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政策课程介绍

社会政策课程介绍

社会政策课程介绍
社会政策课程介绍

课程概况

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本课程的概况:

本课程在面上,主要介绍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社会政策在主要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在点上,重点介绍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例如社会保障政策、卫生政策、就业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等。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政策领域,通过比较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异同,考察并反思中国的社会政策现状。

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的过程、主要福利国家社会政策领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政策基本理论对具体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

社会政策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这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分析典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实例的基础上,将外国经验与中国现实进行相应的比较,以揭示不同社会政策领域或具体社会政策产生、发展的特点;认识社会政策制定过程、实施机制、评估效果和变迁规律。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政策分析和评估能力。

课程学习资源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本课程学习资源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我们来看文字教材,同学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由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主编的《社会政策》是我们这门课程的主教材。

首先,我们要知道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从内容来看系统阐述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从结构来看每一章都由学习目标、教学资源提示、教学内容、章节小结、关键词、思考题、推荐阅读书目等几部分组成。教材分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和发展历史(第一、二、十三章)

第二部分:介绍政策过程和评估(第三、四、五章)

第三部分:政策内容(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等章)

其次,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一切概念、观点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均应以教材为准。

录像教材

我们来了解一下录像教材,录像教材以文字主教材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点阐释,起到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作用;录像教材的内容与文字主教材密切关联,但不是简单重复,二者各有侧重;录像教材的制作采取“重点讲授式”,即将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28个单元,在概括、归纳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其中同学们自学时可能会感觉比较难的、需要教师予以提示或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并对文字教材中有些章节作了适度拓展。

录像教材的主讲老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王思斌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郭伟和副教授。

28讲录像教材将会在中央教育二台播放,欢迎同学们收看,各地方电大也可以向中央电大出版社购买光盘。

IP课件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IP课件,本课程的IP课件制作类型为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设计了八讲专题、二讲案例分析,无论是专题还是案例分析在内容上都以主教材为依据。专题讲座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适度拓展和理论延伸,同时涉及一些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

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主讲教师对案例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讲解,使同学们学会在分析实例的基础上,培养一定的政策分析和评估能力。

IP课件教学内容细目

主讲:中国政法大学郭伟和副教授

第一讲社会政策涵义及其相关概念区分专题(50分钟)

第二讲一个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案例分析(50分钟)

第三讲一个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案例分析(50分钟)

第四讲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区分专题(50分钟)

第五讲《社会保险法》专题(50分钟)

第六讲《劳动合同法》和《促进就业法》专题(50分钟)

第七讲《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专题(50分钟)

第八讲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专题(50分钟)

第九讲中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研究专题(50分钟)

第十讲中国社会政策转变专题(50分钟)

10讲IP课件已经挂在电大在线课程端,欢迎同学们上网收看。

三种媒体资源的关系

总之,以上三种学习资源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好这些资源。

各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各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1、社会政策及其特征;

2、社会政策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发展

1、社会政策形成条件及标志;

2、工业社会的社会问题及社会反应模式;

3、福利国家的形成。

第三章社会政策的制定

1、社会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和原则;

2、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

第四章社会政策的实施

1、社会政策实施的定义;

2、社会政策实施过程;

3、社会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

1、社会政策评估的定义,社会政策评估的类型和方法;

2、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和程序,运用评估工具来评估中国的社会政策;

第六章社会救助政策

1、社会救助的含义及其内容;

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七章社会保险政策

1、社会保险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基础;

2、社会保险的定义和特点;

3、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医疗卫生政策

1、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的形成、问题及改革;

2、我国城市医疗卫生政策的形成、问题及改革。

第九章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的定义,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教育政策的涵义;

2、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政策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劳动就业政策

1、劳动就业政策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

2、中国当前劳动的就业政策。

第十一章住房政策

1、住房政策的定义及住房政策的内容;

2、住房政策的主要模式;

3、当前我国城镇住房政策。

第十二章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1、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内容;

2、我国现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内容。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1、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形成、特点、战略;

2、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含义,理念、形成、特点、政策模式。

形成性考核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共4次。近期会挂在电大在线课程端的教学辅导栏目。

有关终结性考试的问题

本课程的考核分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每一层次有不同的具体考核要求。了解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一般的认识,一般占卷面分值的5%;掌握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所涉内容有完整的理解,一般占卷面分值的25%;重点掌握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涉相关理论所表达的含义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考题作出理论分析,并对某些知识点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一般占卷面分值的70%。

陈婷静:第二章,问题:社会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应具备哪些条件?

周愉晴:请你看一下教材的第31---32页的内容。

周愉晴:同学们请注意!从本学期开始社会政策的题库有所调整,请关注网上《2011年社会政策课程期末复习题》。

周愉晴:同学们好!今天的教学活动到此结束

社会实践课程 活动报告

社会实践课程报告 在这学期,我们开设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我认为这门课的开设非常的有必要。不仅对我们接触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更是在学校的有意识指引下,去完成了不少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活动。这同时对我们身心发展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也意味着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我们更能发挥在实践中掌握的能力和心态,来迎接社会和现实对我们的挑战。这对社会、对我们是双赢的事情。 在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不断变化,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了更多更艰巨的挑战,这也就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里的知识,还要主动走进社会,积极在实践中学习其他的东西,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全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有立足之地甚至拥有不败之地。 在志愿活动中,我理解了身为一名以后将踏入社会的社会人,必须要努力工作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而工作也绝不能莽撞自负,要听取领导者的号令,若莽撞行事,很可能会使计划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偏离。更是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清醒的认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最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去奉献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社会实践给我的上的课,不仅仅于此,更是有对社会工作的一些亲身体验。这些亲身的体验,比起在课堂上老师口中讲述的理论知识,来的更加实在,是我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

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身为大学生,要为祖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感谢社会实践课程对我的积极影响,愿今后每一位学子也能同我一样,在社会实践课程中感触颇深,化作他们身体力行经验的一部分。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华中师大精品课程介绍

华中师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级精品课基本情况介绍 一、教学队伍情况 1、学缘结构:本课程组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相当于研究生学历,其中,双学位1人,硕士1人,博士3人(含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1人,学缘结构较优。 2、知识结构:课程组7位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老师,也有专攻法律的老师,还有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历史研究的教师。 3、年龄结构:本课程组教师50岁以下教师占100%,平均年龄为38周岁,是一支年富力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队伍。 4、职称结构:课程组7位教师全都是高级职称,1人教授、6人副教授。 5、师资配备情况:每学期都有2名助教进行辅导教学。 6、教学科研获奖情况:近5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教学工作优秀一、二、三等奖5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项。获得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3项,在CSSCI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二、教学内容 1、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根据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通知文件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层次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守法意识和护法意识。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着三个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课程内容,分为九个专题,即九大知识模块:第一专题:绪论:论做“人”,对应3学时;第二专题: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对应6学时;第三专题: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应6学时;第四专题: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对应6学时;第五专题: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对应6学时;第六专题: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对应6学时;第七专题:三大社会生活,遵守道德法律,对应9学时;第八专题: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对应3学时;第九专题: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对应6学时。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中央16号文件、教社政[2005]5号文件以及教社政[2005]9号文件的通知精神,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民主法制教育,重点掌握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刑法和民法的基本内容,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解决办法是:加大课程投入,增加专题讲授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行课外调研,凸显知行合一。 4、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达到教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必须坚持“两个课堂并举”,精心设计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益补充。教社政[2005]5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教社政[2005]9号文件强调把加强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关爱空巢老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永城市第五初级中学梁红梅朱仁贵刘珍 第一部分活动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和实施的必修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时,应结合学生及当地实际,根据课程原则,科学确定本课程的内容总体框架,在此框架下实施相关的主题活动内容,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达成预期目标。 二、设计目标 我希望我们作为新青年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命运,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同时也是为我们的父母和儿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我们一起努力吧!尽全力去奋斗,以避免今后怨天尤人。 三、活动准备: 1、帮助空巢老人的生活,调查空巢老人社会生活,来呼吁更多的人帮助弱者。 2、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社会的帮助,例如,孤儿,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等,但有一类人更需要社会的帮助,那就是空巢老人。 活动安排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开题活动(包括设计研究方案,确立活动方式)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空巢老人、写体会、倡导关爱空巢老人) 第三阶段:交流评价活动(根据小组初步整理出来的成果,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评价。促进成果的进一步完善) 第四阶段:完成总结(有小组汇报情况,并根据自己在活动中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货)

第二部分活动与实施 四、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开题活动,确立课题探索研究方法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活动主题: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生活 活动:寒署假期间 活动地点:永城市 活动内容:帮助空巢老人的生活,调查空巢老人社会生活,来呼吁更多的人帮助弱者。 调查方法:探问,实地调查,道听途说等等。 实践人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社会的帮助,例如,孤儿,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等,但有一类人更需要社会的帮助,那就是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曾辛辛苦苦拉扯大五六个孩子,用尽自己一生的力量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老伴,直到他的离去。但面对老伴的离去,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忌自己的父母。但对于身居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有的儿女在身边或离自己很近,当然也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仍然得不到他们的呵护,甚至他(她)的儿女们希望他(她)早日去逝。可见,空巢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有的人还认为,她(他)的丈夫(妻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研究生精品课程介绍

研究生精品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机器学习课程代码:0700001选课人数:68开课学院:计算机学院授课教师:李侃育人要点成效简介 教师风范(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成就和创新事迹,300字) 李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国际期刊NLPR主编、IJCIS 编委。目前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及大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973课题、863重大和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部级项目,获得了多项国防科技进步奖和校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在TKDE等国内外期刊、IJCAI、ACM MM等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发明专利近20项。出版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精品教材、获得了T-more优秀教师奖、迪文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教学奖励。 价值塑造(如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500字) 建立教学为主导、科研为支撑、产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机器学习”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机器学习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1.“机器学习”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遵循:“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强化+四个训练”的模式。以机器学习创新思维培养为主线,坚持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实行实践教学、机器学习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强化,落实不同层次的四个实践训练。 2.建立了基于激励机制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将创新性思维训练融于“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模式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思维能力。 3.设计了“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创新实践活动 它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依据课程的内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创新活动与研究方向有机结合,增强教学与研究的相辅相承的关联。 本课程建设重在将机器学习的研究问题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前沿热点研究问题引入到的教学内容中。注重以研促教的执行路线;注重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具体体现为专业知识的积累,创新思维的提升,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强化等。 知识教育(如教学内容等,特别是科教融合或产学融合,500字) 本课程教学团队采用科教融合,将创新性思维训练融于“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模式,着重培养研究生“机器学习”创新性思维。

社会实践活动

接轨社会生活助力学生成长 ——郯城美澳学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背景 社会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作为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推动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受到很好的德育教育,这就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扩展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近年来,高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较差,面对各方面素质亟待提高的学生群体,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老师课堂教学都有很大难度。郯城美澳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待改进。针对学生实际,学校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走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自己的特色育人之路。 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学校视活动教育为转变教育理念的抓手,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宏观上有系统的思路,微观上对每次活动都做了周密的组织和安排。学校组织力量建立了家校联系网,把学生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掌握起来,便于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健全跟踪帮扶指导机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提供全程

跟踪帮扶指导,及时进行跟踪走访,了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与形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情况而定,主要是切合学生实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顺势而为。 (一)社会处处是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考察记录每个学生活动情况,计入学分。按照新课标要求和学校教育实际,每个假期学校都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校报发出倡议,相关处室组织实施,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厂矿、农村等,了解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特别是了解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身体力行,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旨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的高尚情操。学科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性论文,结合课内学习的专业知识,围绕一些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分析、检验、探索、解决,提高自己的研究学习能力。 倡议发出后,班主任积极做好动员工作和活动的具体安排,各学科老师具体指导学生如何留心观察生活,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怎样撰写好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或研究性论文等。在寒暑假中,学生积极参加有关活动,撰写文章,每次开学后,及时总结活动成果,上交作品,教科室组织相关老师评定修习学分,认真筛选、整理学生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200多篇,汇编成书,并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阳谷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奔着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特色和学校现状,坚持以实践资源开发为载体,实践创新为指导,长效发展机制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为手段,逐步构建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探索社会大课堂实施的模式和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内涵新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对党、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能力。 7、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欲望。 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9、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发展。 1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活动形式 各班学生以中队、小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要求全员参与,并提倡参加多项活动。各中队辅导员指导各小组制定好活动计划后以中队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四、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博物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厂、机关、社会福利单位等,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①绿色环保宣传;②水质污染情况调查;③白色污染调查研究;④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⑥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⑦公交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⑧我县旅游资源状况调查;⑨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⑩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等。 3、社区服务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 4、感恩活动。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记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几年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献上一份新年礼物,学会感恩父母。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盘点多年来对自己最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课程资源的充分体现,更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所在的福安市八一小学,于1996年与武警福安中队共建,是闽东唯一的一所少年警校。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平台,进行了校本课程建构的大胆实践与探索,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明确“军魂铸人”的总体框架 小学生正处在国防观的形成时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笔者所在学校在做好国家与地方规定课程设置的同时,着眼国防特色品牌,通过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初步掌握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 以学校文化理念为灵魂。“八一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砥砺出“育根铸魂、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品德优良、团结奋进、敢于担当、严格要求”的八一精神,秉承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校训,形成了“严谨、和谐、求真、向上”的校风。学校整合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等各种资源,为国

防教育校本课程确立了“军魂铸人”的纲领。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追求。笔者所在校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警校共建”的军旅文化。学校把优秀的军容、军威、军纪、军风融入课堂,创设了二十多个拓展型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某一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军旅文化的洗礼。学校所有活动围绕这一特色开展,打造国防教育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军旅文化品牌。 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国防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具备更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合格的公民。在笔者所在校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体验、设计、模拟等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还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包含的科目或专题等的需求,对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减,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 八一小学凸显国防教育特色,打造军旅文化,形成“机制、师资、课程、活动、环境”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构建无缝对接的课程链。 机制创新。课程开发是慎思的过程,为做到“细”“实”“严”,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从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国防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编写出一套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备学校特色的军校共建校本教材。学校还以“可爱的军人”为实践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创编《童心畅想美丽家园》《少年武警手册》等补充性校本教材。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范集一中九年级实践活动组指导教师:郑卉 社会实践活动 1.活动主题: 《禁烧秸秆、保护环境》 2.活动时间:2017.2—2017.5 3.课时安排:14课时 4.活动准备: (1)明确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确定调查的课题、活动方案。 (3)网上搜集有关调查资料和生物秸秆利用资料。 (4)准备好调查工具及记录表。 5.活动内容: 第1课时: (1)认识焚烧麦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公众身体的危害以及对交通、航空的影响等。 (2)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确定研究主题。 第2课时: 班长统计每个学生家所在的区域,然后根据所在区域把全班同学大致分为四组,民主选举组长,最后确定每组研究的内容。

第3课时: 制订焚烧秸秆调查方案,讲解调查中注意事项。(课题组组长负责搜集大家的方案)。 第4—6课: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调查并做好记录。(以组长为负责人,指导老师从中指导)要求注意安全。 第7课时: 整理调查记录,根据数据分析调查结果,讨论交流调查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小组组长负责汇总各组调查结果,总组组长负责整理)。 第8—9课时: 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及关注环境论文并向学校做好回报。有关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及时向有关环境监测部门做好反应。(心得体会要求每人都写,调查报告有组长做好汇总和上报。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由组长,指导老师和校领导协同共同反应)。 第10课时: 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学生讨论禁烧麦秆、保护环境的措施,组长做好记录。 第11课时: 讨论制定宣传方案。 第12—14课时:

广泛开展宣传,人人争做环保卫士。 6.活动总结反思: 社会实践活动能提高同学们对有关基础的理解和记忆;能提高同学们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也能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 实践活动组要求指导老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好学生对调查记录的整理和分析。 2.对学生调查中提出的问题做好讨论和回答。 3.调查中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和对生物的保护。 4.组织好学生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 5.做好学校领导对实践活动支持工作。 6.做好调查成果的回报及关注点上报工作。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 方案 1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她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中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她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

社会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课程 为了不断推进工读教育及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精神,全面促进行为偏差青少年健康成长,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岳阳市春雷学校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进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2017年5月9日、10日,全体学生在全校老师的指导下举行“走进自然,阳光成长”远足、野炊活动。 初夏的大自然,一片生机,万物竞生,热情似火。如同火热的初夏,春雷的孩子们带着企盼的心情,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为了此次活动的开启,老师们事前引导学生进行创意与准备,同学们进行了精密的策划,从人员的分组、活动的分工、食物材料的选取、节目编排等。 青春在这里开始跳跃,生活从此开始回归。活动现场热火朝天,这些平时在家骄生的“公主”、“皇帝”各显其能,最大限度的展现能力,体现了本次活动主体。 美好的瞬间在这里定格。各个小厨师纷纷大展身手,拿出自己的“绝活”,精心制作每一道菜,有辣椒炒肉、煲汤、红烧鱼、番茄鸡蛋、黄瓜火腿等。亲手烹制的、馋香四溢的美味在各组同学的合作经过1个多小时的精心创意下闪亮登场,同学们彬彬有礼地让老师和其他同学先来品尝。 野炊后,工具收拾井然有序,遗留的垃圾用塑料袋装好,展现了新一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养。 我们欣然地发现:同学之间“手拉手”,展现团结友爱;师生互助,生生互助,老师在欢快的氛围中传授实际动手技能,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朋友式的交流;社会实践是一座构架在心中的友谊之桥;主动、团结、和谐成为活动的主旋律。 回程路上同学们都忘记了身体上的疲惫,畅谈着今天的快乐,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让人不禁回味和向往。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野外生活的辛酸与快乐,汗水依旧,成长不断,快乐同行。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创建学校发展特色(精)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创建学校发展特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学校无特色现状和同质化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深刻反思,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影响当前学校生存与学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凸显学校鲜明个性、拓展办学境界的立足点。 学校特色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需要有扎实的根基。努力挖掘学校“特色”潜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形成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是创建学校发展特色的良好的平台。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指导,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