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9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1. 环境:环境指的是生物或非生物要素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微生物等要素。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环境的整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功能性单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它们所存在的地理区域。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的总和,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污染: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对生物体、物体或者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能量、噪声等,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情况下,不会威胁到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发展方式。
二、环境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在能量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各种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规律、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4. 损害生态环境和生物环境调控:研究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对生物环境的危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调控措施。
5. 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6. 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对环境的影响。
7.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寻找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方法和方式。
三、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是环境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 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环境生态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种群都在特定生态位上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而人工生态系统则包括农田、城市公园等。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能流:生态能流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组织或个体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或个体的过程。
能量通过食物链的层层传递,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越高,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越强。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3. 营养循环:营养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的过程。
常见的营养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介质之间不断转化,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平衡。
4. 群落结构:群落是指在一个相对小范围内由一群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个体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了解群落结构可以揭示群落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对群落的影响。
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活和生态系统运作的各种物理、化学因素。
常见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光照强度和土壤pH值等。
这些因子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体代谢和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
不同物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可以促进或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对于植物的水分供应和蒸腾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昆虫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3.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指光线的强弱程度。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谈谈对环境生态学的认识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与背景1.1 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以及环境对生物群落、种群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研究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生态学旨在提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
1.2 环境生态学的背景与重要性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严重威胁,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
环境生态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和恢复我们的生态环境。
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2.1 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环境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
通过对人类活动、工业生产、建设项目等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同时,环境监测则是对环境中各种因子进行长期、系统、定点的观测和测量,以便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
2.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环境生态学还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种群和个体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化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因此,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恢复和保护很重要。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也是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环境生态学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受威胁物种、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过程,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策略,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三、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3.1 研究方法环境生态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
其中包括野外观察和实验、模型建立与模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简述环境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基本特征,以及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2.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研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分布规律、适应性和生态位的变化,探讨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
3. 环境污染与修复:研究环境污染的来源、影响和控制方法,以及环境修复的技术和潜力,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4. 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方式,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物的生存条件。
5.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或破坏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 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研究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综上所述,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主要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寄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之协调发展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城市环境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1.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为基础的城市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调控3.城市人口的结构、密度、变化速率和空间分布,以及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4.城市物流与能留的特征和速率5.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的关系6.城市环境质量与居民健康的关系、社会环境对居民的影响7.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条件8.城市的景观和美学环境9.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城市各环境质量与标准10.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环境从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可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和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机泵物质组分。
环江要素的基本属性:1.最小因子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互相联系及互相依存环境的功能:1.空间功能2.营养功能3.调节功能环境的特性:1.环境自身的特性:a.环境平衡b.复杂性导致稳定性c.子系统的协同作用2.环境对于干扰所具有的特性:a.整体性b.有限性c.自净性d.不可逆性e.隐显性f.持续性g.灾害放大性第一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环境生态学作为研究环境与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近年来在有关全球变化、气候变化、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阐述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境生态学概述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领域,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和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和调节。
它既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关注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含环境污染监测与防治、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
其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室试验和模型模拟等手段,致力于提供针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解决方案。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1. 环境污染监测与防治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生态学在环境污染监测和预警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发展。
现代化的污染监测技术和手段,使得环境生态学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污染物的分布、来源和迁移路径等信息。
同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进步,也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环境和外部压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揭示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等规律及其动态变化。
传统的生态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需要,现代技术和理论的应用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3.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系统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陆地、海洋、生物等各方面的影响。
全球变化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需要环境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研究全球变化对于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探索适应全球变化的策略和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维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就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综合性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生物、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生态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非生物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它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性。
环境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演替等方面的内容。
2.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变化、能源消耗等方面。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3.生态修复和重建生态修复和重建是指通过调整、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恢复或提高本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学研究生态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并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
三、环境生态学的方法手段环境生态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包括野外调查、实验、模拟、数值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野外调查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特征和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2.实验:环境生态学的实验主要包括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通过实验可以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
3.模拟: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掌握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其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性,从而研究环境生态系统的演变。
复习题一、术语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
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主导因子作用在各种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3、指示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过程中,各物种都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
因此,可根据生物的表现,指示环境的变化。
用于指示环境状况或环境变化的生物称为指示生物。
4、食物链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传递,各种生物按食物关系排列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顺序。
5、生物种形态相似、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构成一个种。
6、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也是有阶段性的。
7、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8、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链的,营养级常错综复杂,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
食物链间交错纵横,彼此交叉相连,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9、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离开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
10、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11、生物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谈谈对环境生态学的认识一、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策略。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
二、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1. 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
2. 预测和应对环境变化:通过研究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策略。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方案。
4. 促进人类健康:良好的自然环境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
三、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1. 生物多样性:研究不同物种的生态习性、分布范围和数量变化等。
2. 生态系统: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3. 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探索应对策略。
4. 污染与环境质量:研究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制定污染防治措施。
5. 可持续发展: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可持续发展方案。
四、环境生态学的应用1. 生态保护:通过了解不同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特征,制定保护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2. 环境监测:通过监测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评估环境质量,并制定污染防治措施。
3. 自然资源管理:通过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
4. 废弃物处理:通过了解废弃物产生量和性质,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平衡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总结环境生态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策略。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
在实际应用中,环境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然资源、预测和应对环境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健康等。
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在生态学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个生物体所处的周围条件,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环境对生物体的发展和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讨论环境在生态学中的概念以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生物体所构成的总和。
它包括了生物居住的地理区域,以及其中所含的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个体等。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
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之前就存在的环境条件,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个体等。
这些自然环境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 人为环境:人为环境是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环境条件。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环境、工业活动所带来的工业环境等。
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对生物体的影响也与自然环境不同。
二、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生物体的生存、发展和繁衍等多个层面。
1. 生物体的适应性:环境对生物体的要求不同,生物体需要通过适应性来适应环境的要求。
例如,一些动物有特殊的适应性,可以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如企鹅在极寒的南极洲。
2. 生物多样性: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生物种类,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并且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3. 环境污染和破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逐渐加剧。
例如,工业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对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环境对生物体的负面影响。
1. 减少污染:人们需要控制和减少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2. 生态恢复: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人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旨在理解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以下是对环境生态学的一些认识: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环境生态学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水源等,而生物的行为和活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物种的竞争、食物链的传递等。
2.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环境生态学强调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它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生态学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包括不同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空间分布,而功能则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过程。
4.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环境生态学研究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这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污染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物对这些变化的适应与响应机制。
5.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环境生态学还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活动等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挑战。
6.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强调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研究、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福祉的提高。
环境生态学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生态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理科二班刘倩倩学号:2012020452221.(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2)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
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
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
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列举生物群落竞争,共生,寄生,腐生,他感的例子。
(1).竞争: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2). 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1.偏利共生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
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
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
鲫用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是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称为互利共生。
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
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注:图(1)表示互利共生关系,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同死”的同步性变化。
例如,与根瘤菌共生的豆科植物,(如下图)向根瘤菌提供其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游离的氮,改善豆科植物的氮素营养。
生物界中互利共生的现象还有很多。
如:地衣就是一种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鹿、羊、羚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中生长着密度很高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种群,它们中有的能分解动物所不能消化的纤维素等物质,有的能合成一些动物生命活动需要的维生素。
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与人的关系也是互利共生的,人体肠道为这些细菌提供营养物质,而这些细菌又能合成人体需要的维生素B12、维生素K等。
(3).寄生:图(4)表示寄生关系,A为寄生者蚜虫,B为宿主绿色植物,在a点之前,寄生在B种群上的A种群,随B种群个体数量增多而迅速增长;a~b之间示寄生者A种群个体数增多,导致B种群个体数急剧下降;b之后示B种群降至一定程度而限制了A种群的继续增长,从而使A、B两种群间以寄生关系维持着有限的平衡。
)举例:菟丝子与大豆、人蛔虫与人、虱子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等。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4).腐生:腐生是指以分解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和其他有机物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称为腐生物,如大多数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和少数高等植物等。
土壤腐生物是有机物分解和矿化作用的主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
因此,腐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他感:●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例如,早稻就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系分泌的对-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红三叶草(Trifolium praterse)是繁殖力很强的牧草植物,它常形成较纯的群落,排挤其他的杂草植物。
红三叶草含有多种异黄酮类物质,这些异黄酮类物质及其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而成的衍生物对其他植物的发芽起抑制作用,因而成为不宜连作的原因。
H.B.Bode(1958)阐明了黑核桃(Juglans nigra)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物的原因。
他认为该树种的树皮和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三羟基萘),当这种物质被雨水冲洗到土中,即被氧化成核桃酮,并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银胶菊原产于墨西哥,是一种产橡胶的草本植物,它群生时,不但本身不好,而且对周围植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银胶菊植物根系分泌出反肉桂酸,抑制自身及其他植物生长。
李和门司(1963)对日本和朝鲜的刺松(Pinus deneiflora)周围生长的植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范县荻(Miscanthus sinensis)、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华鸡矢藤(Rcederia chinensis)、苍术(Atractglis ovata)和桔梗(Platycadon glandiflorum)等植物在群落中出现的频度高,生活力强;而东风菜(Aster scaber)、狗尾草(Setaris viridis)和牛膝(Achgrenthes japonica)等出现的频度低且生活力弱。
他认为这是植物分泌物造成的,因而取刺松林下的土壤,与对应植物进行盆栽试验。
结果表明,苋菜、狗尾草、牛膝、东风菜等植物的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而在林下出现频度高、生活力强的荻、华鸡矢藤、桔梗等植物生长良好,没有受到抑制。
用浸出液作对照实验,结果一致。
根据定性分析结果发现刺松分泌苦马酸一类物质。
3.以生态学观点解释“大鱼吃小鱼……”与“一山不容二虎”的俗语。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研究湖泊生态系统时,提出了食物链的概念。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他又提出了生态金字塔的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一山不能存二虎(我的地盘我做主)”。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讨论,理解“一山不能容二虎”: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少的程度,因此,老虎的数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不能容二虎”。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在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一个整体。
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基本功能:一是能量流动;二是物质循环;三是信息传递。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米吃烂泥(其实虾米吃的是水中的浮游生物),”这句中国古代谚语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普遍存在的“吃与被吃”的营养关系,这种营养关系就是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的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腐食性食物链。
其中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色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
弱肉强食,小的被大的吃食,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由捕食方式而形成的食物链,叫做捕食链(也叫牧食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讨论的正是这种食物链. 它的完整过程,应该是从泥巴中腐烂的有机物质开始:腐烂的有机物转化为虾米的生命物质和能量,虾米被小鱼吃食后转化为小鱼的生命物质和能量,小鱼又被大鱼吃食,转化为大鱼的生命物质和能量,其他动物或人类吃食了大鱼,又把物质和能量转化到自己身上。
这也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一级高一级地向上传递、输送的过程。
·中国有句谚语:“一山不能存二虎”。
一座山上所有的食物生产量,都归一只老虎所控制,如果有两只虎,必然会互相格斗,驱走其中的一只为止。
原因是一只老虎如果每天吃两只兔子,一年就要吃七百多只,这么多的兔子一年又要吃好多草本植物。
山上生长的草是有限的,它是老虎食物链的基础,老虎为了保护自己的食物链,就不能允许另一只在一个领地同时生存下去。
虎作为食物链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数量就会很少。
因此一山难容二虎。
4.国际环境署列出的十大环境问题有哪些?提出主要的解决办法。
(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四)酸雨蔓延(五)森林锐减(六)土地荒漠化(七)大气污染(八)水污染(九)海洋污染(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形成十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使不同地区温度变化,某些气体破坏了臭氧层,有些气体在大气循环中形成酸雨等各种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使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地的荒漠化,水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影响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地球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建议十大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如下: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把环境保护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公开环境信息,推进公众参与。
二是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
根据各地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增长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四是强化环境管理。
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环境容量或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环境准入,严格执行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依据来制定产业政策,公布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