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2.1《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去括号》是整式运算的一个基本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法、乘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去括号运算。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理解去括号在整式运算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去括号的方法,提高整式运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式的加减法、乘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去括号运算时,容易出错,对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去括号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去括号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
2.提高学生整式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
2.在实际运算中灵活运用去括号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
3.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去括号的方法。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PPT课件。
3.练习题。
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整式运算中的去括号问题。
例如,计算“(3x+2)-(2x-1)”,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去掉括号。
2.呈现(10分钟)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
①当括号前面是正号时,去掉括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②当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掉括号,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去括号的练习题。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检查去括号的正确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运算中,如何灵活运用去括号的方法?举例说明。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去括号》是整式运算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去括号法则,正确去掉整式中的括号,为后续的整式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去括号这一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去括号法则理解不深,容易混淆;2. 忽略括号前的符号变化;3. 运算顺序掌握不牢固,导致运算错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正确去掉整式中的括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2.教学难点:括号前符号的变化,以及运算顺序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去括号的过程。
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去括号的方法。
4.采用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去括号的技巧。
5.利用课后作业,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去掉例子中的括号,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3.讲解示范: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重点强调括号前符号的变化和运算顺序。
4.练习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2.括号前符号的变化。
3.运算顺序的掌握。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去括号》是学生在掌握了整式的加减和乘除运算之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式求值和解决问题的内容。
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能够正确、迅速地去掉代数式中的括号,从而为后续学习方程和不等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整式的加减和乘除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因为去括号的不熟练而影响解题速度和正确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代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去括号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再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PPT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去括号的概念,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给了小红1个,还剩下几个?”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引出去括号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去括号的方法有:(1)如果是加减法,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不变。
(2)如果是乘除法,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要变号。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练习题中运用去括号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3(4x - 5) + 2(2x + 1) = ?(2)2(3y - 4) - 5(y + 2) =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去括号的方法。
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去括号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简化计算过程?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去括号的法则和技巧。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为后续的方程求解和函数图象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之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对数学符号有一定的认识,但去括号法则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并掌握去括号的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去括号的概念,掌握去括号的法则和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去括号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去括号的概念和法则。
2.难点:灵活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去括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去括号操作。
2.准备PPT,用于展示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掉问题中的括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去括号的概念和法则,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去括号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去括号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去括号问题,加深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去括号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方程求解、函数图象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去括号的概念和法则,提醒学生注意去括号时的细节问题。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去括号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去括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总结去括号的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探索和寻求去括号的法则与合理解释,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
4.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才能学好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括号前是负号时,去括号后,原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教学难点:利用运算律去括号。
三、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构思生活场景,体会去括号法则问题:1、小明带了10元钱去商店购物,花了2元买文具盒,3元买铅笔,他剩下的钱是多少?2、如果他花了a元钱买文具盒,b元钱买铅笔,他剩下的钱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邮寄中表示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发现:10-(2+3)=10-2-310-(a+b)=10-a-b(二)讲授新课1、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1).你还记得用火柴棒搭正方形时,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的根数的吗?在这些图形中,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
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3(x-1)]根。
(2).大家来试一试看,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计算火柴根数。
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减多算的数,得到的代数式是4 x-(x-1)。
第一个正方形可以看成是3根火柴棒加1根火柴棒搭成的。
此后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共需(3 x+1)根。
(3).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几种计算火柴根数的办法,所得结果一样吗?鼓励学生猜想,并利用运算律去括号,比较运算结果。
4+3(x-1)= 4+3x-3=3x+1 4 x-(x-1)=4 x-x+1=3x+1(4)10-(2+3)=10-2-310-(a+b)=10-a-b4+3(x-1)= 4+3x-3=3x+14 x-(x-1)=4 x-x+1=3x+1比较上述所得四个式子,总结去括号法则: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括号里各项不变号。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5《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去括号》是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5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顺序,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学会去括号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四则混合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去括号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比如不知道如何处理括号内的运算顺序,对于一些特殊的括号结构不知道如何去掉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去括号的方法,处理一些特殊的括号结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去括号。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去括号的方法,并能够自主总结。
3.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PPT,例题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数学课本和相关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括号。
例如:计算2x +3(4 - x)的结果。
让学生尝试去掉括号,并列出计算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去括号的方法和步骤。
去括号的方法: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变号。
并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跟随PPT一起解答。
去括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去括号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去括号法则;2.学生能够正确去括号并进行计算;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和运算法则的理解;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应用去括号法则并进行计算;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5分钟)教师出示一道题目:3×(5+2)=?,让学生思考如何去括号并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括号可以省略,公式可以简化为3×5+3×2、引导学生总结,这种省略括号的运算法则叫做去括号法则。
第二步:学习去括号法则(1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去括号的几种典型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解法。
让学生通过多个例子来理解去括号法则。
例如:1.2(x+y)=?2.(a+2b)-3c=?3.(m-n)×(m+n)=?4.(2x-3y)×(x+y)=?第三步:练习与巩固(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去括号的练习题。
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写出解题过程,并运算出结果。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可以选几道题进行板书解答,让学生核对答案。
第四步: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出示更复杂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计算。
例如:1.(2x+3)×(2x-4)=?2.(3a+2b-c)×(a+b+c)=?3.(4x-3y+2z)×(2x+3y-4z)=?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解答,然后进行答案验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总结与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去括号法则的规律和应用,归纳出一般的去括号法则,总结在参考资料中。
第六步:扩展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去括号法则解决。
例如:1.2(a-b)+3(b-a)=?2.(x^2-y^2)×(x-y)=?3.(5m+3n)(5m-3n)=?4.(4x^2+3y-2z)(4x^2-3y+2z)=?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尝试解答,然后讨论答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去括号》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去括号》》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正确去掉一个表达式中的括号,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基本的数学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去括号这一概念和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正确去掉一个表达式中的括号。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练习,理解去括号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去括号的概念和方法。
2.练习教学: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去括号的例子和练习。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去括号的概念和方法。
例如,给出一个表达式:3 + (4 - 2),让学生尝试去掉括号,求出结果。
2.呈现(15分钟)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通过PPT展示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去括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讨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的适用范围,能否运用到其他数学运算中。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 去括号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节主要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和括号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和括号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去括号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处理括号前的符号,或者在去括号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括号前的符号,并给予适当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
2.处理括号前的符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括号前的符号。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使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引出去括号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括号前的符号。
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去括号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去括号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去括号的过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进行探索。
初中去括号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2)能够熟练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去括号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2.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相关知识点,如加减法、乘除法等;(2)提问:如何将一个含有括号的数学表达式简化?2. 教学新课:(1)介绍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2)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去括号的方法;(3)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去括号的题目。
3.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决实际问题;(2)小组讨论:如何将去括号法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记忆;(2)强调去括号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巩固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2.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去括号方法和规律的掌握程度;2. 学生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课后,要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总之,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规律,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去括号解法,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二)内容解析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既是第三章知识的深化,同时也为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做好准备,又为我们以后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提供研究和学习的方法,也是今后学习其它方程、不等式及函数的基础.前面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移项以及整式的计算中的去括号等内容,会解“d=+”类ax+cxb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节通过去括号为解方程起承上启下作用,具体的说,本节课就是要通过对去括号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结构,因此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会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1).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二)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去括号的依据,会正确地去括号.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经历审题、列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的过程,进一步领悟方程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去括号法则和移项解方程之后,进一步系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故本节课只是去括号法则在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延伸.再者,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还较低,学生爱表现、有较强的好胜心理等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启发教学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问题1:你知道我们年级有几个班吗?问题2:你知道学校内雕塑是谁吗?问题3:你知道学校去年上半年每月的平均用电是多少吗?提示1: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hkW⋅.提示2:去年全年用电15万hkW⋅.教师:分步出示课件,分步提出问题.教师:这类型的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通过2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引出问题3,这一方面体现了方程的解法产生于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继续培养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的能力,这是贯穿全章的重点.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 hkW⋅,则下半年每月用电_________hkW⋅;上半年共用电____hkW⋅,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_hkW⋅.等量关系是:上半年总用电+下半年总用电=全年用电()150000200066=-+xx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教师引导:那么列方程的第一步应该干什么?分组研讨,尝试解决,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板演,并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想法.教师:这个方程和以前学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教师:有括号怎么办?学生回顾去括号法则引导学生明白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小组内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小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此方程的不同,自然想到去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的符号改变.判断:()()()()()()()()xx x x x x x x 212624812234324383283831+-=--+-=----=--+=+(二)新知讲解()150000200066=-+x x 解:去括号,得1500001200066=-+x x .移项,得1200015000066+=+x x .合并同类项,得62000112=x .系数化为1,得35001=x .回顾去括号法则后再次回到该方程.教师板书过程,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复习去括号法则,为下一步解方程做准备.通过几个例题强调去括号中的易错点.本例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完整规范的示例,告诉学生完整规范的过程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加深强调每一步做法和注意事项.练习解下列方程:()()75.041=++xx.解:去括号,得724=++xx.移项,得274-=+xx.合并同类项,得55=x.系数化为1,得1=x.()()4122=+--xx解:去括号,得422=++-xx.移项,得242-=+-xx.合并同类项,得2=-x.系数化为1,得2-=x.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方程共同特点,根据上个问题探究的结果解方程。
《去括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3.5《去括号》的内容。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去掉一个或多个括号,并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这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后续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去括号的基本概念;b. 掌握去括号的基本方法;c. 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a.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c.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c.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去括号的基本方法和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知识。
但是,对于去括号的方法和分配律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引入问题:小明买了3本数学书,每本书的价格是5元,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b. 引导学生用代数的方法表示上述问题,写出表达式3×5,并解释表达式的含义。
c. 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式中的括号,并提问:我们能不能去掉括号,为什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表达式3×5,并解释表达式的含义。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式中的括号,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括号的作用。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我们能不能去掉括号,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到去掉括号后,表达式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2. 概念讲解a. 通过讲解和示例,介绍去括号的基本概念。
b. 解释分配律的含义和作用。
c. 引导学生发现分配律的应用场景,并解释其原理。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带括号的表达式,如:2×(3+4),并解释去掉括号后的表达式为2×3+2×4。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去括号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去括号运算。
(2)能够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去括号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去括号时符号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去括号的法则。
(2)提出问题:去括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去括号运算?2. 新课讲授(1)展示去括号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去括号的方法。
(2)讲解去括号的基本方法: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则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则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符号要变号。
(3)通过实例讲解去括号时符号的确定方法。
(4)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去括号的基本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去括号的基本方法。
(2)强调去括号时符号的确定方法。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去括号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检验学生运用去括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去括号》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法则,能正确、熟练地去掉一个表达式中的括号,并能根据括号前的符号变化括号里各项的符号。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在去括号时,可能会忽略括号前的符号对括号里各项符号的影响,导致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符号的变化,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去括号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法则。
2.能正确、熟练地去掉一个表达式中的括号。
3.能根据括号前的符号变化括号里各项的符号。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去括号的方法和法则。
2.括号前符号对括号里各项符号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教师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采用示范法,教师示例去括号的过程,让学生跟着操作。
3.采用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去括号的方法和应用。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去括号的例题和练习题。
2.教学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3.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4.练习本,学生用于练习去括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3 + (4 + 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掉括号。
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解释自己的思路。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括号前符号对括号里各项符号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去括号的练习题,如:3 × (4 + 5),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操作,体会去括号的方法和法则。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第2课时《去括号》精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去括号》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2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去括号的法则和技巧。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学习整式运算、分式运算等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去括号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速度不快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去括号的概念和法则,能够熟练运用去括号的方法进行整式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去括号的法则和技巧。
2.如何在实际运算中灵活运用去括号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使用具体例子和实际运算,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去括号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实际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去括号的概念和必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去括号的法则和技巧,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运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去括号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些去括号的题目进行运算,教师巡回指导和解疑。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去括号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去括号方法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解。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去括号》是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去括号的法则和步骤。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式化简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代数基础,对于简单的代数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去括号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法则和步骤,能够正确地去掉代数式中的括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去括号的法则和步骤。
2.难点:如何将去括号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去括号的重要性。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去括号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去括号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教材: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练习题:针对去括号法则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3 + 2)× 4”,让学生尝试解答。
引导学生发现,去掉括号后,计算结果不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去括号。
2.呈现(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含有括号的代数式,如“2 × (5 + 3)”、“4 - (2 + 1)”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去掉括号。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去括号的规律,即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不变号;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去括号》教学设计
教学前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去括号法则,能利用去括号法则进行有关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具体题目的运算中,能利用有理数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探索出去括号法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去括号法则的探索,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获得发现成功的愉乐体验,领略数学法则的美妙。
二、习任务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位置及前后联系:
去括号是初中数学七年纪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求值及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理数乘法分配律在代数式中的延续和应用。
同时,去括号又是合并同类项及求代数式值不可缺少的一步。
它是学生学习代数式运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2、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具体问题情景的引入,使学生明白去括号的必要性,然后利用有理数乘法分配律进行具体推导,探索出去括号法则,最后通过做一做活动,使学生掌握去括号法则的应用,能熟练地利
用去括号法则解决有关的问题。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去括号法则,会准确地利用去括号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
教学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式子的去括号方法。
教学关键: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关键是有理数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运用。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和掌握了有理数乘法分配律及整式的概念、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及整式的加减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具体计算中碰到了括号问题。
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故他们明白去括号是我们进行整式加减法运算的必不可缺少的步骤,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利用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探索出去括号法则,能应用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设计:为了圆满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教学采用发现—探究性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括号问题,然后利用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探究出去括号法则,并能熟练地利用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方法设计:为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
利的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引导、观察、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括号问题,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探究出去括号法则,理解并掌握之,并能应用它进行整式的运算。
学习方法设计: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观察、探究的重要性,从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利用乘法分配律探究出去括号法则,理解掌握去括号法则,会应用去括号法则进行有关计算,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媒体设计:本节教学主要借助于教学课件展示问题情景,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中设计: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课件,展现用火柴棍摆正方形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算式中有括号存在。
使学生体会到去括号的必要性。
二、探究问题,探索去括号法则。
1、教师提问:上面展示的问题中有括号存在,影响我们的运算,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提出去括号问题。
2、学生活动:利用乘法分配律探究去括号法则。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理数乘法分配律,然后指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探究,学生通过对原式和结果的观察比较,探究出去括号法
则。
最后教师加以明示,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做一做,熟悉法则。
1、学生探究出去括号法则后,教师讲解例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去括号的方法步骤。
2学生做一做:计算下列各式(略)。
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去括号在整式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能熟练地利用去括号法则解决有关问题。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学生完成课本P110随堂练习题目。
进一步熟悉去括号的方法步骤。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检查,发现学生运算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及时加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明确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2、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
依据。
3、去括号时应该将括号前面的符号和括号一同去掉。
4、括号前是“-”时,去括号后,括号里面的各项都要改变
符号,不能只改变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了改变
其余项的符号。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110习题3.6 1—3题。
2课外作业:复习本节内容,熟记去括号法则。
教学后设计:
通过本节的教学活动,使我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只要教师积极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具体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探究出问题的规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理解掌握知识,能应用新知识熟练地解决有关的问题。
宁夏长庆初级中学
高盐生
二零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去括号》教学设计
宁夏长庆初级中学
高盐生
二零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