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线路设计逻辑设计法与作业
- 格式:pptx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29
有关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研究作者:张同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0期摘要: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是电气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电气设备的生产、设计以及操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是做好电气控制工作的关键所在。
本文就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
Abstract:;The;design;of;the;electrical;control;circuit;is;an;important;aspect;in;the;electrical;contr ol;system.;Moreover,;it;is;closely;related;with;the;electrical;equipment’s;production,;design;and;opera tion.;In;our;daily;work,;the;electrical;control;line;better;designed;is;the;key;in;the;electrical;control;w orking.;To;sum;up,;some;relevant;issues;about;the;electrical;control;circuit;would;be;discussed;in;this ;paper.关键词: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电气设备Key;Words:;electrical;control;;circuit;design;;electrical;equipment中图分类号:TM726文献标识码: A一、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控制方式通用化原则所谓的控制方式通用化,实质上就是指电气线路设计的总体方案能够满足生产设备和工艺不同,满足工艺、设备性质对象的要求。
为此,在电气控制线路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择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并经过大量实践验证的控制方案,以此来满足生产设备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线路提出的要求。
电⽓设计电⽓图纸设计规范,系统全⾯版【精】【轻松学习,⽆鸭梨】2016年7⽉,开课在即,开放预约中,提前预约,启程⾃动化培训将可以提供全额贴息贷款,轻松学习,分期还款!⽆鸭梨详情咨询后⾯⼆维码跟启程美⼥联系!![plc+系统集成+伺服运动控制+变频驱动+组态+电⽓设计]2个⽉封闭式实训!!9⽉就业!!Tel:廖⽼师186****8041袁⽼师186****9568⽤电⽓图形符号、带注释的围框或简化外形表⽰电⽓系统或设备中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连接关系的⼀种图。
⼴义地说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曲线,⽤以说明系统、成套装置或设备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或连接关系,或者⽤以提供⼯作参数的表格、⽂字等,也属于电⽓图之列。
⼀、电⽓图分类 1、系统图或框图:⽤符号或带注释的框,概略表⽰系统或分系统的基本组成、相互关系及其主要特征的⼀种简图。
2、电路图:⽤图形符号并按⼯作顺序排列,详细表⽰电路、设备或成套装置的全部组成和连接关系,⽽不考虑其实际位置的⼀种简图。
⽬的是便于详细理解作⽤原理、分析和计算电路特性。
3、功能图:表⽰理论的或理想的电路⽽不涉及实现⽅法的⼀种图,其⽤途是提供绘制电路图或其他有关图的依据。
4、逻辑图:主要⽤⼆进制逻辑(与、或、异或等)单元图形符号绘制的⼀种简图,其中只表⽰功能⽽不涉及实现⽅法的逻辑图叫纯逻辑图。
5、功能表图:表⽰控制系统的作⽤和状态的⼀种图。
6、等效电路图:表⽰理论的或理想的元件(如R、L、C)及其连接关系的⼀种功能图。
7、程序图:详细表⽰程序单元和程序⽚及其互连关系的⼀种简图。
8、设备元件表:把成套装置、设备和装置中各组成部分和相应数据列成的表格其⽤途表⽰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等。
9、端⼦功能图:表⽰功能单元全部外接端⼦,并⽤功能图、表图或⽂字表⽰其内部功能的⼀种简图。
10、接线图或接线表:表⽰成套装置、设备或装置的连接关系,⽤以进⾏接线和检查的⼀种简图或表格。
电气培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基本概念,如电流、电压、电阻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电气元件的功能、符号及使用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电路图的绘制方法和阅读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电路的设计、搭建和调试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电路故障、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电气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后评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关系;欧姆定律的应用。
2. 常见电气元件: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开关、灯泡等元件的功能、符号及使用方法。
3. 电路图的绘制与阅读:掌握电路图的基本元素,学习如何绘制和阅读电路图。
4. 简单电路的设计与搭建:利用所学元件,设计并搭建串并联电路、混联电路等。
5. 电路故障分析与调试:学习分析电路故障的方法,掌握调试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安全常识与操作规范:了解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电路基本概念及欧姆定律第二课时:常见电气元件的认识与应用第三课时:电路图的绘制与阅读第四课时:简单电路的设计与搭建第五课时:电路故障分析与调试第六课时:安全常识与操作规范的讲解与实践教材章节关联: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电路基础知识”、“常用电气元件”、“电路图的绘制与识别”、“电路设计与搭建”、“故障分析与调试”等章节紧密相关,确保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体系相吻合。
探究加强企业电气控制线路的合理设计[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能效,企业应当加强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
本文首先从企业电气控制线路合理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入手,而后从确定电力拖动方案、确定控制方案以及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这三个方面,对加强企业电气控制控制线路的合理设计进行探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企业电气控制线路的合理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电气控制线路;合理设计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0-0093-01一、企业电气控制线路合理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企业而言,想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能效,电气设备的高效、稳定、安全、可靠运行是关键,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电气控制线路进行合理设计。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控制方式通用化原则所谓的控制方式通用化实质上就是指电气线路设计的总体方案能够满足生产设备加工不同性质对象的要求。
为此,在电气控制线路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择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并经过大量实践验证的控制方案,以此来满足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线路提出的要求。
(二)电源可靠性原则在电气控制线路中所有设备的运行基础是电源,它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此,在电气控制线路设计过程中,必须对配电方案、线路总体布局以及接地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来确保电源负载在标准要求的范围以内。
同时,还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防止控制系统中各个电路之间的干扰以及过热等问题。
对于较为简单的控制线路而言,可直接选用电网电源进行供电,如果企业的生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那么必须选用直接电源,若是条件均匀应当采用双电源供电设计。
(三)安全性原则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确保企业电气设备能够安全运行,从而保障正常生产。
为此,在对电气控制线路进行设计时,应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简单、经济、安全、实用,不得存在寄生电路。
电气控制原理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1、分析设计法
分析设计法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基本控制环节(单元电路)或将比较成熟的电路按其联锁条件组合起来,并经补充和修改,将其综合成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线路。
当没有现成的典型环节时,可根据控制要求边分析边设计。
优点是设计方法简单,无固定的设计程序,它容易为初学者所掌握,在电气设计中被普遍采用;
缺点是设计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当经验不足或考虑不周全时会影响线路工作的可靠性。
2、逻辑设计法
逻辑设计法是利用逻辑代数来进行电路设计,从生产机械的拖动要求和工艺要求出发,将控制电路中的接触器、继电器线圈的通电与断电,触点的闭合与断开,主令电器的接通与断开看成逻辑变量,根据控制要求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逻辑关系式来表达,然后再化简,做出相应的电路图。
优点是能获得理想、经济的方案。
缺点是这种方法设计难度较大,整个设计过程较复杂,还要涉及一些新概念,因此,在一般常规设计中,很少单独采用。
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逻辑设计法1.概述逻辑设计法又称逻辑分析设计法,逻辑设计法利用逻辑代数这一数学工具来进行电气控制电路设计。
对于只有开关量的自动控制系统,其控制对象与控制条件之间只能用逻辑函数式来表示,所以才适用逻辑设计法。
而对于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如温度、速度、位移、压力等),逻辑分析设计法是不适用的。
由接触器、继电器组成的控制电路属于开关电路。
在电路中,电气元件只有两种状态:线圈通电或断电,触点闭合或断开。
这种“对立”的两种不同状态,可以用逻辑代数来描述这些电气元件在电路中所处的状态和连接方法。
对于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铁等元件,将通电规定为“1”状态,断电则规定为“0”状态;对于按钮、行程开关等元件,规定压下时为“1”状态,复位时为“0”状态;对于元件的触点,规定触点闭合状态为“1”状态,触点断开状态为“0”状态。
分析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时,元件状态常以线圈通电或断电来判定。
该元件线圈通电时,常开触点闭合,常闭触点断开。
因此,为了清楚地反映元件状态,元件的线圈和其常开触点的状态用同一字符来表示,如K,而其常闭触点的状态用该字符的“非”来表示,如(K 上面的一杠表示“非”,读非)。
若元件为“1”状态,则表示其线圈通电,继电器吸合,其常开触点闭合,其常闭触点断开。
通电、闭合都是“1”状态,断开则为“0”状态。
若元件为“0”状态,则相反。
根据这些规定,再利用逻辑代数的运算规律、公式和定律,就可以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了。
逻辑设计方法可以使继电接触系统设计得更为合理,设计出的线路能充分发挥元件作用,使所用的元件数量最少。
逻辑设计法不仅可以进行线路设计,也可以进行线路简化和分析。
逻辑分析法的优点是各控制元件的关系一目了然,不会遗漏。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确定实现一个开关量自动控制线路的逻辑功能所必需的、最少的中间记忆元件(中间继电器)的数目,然后有选择地设置中间记忆元件,以达到使逻辑电路最简单的目的。
采用逻辑设计法能获得理想、经济的方案,所用元件数量少,各元件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给定条件变化时,能指出电路相应变化的内在规律。
第五章 电气控制的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设计方法,它的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充分应用数学 工具和表格,全面考虑控制电路的逻辑关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控 制电路。
用逻辑设计法设计出的控制电路,精炼、可靠。
第一节 电气线路的逻辑表示一、电器元件的逻辑表示为便于用逻辑代数描述电路,对电器元件状态的逻辑表示作如下规定:(1)用K 、KM 、ST 、SB 分别表示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的常开(动合)触头;用 表示其相应的常闭(动断)触头。
(2)电路中开关元件的受激状态(如继电器线圈得电,行程开关受压)为“1”状态;开关元件的原始状态(如继电器线圈失电,行程开关未受压)为“o ”状态,触头的闭合状态为“1”状态,触头的断开状态为“0”状态。
K =1,继电器线圈处于得电状态;K =o ,继电器线圈处于失电状态;K =1,继电器常开触头闭合;K =o ,继电器常开触头断开;K =1,继电器常闭触头闭合;K =o ,继电器常闭触头断开。
从上述规定看出,开关元件本身状态的“1”(线圈得电)、“o ”取值和它的常开触头的‘1”、“o ”取值一致,而和其常闭触头的取值相反。
B S T S MK K 、、、二、逻辑代数的基本逻辑关系及串、并联电路的逻辑表示在逻辑代数中,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逻辑变量。
三、电气线路的逻辑表示有了上述规定和基本逻辑关系,就可以应用逻辑代数这一工具对电路进行描述和分析。
具体步骤是:以某一控制电器的线圈为对象,写出与此对象有关的电路中各控制元件、信号元件、执行元件、保护元件等,它们触头间相互联接关系的逻辑函数表达式(均以未受激时的状态来表示)。
有了各个电气元件(以线圈为对象)的逻辑表达式后,当发出主令控制信号时(如按一下按钮或某开关动作),可分析判断哪些逻辑表达式输出为“1”(表示那个电器线圈得电),哪些表达式由“1’’变为“o”。
从而可进一步分析哪些电动机或电磁阀等运行状态改变,使机床各运动部件的运行发生何种变化等。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有两种方法:一是经验法,二是逻辑法。
这里重点介绍经验法。
经验法根据生产机械工艺要求和工作过程,利用各种典型环节,加以适当补充和修改,综合成所需电路。
它的特点是无固定的设计程序和设计模式,灵活性很大,主要靠经验进行。
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大量的控制线路基本环节,同时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
在设计过程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试验,才能使线路符合设计要求。
即使这样,设计出来的线路也可能不是最简的,使用的电器及触点也不一定最少,所得出的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佳的。
一般不太复杂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进行设计,这种方法易于掌握,便于推广,但设计速度慢,设计方案需要反复修改,必要时要对整个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模拟实验。
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包含主电路、控制电路和辅助电路设计。
①主电路设计。
主要考虑电动机的启动、点动、正反转、调速和制动。
②控制电路设计。
包括基本控制线路和控制线路特殊部分的设计,以及选择控制参量和确定控制原则。
主要考虑如何满足电动机的各种运转功能和生产工艺要求。
③联结各单元环节。
构成满足整机生产工艺要求,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半自动及调整的控制线路。
④联锁保护环节设计。
主要考虑如何完善整个控制线路的设计,包含各种联锁环节以及短路、过载、过流、失压等保护环节。
⑤辅助电路设计。
包括照明、声及光指示、报警等电路的设计。
⑥线路的综合审查。
反复审查所设计的控制线路是否满足设计原则和生产工艺要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模拟实验,逐步完善整个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直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电⽓控制的逻辑设计第五章电⽓控制的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种新兴设计⽅法,它的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充分应⽤数学⼯具和表格,全⾯考虑控制电路的逻辑关系,按照⼀定的⽅法和步骤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控制电路。
⽤逻辑设计法设计出的控制电路,精炼、可靠。
第⼀节电⽓线路的逻辑表⽰⼀、电器元件的逻辑表⽰为便于⽤逻辑代数描述电路,对电器元件状态的逻辑表⽰作如下规定:(1)⽤K 、KM 、ST 、SB 分别表⽰继电器、接触器、⾏程开关、按钮的常开(动合)触头;⽤表⽰其相应的常闭(动断)触头。
(2)电路中开关元件的受激状态(如继电器线圈得电,⾏程开关受压)为“1”状态;开关元件的原始状态(如继电器线圈失电,⾏程开关未受压)为“o ”状态,触头的闭合状态为“1”状态,触头的断开状态为“0”状态。
K =1,继电器线圈处于得电状态;K =o ,继电器线圈处于失电状态;K =1,继电器常开触头闭合;K =o ,继电器常开触头断开;K =1,继电器常闭触头闭合;K =o ,继电器常闭触头断开。
从上述规定看出,开关元件本⾝状态的“1”(线圈得电)、“o ”取值和它的常开触头的‘1”、“o ”取值⼀致,⽽和其常闭触头的取值相反。
⼆、逻辑代数的基本逻辑关系及串、并联电路的逻辑表⽰在逻辑代数中,常⽤⼤写字母A 、B 、C 、…表⽰逻辑变量。
三、电⽓线路的逻辑表⽰有了上述规定和基本逻辑关系,就可以应⽤逻辑代数这⼀⼯具对电路进⾏描述和分析。
具体步骤是:以某⼀控制电器的线圈为对象,写出与此对象有关的电路中各控制元件、信号元件、执⾏元件、保护元件等,它们触头间相互联接关系的逻辑函数表达式(均以未受激时的状态来表⽰)。
有了各个电⽓元件(以线圈为对象)的逻辑表达式后,当发出主令控制信号时(如按⼀下按钮或某开关动作),可分析判断哪些逻辑表达式输出为“1”(表⽰那个电器线圈得电),哪些表达式由“1’’变为“o ”。
从⽽可进⼀步分析哪些电动机或电磁阀等运⾏状态改变,使机床各运动部件的运⾏发⽣何种变化等。
电气控制与P1C课程教学大纲(E1ectricContro1andP1C)总学时数:40其中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2.5适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器控制和P1C》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及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它的内容与工厂控制设备密切相联,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实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电气控制系统以及可编程序控制器(P1C)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今后面临电器控制实际问题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具备独立设计一般电气控制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电器控制设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常用低电器元件的结构、常用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P1C的编程和控制技术,对典型的机床控制电路和典型的P1C控制系统做出较深的理解和分析。
本课程总学时4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37学时,习题课与其它环节为3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包含在专业课实验模块中。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常用低压电器(4学时)(一)一般常用低压电器1、常用低压电器的工作原理,图形和文字符号;2、常用低压电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用途。
3、常用低压电器的一般技术指标和选择方法。
(二)动力线路常用电器和智能电器1、动力线路常用电器的种类、工作原理,图形和文字符号;2、动力线路常用电器的结构、用途和选择方法3、智能电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及特点4、智能电器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器件和实际应用重点:常用电器的机理、技术参数及选择条件。
难点:电磁式电器吸力与反力特性,断相保护热继电器、时间继电器和低压断路器。
第二章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控制环节(5学时)(一)电气控制线路基本知识、绘图方法和控制原则1、绘制电气控制线路应遵循的规则2、阅读和分析电气控制线路图的方法3、电气控制电路的时间原则控制、电流原则控制、转速原则控制和位置原则控制(二)常见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1、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全压和各种降压启动2、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可逆运行5、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H)电气控制电路的保护1、电流型保护2、电压型保护3、位置、压力、温度、流量等方面的保护第三章电气控制系统分析(3学时)(一)CA6140车床的电气控制线路分析1、CA6140车床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工作情况2、CA6140车床的电力拖动特点和控制要求3、CA6140车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分析4、常见故隙分析及解决方法(二)X62型万能铳床的电气控制线路分析1、铳床的主要结构和运动形式2、铳床的电力拖动特点和控制要求3、铳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分析4、铳床常见故隙分析及解决方法第四章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2学时)(一)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和原则1、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2、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一般原则(二)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原则和电机的选择1、拖动方式选择,调试方案选择2、电动机选择,启动、制动和反向要求(三)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方法1、经验设计法2、逻辑设计法(四)电气控制系统的工艺设计1、电气设备总体配置设计2、元件布置图设计,电器部件接线图绘制第五章可编程控制器概述(3学时)(一)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史和应用(二)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三)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及软件(四)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第六章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基本指令的应用(8学时)(一)可编程控制器的型号、模块及技术指标1、可编程控制器基本单元、扩展单元特殊模块的种类、型号2、可编程控制器的各种技术指标(二)可编程控制器软组件及功能1、软组件的分类编号和基本特征2、各种继电器的地址编号、特点及作用3、定时器、计数器的种类、特点、时间值的设定方法及控制机理4、数据寄存器的种类、特点及基本用途5、字元件基本形式、双字元件结构形式和位组合元件的构成(三)基本指令的编程方法及应用1、各种基本逻辑指令的功能、名称、符号、操作元件范围2、基本逻辑指令的编程应用3、梯形图和语句表的编程规则和注意事项(四)常用基本环节的编程1、电动机基本控制环节的编程2、定时器延时扩展的编程3、震荡和分频电路的编程(五)基本指令的编程实例重点:各类软元件的特点、构成形式、功能,基本指令的编程方法。
第五章 电气控制的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设计方法,它的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充分应用数学 工具和表格,全面考虑控制电路的逻辑关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控 制电路。
用逻辑设计法设计出的控制电路,精炼、可靠。
第一节 电气线路的逻辑表示一、电器元件的逻辑表示为便于用逻辑代数描述电路,对电器元件状态的逻辑表示作如下规定:(1)用K 、KM 、ST 、SB 分别表示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的常开(动合)触头;用 表示其相应的常闭(动断)触头。
(2)电路中开关元件的受激状态(如继电器线圈得电,行程开关受压)为“1”状态;开关元件的原始状态(如继电器线圈失电,行程开关未受压)为“o ”状态,触头的闭合状态为“1”状态,触头的断开状态为“0”状态。
K =1,继电器线圈处于得电状态;K =o ,继电器线圈处于失电状态;K =1,继电器常开触头闭合;K =o ,继电器常开触头断开;K =1,继电器常闭触头闭合;K =o ,继电器常闭触头断开。
从上述规定看出,开关元件本身状态的“1”(线圈得电)、“o ”取值和它的常开触头的‘1”、“o ”取值一致,而和其常闭触头的取值相反。
二、逻辑代数的基本逻辑关系及串、并联电路的逻辑表示在逻辑代数中,常用大写字母A 、B 、C 、…表示逻辑变量。
三、电气线路的逻辑表示 有了上述规定和基本逻辑关系,就可以应用逻辑代数这一工具对电路进行描述和分析。
具体步骤是:以某一控制电器的线圈为对象,写出与此对象有关的电路中各控制元件、信号元件、执行元件、保护元件等,它们触头间相互联接关系的逻辑函数表达式(均以未受激时的状态来表示)。
有了各个电气元件(以线圈为对象)的逻辑表达式后,当发出主令控制信号时(如按一下按钮或某开关动作),可分析判断哪些逻辑表达式输出为“1”(表示那个电器线圈得电),哪些表达式由“1’’变为“o ”。
从而可进一步分析哪些电动机或电磁阀等运行状态改变,使机床各运动部件的运行发生何种变化等。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方法目录:一、电气原理图设计的基本步骤 (1)二、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及设计实例 (1)三、原理图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6)原理线路设计是原理设计的核心内容。
在总体方案确定之后,具体设计是从电气原理图开始的,各项设计指标是通过控制原理图来实现的,同时它又是工艺设计和编制各种技术资料的依据。
一、电气原理图设计的基本步骤1、根据选定的拖动方案及控制方式设计系统的原理框图,拟订出各部分的主要技术要求和主要技术参数。
2、根据各部分的要求,设计出原理框图中各个部分的具体电路。
对于每一部分的设计总是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辅助电路→联锁与保护→总体检查→反复修改与完善的步骤进行。
3、绘制总原理图。
按系统框图结构将各部分联成一个整体。
4、正确选用原理线路中每一个电器元件,并制订元器件目录清单。
对于比较简单的控制线路,例如普通机床的电气配套设计,可以省略前两步,直接进行原理图设计和选用电器元件。
但对于比较复杂的自动控制线路,例如专用的数控生产机械或者采用微机或电子控制的专用检测与控制系统,要求有程序预选、刀具调整与补偿和一定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自动显示、各种保护、故障诊断、报警、打印记录等,就必须按上述过程一步一步进行设计。
只有各个独立部分都达到技术要求,才能保证总体技术要求的实现,保证总装调试的顺利进行。
二、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及设计实例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主要有分析设计法和逻辑设计法两种,分别介绍如下。
1、分析设计法所谓分析设计法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去选择适当的基本控制环节(单元电路)或经过考验的成熟电路,按各部分的联锁条件组合起来并加以补充和修改,综合成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线路。
当找不到现成的典型环节时,可根据控制要求边分析边设计,将主令信号经过适当的组合与变换,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执行元件所需要的工作信号。
设计过程中,要随时增减元器件和改变触点的组合方式,以满足拖动系统的工作条件和控制要求,经过反复修改得到理想的控制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