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3.72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介绍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它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央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
它的建筑风格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占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0.7万平方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品种丰富,包括文物、艺术品、古籍、珍贵动植物标本等。
其中,文物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品类,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金银器、石器、书画、印章等。
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类。
常设展览包括中国古代文明、中国民族艺术、中国历代书画、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工艺等展览。
临时展览则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时间不断更新,展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精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展览设计都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宫殿式的风格,内部则融入了现代展览设计的元素,使得整个博物馆既具有传统的文化气息,又不失现代感。
除了展览之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开展了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
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
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国家博物馆的新馆设计理念
国家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展示国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文化的多元化,国家博物馆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展示和设计理念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近期,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新馆设计理念,旨在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新馆设计理念的核心是融合传统与现代,将古老的文物和当代艺术相结合,以
此展示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新馆中,观众可以看到古代文物与当代艺术作品相互呼应,从而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可以激发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除了融合传统与现代,新馆设计理念还注重于展示多元文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
的加速,国家博物馆也需要展示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此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新馆中将会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和艺术作品,让观众可以在一个地方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新馆设计理念还强调互动体验。
传统的博物馆往往以陈列展品为主,而
新馆将会引入更多的互动元素,让观众可以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展示,观众可以参与到展览中,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和历史。
总的来说,国家博物馆的新馆设计理念将会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文
化体验,让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多元文化的展示,以及互动体验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也可以为国家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新馆的设计理念能够成功实施,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文化体验。
工程概况: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也是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以展示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研究、考古、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19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5131 m2,包括保留的老馆建筑面积35452m2。
老馆原来没有地下室,因此地下面积全部由新扩建的部分解决,共76769 m2。
新馆地上地下总面积共156448 m2。
新馆地上5层,地下2层。
建筑高度42.50m。
老馆建筑高度26.5m,其中北侧老馆地上3层,南侧老馆地上经过内部加层后为5层。
建筑平面按博物馆职能分为九大功能区:文物保管区、陈列展览区、社会教育区、公共服务和活动区、业务与学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武警用房、设备用房、地下停车库。
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建筑空间形式丰富,内部功能复杂多样。
消防系统概述:国家博物馆工程的消防设计有着特殊性,文物是博物馆的根本,消防设计既要有可靠的防火和灭火措施,在保护人员安全的同时更要保证文物在火灾和灭火时的安全,这为博物馆的消防设计带来巨大挑战。
由于单体体量庞大、空间复杂、功能繁多、工艺及安防等方面要求高,出现了很多现有防火设计规范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在许多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中常常会遇到的。
如果按照现行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筑内的防火分区划分、疏散宽度等将难以实现,也难以保证各功能区的有效使用和空间效果的完整。
因此,针对防火设计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没有完全局限于国内的规范,而是引进国际先进的消防性能化手段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专家论证,以确保设计采用的消防措施的合理有效。
国家博物馆的消防设计除了常规的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还设置了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水喷雾系统、雨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器配置、厨房专用灭火装置等消防措施。
消防水量消防用水由两路市政给水管提供,各系统消防用水标准和用水量如下:注:自动喷洒系统以8~12m高大净空场所水力计算结果90 L/s取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摘要:文物保管区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阐述,全面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宗旨及具体实现。
通过全面剖析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对文物库房的空间布局、文物藏品运输的交通流线、文物库房中设备设施及多功能相结合等各个方面在设计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物藏品文物库房空间布局交通流线设备设施多项功能结合文物保管区(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库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将影响到博物馆文物的收藏、维护、展出等多个方面。
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其收藏文物将涵盖我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全部的领域,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特性必将是容量大、功能强、科技含量高,对于设计人员不但要求有较强的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宽泛的知识、较强的整体控制以及统一协调等多方面能力。
本文将根据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设计经验,并以其为例,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阐述。
1. 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1. 博物馆、文物定义及与文物库房相互关系“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 ----《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于博物馆的定义。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文化、艺术、科学、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开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博物馆的地位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展开。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流线设计概述摘要:建筑流线是建筑中人员交通路线及物品运输路游,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
文物运输流线是博物馆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贯穿联系博物馆建筑的各个主要功能区域,对博物馆建筑内部的空间划分,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等多方面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国家博物馆文物流线设计中纵深架构和横向联系深入剖析,探讨文物流线整体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及总结文物流线设计的方法及经验。
关键词:文物流线功能节点流线要素形式功能统一1. 文物流线简介建筑流线是建筑中人员交通路线及物品运输路游,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
通过建筑流线合理的构建,形成建筑物的脉络,将各个功能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划分、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
文物运输流线是博物馆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保存、研究、展出等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都依赖于文物。
因此在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中需要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畅通的文物运输流线,提供通向各相关空间的完善的链接,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方便、简捷。
同时避免文物流线与其他流线互相交叉干扰。
国家博物馆文物运输流线分为两支,一支是文物入库流线,文物入库包括文物接受、鉴选、登记、编目、入库前的摄影、消毒、入库等各项文物管理流程。
文物入库流线是完成上述程序所经历的路游。
在这条流线上,要求路线便捷,简短,平直,安全,同时有效地链接各个功能空间。
另一类是文物出库流线,文物出库方向主要包括出展、研究鉴赏。
文物流线在水平线路上不能设有台阶,坡道的坡度不大于1/12,同时与观众流线不交叉或者隔离,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
文物流线示意图如下:入库流线:卸货区→库前区→库房出库流线:库房→展厅或研究部门(文保科保等)2. 流线上各功能节点介绍及联系博物馆的各个功能区,从管理,保护,收藏,研究,展出,教育等,均围绕文物展开进行。
根据文物流线上的各个主要节点-功能区的设置要求,通过文物交通流线合理设计,有效组织各个功能空间,使各功能区都位于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空间中,并与其他相关空间紧密有机联系。
暖121班松柏2104081211131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论分析一、国博新馆——建筑体基本情况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相当于近10个足球场的大小。
建筑高度42.5米,地下2层,地上5层。
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新馆已于2011年3月1日竣工。
经过2004年10家优秀的著名设计公司的竞标,最后由,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gmp)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赢得了项目的设计委托。
设计师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拆除现存博物馆中央大厅部分,以黄铜板作为外饰面的“漂浮屋顶”覆盖于原中央大厅被拆除后产生的巨大空间——当时称之为“博物馆广场”的上方,将旧建筑和扩建部分连为一体。
博物馆的主演展览空间位于巨大的屋面之下、博物馆广场之上,享有眺望北京城内各名胜景观的美好视野。
设计小组对老馆和紫禁城进行了多次仔细的参观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创作的灵感。
通过与馆方以及中方专家的合作对话,反复论证,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设计目标—扩建部分应与保留建筑协调一致,与此同时新旧建筑形象一目了然,从而展现建筑本身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演变。
原有建筑南翼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北翼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两座博物馆建筑在功能布局上被一分为二,泾渭分明。
改扩建工程的目的为通过一个置于中央的空间元素将两个功能区合二为一,促成一个宏伟庄严的综合体—中国国家博物馆。
设计对老馆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出了国家博物馆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新馆的建筑设计没有采用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简单复制,而是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出发,力图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建筑。
在文化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走过百年的光辉历程。
百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发展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旗舰。
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传统,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
整个建筑的外观呈现出一种庄重、雄伟和现代感十足的氛围。
他的设计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整个博物馆的设计非常注重细节和比例的把握,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筑造型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灰色石材,使整座建筑呈现出一种现代感和透明感。
博物馆主体建筑呈现出一个大型长方形的形状,拥有宽敞的内部空间。
外墙上是大量的阳光透明的玻璃幕墙和几何图案形成的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内部布局合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博物馆的主展厅是中国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以时间轴为纲,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主题,通过实物、文物和多媒体等方式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临时展览厅、教育活动区、图书馆、礼品店和餐厅等。
博物馆内部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如屋檐翘角、花砖装饰和雕刻。
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如玻璃立面、LED灯光和数字展示。
这些设计元素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使博物馆的展览更加生动有趣。
该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宽敞明亮,给人一种开放和舒适的感觉。
在展厅内,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交互展示和虚拟实景等方式参与到展览中来,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博物馆还提供导览和讲解服务,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展览内容。
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筑风格。
它的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宽敞明亮。
通过多媒体和互动设备等手段,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无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和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典范。
国家博物馆展览设计路线随着国家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壮大,展览设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毕竟,展览设计是博物馆展示文物和传达文化的重要方式。
展览设计不仅能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更能够通过布局、陈列和互动等手段,将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呈现给观众。
因此,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展览设计路线不仅需要有创意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功底。
本文将围绕国家博物馆展览设计的重要性、设计路线的构建和一些展览设计技巧来展开讨论。
一、国家博物馆展览设计的重要性1. 提升观众体验展览设计是观众与文物建立联系的重要环节。
一个精心设计的展览不仅能够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文物的历史和意义,更能够通过布局和陈列安排来引导观众对文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进而增强他们的参观体验。
2. 传达文化内涵通过展览设计,博物馆能够更好地传达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良好的布局与陈列能够使文物更有说服力地向观众传达其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增加参观人数与知名度一个出色的展览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和知名度。
好的展览设计往往会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引起关注,进而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
二、国家博物馆展览设计路线的构建1. 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在构建展览设计路线时,首先需要对所展示的文物进行深入的了解。
只有了解文物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展现给观众。
这需要对文物本身的历史、生产工艺、用途及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梳理,以便为展览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2. 确定展览的主题与定位在确定展览设计路线时,需要明确展览的主题与定位。
这不仅有利于展览的整体布局与陈列安排,更有利于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外,确定展览的主题与定位也有利于构建展览设计的整体框架。
3. 制定展览的故事线与亮点一个成功的展览设计必须具备好的故事线与亮点。
通过制定展览的故事线与亮点,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兴趣,引导他们对文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gmp建筑事务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来源:互联网上传人:NorthernStar 发表时间:2011年3月30日改建和扩建工程由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担纲设计在奠基4年后的2011年4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面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改建和扩建工程由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事务所担纲设计。
位于北京心脏位置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总面积1919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并将成为一扇展示古老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与辉煌文化的窗口。
届时柏林国际博物馆馆长米歇尔•艾森豪尔、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馆长马丁•罗特、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馆长克劳斯•施恩克、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以及多位中方代表将应邀出席开幕庆典。
原有建筑建于1959年,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是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被誉为新中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建筑屋顶的叠加退阶设计借鉴了紫禁城殿宇重檐庑顶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天安门广场建筑屋面样式,但其局部细节与建筑材料均富有时代特色。
此外,保留建筑极具代表性的柱廊和开窗也经由现代的建筑语汇得到了重新演绎。
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于4月1日开幕,届时一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德国临时展览“启蒙的艺术”也将同期开幕。
2700平方米的陈列空间内将展出来自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博物馆珍藏的450件启蒙时代的艺术珍品。
展览呈现了启蒙主义思想对18世纪乃至近现代造型艺术和艺术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北京设计竞赛:2004年一等奖设计:曼哈德•冯—格康和斯特凡•胥茨,以及施蒂芬•瑞沃勒和多莉丝•舍弗勒方案调整阶段设计:曼哈德•冯—格康和斯特凡•胥茨,以及施蒂芬•瑞沃勒项目负责人:马提亚斯•魏格曼,以及帕特里克•弗莱德方案设计人员:Gregor Hoheisel,Katrin Kanus,Ralf Sieber,杜鹏,董春嵩施工设计人员:鲍威, Johanna Enzinger,Anna Bulanda-J.,孔晶,Andreas Goetze,郭福慧,Mulyanto,陈悦,郑昕,高华, 邢九洲,Helga Reimund,Tobias Keyl,Christi-an Dorndorf,Annette Loeber,Verena Fischbach,姜琳琳,刘焱,Mehrafarin Ruz-behi,Yoko Uraji,韩露,夏琳,田江海,Uli Bachmann,Ajda Guelbahar,Iris Belle,Sabine Stage 中国合作设计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业主: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192000平方米设计开始:2004年设计调整:2005年奠基:2007年3月17日建设周期:2007年—2010年德国建筑事务所gmp architekten最近完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gmp的方案在这次国际竞赛中获胜。
国家博物馆的新馆设计理念
国家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展示国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国家博物馆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展示方式和场馆设计。
最近,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全新的展馆设计理念,旨在更好地展示和传承国家的文化遗产。
新馆设计理念的核心是“融合传统与现代”,这一理念体现在建筑设计、展览
布置和互动体验上。
首先,在建筑设计上,新馆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但在外观上仍然保留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建筑既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又能够展现出国家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展览布置上,新馆设计理念注重将传统文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使观众在参观展览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新馆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观众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新馆还注重与公众的互动和参与,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教育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国家的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国家博物馆的新馆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次建筑和展览的更新,更是对国家文化
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相信随着这一理念的不断推广和实施,国家博物馆将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成为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