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3.72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介绍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它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央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
它的建筑风格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占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0.7万平方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品种丰富,包括文物、艺术品、古籍、珍贵动植物标本等。
其中,文物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品类,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金银器、石器、书画、印章等。
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类。
常设展览包括中国古代文明、中国民族艺术、中国历代书画、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工艺等展览。
临时展览则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时间不断更新,展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精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展览设计都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宫殿式的风格,内部则融入了现代展览设计的元素,使得整个博物馆既具有传统的文化气息,又不失现代感。
除了展览之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开展了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
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
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国家博物馆的新馆设计理念
国家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展示国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文化的多元化,国家博物馆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展示和设计理念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近期,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新馆设计理念,旨在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新馆设计理念的核心是融合传统与现代,将古老的文物和当代艺术相结合,以
此展示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新馆中,观众可以看到古代文物与当代艺术作品相互呼应,从而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可以激发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除了融合传统与现代,新馆设计理念还注重于展示多元文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
的加速,国家博物馆也需要展示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此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新馆中将会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和艺术作品,让观众可以在一个地方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新馆设计理念还强调互动体验。
传统的博物馆往往以陈列展品为主,而
新馆将会引入更多的互动元素,让观众可以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展示,观众可以参与到展览中,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和历史。
总的来说,国家博物馆的新馆设计理念将会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文
化体验,让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多元文化的展示,以及互动体验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也可以为国家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新馆的设计理念能够成功实施,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文化体验。
工程概况: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也是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以展示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研究、考古、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19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5131 m2,包括保留的老馆建筑面积35452m2。
老馆原来没有地下室,因此地下面积全部由新扩建的部分解决,共76769 m2。
新馆地上地下总面积共156448 m2。
新馆地上5层,地下2层。
建筑高度42.50m。
老馆建筑高度26.5m,其中北侧老馆地上3层,南侧老馆地上经过内部加层后为5层。
建筑平面按博物馆职能分为九大功能区:文物保管区、陈列展览区、社会教育区、公共服务和活动区、业务与学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武警用房、设备用房、地下停车库。
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建筑空间形式丰富,内部功能复杂多样。
消防系统概述:国家博物馆工程的消防设计有着特殊性,文物是博物馆的根本,消防设计既要有可靠的防火和灭火措施,在保护人员安全的同时更要保证文物在火灾和灭火时的安全,这为博物馆的消防设计带来巨大挑战。
由于单体体量庞大、空间复杂、功能繁多、工艺及安防等方面要求高,出现了很多现有防火设计规范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在许多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中常常会遇到的。
如果按照现行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筑内的防火分区划分、疏散宽度等将难以实现,也难以保证各功能区的有效使用和空间效果的完整。
因此,针对防火设计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没有完全局限于国内的规范,而是引进国际先进的消防性能化手段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专家论证,以确保设计采用的消防措施的合理有效。
国家博物馆的消防设计除了常规的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还设置了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水喷雾系统、雨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器配置、厨房专用灭火装置等消防措施。
消防水量消防用水由两路市政给水管提供,各系统消防用水标准和用水量如下:注:自动喷洒系统以8~12m高大净空场所水力计算结果90 L/s取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摘要:文物保管区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阐述,全面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宗旨及具体实现。
通过全面剖析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对文物库房的空间布局、文物藏品运输的交通流线、文物库房中设备设施及多功能相结合等各个方面在设计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物藏品文物库房空间布局交通流线设备设施多项功能结合文物保管区(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库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将影响到博物馆文物的收藏、维护、展出等多个方面。
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其收藏文物将涵盖我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全部的领域,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特性必将是容量大、功能强、科技含量高,对于设计人员不但要求有较强的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宽泛的知识、较强的整体控制以及统一协调等多方面能力。
本文将根据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设计经验,并以其为例,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阐述。
1. 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1. 博物馆、文物定义及与文物库房相互关系“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 ----《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于博物馆的定义。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文化、艺术、科学、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开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博物馆的地位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展开。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流线设计概述摘要:建筑流线是建筑中人员交通路线及物品运输路游,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
文物运输流线是博物馆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贯穿联系博物馆建筑的各个主要功能区域,对博物馆建筑内部的空间划分,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等多方面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国家博物馆文物流线设计中纵深架构和横向联系深入剖析,探讨文物流线整体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及总结文物流线设计的方法及经验。
关键词:文物流线功能节点流线要素形式功能统一1. 文物流线简介建筑流线是建筑中人员交通路线及物品运输路游,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
通过建筑流线合理的构建,形成建筑物的脉络,将各个功能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划分、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
文物运输流线是博物馆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保存、研究、展出等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都依赖于文物。
因此在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中需要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畅通的文物运输流线,提供通向各相关空间的完善的链接,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方便、简捷。
同时避免文物流线与其他流线互相交叉干扰。
国家博物馆文物运输流线分为两支,一支是文物入库流线,文物入库包括文物接受、鉴选、登记、编目、入库前的摄影、消毒、入库等各项文物管理流程。
文物入库流线是完成上述程序所经历的路游。
在这条流线上,要求路线便捷,简短,平直,安全,同时有效地链接各个功能空间。
另一类是文物出库流线,文物出库方向主要包括出展、研究鉴赏。
文物流线在水平线路上不能设有台阶,坡道的坡度不大于1/12,同时与观众流线不交叉或者隔离,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
文物流线示意图如下:入库流线:卸货区→库前区→库房出库流线:库房→展厅或研究部门(文保科保等)2. 流线上各功能节点介绍及联系博物馆的各个功能区,从管理,保护,收藏,研究,展出,教育等,均围绕文物展开进行。
根据文物流线上的各个主要节点-功能区的设置要求,通过文物交通流线合理设计,有效组织各个功能空间,使各功能区都位于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空间中,并与其他相关空间紧密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