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牧⽺⼥发现,⽤⼤⽶粥救活,使他⼤彻⼤悟,得道成佛。
⼀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时给财主放⽜,因⽜腿摔断被财主关在⼀间屋⼦⾥,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个⽼⿏洞,从中挖掘出⾖、⾕等各种粮⾷,煮成粥⾷⽤,觉得⾮常⾹甜。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各种粮⾷煮了⼀锅糖粥,欢宴群⾂,后朝中⽂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民间,遂成了⼀种节⽇习俗。
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是腊⽉初⼋,所以这粥也就叫“腊⼋粥”了。
“腊⼋”也是佛教的盛⼤节⽇。
新中国成⽴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献乳糜的传说故事,⽤⾹⾕、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粥”。
并将腊⼋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初⼋以前由僧⼈⼿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粥散发给穷⼈。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把剩饭晒⼲,积⼀年的余粮,到腊⽉初⼋煮成腊⼋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之美德。
2.关于腊⼋节由来的作⽂ 农历⼗⼆⽉初⼋是腊⼋节。
俗称"过腊⼋"。
腊⼋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修⾏。
⼗⼆⽉初⼋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牧⽺⼥发现,⽤⼤⽶粥救活,使他⼤彻⼤悟。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这个节日起源已久,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腊八节也被称为“腊八节日”、“腊八日”或者“腊日”。
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是源于佛教的禅宗。
据传说,佛陀在禅定中感到飢饿,于是他绕着大菩提树七天不吃不喝,最终在腊月初八日悟道成佛。
自此,腊八节就成为了佛教的重要节日。
在古代,中国农民们一般是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开始祭祀祖先。
腊八节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日,被认为是扫除旧岁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是迎接新年的预备。
腊八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形成,既有佛教元素,也有农耕文化的烙印,因为在历史上,农民们在这一天要感谢自然,感谢耕田的劳动,祈求来年的收成丰收。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的传统习俗主要包括吃腊八粥、喝腊八茶、击鼓、舞龙、祭祖等。
吃腊八粥是腊八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这种食物的食材主要包括糯米、红枣、花生、莲子等。
这种粥被认为有补身体、增加免疫力的作用,还有福建的地方有吃腊八酒酿的习俗,酒酿里也加上一些腊八的材料,更加具有养生的效果。
喝腊八茶也是腊八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腊八茶的主要成分是以杏仁、蜂蜜、甘草为主,还有腊八、桂圆之类的佐料调配而成。
这种茶有滋阴润肺,保护身体的功效。
在腊八节,狮子、龙等舞蹈常常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是由于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从腊八到春节这段期间,神仙将离开天空,来到人间。
此时,人们要在街头巷尾之间舞龙醒狮,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
祭祖是腊八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这种活动的意义是向祖先表达崇敬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平安、幸福。
在祭祖中,人们还会燃香、烧纸钱、奉上各种食品,以此凭吊过世的亲人。
总结腊八节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节日,融合了佛教元素和传统农耕文化,所以腊八节也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和深厚意义的节日。
它给人们带来健康、吉祥等寓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未来的腊八节也许会慢慢演变,但是对于人们来说,它的意义和历史将不会改变。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1. 腊八节的起源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
它起源于___,是纪念释迦牟尼佛出生日的节日。
遵循农历,腊八节在每年的阳历十二月至十二月中旬之间,具体日期更多根据农历调整。
传说腊八节的起源与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有关。
据说佛陀在成道前6年的农历腊月初8离开了王宫,四处行走,途中受到乞食的行者碧根和他的朋友悉达多的慷慨款待,因而得到了灵感,修行之后最终证悟成为佛。
2. 腊八节的风俗在腊八节这一天,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以下是一些腊八节的典型风俗:2.1 饮腊八粥腊八节最重要的传统俗之一是饮腊八粥。
腊八粥通常由大米、红枣、莲子、栗子等多种食材制作而成,寓意着祈祷健康、平安和丰收。
这一传统始于宋代,至今依然广泛流传。
2.2 吃腊八脆除了腊八粥,腊八节还有一种特色食品叫做腊八脆。
它是一种由混合花生、核桃、芝麻、糖粉等制成的糖果,口感香甜酥脆,非常受欢迎。
人们相信食用腊八脆可以镇压邪恶,带来好运。
2.3 祭祀祖先在腊八节这一天,许多家庭会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人们会在祖先牌位前摆放水果、腊八粥等供品,向祖先祈福,祈求祖辈的庇佑和保佑。
2.4 打糍粑一些地区在腊八节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俗,就是打糍粑。
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物,人们会把糯米放入一个圆木的糕盒里,然后用锤子敲打糕盒,得到糍粑后与亲朋好友一同品尝。
2.5 爬山活动在腊八节这一天,许多人会选择爬山。
爬山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也象征着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事业和家庭都能顺利。
结语腊八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而且是人们团聚的时刻。
通过饮腊八粥、吃腊八脆、祭祀祖先、打糍粑和爬山等多种活动,人们庆祝腊八节,祈祷新年的到来,传承着千年的风俗和文化。
腊八节的来历及含义是什么最新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腊八节的来历及含义,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腊八节的由来原来,据我国古书记载,“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其中尤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之为“腊祭”,因此,人们也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但并不喝腊八粥,至于在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还和佛教有关呢!据传,“腊八”这一天,是佛祖“成道日”,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明。
有一天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时,由于又累又饿,终于昏倒在地。
正好这时,一位牧女放牧来到这里,赶忙把自己身上带的午餐拿出来,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用粟米熬成的粥,还有从山上采来的各种水果,这对于多日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真是美味甘露。
之后,他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从那以后,每当到了腊月初七这一天,寺院的僧侣都取清新的谷果,洗净器皿,终夜张罗,到天明时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熬成粥来供佛。
据宋代吴白牧撰写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到了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的腊八粥。
后来广大民间也争相效仿煮腊八粥,全家聚食,并馈送亲友。
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而流传下来。
腊八节的含义农历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每年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腊八节七个传说故事介绍腊八节的由来由来一,驱逐恶鬼.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由来二,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由来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腊八节传说一.道教传说相传腊月初八这一天是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的日子,只为校定生人受禄延益,在此日修道之人要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便能获得福禄无量.二.佛教传说在佛教便有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一说,相传在两千五百年多年前,释迦牟尼为求正法在金刚莲台之上,由于时日良久致使自己骨瘦如柴,幸得难陀与波罗二牧女提供的牛乳乳糜才得以为继,终于在苦修四十八天后了悟佛法,大彻大悟.而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从此腊八便成为了佛教的一个重大纪念之日. 三.秦始皇修长城传说相传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动用天下劳工,但是却经常无粮继日,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劳工家人也无法将粮食及时送到,所以众劳工便将仅剩的少许粮食凑在一起,熬成一锅杂粮粥用以渡过难关.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腊月初八这天熬腊八粥来纪念此日.四.岳飞传说腊八节的由来源于对大宋忠臣的怀念.相传岳飞在率领部下抗金之时,有一日兵至朱仙镇,兵将由于缺衣少食致使挨饿受冻,但四方百姓听闻是岳飞抗金兵将到此,便家家户户煮粥相济,如此岳飞才得以大胜金军.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煮粥以示纪念.五.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当年还未成为皇帝之时,曾经落魄至极,被元军囚禁大牢之中.在牢中饥肠辘辘的他从老鼠洞中扒出许多粮豆,他便将其放在一起熬了一锅豆粮粥,而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再后来朱元璋荣登大宝成为大明皇帝还对此事念念不忘,遍将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在这一天煮粥纪念.六.民间传说相传有老夫妇二人娶一儿媳,但此媳却终日好吃懒做,终于时至年粮食空瘪关无以为继,幸得邻里周济,家家户户送来杂粮,这家人将此杂粮熬制成粥才得以度过难关.而也正因此事令媳妇改掉恶习,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从此在此日熬制腊八粥来纪念,有谚语云〝吃顿杂粮粥,教训记心头〞七.上古传说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三子,此三子死后却变为厉鬼专吓孩童,令许多孩童惊吓致病,而百姓得知赤豆能驱鬼,遍将赤豆等豆物混在一起煮粥,吃下此粥的孩童便可百邪不侵,祛病祛灾.而此日正是腊月初八,遂将此日定为〝腊八节〞,在此日家家便会煮〝腊八粥〞来纪念.腊八节七个经典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来历和传说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之一,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所庆祝的节日。
腊八节源于古代农耕时期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民庆祝的节日。
腊八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来历和传说也十分丰富。
据传说,腊八节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农耕时期。
古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安康,每到树木生长停滞、植物进入休眠期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便进行祭祀活动,以求神灵降福保佑,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
另一种说法是,腊八节源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
据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一天中吃到了大嘴巴的米粥,深感食物精神意义的重要,于是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设立腊八节,并号召佛教信众以施舍布施、念经祈福等方式庆祝这一节日。
同时,中国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的腊八节传说。
例如,江南地区的腊八节传说是源自三国时期吴国的传统,相传吴国将军陆逊在冬天为避免红白病的侵袭,在腊月初八熏玫瑰、食鲈鱼,以此祈求健康安康。
而北方地区的腊八节则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祈求丰收、庆祝家庭团圆的民间传统。
无论是哪种传说,腊八节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地方在腊八节当天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共享“腊八粥”。
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一项伴随传统,是由红枣、糯米、花生、红豆等材料加水煮熟而成的一种甜粥,具有滋补身体、益寿延年的功能。
此外,腊八节还有祭祀祖先、祷告安宁等寓意,在我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之,腊八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腊八节的来历和传说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和民俗传统。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腊八节的文化价值,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大家都知道,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我国的腊八节,这是一个人们比较看重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以供大家参考!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其实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这个节日,各地的佛寺都会举行诵经,以及其他活动,并且会效仿释迦牟尼在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在这天,佛教徒会用香米、各种果实混合在一起煮粥供佛,并会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
后来民间模仿这事的人多了,就成了一种风俗,这就是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是为了纪念谁关于腊八节还有一个传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一位王子,他见到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而贵族们却天天依然享乐,就非常不满,于是他果断舍弃掉自己的王位,出家修道。
释迦牟尼刚修道也是没有收获,几年后的腊月八日他在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在这几年的苦修当中,他每一天仅食一米一麻。
后人为了感谢释迦牟尼,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再后来“腊八”就慢慢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了。
腊八节风俗习惯1、腊八粥: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2、腊八蒜: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
腊八蒜通常是指用醋腌制的蒜,成品颜色翠绿,口味偏酸、微辣。
因多在腊月初八进行腌制,故称“腊八蒜”。
3、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民间传统小吃之一,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4、腊八面等: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的古诗《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作者: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腊八节背后的故事
1、牧女乳糜救佛祖:相传,腊八粥最初是由牧女献给释迦牟尼佛
的乳糜所演变而来的。
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曾经历长期的苦修,一位牧民的女儿给他提供了乳汁,使他得以恢复体力并最终在腊月初八(即成道之日)悟道成为佛陀。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佛教徒会在这一天煮粥供佛,这种粥被称为“腊八粥”,并在后世逐渐流传开来。
2、赤豆打鬼:另一种说法与赤豆粥相关,认为在古代,人们相信某些恶鬼害怕赤色或红色的食物,因此会在腊月初八熬制赤豆粥以驱邪避凶。
这种习俗可能与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和对鬼神的恐惧有关。
3、朱元璋与腊八粥:还有一种说法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据传说,朱元璋在落难时曾在监狱中度过冬天,当时他通过挖掘老鼠洞找到了一些红豆和其他食材,并用它们熬制成粥。
后来,朱元璋成为了皇帝,并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鼓励人民在这一天食用腊八粥,以纪念那些为他提供帮助的人。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腊祭”。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以收获的农作物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感谢神灵的庇护和祖先的恩德。
腊祭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祭祀,因为是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故称“腊祭”。
随着时间的推移,腊祭逐渐演变为腊八节。
据说在南北朝时期,古印度两个佛教徒见一位信徒死后无依无靠,非常同情,便将糯米、芝麻、核桃等五谷杂粮煮成稀粥,施舍给信徒们吃。
信徒们吃了这碗粥,觉得十分可口,便将其命名为“腊八粥”。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佛教对腊八节的影响。
在中国,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流传至今。
这一天,人们会用糯米、小米、玉米、红豆、绿豆、红枣、花生等食材熬制腊八粥,寓意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在腊八节时会腌制腊八蒜、制作腊八豆腐等。
除了传统的习俗外,现代的人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腊八节。
一些社区会组织腊八节主题活动,让居民们了解传
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此外,一些商家也会推出腊八节促销活动,让消费者在节日期间享受到更多的优惠。
总之,腊八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之情。
通过了解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腊八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腊八节的由来(一)腊八节起源于“腊祭”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源于“腊祭”的说法比较流行。
据百度百科“腊祭”条目: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
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
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脚猎大祭以报功也。
”由此可以看出,“腊”与“猎”相通,“腊祭”就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
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
从以上文字可知,腊八节起源于“腊祭”,与猎取野兽密切相关。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有学者以为,这是把“腊月”的起源误当成了“腊八节”的起源,产生了时间上的错位。
因为从时间上看“腊祭”的年代更为久远。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技术社会形态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渔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序列。
也就是说渔猎社会早于农业社会。
“腊祭”应该存在于渔猎社会,《周易·系辞下》中有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的说法,说明从伏羲氏时代开始,早期原始人类的经济活动以渔猎经济为主。
后来到了农业社会形态,还要祭祀神灵,但不再使用猎取的野兽,而使用富有农业特色的“七宝五味粥”。
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腊”字的“月”字旁是形旁,表示“肉”,“腊祭”实际上是用打猎得来的野兽的“肉”来祭祀神灵。
可见,“腊月”是渔猎社会的产物,而“腊八节”绝对应该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二)腊八节起源于“佛成道日”栗治国先生在《“腊八”新解》中这样描述腊八节的由来:“佛祖释迎牟尼在修道时因饥饿、困顿而昏厥在了哈比尔邦尼连任附近的菩堤树下,巧逢一位牧羊女打此往过,遂以粮、豆、干果熬粥救活了佛祖,终使其得道成佛,而这一天正好是汉历的腊月初八,佛教界称之为‘成道日’。
佛祖‘成道日’煮粥祭祀的活动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腊八节吃腊八粥的节俗。
腊八节的由来的作文300字7篇腊八节的由来的作文1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传说每年腊日,古人要举行祭祖,祭诸神活动。
另据宗教界所传,农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称为“成道节”。
自周代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南北朝时此月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
据说“腊祭”有八种神,于是便将初八确定为固定祭日,后来相沿成俗。
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典故。
据传为了感念佛祖腊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侣在这一天集会纪念、诵经演法。
并把从八方化缘来的米、麦、豆、谷杂粮,及采集的枣、栗、核桃等干果汇集在一起,用大锅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果。
遇有进香者,寺院以粥施舍。
后来此举逐渐成为善事,被流传至今。
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种活动由寺院传到世俗民间,熬“腊八粥”渐渐演变成民俗习惯。
到了宋代,“腊八粥”广泛盛行。
不论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团聚共用,或馈赠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
“腊八节”不仅成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传下来。
腊八节的由来的作文2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100字
摘要:
一、腊八节的起源
二、腊八粥的传说
三、腊八节的民间习俗
四、腊八节的文化意义
正文:
腊八节,即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旨在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五谷丰收。
腊八节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习俗,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腊八粥的传说。
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在修行过程中,曾因饥饿疲惫不堪。
一位善良的农民发现了他,为他煮了一锅粥。
释迦牟尼食用这锅粥后,恢复了体力,最终修成了正果。
为了纪念这位农民的善举,佛教徒们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传承下来煮腊八粥的习俗。
在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香浓的腊八粥。
腊八粥的制作材料丰富多样,包括大米、小米、红枣、核桃、花生等。
除了腊八粥,民间还有腌制腊八蒜、吃腊八面的习俗。
腊八节不仅是品尝美食的日子,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腊八节在我国各地都有丰富的活动,如举办腊八粥大赛、腊八诗会等。
这些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此外,腊八节还是佛教的重要节日,各地寺庙也会举行隆重的腊八粥施粥活动,寓意着祝福众生、圆满吉
祥。
总的来说,腊八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人文气息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品尝美食、传承文化,还可以感悟人生的美好。
腊八节的来历_腊八节的民间谚语腊八节的来历_腊八节的民间谚语华燕4063由分享时间:2021-11-25 09:42:47 “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腊八节的来历,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腊八节来历腊八节的民间谚语腊八节的传说腊八节来历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
这一天,古称“腊日”,从先秦起,都是当作“年节”来过的。
我国传统的“腊八节”是怎样来的呢?原来,“腊八”起源于“措八”,这是古代的措祭。
措祭,在夏代称为“清祀”,殷商曰“嘉平”,周代称“措”,秦代改称“腊”。
古时候,每年农事完毕,人们就举行措祭,所祭祀的对象是:农神、百谷种子、田间道路与草棚、猫、虎、堤坝、水沟、昆虫。
因为它们一年中对农事耕耘尽了力,如猫、虎吃了田鼠,保护了庄稼;堤坝、水沟保住田地不渍水;等等。
祭祀时,女巫化装成猫、虎、虫、农神等,居于主位享受祭祀。
因为措祭共祭八位神祗,故名“措八”。
到了秦代改“措”为“腊”,“措八”就成为“腊八”。
又因为秦代当时以十二月为“腊月”,于是确定“腊八节”为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的正式固定?则是在南北朝。
我国民间过腊八节,差不多都是将古睹日和佛祖成道日融合在一起。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腊八”这天,也是佛祖成道之日。
在前面的浴佛节一章中,我们已谈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情况,这里,再谈谈他修炼成道的情形。
却说释迦牟尼出生后,见到众生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所煎熬逼迫,于是在他29岁那年,毅然舍弃王位而独坐菩提树下,潜心修炼,寻求人生的真谛。
他还游遍了印度的名川大山。
一天,他来到比哈乐邦的尼连河附近,因劳累饥饿过度,昏倒在地。
有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
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相关作文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也就是阴历的十二初八,十二月中国人俗称腊月,所以,也就有了腊八一说,那么“腊八节”是怎么由来的呢?有什么样的传说呢?腊八节应该吃什么呢?有什么习俗呢?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
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
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
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
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
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_腊八节的传说故事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对于腊八节人们并不是很了解,比如问你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知道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一、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宗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
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
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
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二、腊八节的风俗腊八粥“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保留此习俗,中国南方地区已偏少,台湾等地则几乎没有。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蒜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腊八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腊八蒜还有更深的含义。
“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到了年关,商家开始算大账,各家各户也开始算自己家的小账,还欠别人多少钱,别人还欠自己多少钱都有数。
但人们碍于情面多不好意思直接跟人要债,这时拿着事先腌制好的腊八蒜送给对方,什么话也不用说,就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