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陌生人说话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安全教育活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分子以哄骗为手段拐卖儿童,他们的罪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摧残,使许多家庭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节安全教育活动。
意在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说学情中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应发展,而如何辨别陌生人,灵活应对陌生人又对幼儿是一个考验。
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将各领域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注重了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让幼儿在讨论交流、情境体验中理解“陌生人”的含义,懂得“不轻信陌生人”的道理。
三、说活动目标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水平把目标定为:1·树立幼儿初步的防范意识。
2·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四、说活动准备本次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歌曲《小兔乖乖》、视频课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及常见的陌生人骗小朋友的情境。
五、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运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组织幼儿观看事例。
让幼儿直观形象的了解陌生人哄骗小朋友的过程。
2、交流讨论法: 在第二个环节中,设置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进行讨论,并通过多个问题的讨论,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3、游戏教学法:在第二环节中,组织幼儿进行有奖竞猜活动,体验如何应对陌生人,这种游戏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而且真正做到了将幼儿习得的经验转化为行为。
此外,我还适时运用提问法、激励法、观察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班优秀安全教案《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课题: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适用年级:小班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正确的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2. 培养幼儿与陌生人保持距离,不与陌生人轻易交谈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幼儿介绍什么是陌生人。
2. 教授幼儿如何辨认陌生人。
3. 告诉幼儿不与陌生人说话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图片、游戏活动2. 角色扮演道具教学步骤:1. 引入:老师携带一张图片,向幼儿展示并问:“这是谁?”激发幼儿对陌生人的认知。
2. 图片介绍:向幼儿介绍陌生人的概念,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陌生人可能是不认识的人。
3. 辨认陌生人:老师携带多张图片,其中包括熟人和陌生人的照片,要求幼儿根据提供的提示区分熟人和陌生人。
引导幼儿注意不熟悉的面孔,强调不认识的人即陌生人。
4. 不与陌生人说话:通过拍拍互动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教授幼儿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的原因,包括保护自己、防止不安全事件发生等。
引导幼儿明白交流只能与熟悉的人进行。
5. 游戏活动:安排游戏活动,例如“找朋友”,游戏中设置不认识的人,要求幼儿保持距离,不与陌生人说话。
6. 总结:通过问答形式,帮助幼儿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再次加深对不随便和陌生人说话的理解和意识。
延伸活动: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讨论,向家长介绍本次课程内容,以加深家园合作。
2. 视频观看:播放适宜年龄段的安全教育视频,加深幼儿对不与陌生人说话的认知。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与表现。
2. 通过回答问题、游戏活动等形式,考察幼儿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幼儿与家长的反馈。
口语教案: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一、与陌生人交流的重要性与陌生人交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社交场合、工作环境,还是旅行时,我们都可能需要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良好的交流技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和陌生人之间的联系,还能够促进信息沟通和理解,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友好关系。
二、打破冰块:如何主动与陌生人发起对话?1.兴趣点共鸣:寻找共同话题主动与陌生人发起对话的关键是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在交流的初期阶段,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外貌、环境等来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选择一些普遍或有趣的话题作为开场白。
例如,可以询问对方的工作、家乡、兴趣爱好等。
当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后,可以更进一步深入对话,建立起真实而有意义的交流。
2.微笑与眼神交流:展示友好态度在与陌生人交流时,微笑和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微笑可以传达友好与轻松,能够消除对方的紧张感,帮助缓解尴尬局面。
同时,通过与对方进行适度的眼神交流,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深入的互动,彼此间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
三、流畅对话:技巧与方法1.倾听是关键:积极倾听对方的话语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倾听姿态。
通过倾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图,并且展现出我们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
通过提问、再确认等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澄清对方的表达,确保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是准确和恰当的。
2.交流的平衡:提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与陌生人交流并不是一味地倾听,我们也要适当地提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平衡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双方的互动,并且使对话更加有益和有意义。
当提供自己的观点时,我们要注意语气和表达方式,以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非语言表达:利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除了语言表达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进行非语言交流。
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能够传递更加直观和真实的信息。
例如,适当的手势、眼神交流和微笑都能够增强对话的效果,使交流更加流畅和生动。
《跟陌生人说话》教学设计(京改版七上)北京课改版七班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跟生疏人说话》教学设计芳星园中学余冬松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把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读音与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找出所选事例,理解课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的行文思路。
老师适当引导同学争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超越功利,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召唤。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典型性)。
2.对本文主题的把握:对超越功利,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召唤。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让同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和理解文章选了哪些材料表现母亲的品行,并把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读音与词语含义。
教学步骤一、简介:刘心武四川成都人。
当代作家。
先后担当北京第13中学老师、北京出版社编辑。
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
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索的抒情谈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同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生字正音:虞(yú)秽(huì)剜(wān)逮(dài)恪(kè)俨(yǎn)搪(táng)词语解释:训诫--教育和告诫。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当做的事。
)恪守--严格遵守。
丰盈--特别丰富。
俨然--形容很像。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饥寒之虞--饥寒的忧虑。
虞,忧虑。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
比方永久不会被推翻。
浑然不觉--完全没有感觉到。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比方没有主见。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设计问题:①文章选了哪些材料表现母亲的品质?①在选材上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在本文是怎样体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表现中心。
)这一特点在本文的三个材料中体现为,母亲跟生疏人说话对象、时间、场合等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母亲和善、热忱,与人交往毫不设防的性格特点。
不和陌生人说话教案(五篇)第一篇:不和陌生人说话教案我和陌生人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的陌生人是存在一定危险的。
2、知道陌生人惯用的一些欺骗手段。
3、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知道一些陌生人骗人方法。
4、学会和陌生人交往,学会识别身边的骗子,有警惕性地保护自己。
5、牢记父母电话及火警,匪警,急救电话。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本课,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知识。
2.提升自我保护的防备意识,及碰到陌生人时的随机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一、播放音乐、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不上你的当》,师:歌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事情呢?生:一个叔叔给他糖吃,让小朋友和他走。
师: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师:嗯,同学们不要随便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直接和陌生人走,遇到类似的情况,要向老师或家长报告。
二、讨论。
同学们,当你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放学时:一位陌生的叔叔说爸爸有事让他来接你回家。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将讨论结果分享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1)放学时,有陌生人来接,要请老师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确定是否属实。
(2)遇到可疑的陌生人时,要提高警惕。
如果发生危险要想办法脱身,可以跑到人多的地方,向其他大人呼救。
(3)不要独自到陌生或偏僻的地方区。
遇到陌生人,可以大声喊叫、向周围的人求助。
安全测试:遇到陌生人时,不要惊慌,要将情况及时通知父母或教师。
爸爸或妈妈的电话(手机号):老师的电话(手机号):当你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位叔叔过来问路,并让你带他去。
(1)保持警惕。
这个是关键的,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目的,你要做好警惕,做好逃跑,或者是呼救的准备。
(2)不要靠近。
陌生人让你看东西,或者是让你指路,这个时候,不要与陌生人有过近的距离,要保持距离,对方如果向你走来,你就要反方向拉开安全的距离。
(3)可以拒绝。
陌生人如果提出一些问题,你无法回答的话,则可以直接拒绝,告诉他,我不太清楚,你可以找别人问一下。
接陌生人的口语交际教案口语交际教案,如何与陌生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引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陌生人,无论是在工作场所、社交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与陌生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拓展人脉,甚至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
因此,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进行口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与陌生人进行口语交际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从而更愿意与你进行交流。
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外表。
穿着整洁、得体,给人一种亲切、可靠的感觉。
其次是面带微笑,微笑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交际技巧,它可以让人感到愉快和放松。
另外,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和眼神,保持自信和开放的姿态,用坚定而友好的眼神与对方交流。
二、主动打招呼。
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接下来就是主动打招呼。
主动打招呼可以让对方感到你的友好和亲切,从而更容易与你进行交流。
当你遇到陌生人时,可以用简单的问候语如“你好”、“早上好”等来打招呼,同时配以微笑和友好的眼神,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和善意。
如果对方也回应了你的问候,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可以顺利展开后续的交流。
三、寻找共同话题。
在与陌生人进行口语交际时,寻找共同话题是非常重要的。
共同话题可以让交流更加顺畅和愉快,同时也可以让对方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好感。
要寻找共同话题,可以从对方的外表、环境、活动等方面入手,找到一个能够引起双方兴趣的话题,然后以问候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今天天气真好,你喜欢户外活动吗?”或者“你的衣服很有特色,是在哪里买的?”等等。
通过寻找共同话题,可以让交流更加自然和愉快。
四、倾听对方。
在与陌生人进行口语交际时,倾听对方是非常重要的。
倾听对方可以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重视,从而更愿意与你进行交流。
当对方在谈话时,要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表现出对对方话语的关注和理解,同时可以适当地点头或发出一些鼓励的声音,让对方感到你在认真倾听。
小班幼儿跟陌生人说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正确应对与陌生人交流的场景,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和交际能力。
2. 帮助幼儿形成快速进行自我保护的策略,增强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3. 启发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自信和自尊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活动一:听“安全歌谣”,了解陌生人(1)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唱一首安全歌谣,让幼儿对“陌生人”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幼儿对“陌生人”的认识程度。
2. 教学活动二:学习应对策略,如何保护自己(1)通过故事、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
(2)让孩子们在受到陌生人闯入的时候,学会保持冷静,用“轻松话术”拒绝对方的“邀请”。
(3)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各种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3. 教学活动三:模拟情景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1)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幼儿在与陌生人交流时应对的场景。
(2)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孩子们逐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学活动四:评价反馈,增强自我保护意识(1)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者问答的形式,向孩子们提问评价相关知识。
(2)对于孩子们的作答,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反馈,表扬正确的回答,纠正错误的认识和回答。
(3)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形成正确、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们知道保护自己是值得尊重和赞扬的。
三、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以活动为主,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感受知识的乐趣。
2.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游戏巩固,通过游戏形式来巩固和评估幼儿的学习效果,增强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实施1. 学科整合:结合音乐、美术、游戏、动画等多种形式,以图像化、音乐化、游戏化等方式,让幼儿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中感受知识的乐趣。
2. 个别辅导:对于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让孩子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跟陌生人说话》说课稿刘晓颖一、教学背景《跟陌生人说话》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3册第三单元第十课。
此文为我们讲述了作者善良的母亲最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故事。
表达了对超越功利、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呼喊。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跟陌生人说话》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同时又承担着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的任务。
在社会上人际关系愈见功利和设防的今天,课文呼唤超越功利、相互信任、以诚相待的人际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本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情感体验不够丰富。
前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亲情篇《散步》《背影》等和师生情《我的老师》《韩老师叫我学说话》等,解读文本时均能激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读出自己的亲身体验。
而第三单元由熟悉的人、朝夕相处的人、有恩之人转到社会中的陌生人,而他们的生活时常听到的是:别跟陌生人说话等出自长者的叮嘱,而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是所有碰到的陌生人都不能说话吗?刘心武的《跟陌生人说话》体现作者对超越功利,互求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呼唤。
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之一。
通过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二。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经常接受“别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全教育,理解并认同文章主旨就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情感障碍。
口语教案:与陌生人交流时的注意事项与陌生人交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面对的情况,无论是在工作场合、社交聚会还是旅行中,都会遇到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
然而,与陌生人交流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同时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舒适感。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与陌生人交流时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
一、建立基本的沟通技巧1.注意身体语言与陌生人交流时,身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传达出你的自信、友好和尊重。
首先,保持良好的姿势,挺直腰背,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自信。
其次,眼神交流是建立连接的重要方式,要保持眼神接触,但不要让对方感到被盯着。
2.积极倾听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并给予尊重和回应,这样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同时,倾听也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图,从而做出合适的回应。
3.使用得体的语言与陌生人交流时,要注意使用得体的语言,不要使用粗鲁、冒犯或不尊重的语言。
使用友好、礼貌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可以帮助你与对方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注意个人安全和隐私1.保持警惕与陌生人交流时,无论是在线社交还是现实生活中,都需要保持警惕。
不要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比如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
同时,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状况,避免陷入危险境地。
2.避免陷入陌生人的骗局在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要警惕可能存在的骗局和欺诈行为。
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言论和承诺,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如果感觉有不对劲的地方,及时中断与对方的交流,并寻求帮助。
3.保护个人信息在与陌生人交流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不要将个人敏感信息随意泄露给对方,避免遭受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如果对方要求提供敏感信息,要谨慎对待,确保对方的身份和意图可信。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技巧1.主动介绍自己与陌生人交流时,主动介绍自己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了解你,并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基础。
介绍自己时,可以提及自己的姓名、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但不要透露过多个人隐私。
跟陌生人说话教案教案标题:跟陌生人说话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跟陌生人说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培养学生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对陌生人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造一个情境,例如在公园或超市遇到陌生人的情景。
引发学生对于与陌生人交流的好奇心和疑惑感。
解释与讨论:2. 解释为什么与陌生人交流是重要的,例如:获得帮助、结交新朋友、扩展自己的视野等。
3. 讨论与陌生人交流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例如: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避免陌生人的陷阱等。
角色扮演:4.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例如在公园遇到迷路的孩子,或者在超市问路等。
学生们可以分角色扮演,练习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
5. 角色扮演后,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在与陌生人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技巧讲解:6. 教授一些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例如:保持友好和礼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提问和倾听等。
7. 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案例分析:8. 提供一些案例,例如在公共场所遇到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或者参加社区活动时与陌生人互动等。
学生们可以分析这些案例,并讨论如何与陌生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角色扮演再现:9. 学生们再次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前面讨论的案例,并运用他们学到的技巧与陌生人交流。
总结:10.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与陌生人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
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收获。
扩展活动:12. 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积极参与与陌生人的交流,例如: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与邻居打招呼等。
13. 学生可以撰写一篇关于他们与陌生人交流经历的短文或演讲,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成长。
评估:14.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与陌生人交流的理解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15. 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或口头回答问题,评估他们对于与陌生人交流的注意事项的理解。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强调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给陌生人。
《跟陌生人说话》说课稿
刘晓颖
一、教学背景
《跟陌生人说话》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3册第三单元第十课。
此文为我们讲述了作者善良的母亲最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故事。
表达了对超越功利、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呼喊。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跟陌生人说话》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同时又承担着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的任务。
在社会上人际关系愈见功利和设防的今天,课文呼唤超越功利、相互信任、以诚相待的人际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本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情感体验不够丰富。
前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亲情篇《散步》《背影》等和师生情《我的老师》《韩老师叫我学说话》等,解读文本时均能激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读出自己的亲身体验。
而第三单元由熟悉的人、朝夕相处的人、有恩之人转到社会中的陌生人,而他们的生活时常听到的是:别跟陌生人说话等出自长者的叮嘱,而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是所有碰到的陌生人都不能说话吗?刘心武的《跟陌生人说话》体现作者对超越功利,互求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呼唤。
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之一。
通过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二。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经常接受“别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全教育,理解并认同文章主旨就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情感障碍。
本单元要学会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于作品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并思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注重由感知到理解、到形成认识的过程。
为此确定《跟陌生人说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从字里行间体味文章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搜索关键词、画出结构
图的方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品中表达的善意待人的崇高品德,学会正确
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三、教法学法
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题目入手“跟陌生人说话”,透过这个题目你得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既然作者从某一题目出发,可以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那么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为什么不可以从题目出发对文章进行一番精彩的分析呢?
(二)读通文本
1.面对陌生人,父亲如何告诫我们?母亲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如何?(用文中的
词语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搜索关键词的方式,学会筛选文本信息。
2.课文选用了哪些材料表现母亲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设计意图】了解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抓住要素进行概括,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从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热情”、“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对哪怕是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母亲嘴上不设防”、与人谈话很真诚等。
培养学生从文本出发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有人说课文的第二段和第四段都写母亲喜欢在火车上和陌生人说话,内容上
是重复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选材的角度上引发学生思考。
虽然这两段中写母亲跟陌生人说话都是在火车上,但选择题材的内容和角度却各不相同。
从年龄上说,第二段写的是妇女和两个医学院毕业的女青年;第四段写的是两个小伙子,从人物身份上说,是两个正在寻机欲行抢劫的坏人。
4.布置学生画出文章的结构流程图,理清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要进入文章的情境,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把作者无形的思路形迹化,把文章的结构图表化,把语言的陈述纲目化,这种析文的方法,直观、明晰,有纲举目张之效。
(三)读懂作者
5.请你在原文中画出表现“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的语句,说说前后
有什么变化。
学生细读文本,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态度的语句进行归纳:
如“急得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犯不上……呀”可以看出我是在埋怨母亲这么做。
如“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两个“竟”字等。
如“感谢”一词。
如母亲去世后,回忆起“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我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仍恪守遗训,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到最后在盲人面前“僵”,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甜蜜瞬间来临。
作者的态度:不理解(反感)-----理解------体会温馨,但仍恪守遗训----效仿---甜蜜瞬间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理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为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做铺垫。
6.课文标题“跟陌生人说话”有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思考课题的含义:谁跟陌生人说话,实质上作者呼唤每个人都应该与周围的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人与人应该以诚相待,引导学生由此回审课题,把握文章主旨,不忽视任何一个题目所蕴含的信息,由题目引发学生思考,题目得知主要内容,揣摩文章内涵,想必对他们写作时把握审题也有所帮助吧。
(四)读出自己
7.你有过跟陌生人交谈的经历吗?你当时的感受如何?你怎样看待和陌生人说
话这件事?
8.社会热点“小悦悦事件”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
学以致用,评价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五、评价反思
评价方案:多元评价
1.形成性评价:自评与师评相结合
(1)是否在课前预习了(2)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3)你的回答是否引发了他人思考或得到了他人得认同(4)你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2.终结性评价:《导学与检测》本课内容
课后反思:由于是初一上学期,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衔接期,要着力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抓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整体感知,把握主旨,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作者情感。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训练任务。
板书设计
训诫不履行
父亲陌生人母亲
不说话喜欢
父亲(尴尬)
(聊)
跟故事一母亲陌生人
陌“我”(踢鞋帮)
生
人(抹药膏)善良
说母亲陌生人母亲热情话故事二与人为善
“我”(碰鞋帮)
(认干儿子)
母亲陌生人
故事三、爱人、孩子
(多事感谢)
“我”放弃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