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99.50 KB
- 文档页数:33
《善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能力目标:掌握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启发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善心看待世界。
【教学重点】思考探讨“善良”。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掌握对比论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善良。
——法国作家雨果如果人世间缺少善良这种品质,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王蒙,当代作家。
2019年9月17日,被习近平主席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相见时难》;短篇小说《春之声》(是我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写作背景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全国上下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新观念不断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愈来愈淡,取而代之的是恶性竞争、重利轻义等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王蒙于1995年写了这篇讨论“善良”的短文,对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过分夸大竞争、征服的意义和迷信“适者生存”原则的思想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号召人们摒弃凶恶,做品性善良的人。
3.字词积累不足恃圭臬稚弱弘扬以逸待劳超拔滥用参透戚戚四面楚歌滥恶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理清思路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表明观点第一部分(1—4):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分(12):重申自己喜欢善良,号召人们弃恶扬善。
2.论点;我喜欢善良。
我不喜欢凶恶。
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4.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分析,热情讴歌了善良的伟大力量,阐明了对善良的坚定信念,号召人们摒弃凶恶,做善良的人。
善良王蒙教学目的:1、掌握文学常识,学习掌握对比论证法。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文章论证的严密。
3、进行善良教育,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
教学重点:1、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及作用。
2、认识善良的意义,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
教学难点:对生活中有些现象的认识。
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是善良。
也有人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因此,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一颗善心,一座神圣的庙宇。
还有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有男子气概;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
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究竟,善良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二、作者介绍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等。
语文课文《善良》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善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2.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善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生字词卡片、教学PPT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字词含义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善良的重要性。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研读课文,理解重点
学生分组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如善良的含义、善良的力量等。
4. 讨论交流,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培养品质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善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善良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研读课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善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品质。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善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学会用善良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他人。
(3)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善良的力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善良经历。
(3)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善良的品质,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
(3)激发学生对善良行为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学会用善良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他人。
(3)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2)如何激发学生对善良行为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善良?(2)学生分享自己对善良的理解。
2.讲解善良的含义(1)教师讲解善良的含义:善良是指心地纯洁,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2)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善良行为。
3.善良的力量(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善良影响他人的故事。
(2)学生讨论:善良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4.分享善良经历(1)学生分组,每组分享一个自己的善良经历。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
5.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2)学生分享自己的做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传播正能量等。
6.善良的价值(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价值体现在哪里?(2)学生讨论并总结:善良的价值在于传承美德、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等。
7.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善良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善良行为,制定行动计划。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善良经历。
《善良》教案
文章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的主旨是探讨善良的价值和意义。
3.请列举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包括善良、人性、道德、价值观等。
4.文章中作者通过哪些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者通过举例、比喻、对比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请简述文章的逻辑结构。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引出善良话题,正文部分通过举例和对比来探讨善良的价值和意义,结论部分强调善良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6.文章中的“善良”指的是什么?
文章中的“善良”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帮助和理解等。
四、总结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善良》这篇议论文的主旨、文体、关键词语、逻辑结构等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价值和意义。
2.请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收获是了解了善良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足是可能需要更多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善良的认识。
在《善良》一文中,作者指出善良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已经过时,被看作愚蠢。
作者对这种看法持批判态度,认为我们不能以凶恶之心对待一切。
作者阐述了善良的作用和力量,并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5.“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改写:我们对待那些曾经被视为“毒蛇”和“恶狼”的人,是否存在误解和偏见?他们中有多少是真正的罪犯,有多少是因为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