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分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45
系统分析第二章系统分析ppt一、模型与模型化简介模型化模型化就是为描述系统的构成和行为,对实体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筛选,用一定方式(数学、图像等)表达系统实体的方法。
------构模的过程3.模型(化)的地位与作用3.模型(化)的地位与作用地位:4.模型的分类概念模型:通过人们的经验、知识和直觉形成的。
形式上分为思维、字句或描述的。
5.建立模型的一般原则①建立方框图6.建模的基本步骤①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②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③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确定模型的结构;⑤估计模型的参数;⑥实验研究;⑦必要修改。
7.模型化的基本方法(4)老手法:2、系统结构的表达方式二元关系的性质二元关系的集合系统结构的表达方式有向连接图:图的基本的矩阵表示,描述图中各节点两两间邻接的关系,记作A。
矩阵A的元素aij定义:汇点:矩阵A中元素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节点。
在可达矩阵中存在两个节点相应的行、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则说明这两个节点构成回路集,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节点即可代表回路集中的其他节点,这样就可简化可达矩阵,称为缩减可达矩阵,记作Mˊ。
(1)区域分解:将系统元素分成相互独立的子系统(2)级位分解:对各子系统元素进行分级(3)提取骨架矩阵(4)画有向图将M分级重新排列实现某一可达矩阵M、具有最小二元关系个数(“1”元素最少)的邻接矩阵叫做M的最小实现二元关系矩阵,即骨架矩阵,记作A’。
骨架矩阵(二)解释结构模型技术(ISM)(InteractiveStructureModeling)1.作用:主要描述系统构成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主要适用于一些宏观问题的定性分析。
2.任务:通过构造解析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条理分明、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结构图)ISM技术的基本思想:ISM技术的核心: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系统分析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提供有关系统功能、性能和可靠性的详细信息。
本文档将介绍系统的架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以及对系统进行的分析和测试结果。
系统架构系统采用分层架构,由以下几个主要组件组成:1.用户界面层:负责与系统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输入和展示输出结果。
2.业务逻辑层:处理用户请求并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
3.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存取和查询数据。
功能需求系统需要满足以下功能需求:1.用户注册和登录:用户可以通过注册功能创建账户,并使用账户登录系统。
2.数据管理:用户可以上传、下载和删除数据文件。
3.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对用户上传的数据文件进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分析结果。
4.报告生成:系统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成报告,并提供下载和分享功能。
5.用户管理:管理员可以管理用户账户,包括创建、编辑和删除用户信息。
非功能需求除了满足功能需求外,系统还需要满足以下非功能需求:1.性能: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和用户请求。
2.可靠性: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能够稳定运行,不容易出现故障。
3.安全性:系统应具有严格的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
4.可扩展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地添加新功能和模块。
5.用户友好性:系统应具有简洁易用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操作和导航。
系统分析与测试为了确保系统满足需求并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测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分析和测试结果:1.性能测试:我们使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在处理大量数据时依然能够保持较好的性能。
2.安全性分析:我们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
3.用户反馈:我们进行了用户调查,收集了用户对系统的反馈和建议,并根据反馈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结论综上所述,本报告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提供了系统架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以及分析和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