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重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2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要点总结适合各类教材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学科,它的核心是探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这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各类教材中,环境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需要得到重视和全面的阐述。
本文将对环境生态学的要点进行总结,适合各类教材。
一、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生态系统和环境。
生态系统是指相互依存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包括有机和无机物质、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
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生存的空间,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
二、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物质循环和污染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深入了解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并探究环境和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环境生态学的保护与治理环境生态学的保护与治理是重要的课题。
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目标是保持和改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质量、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大防线是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新举措,内容包括大气环境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和噪声污染控制等。
四、环境生态学的应用环境生态学的应用广泛,包括环境评估、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
其中环境评估是环境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环境评估可以评价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策略。
而环境规划是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通过制定环境规划方案,保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五、未来的环境生态学研究方向环境生态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国家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管理等。
未来还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调查和监测、生态修复和再生等研究,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环境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环境生态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重视。
环境生态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1. 环境:环境指的是生物或非生物要素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微生物等要素。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环境的整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功能性单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它们所存在的地理区域。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的总和,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污染: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对生物体、物体或者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能量、噪声等,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情况下,不会威胁到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发展方式。
二、环境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在能量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各种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规律、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4. 损害生态环境和生物环境调控:研究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对生物环境的危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调控措施。
5. 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6. 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对环境的影响。
7.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寻找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方法和方式。
三、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是环境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 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环境生态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种群都在特定生态位上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
第一章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是研究认为干扰下,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
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而人工生态系统则包括农田、城市公园等。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能流:生态能流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组织或个体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或个体的过程。
能量通过食物链的层层传递,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越高,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越强。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3. 营养循环:营养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的过程。
常见的营养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介质之间不断转化,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平衡。
4. 群落结构:群落是指在一个相对小范围内由一群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个体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了解群落结构可以揭示群落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对群落的影响。
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活和生态系统运作的各种物理、化学因素。
常见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光照强度和土壤pH值等。
这些因子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体代谢和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
不同物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可以促进或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对于植物的水分供应和蒸腾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昆虫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3.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指光线的强弱程度。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第一讲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光(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
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
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的暗期长度。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
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
(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在实际生产中有何意义?答: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选择作物种类(山地、平原);植物保护和防治病虫害;应用积温预报农时,合理安排全年农作物种植。
5、生态因子作用特点是什么?答:①综合作用:环境中各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②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是不同的。
第一章一、生态圈(Ecosphere)生态圈的概念(Concept of Ecosphere):生态圈包括两大部分: (1)生物圈 (2)生命支持系统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充满生机的生态圈,它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它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总和。
二、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和启示生态圈运行的主要能量来源于太阳。
生态系统正是依靠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才实现了其结构的发育与功能的运行。
1、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物质流动过程在生态圈中封闭的,而且这种封闭并没有使生态圈内出现生物活动所需要物质的枯竭,也没有造成生命活动排泄物的反常积累,任何耗用都得到补偿。
生态圈内的各类生命在功能上的互补,构成了物质循环的多渠道和畅通的各种回路,保证了物质的多级利用与循环利用。
环境污染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人类注意创造新的化合物质,却忽视了它的分解问题。
2、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生态圈具有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巨大潜力,包含生物圈保持稳态的功能,实际上生态圈具有纠正偏离、补偿缺损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是生态圈自我调节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在强烈的干扰特别是非正常的人为干扰的压力下,一个环节或一个子系统失去控制,都可能成为对系统整体的威胁。
许多生态破坏发生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生态圈这种调节能力有限性认识不够造成的。
3、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方向的能力大自然的本质就是物质的、运动的,其各种因素的组合与演化是有规律和方向性的。
因此生态圈的演化是以良性循环的方式实现的,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贮备更好的条件,这个演化过程总是趋于生态圈本身的稳定和多样性的增加,如系统的自由能不断增加、生境的复杂多样,自我保障机制的完善等。
生态圈的整体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
无论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发达,人类还不能脱离生态圈。
将人类的智慧与生态圈积累的智慧相结合,在两者的协调进化中求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绪论: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 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3.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第一章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而生态环境学则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在生物的高考考试中,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考生物中的生态环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生态学基本概念1.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3. 生物种群:指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并以一定方式相互关联。
4.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总体,是由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 生物群落: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在同一时期共同生活并彼此影响的生物个体总体。
2. 人口生态学:研究人类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组成要素: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圈三个组成要素构成。
4. 独立性与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三、物质与能量的流动1. 能量流动: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存在与繁衍的基本能量来源。
2.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3. 化学能量:生物体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形式进行能量的传递和流动。
4. 营养关系:食物链是由食物与被食物关系所组成的有机体系,它反映了生物体之间的营养关系。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1. 自然平衡: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2. 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有破坏性影响。
3. 人为干扰:人类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等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和破坏。
4. 环境保护:人类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五、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1.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为干预,促进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2. 生态重建:指通过人工手段重新建立起失去的生态系统。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生物圈、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系列行为。
绪论: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 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3.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第一章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1、你对生命进化和协同进化的认识答:生物的进化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形成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
生命的产生是地球上各种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环境中的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生存,必须依赖周围的环境。
生物在环境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进化中生存,在进化中发展,生物的这种进化主要不是通过自身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自然选择。
生物世代中产生遗传变异,出现各种不同特征的生物体,自然选择决定哪个个体或种群能够生存,而其他的则被取代。
因此,生命是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
并由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的作用向着更高级、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协同进化:相互作用的两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的过程。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这种协同进化的最好实例。
捕食对于捕食者和猎物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选择,捕食者为了生存必须获得狩猎成功,而猎物生存则依赖逃避捕食的能力。
在捕食者的压力下,猎物必须通过增加隐蔽性、提高感官的敏锐性和逃避技能等方式减少被捕食的风险。
捕食者或猎物任何一方的进化,都会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压力而促进堆放的变化,这一过程就是协同进化。
2、Gaia假说:地球自我调节理论认为:地球是由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生物圈不仅改变了地球环境,而且也直接控制着这个复合系统,以维持地球活动使之更有活力,同时这个复合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强调:生命是全球尺度的现象。
地球生态系统没有鼓励的生命。
生活的生物有机体必须调节其生存的星球。
不能将物种的进化与他们的环境分割开来,这两个过程紧紧地耦合成一个不可分隔的过程,调节成功的与否依赖于生物的进化和物质环境进化的不断耦合。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能。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1.定义(掌握)2.形成与发展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研究内容(掌握)2.学科任务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1.生态学2.环境科学3.恢复生态学4.其它相关学科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研究内容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2.学科任务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2.学科任务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f.生态系统管理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3.发展趋势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4.研究方法4.研究方法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1、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
环境生态知识点总结近年来,全球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关注逐渐增加。
环境生态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环境生态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食物链、能量流动等要素。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部分。
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非生物组成包括环境中的水、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它们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1.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生物群体。
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
1.3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的度量。
一个具有高物种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通常更加稳定和健康。
物种多样性受到生境破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保护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1.4 食物链与能量流动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传递关系。
食物链的基本结构包括植物光合作用、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多个层次。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遵循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的原则。
二、生态学原理生态学原理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生态学原理。
2.1 营养级构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可以根据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划分为不同的营养级。
一般而言,上层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下层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多。
2.2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方式。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合作,对资源的分配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物种的适应性。
2.3 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网络结构。
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幅(生态价):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为经过瓶颈,这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下降。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叫做建立者效应。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用1/N作为遗传漂变的指标。
种群数量越大,遗传漂变越弱。
生活史: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竞争性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这种现象。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
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
(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在实际生产中有何意义?答: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选择作物种类(山地、平原);植物保护和防治病虫害;应用积温预报农时,合理安排全年农作物种植。
5、生态因子作用特点是什么?答:①综合作用:环境中各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②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是不同的。
⑤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种因子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主导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发生疾病或死亡。
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因子具有不可代替性。
但许多条件下,在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并且同样可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6、什么是限制因子?作用规律有哪些?答: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作用规律:限制因子通常发生在一种生物对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的情况下。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1、什么是种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什么?种群有哪些数量特征?其生态学意义或作用有哪些?答:①种群: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称之为种群,种群的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②种群与个体的关系:从个体到种群不是简单相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整体,是质的飞跃。
种群由个体组成,个体依赖于种群。
③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也就越大。
种群的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的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同时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
④种群的意义: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3、种群的增长模式有哪些?说明各参数的意义。
答:(1)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无限环境:种群不受任何限制因子的约束,即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能发挥,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其增长曲线为“j"型。
①、世代不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t t N N λ0=,式中N 为种群大小,t 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②、世代重叠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rt t e N N 0=。
模型的生物学意义(1)可计算世代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
(2)根据r 值可判断其种群动态。
即:r >0,种群增长;r = 0,种群稳定;r <0,种群下降;r = -∞,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
模型的应用:(1)根据模型求人口增长率 (2)根据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①最著名的是逻辑斯蒂方程,逻辑斯蒂曲线变化可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rta t e k N -+=1。
种群增长率 =(非密度制约增长方程)×(密度制约因子)A 为参数,其值取决于0N ,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R 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 表示环境的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均密度,应该并可以随环境(资源量)改变而改变。
逻辑斯蒂方程的意义:a、它是两个相互作用增长模型的基础;b、它也是渔业捕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用来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c、模型中的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4、什么是种群空间动态?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答:①种群的空间动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位置变化。
②分布格局: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5、集群效应、最小种群密度、拥挤效应和阿利定律与种群密度发展有何关系?答:(1)集群效应:同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
生物学意义:①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②集群可以共同防御敌害;③集群有利于改变小生境;④集群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⑤集群能够促进繁殖。
(2)最小种群原则:个体数量低于集群的临界下限时,动物种群不能正常生活或生存。
只有满足“最小种群原则”才能产生集群效应。
(3)拥挤效应:个体数量过高会对群体产生有害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拥挤效应。
(4)阿利定律:当种群密度处于适度时,种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会对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
6、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及实际意义。
答:①r-选择:在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中,当灾难突然来临,数量突降,没有密度影响,只有较高的繁殖能力rm才能补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即r-选择,该适应对策为r对策。
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
r-选择优点:数量低时,可迅速恢复;缺点:死亡率高,种群不稳定。
②k-选择:在稳定环境中,自然灾害少,种群密度高,数量可能达到或接近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饱和值K,称为K-选择,该适应对策为K对策。
k-选择有利于增加竞争能力的选择。
K-选择优点: 对子代有抚育和保护,使存活率高、寿命长,保证在激烈生存斗争中取胜。
缺点:种群一旦遭到破坏,回到平衡的能力有限,有可能灭绝。
③两对策者种群动态特征区别:a、平衡点数量不同。
K-对策者有两个交点X和S,X称为灭绝点,r-对策者有一个;b、种群低密度时动态不同。
K-对策者下降到X以下有灭绝的危险, r-对策者增值快;C、平衡点S附近动态不同。
K-对策者种群数量趋于平衡,r-对策者剧烈波动④r-对策K-对策理论意义:A.大多数有害动物属于r-对策者,在防治方面一两次的灭杀仅能暂时控制;B.大多数珍稀动物属于K-对策者,在拯救方面不断给予保护。
8、什么是生态位?说明生态位重叠或分化与竞争、进化的关系。
答:①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被某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②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了种间竞争,而且两个物种的生态位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
③a、如果两竞争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重叠较少,物种是狭生态位的,其种内竞争较为激烈,将促使其扩展资源利用范围,使生态位重叠增加。
b、如果两竞争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重叠较多,物种是广生态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按竞争排斥原理,将导致某一种物种灭亡,或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C、通过生态位重叠、分离可以探讨竞争与进化:两个具竞争关系的物种,种内竞争促使物种的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促使物种的生态位分离。
d、一个群落中,若各种群具有各自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竞争,保证群落的稳定第四章:群落生态学1、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群落: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2)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②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③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
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⑦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2、最小群落面积、群落多样性的含义是什么?答:(1)群落最小面积: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
群落最小面积能反映群落结构特征。
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最小面积越大。
(2)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又称群落的异质性。
各个种的相对密度越均匀,群落的异质性越大,多样性越高。
物种多样性说明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即丰富度。
种类数越多,多样性越高。
3、群落的成员型分类有哪几种?答: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罕见种。
4、优势种和建群种的关系如何?答: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生命力强的种,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群落不同的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5、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实践上有什么意义?答:(1)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2)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
(3)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产量。
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如桑基鱼塘,道路隔离。
6、分析陆生、水生生物群落中植物组分和动物组分垂直结构的特点,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答:(1)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活型所决定。
分为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
(2)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3)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
7、试分析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答:群落结构是由群落的物种组成决定的,即由物种多样性高低决定,因此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也是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①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引起种间生态位的分化,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
②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a、泛化种的作用:植物多样性与泛化种捕食强度的关系呈单峰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