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5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旅程,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演变。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其中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以其大胆的创新和对自然光影的独特表现技法,挑战了传统绘画的规范。
而后印象派则在印象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色彩、形状和个人情感,形成了不同于印象派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发展历程、主要艺术家及其作品特色,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印象派的起源与发展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它是一种旨在捕捉瞬间光影效果和色彩变化的绘画风格。
传统的绘画方法强调细节与线条的精确表现,而印象派则更关注对光影的变化、商街生活、自然风景等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即时描绘。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发生着重大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许多艺术家面临传统艺术体制的挑战。
此时,巴黎成为文化与艺术的中心。
众多艺术家聚集于此,他们希望在自由、多样化的创作环境中寻找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象派应运而生。
主要艺术家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他于1872年创作的《日出·印象》被认为是这一流派名称的来源。
这幅画描绘了黎明时分港口景色,运用了浓烈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高度概括了光影变化的特质。
此外,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塞尚等也是重要的印象派画家。
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生活中的美。
例如,雷诺阿以其典雅而生动的人物肖像著称,而德加则专注于舞蹈表演和女性形态,通过不同于常规透视法则描绘空间。
艺术特点光线与色彩:印象派艺术家使用短促快速的笔触来捕捉光线照射下物体表面的瞬时效果。
他们常常选择户外作画,以便直接观察光线对颜色变化的影响。
自然题材:许多印象派作品展现了日常生活场景,如公园散步的人、繁忙的咖啡馆,或宁静的大自然景观。
这些题材出现在当时众多市民的新兴生活中,并赋予了作品一种亲切感。
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摘要:本文通过对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观念、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的客观陈述,论述了这一时期绘画艺术从表达方式到艺术观念对传统艺术大反叛的渐进过程。
关键词: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外光客观主观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派由于厌倦了陈陈相因的浪漫主义和官方推崇的“唯美主义”,在库尔贝、巴比松画派等现实主义的影响下,提倡走出户外在外光下直接作画,因而引发了对传统艺术的大反叛,究其理论印象派在主题、观念上现实的、客观的、传统的,但它的表现手法于传统艺术则是大相径庭,它重视画面语言的表达,引导绘画艺术向现代艺术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在它的基础上,新印象派把光学、色彩学发挥到极致,也把自己引入了形式的死胡同。
后印象派首先从艺术观念上与传统艺术分道扬镳,它要求画面主观表达艺术家的情绪、想法,并在画面中对形式因素作出了真正的探索,从而迈向现代主义。
一、印象派美术1、印象派的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中,印象派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狭义指19 世纪70年代在法国产生的一个重要画派;广义指包括技法革新在内的印象主义美术思潮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2、印象派绘画的特点a :强调户外写生,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着重表现客观对象真实而微妙的光色变化,以及画家对客观对象的瞬间印象。
b :在艺术实践中对传统的油画技法进行了革新,采用了一种符合光学原理的新画法--色彩分割法,一反欧洲传统油画技法中变化甚微的灰褐色调,极大的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语言--色彩、线条本身的价值,并摆脱了情节、题材的束缚,使绘画从文学趣味转向音乐趣味。
3、印象派画家的探索19世纪富有探索精神的画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斗争,是为了重新在画面上恢复大自然的色彩和光线。
印象派绘画一反当时陈腐的学院派表现方法,在柯罗、巴比松画派及库尔贝写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并利用当时的光学研究成果创造出一种新画风,在其发展中还受到日本浮世绘和中国绘画的东方趣味的影响。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皆是近代艺术界两种风潮,是欧洲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过度过程的产物。
印象主义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印象主义。
“印象派”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娇揉造作的浪漫主义,注重绘画中对光的研究和表现,提倡户外写生。
根据画家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试图摆脱文学的影响,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的本身。
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
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
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
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
”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
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
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不可否认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的丰富灿烂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
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
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代表画家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文森特·梵高、塞尚、高更、修拉等,我们这里主要分析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
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
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
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 (New-Impressionism)直接给新印象主义以启示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布朗所著<<绘画艺术的法则>>, 谢佛勒所著<<色彩的并存对比法则>>中有关色彩混合的理论,自然科学试验的成果表明, 在光的照耀下, 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 必须把不同的, 纯色彩的点和块不经调混地并列在一起. 用这种方法, 颜色的彩度的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 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觉调绘中形成的.因为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 所以也被称作"分割主义"(Divisionism), 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 所以有被称作"点彩派"(Pointillism). "新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这派的理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于1884年在布鲁塞尔的美术杂志<<现代绘画>>上首先使用的, 它恰当说明了在追求绘画中光和色的表现上, 新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发展了. 新印象主义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 在艺术中灌注古典理性精神.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就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
它的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
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
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的名称是由费里富奈翁关于《1886年的印象派》书中所言“深信印象主义已被修拉的新风格所代替了”,于是人就称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一主义为“新印象主义”。
19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流派始终是在激烈地斗争着。
官方的学院派墨守成规,思想保守,他们把持的沙龙,拒绝一些年轻有为的画家参加展览会。
1863年,有4000件作品被沙龙拒之门外不准展出,结果引起了社会普遍不满。
拿破仑第三为了稳定舆论,亲自出面过问这件事,并决定从5月15日起举办一个落选沙龙,在这个沙龙上展出被官方沙龙选掉的作品。
这一事件实际上就成为“印象派”产生的先声。
这次展览会后,在巴黎的咖啡馆里经常聚集着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常聚会在一个名叫盖尔波瓦的咖啡馆里,由于这个咖啡馆在巴提约尔街,所以人们把他们叫做“巴提约尔集团”。
这个所谓集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其成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
他们大多对学院不满,有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的不满,他们所关心的不是政治,主要还是艺术问题。
1871年,在巴黎公社时期,他们当中大部分画家离开了首都,公社失败以后,这些人又回到巴黎并重新聚集在一起。
在1874年,他们决定自己举办一个“无名画家展览会”。
这个展览会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有29名画家参加,共展出165件作品。
展览会吸引了不少观众,在参观的人当中,有不少保守派的批评家抱着嘲笑与批评的态度说:“看到最后不禁恼火,你会懊悔没有把买门票的钱送给一个穷要饭的。
”《喧噪》杂志的批评家路易·勒鲁瓦借着莫奈的一幅《印象·日出》,不无嘲弄地把这个展览称作“印象派画展”。
印象派从此得名。
印象派展览从1874年起到1886年止共举办了八次,后来,由于内部观点不统一,相互争论不休,加之经济上的困难,就不再举办了。
1886年,画商丢郎·吕厄带了300幅作品赴美国展出,结果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印象派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首先和法国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第二帝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思想苦闷,他们不满当时社会的现状,却又看不到光明的出路;他们追求自由,但又觉得前途渺茫,于是,只有在象牙之塔探求艺术的形式,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艺术思想的局限性。
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
印象主义绘画专注外光画,主题的作⽤被弱化了,⽽且把兴趣扩⼤到从前认为难以处理的题材。
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然对象瞬间的光⾊关系为⽬的,它基本上属于⼀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罗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
前期印象派的⼤师⼈物主要有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印象主义是⼀个松散的艺术社团。
这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纲领。
艺术家集合在⼀起,仅仅因为画风⽐较⼀致,便于共同举办展览。
参与展出的艺术家,有的仅在⼀段时间内迷恋于印象主义画风,后来则另有追求;有的在绘画风格上曾多次变化反复。
此外,参与画家的⽔平也不尽⼀致。
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和法国⽂学中的⾃然主义流派相对应的。
印象主义和⾃然主义都曾受到哲学上实证主义的影响。
后印象主义艺术运动是1885年⾄1905年间出现于法国的⼀种绘画风格,它包括所有印象主义派⽣出来的或者与之对⽴艺术运动,譬如: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综合主义和纳⽐派等等。
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皆是以感觉⽽⽤科学的⽅法作画,是⼀种⾮常客观的艺术,也是写实主义过分发达的结果。
受哲学及⽂学⽅⾯反客观的科学之影响,绘画不得不加⼊了主观的成份,亦即以个性为基础的强烈⾃我表现。
另受东⽅简洁明了的⼭⽔画风影响,以及更为精密和正确的照相术之纯客观⽐较观点来看,都是激起后期印象派艺术兴起的原因。
通俗地说,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瞬息即逝的光⾊效果,过分的最求感受光⾊,以偶然代替必然。
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运⽤主观的颜⾊来描绘的客观事物后印象派完全不⼀样了,能够先⾃⼰主观的感情,表现⾃⼰的主观情绪,这种⾊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原来⾊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种的物象来表达⼈类⾃⾝内⼼的⼀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马奈《吹笛少年》莫奈《日出》莫奈水上作画1、时间: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后印象主义),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2、印象主义诞生的标志:1874年3月25日,在莫奈、雷诺阿、西莱斯、毕沙罗、德加等艺术家的组织下,以“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为名义的展览在巴黎开幕,标志印象主义的诞生。
但印象派的画家不为大众所理解,遭到批评家的抨击和嘲讽,这使得印象派画家的生活格外凄苦。
3、印象主义的特征: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4、印象主义的表现方法:以户外风景画为主,摈弃传统艺术学院绘画明晰的特征,采用多变而又破碎粗糙得笔触,客观再现画家所观察到得事物印象。
强调对空气透视和光线反映的观察,注重对物体外形和色彩的描绘,主张运用正确的色彩和明暗层次来再现即时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
5、印象派的价值观念: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6、作品题材: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7、印象主义代表人物: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少年》莫奈--《日出》、《印象》、《睡莲》新印象派1、概念:新印象派用来指代以修拉和西涅克为代表的青年画家,以便将他们和印象派先辈区分开来。
2、新印象派与印象派的区别:1)对光影和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理性分析,摒弃印象派杂乱粗略的笔触,采用纯色的细微圆点,一点紧挨着一点,排列在一起,以此来完成一幅画的创造。
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与联系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为两派,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后印象派认为绘画不应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
风格方面:印象派:印象派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景物,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
他们有意放松严谨的造型,笔法多样,注重光与色本身,题材成为光色的载体和附属品。
代表画家有:马奈,德加,莫奈,毕沙罗,雷诺阿。
新印象派:在印象派发展的时候,法国又出现的新的用色方法,以修拉为代表的“点彩派”。
新印象派的画家,在创作时不仅应用光线的分析和视觉的生理特征,以达到最高纯度和新鲜的色调,造成明亮辉映的画面。
而且,在画面上更进一步表现明朗的秩序观念。
后印象派:美术史家把印象派之后出现的几位风格迥异的天才画家统称为“后印象派”,他们更集中突出的表现颜色与光影的变化。
代表画家有:梵高,高更,塞尚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
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塞尚修拉劳特累克高更特点:印象派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
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 (New-Impressionism)直接给新印象主义以启示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布朗所著<<绘画艺术的法则>>, 谢佛勒所著<<色彩的并存对比法则>>中有关色彩混合的理论,自然科学试验的成果表明, 在光的照耀下, 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 必须把不同的, 纯色彩的点和块不经调混地并列在一起. 用这种方法, 颜色的彩度的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 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觉调绘中形成的.因为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 所以也被称作"分割主义"(Divisionism), 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 所以有被称作"点彩派"(Pointillism). "新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这派的理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于1884年在布鲁塞尔的美术杂志<<现代绘画>>上首先使用的, 它恰当说明了在追求绘画中光和色的表现上, 新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发展了. 新印象主义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 在艺术中灌注古典理性精神.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就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
它的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
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
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的名称是由费里富奈翁关于《1886年的印象派》书中所言“深信印象主义已被修拉的新风格所代替了”,于是人就称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一主义为“新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的差别?
“后印象主义”也有称其为“新印象主义”或“后印象派”。
同为印象主义,怎么还有前后和新旧之分?
欧洲的艺术的现在风采方见端倪始于印象主义,艺术的革新和跳跃的幅度越来越大。
19世纪下半叶法国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的墨守成规,和官方沙龙展的审查制度,这批画家的代表有马奈、德加、莫奈、雷诺阿、西斯莱、西涅克等。
其画派得名,来自于代表画家之一的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评论家戏称其“印象派”。
印象主义吸收了写实主义的营养,又利用了19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
照相术的发明,不需要画家像古典时期或现实主义时期那样过分的写实与描摹。
此外,锡管颜料的发明,也为画家外出采风提供了便利条件。
后印象主义严格来讲,不属于一个真正的艺术派别,也说不上是一个严格意义的艺术团体。
既没有联合开过画展,又没有什么宣言,只是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有塞尚、凡·高和高更,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与印象主义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是“后印象主义者”。
后印象主义不满足于印象主义对于客观世界和表面光与色的过分描摹。
相反,后印象主义认为艺术家应该表现主观世界,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经验。
也被广泛的认为是从“客观描绘”转向“主观表现”。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
义》(主讲人:李建群 6
月9日)
央视国际 2006年06月13日 17:04 来源:
为配合《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使观众全面了解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们经典作品,世界艺术馆教育部特邀知名专家进行6场讲座活动。
人文·探索频道将对每一场讲座进行图文直播。
值北京交通大学110年校庆之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艺术馆走进校园”活动,于6月9日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主题为《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的讲座,主讲人是中央美院美术史学系李建群教授。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也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现代艺术的开端”。
它的产生打破了从古代希腊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形成的古典传统,给西方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条件,并且随着社会、科技以及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印象主义又衍生发展出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产生了以批又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杰作,为我们展现了西方艺术史上最绚丽,辉煌的一页。
>>>图文直播版
主讲人--中央美院美术史学系教授李建群
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
这次的讲座主要是为配合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展览进行的,里面有很多原作,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变的过程,很值得关注。
几乎人人都知道印象派,但是印象派的重要意义可能很少有人关心过。
印象派是出现在19世纪的70年代的艺术现象,它也被我们美术史界认为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开端,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家的注意力不再关注它所表现的主题,而更关注眼睛看到的现象,这个过程是一个艺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在这个时候视觉艺术在此之前一直是服从于宗教或者服从于政治,服从于某种说教。
到后来才慢慢地脱离出来,所以这个时候艺术越独立跟官方的矛盾就越尖锐。
所以法国的沙龙在3000名的画家的5000幅作品里面刷掉了2000幅作品,所以引起很多画家的不满。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油画1863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他用的是现代的手法,来表现当时中产阶级悠闲的生活。
而且当时的反响很激烈,其中包括当时的统治者——拿破仑三世也去了,拿着马鞭狠狠地抽了一鞭子。
1874年举办的一次展览,无名艺术家、画家协会,其实这就是第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
而在此之后,从1874年到1886年,印象派共举办了八次展览。
印象派这个名字是来自于一个批评家的文章,文章中间指责莫奈的一张画,他说这只是一个印象而已,所以“印象派”就得名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运动?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来由,它所产生的基础。
印象主义说到底是在19世纪以来,写实主义的一个发展,但是它有一点不同,它不是很真实的反映社会性的主题思想,而是热衷于直接把看见的事件描绘出来。
印象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孔德的实证主义。
他认为对自然现象包括人的生命的解释,没有科学的证实是不能被允许的。
所以我们的感觉是获得知识的惟一基础。
印象主义画家把自己描绘的对象限制在自己面对的时间和空间的内容里面。
所以现在画的都是眼睛看到的。
所以对他们来说,现在就是一个有意识的瞬间。
比如现在在对面交谈就是一个非常有意识的瞬间,而不是讲一个历史,讲一个故事。
其实印象主义就是光学的发展。
大概从17世纪开始,牛顿从三棱镜中间看到一柱白色光,实际上他由青色组成的。
到了印象主义时期,色彩就越来越成熟了。
人们开始懂得了光学的发展告诉我们物质不具有决定的自有色,他的色彩取决于照射的光源。
有一些比如说两个颜色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第三个颜色,比如黑和白在一起形成灰色,然后蓝和黄在一起形成绿色,这就是补色关系。
物质在这样的各色光线的照射下形成丰富的色彩,这就是印象派技术的基础。
印象派自觉得利用光学的理论来创作,所以他们最关心的是光照在自然的物质表面形成的实际的反映,实际上是如何把这种反映进行自然的绘画。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光线下我们可以看见干草垛的色彩变化。
所以在印象派的画当中一切都是被光包围的,而且阳光是在变化的,色调都是在变化的,而且不仅仅描绘了物象在太阳的照射下产生的丰富色彩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而且是光线和大气氛围的感觉。
所以在他们的绘画当中,不像以前画的非常清晰的一个物质的轮廓,而是画的模模糊糊,为了表现新鲜的感觉。
这是和当时摄影术有很大的关系。
自从有摄影术产生以来使得我们认识世界有很多的途径,比如说在一个暗房里面冲洗照片,如果你的手拿着相机移动的时候物象会模糊,它有一个共感。
所以像这种视觉效果给印象派很大的启发。
印象派就是画下自己最新鲜的瞬间的印象。
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城市中的普及,因为我们经过大革命近百年的发展以后,印象派大部分都是来自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阶层。
首先他们所表现的题材大部分是小资产阶级的休闲生活,比如说咖啡馆、郊游,基本上审美趣味上融合了这样层次的需要。
只需要画让人很愉快的主题,所以今天印象派仍然在拍卖市场上最热的一个项目。
现在我们看到的艺术家就是马奈,是印象派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个。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作品是草地上的午餐,这个是入选沙龙里面最有名的一个作品,把裸体的女人和穿着衣服的男人画在一起,不同的就是他的表现方法,几乎采用了平面的形式,这个女人没有立体的感觉,完全是很明亮平铺的颜色。
马奈奥林匹亚油画 1863
这张画叫做奥林匹亚,实际上这个模特就是一个妓女,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而且长的一点也不漂亮,而且最不能让观众容忍的是类似妓女的形象假扮女神而且用肆无忌惮的眼神看着观众。
马奈强调的是色彩的对比,这里面采用了一个黑奴和白色的对比,给这个画面上增加了非常强的形式感。
而且这个床角画了这个黑猫,这个也是当时极具有形式感的意味。
大胆的表达光和线,至于那个人长得怎么样,是什么人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