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脑病观察及护理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13
10例尿毒症性脑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尿毒症性脑病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脑综合征,发生在重度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
主要特点是认知(注意力、脑力工作及记忆困难)、神经肌肉(肌阵挛、扑翼样震颤、呃逆、易疲劳)、躯体感觉(幻觉、性欲下降、妄想、睡眠差)或自主神经(感觉冷漠、低体温)异常[1]。
其具有发病隐匿、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的特点。
现就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尿毒症性脑病患者10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
年龄39~79岁,平均66.4岁,全为尿毒症晚期患者。
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3例,本组病例神经系统表现:嗜睡、朦胧、意识模糊7例,谵妄、幻觉、狂躁1例,惊厥、抽搐、癫痫样发作2例。
2 护理对策2.1 注重早期病情的动态观察:尿毒症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
护理人员除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外,尤其要加强患者神志及精神变化的观察。
发现异常表现,如头晕头痛,思维迟钝,语言减少,表现淡漠,心情紧张、悲观,睡眠障碍等改变,要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2 准备抢救器材和药品: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吸痰器、口咽通气道等抢救器材备至床旁。
昏迷患者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切开,及时吸尽呼吸道分泌物。
若患者出现抽搐时,及时使用压舌板置于患者上下磨牙之间,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等。
2.3 安全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使用床栏、约束带,防止发生坠床等意外。
因脑部病变或低钙而出现抽搐的患者,注意保护,有专人陪护,以免自我伤害。
2.4 心理护理:尿毒症患者预后差,常有悲观和恐惧心理。
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护士在接触患者时态度要慎重,注意讲话的方式,语言要有亲和感,耐心听取患者的叙述,不与其争辩,更不要流露出轻视和厌烦情绪。
并要以熟练的技术操作做好各项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消除紧张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5 饮食护理:尿毒症患者多数存有营养失调,食欲不振。
护理个案:尿毒症脑病
尿毒症脑病是一种由尿毒症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于晚期肾脏疾病患者。
这种病症可以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行为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针对尿毒症脑病的护理个案的关键护理措施:
1. 监测病情: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状态和认知功能,包括观察患者的行为变化、注意力和记忆力的问题等。
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2. 管理症状: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认知和神经行为问题,护士可以采取一些管理策略,如提供安静和安全的环境、提供适当的照顾和支持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来控制抽搐、焦虑、失眠等症状。
3. 调整饮食:患有尿毒症脑病的患者需要遵循特殊的饮食限制,以减轻肾脏负担。
护士应与患者合作,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并遵守饮食要求,如限制蛋白质、钠和钾的摄入。
4.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尿毒症患者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体液平衡,包括监测血压、体重、尿量和电解质水平等。
根据需要,可能需要进行透析治疗以调整体液平衡。
5. 教育和支持:护士应与患者和其家人进行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了解尿毒症脑病的症状和管理方法。
提供情绪支持和应对技巧,
帮助患者和家人应对疾病的心理和情绪压力。
6. 与多学科团队合作:尿毒症脑病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肾脏专科医生、神经科医生、营养师等。
护士应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以优化患者的护理效果。
以上是针对尿毒症脑病的护理个案的一些关键护理措施。
每个患者的病情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尿毒症脑病护理【观察要点】1、神志变化:初期表现为淡漠、注意力减退、乏力、失眠等。
随病情恶化,症状也加重,出现定向力、计算力障碍,以及精神错乱。
扑击样震颤是诊断尿毒症脑病的重要指标,常与意识障碍同时出现。
2、性格改变:后期可出现抑郁、记忆力下降、谵妄、幻觉、昏迷等。
3、肌痉挛症、抽搐、癫痫样发作,此为晚期脑病症状。
【护理措施】1、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清洁、整齐。
2、皮肤护理:可用温水擦浴定期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当神志不清者使用加热或制冷设施时,应防止受伤。
3、严密观察神志、性格等尿毒症脑癌的早期表现。
有无肌痉挛症、抽搐、癫痫样发作等症状出现,一旦出现,癫痫发作,给予开口器,防止舌头咬伤。
并遵医嘱应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
4、对神志不清、烦躁者,加护栏并征求家属同意后予约束带保护。
5、昏迷病人: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保护眼睛。
6、饮食护理:昏迷不能进食患者,可给鼻饲。
食物搅拌成糊状、药物研粉,饮食要求如下:(1)优质低蛋白、低磷、高热量及高必需氨基酸、低不饱和脂肪酸,慢性肾衰竭未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取入量0.6g/kg﹒d,相当于每餐2两廋肉或鱼肉。
血透每周1次的患者蛋白质摄入0.6—0.8g/kg ﹒d,每周2次的患者0.8—1.0g/kg﹒d,每周3次的患者 1.0—1.2g/kg﹒d,CAPD病人1.5g/kg﹒d。
尽可能少食富含植物蛋白的物质,如花生、黄豆及其制品等,因其含非必需氨基酸多。
为了限制植物蛋白摄入,可部分采用麦淀粉作主食,以代替大米、面粉。
食物应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叶酸,亦可给予片剂。
(2)钠的摄入:除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要限制食盐外,一般不宜过严限制。
尿量较多患者,钠的摄入每日3—5g,少尿按每日1—2g供给。
禁止腌制品。
(3)钾的摄入:严格限制含钾食物的摄取入。
(4)低磷饮食:在氮质血症期,就应开始给予低磷饮食,每日不超过600mg。
(5)尽量少用含镁的药物,如制酸剂、泻剂,防止高镁血症。
尿毒症患者并发尿毒症脑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提高尿毒症脑病病人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病情观察、加强透析以及急救时的护理等工作,结果:32例患者中治愈19例,占59.3%,好转12例,占37.6%,死亡1例,占3.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病情观察,加强透析以及急救时的护理等环节,能提高尿毒症脑病病人的治愈率,好转率。
【关键词】尿毒症脑病;观察与护理尿毒症脑病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65%,病情重,死亡率高,又称肾性脑病,患者主要出现神经、精神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存活和生活质量,患者出现尿毒症脑病时,早期常表现为疲劳、乏力、头疼、头晕,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等,进一步发展出现烦燥不安、肌肉颤动、抽搐、癫痫等,严重者出现嗜睡、昏迷,我科对32例尿毒症脑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临床资料我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尿毒症脑病病人32例,全部符合尿毒症脑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9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多囊肾2例,所有患者肌肝均高于455umol/l,无颅内病变定位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未见脑出血、脑梗塞等病变,均未用有潜在中枢神经毒性的药物,无肝功能障碍,结果治愈19例,占59.3%,好转12例,占37.6%,死亡1例,占 3.1%,治愈:尿毒症脑病症状完全消失。
好转,尿毒症脑病症状缓解。
1.2 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嗜睡、意识模糊20例,判断、定向及自知力障碍6例,谵妄、狂燥、燥动不安2例,肌肉颤动,抽搐及癫痫发作4例,大多患者脑电图出现异常,表现为低频8波1.3治疗1.3.1所有患者均给予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23例患者进行急诊血液透析。
尿毒症脑病的护理体会尿毒症脑病(UE)是由尿毒症引起的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尿毒症脑病属于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隐匿、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的特点。
它的最突出表现是患者高级神经活动异常,不自主运动及癫痫样抽搐发作,可出现去皮层或去大脑强直姿势。
如果能早期发现UE,并且给予及时治疗和护理,可减少和避免UE的发生,如果发生也能够及时改善症状。
1 UE的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关于尿毒症脑病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
研究显示,UE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某些大、中分子物质在体内蓄积有关。
(2)与炎症介质有关。
(3)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关。
(4)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及因经济、家庭、社会等诱发精神障碍的因素有关。
2 UE的观察及护理2.1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UE的诱因观察患者神志及精神变化,及时反馈医生,以利治疗。
UE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精神改变,常常表现为倦怠、嗜睡、定向障碍、意识模糊等[1]。
严密监测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的改变,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正确留取各种检验、检查标本,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2.2强化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长期的肾脏替代治疗往往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患者。
患者因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出现一系列影响身体健康的负性情绪,患者表现为焦虑、恐惧、忧郁、甚至绝望等。
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及时舒缓负性情绪,可减少和避免尿毒症脑病的发生。
护理中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
要耐心细致地劝解开导,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患者面对现实,树立信心,提高治疗效果[2]。
2.3安全护理安全护理:①对有自伤或伤人倾向的患者,应主动与其谈心,消除其恐惧和疑虑。
同时要除去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
②对严重抑郁患者要加强巡视,少让患者独处,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改善患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