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况建研院参考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8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施工管理措施1.1安全防护措施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明确总承包和各分部、分包单位的管理权限和安全职责,保障生产者在施工作业中的安全和健康。
1.1.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1、依据《安全生产法》健全安全机构,强化安全管理的原则,总承包设安全部,各分部、分包单位设安保部,施工队设专职安全员,专职安全员配备总数不少于施工人员的2%。
2、总承包和各分部、分包单位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有关业务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
安全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规定、制度、条例、标准和要求。
2)研究解决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指导和推动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
3)评选和奖励安全先进单位和个人。
对违章行为和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
3、使用外埠施工队伍时,按外埠施工队伍人数,每50人设1名专职安全员,少于50人的设1名兼职安全员,每个班组设一名群众安全监督员。
专职安全员佩戴红底黄字袖标,群众安全监督员佩戴黄底红字袖标。
1.1.2照馆方和集团CIS形象要求,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1)安全帽的使用,馆方、国金管理公司、双圆监理公司使用白色安全帽。
总承包、各分部、分包单位管理人员使用红色安全帽。
一分部施工人员使用蓝色安全帽。
四分部施工人员使用桔红色安全帽。
五分部施工人员使用黄色安全帽。
机电分部使用灰色安全帽。
2)安全网的使用,按城建安全发[2007]85号文规定,由总承包组织招标(确定供货厂家),各分部、分包单位按指定厂家厂家进货并结算。
1.1.3基坑周边的防护1、凡开挖槽、坑、沟深度超过1.5米,必须按规定放坡或加可靠支撑,并设置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
开挖深度超过2m的,必须在边沿处设置不低于1.2m高的护身栏,刷红白间隔油漆,并用密目网封挡。
设施工人员上、下梯道,梯道周边用密目网封闭。
槽、坑、沟施工期间白天设警示牌,夜间设红色警示灯。
2、槽、坑、沟边1m范围内(护坡桩1.5m范围内)不准堆土、堆料、停放机具,走重型车辆。
工程概况: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也是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以展示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研究、考古、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19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5131 m2,包括保留的老馆建筑面积35452m2。
老馆原来没有地下室,因此地下面积全部由新扩建的部分解决,共76769 m2。
新馆地上地下总面积共156448 m2。
新馆地上5层,地下2层。
建筑高度42.50m。
老馆建筑高度26.5m,其中北侧老馆地上3层,南侧老馆地上经过内部加层后为5层。
建筑平面按博物馆职能分为九大功能区:文物保管区、陈列展览区、社会教育区、公共服务和活动区、业务与学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武警用房、设备用房、地下停车库。
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建筑空间形式丰富,内部功能复杂多样。
消防系统概述:国家博物馆工程的消防设计有着特殊性,文物是博物馆的根本,消防设计既要有可靠的防火和灭火措施,在保护人员安全的同时更要保证文物在火灾和灭火时的安全,这为博物馆的消防设计带来巨大挑战。
由于单体体量庞大、空间复杂、功能繁多、工艺及安防等方面要求高,出现了很多现有防火设计规范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在许多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中常常会遇到的。
如果按照现行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筑内的防火分区划分、疏散宽度等将难以实现,也难以保证各功能区的有效使用和空间效果的完整。
因此,针对防火设计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没有完全局限于国内的规范,而是引进国际先进的消防性能化手段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专家论证,以确保设计采用的消防措施的合理有效。
国家博物馆的消防设计除了常规的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还设置了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水喷雾系统、雨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器配置、厨房专用灭火装置等消防措施。
消防水量消防用水由两路市政给水管提供,各系统消防用水标准和用水量如下:注:自动喷洒系统以8~12m高大净空场所水力计算结果90 L/s取值。
第一章编制依据1.1 工程建设文件1.4 企业相关管理文件第二章工程概况2.1 工程总体简介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北临长安街,东靠公安部,利用原有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原址,并向东新增建设用地,改扩建成为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2.2.1 工程地质概况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工程岩土勘察报告》(2005房建详勘025),拟建场区地貌属于北京平原区,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中部,东侧地势较低,西侧较高,地面标高为43.88m~47.59m。
勘察最大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和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四大类。
在本工程拟建场地范围内,不存在影响建筑物整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基础底标高为-14.05m,天然地基方案地基承载持力层为中粗砂④层和细砂④1,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综合考虑为260kpa。
2.2.2 水文地质概况根据工程勘查报告,本工程实测到三层地下水位,地下水类型分别为上层滞水(一)水位埋深4.13m~7.50m,标高39.02m~40.50m,分布不连续,仅在局部分布;层间潜水(二)水位埋深15.90m~20.06m和16.40m~17.80m,标高25.98m~28.15m和26.00m~28.63m,连续分布,总体趋势南高北低;层间潜水(三) 水位埋深23.00m~24.13m和29.70m,标高16.13m,分布连续,水力性质经历了由承压向无压的转变。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层间潜水(二)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层间潜水(三)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2.3 建筑工程概况2.3.1装修装饰门窗工程:木质防火门、木门、夹板装饰门、钢质门、钢框玻璃门、铝合金框玻璃门、钢质防火门、钢质三防门、钢质卷帘门、全玻门、铝合金框玻璃窗、铝合金百叶窗、钢筋砼防护密闭门、钢筋砼密闭门、防射线辐射门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摘要:文物保管区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阐述,全面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宗旨及具体实现。
通过全面剖析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对文物库房的空间布局、文物藏品运输的交通流线、文物库房中设备设施及多功能相结合等各个方面在设计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物藏品文物库房空间布局交通流线设备设施多项功能结合文物保管区(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库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将影响到博物馆文物的收藏、维护、展出等多个方面。
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其收藏文物将涵盖我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全部的领域,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特性必将是容量大、功能强、科技含量高,对于设计人员不但要求有较强的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宽泛的知识、较强的整体控制以及统一协调等多方面能力。
本文将根据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设计经验,并以其为例,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阐述。
1. 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1. 博物馆、文物定义及与文物库房相互关系“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 ----《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于博物馆的定义。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文化、艺术、科学、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开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博物馆的地位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展开。
暖121班松柏2104081211131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论分析一、国博新馆——建筑体基本情况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相当于近10个足球场的大小。
建筑高度42.5米,地下2层,地上5层。
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新馆已于2011年3月1日竣工。
经过2004年10家优秀的著名设计公司的竞标,最后由,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gmp)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赢得了项目的设计委托。
设计师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拆除现存博物馆中央大厅部分,以黄铜板作为外饰面的“漂浮屋顶”覆盖于原中央大厅被拆除后产生的巨大空间——当时称之为“博物馆广场”的上方,将旧建筑和扩建部分连为一体。
博物馆的主演展览空间位于巨大的屋面之下、博物馆广场之上,享有眺望北京城内各名胜景观的美好视野。
设计小组对老馆和紫禁城进行了多次仔细的参观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创作的灵感。
通过与馆方以及中方专家的合作对话,反复论证,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设计目标—扩建部分应与保留建筑协调一致,与此同时新旧建筑形象一目了然,从而展现建筑本身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演变。
原有建筑南翼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北翼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两座博物馆建筑在功能布局上被一分为二,泾渭分明。
改扩建工程的目的为通过一个置于中央的空间元素将两个功能区合二为一,促成一个宏伟庄严的综合体—中国国家博物馆。
设计对老馆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出了国家博物馆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新馆的建筑设计没有采用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简单复制,而是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出发,力图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建筑。
在文化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走过百年的光辉历程。
百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发展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旗舰。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某国家博物馆是天安门广场周边的重要建筑,是某后奥运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是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窗口,是集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博物馆。
为了更好的建设本工程,我公司组织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仔细审阅设计图纸和深入的剖析现场的环境和作业条件,深入领会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工程的特点、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编制相应对策。
1.1工程管理的主要目标本工程是利用原有某历史博物馆和某革命博物馆的原址,拆除原有的部分建筑并向东新增建设用地建设新馆,和经加固改造后保留的部分老馆,组成新的某国家博物馆。
1.2.1工程特点①工程建设政治意义重大,本工程为国家级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窗口,国人关注,世人瞩目,影响深远。
②工程建设标准高,博物馆的藏品文物是某历史的积淀,是不可复制的珍贵财富,保护和保存文物的责任决定了本工程的建设标准。
③工程规模大,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91900m2,南北长319.6m,东西宽194.8m,既有新建馆亦有加固改造的老馆。
④工程位置特殊,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东侧,北临长安街,东靠公安部,南接东交民巷,是某市的核心城区地带。
1.2.2工程难点①场地狭小,除建筑地下占地外,施工场地所剩无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极其困难,特别是现场东南角,无法形成环行道路,现场施工组织要求高。
②交通限制多,由于工程的特殊地理位置,周围的道路均为交通拥挤、频繁管制、单行、限时路段,施工材料的进场是工程的难点之一。
③高大空间结构施工难度大,入口大厅高度达31.1m,面积约为5000m2;中央大厅,高度达16.5m;展厅高度为7.5~12m;这些高大空间部位的结构模架施工也是本工程施工难点④高大空间部位装饰以及潮湿环境下装修工程质量控制难,展厅、入口大厅、中央大厅等高大空间,尤其是入口大厅净空高达27m,其吊顶、墙面装饰面层的平整度、垂直度是装修质量控制难点;新馆展厅、老馆办公区等部位吊顶为石膏板、硅钙板类封闭式吊顶,对于封闭式吊顶,当超大空间、吊顶板上方空间过高的情况下,在开关门时容易造成室内外空气压力不同,使吊顶受到向上的压力,引起吊顶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