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3.8工程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888.50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工程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步骤,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分数等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步骤。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工程问题的解题步骤。
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 cases,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工程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典型 cases,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工程问题的解题步骤和关键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工程问题》人教版教案:《工程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涉及“工程问题”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习使用图表和数学公式来表示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能够运用图表和数学公式来表示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重点:运用图表和数学公式来表示工程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讲述一个实际工程问题情境,例如:某建筑工地需要搬运1000块砖,每小时可以搬运30块,问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完成搬运工作?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给出定义和公式。
2. 举例解释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三、例题讲解(10分钟)1. 给出一个工程问题例题,如:某工厂生产一批产品,每小时可以生产20个,共需要生产1000个,问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完成生产任务?2. 引导学生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3. 讲解解题步骤,让学生跟随讲解,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引导学生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挑选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图表和数学公式来表示工程问题?2. 给出一个工程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图表和数学公式来表示问题,并进行解答。
《工程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工程问题的概念、特点以及解决方法。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问题,并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识别和描述工程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的掌握。
2. 学生对于工程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学教材或练习册。
3. 计算器或计算纸。
教学过程:1. 引入工程问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含义和特点。
2. 讲解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具体例题引导学生学习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策略。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巩固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板书设计:1. 工程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实际例题和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作业设计:1. 布置一些工程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2. 设计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例子和讲解解决方法,让学生对工程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我布置了一些工程问题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课时解决问题(4)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工程问题的特征。
2、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工作效率的表示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2页例7,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知道在完成某项工程中,涉及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三个量。
与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就是工程问题。
自主学习:写出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2、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由甲队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由乙队单独做8天可以完成。
甲队1天可以修(),乙队1天可以修();如果两队合作共要修()天。
合作探究:例7、修一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
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
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完成?阅读与理解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知道两队独修所需时间,求合作完成需要的天数,但这条路的总长度是未知的。
分析与解答求合作完成所需时间,必须知道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和,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的和=合作的工作时间1)假设这条道路总长为()千米。
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2)再次假设这条道路总长为()千米。
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
3)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是“1”,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回顾与反思小结:用分数来解决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与用整数来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相同,所用数量关系相同;在用分数解决工程问题时,通常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拓展练习:一条水渠长3.3米,甲单独修要5小时完成,乙单独修要6小时完成。
两人合作,要几小时可以修完?提示:解决工程问题时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要同意,要么都用具体的量,要么都用分率表示。
学以致用:1、想一想,填一填。
1)一辆卡车8小时运完一批货物,5小时云玩玩这批货物的()。
3.8简单的工程问题(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简单的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的工程问题的概念。
2. 简单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实际生活中的工程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单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工程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简单的工程问题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工程问题的基本要素。
3. 解决方法:讲解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的方法,包括画图、列式、计算等。
4. 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的步骤。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工程问题,并尝试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工程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 练习题:课后练习题。
3.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工程问题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解决问题(4)》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42页的例7。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特点、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三种量?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那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如果不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程问题。
(师板书:工程问题)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1.出示例7。
老师整理情境中的信息:一条隧道,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学生反复读几遍。
2.分析方法。
老师:题中这条路有多长没有给出,可以怎样来解答?(可以假设这条路的长度)学生1: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8 km。
3.小组讨论分析结果,集体汇报。
假设不同,算出的结果相同。
都是根据公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得出的。
在这三种假设中,把路程设为1最简单。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完成练习九第6-9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板书设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像盖房子、修公路等问题,统称为“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的特点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课后反思]1.如何把“比一个数多它的几分之几”转化成“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难度大,用画图法比较形象,易于掌握。
2.部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中的单位“1”的量的确定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