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与清水混凝土
- 格式:ppt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48
安藤忠雄建筑风格的清水混凝土之美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它显示的是一种最本质的美感,体现的是“素面朝天”的朴素以及回归本质的简单。
它饱含着原始素材之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就像一个远离尘嚣的静谧之地,散发出浓郁的清新的自然气息。
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清水混凝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以此为基石,打造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安藤忠雄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日本建筑师,他的作品以其简约、自然、朴素和实用性而著称。
他的建筑风格中,清水混凝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的一种,以其朴素、沉静和厚重的特性,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美感。
安藤忠雄对清水混凝土的运用,让他的建筑在视觉上产生了深沉、简洁、而又大气的美感。
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清水混凝土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没有过多的装饰,没有繁复的线条,只有纯粹的混凝土材质,呈现出一种原始、自然的美感。
这种美感来自于混凝土的自然纹理和质感,它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
清水混凝土的这种特性,使得安藤忠雄的建筑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宁静、和谐和自然的美感。
安藤忠雄对清水混凝土的运用,还体现在他对混凝土材料的独特理解和运用技巧上。
他善于利用混凝土的自然纹理和质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在他的建筑中,清水混凝土的表面被处理得光滑而平整,呈现出一种简约、整洁的视觉效果。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混凝土表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美感。
另外,安藤忠雄对清水混凝土的运用还体现了他对自然元素的尊重和利用。
他善于将自然光、自然通风等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清水混凝土这种天然的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展现出更加真实、自然的美感。
在他的建筑中,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光泽,与自然光线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的空间氛围。
总的来说,安藤忠雄建筑风格的清水混凝土之美,是一种简约、自然、朴素和实用的美感。
它以清水混凝土这种朴素的材质为基础,通过独特的处理方式和设计技巧,创造出一种宁静、平和、自然的空间氛围。
经典重温:清水混凝土的行吟诗人安藤忠雄——光之教堂“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钢筋混凝土大发展的时期正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盛行的时期,纯粹功能主义的思想、经济条件、施工技术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这个时期的许多混凝土建筑形式雷同、缺乏细部、施工粗糙,混凝土在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单调乏味、冷漠丑陋、毫无人性化可言的建筑材料。
这种负面影响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混凝土墙面逐渐被石材、面砖、涂料、玻璃等覆盖。
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以其富有特色的光影设计、精致简练的细部设计、强烈的几何形式感、深邃的东方哲学含义,结合精致的混凝土施工制作工艺,在建筑界声名鹊起,清水混凝土成了其建筑的标志性材料。
在他的作品中,清水混凝土显示出机械加工般的精致、丝绸般的柔美质感,这完全打破了人们印象中混凝土的粗野形象,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混凝土的无穷魅力,建筑界中掀起了一股“安藤热”、“清水混凝土热”。
安藤的设计中融合了东方哲学精神,其设计非常讲究制作的精细,清水混凝土色彩常采用较为柔和的高级灰,墙面分格缝单元尺寸一般为1800mmx900mm,每个分块上故意留下6个锚固两侧模板的拉杆所遗留下的直径约45mm的小圆孔。
这些因为施工工艺所自然产生的细部减少了混凝土的单调、冰冷感,极大地改变了混凝土的外观,甚至由于其精细的纹理在光照下显示出丝绸般的质感,混凝土变得更加人性化了。
“光之教堂”即是安藤忠雄早期的代表作品,时隔多年它仍然如早期一样散发着不可言喻的魅力,除了在建筑学专业人士的心目中成了一处经典外,甚至成了一个大众旅游景点。
位于日本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的“光之教堂”建筑是分两期完成的,一期(1987~1989年)为东侧沿东西向展开部分的一层教堂,礼拜的场所。
二期为西侧沿南向展开的分上下两层的周日学校,包含有有教室、厨房、卫生间、阅览室等各种空间。
安藤忠雄之经典建筑分析——水之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目录安藤忠雄简介个人经历建筑风格影响作品介绍清水混凝土介绍水之教堂分析简介地形分析与北海道选址空间构成分析功能分析数据分析交通流线分析采光分析水之教堂与基督教文化模型制作过程总结一、安藤忠雄简介个人经历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于1995年获得普列茨克奖。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
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安藤忠雄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
建筑风格可靠的材料。
即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纯粹的几何形式。
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
自然。
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
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他追求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影响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
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
安藤忠雄还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东京大学教授,其作品和理念已经广泛进入世界各个著名大学建筑系,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偶像。
安藤忠雄在当代引起广泛的赞赏不是偶然的。
他的作品简约平正,冷凝深远,含有诗意哲理,在现代建筑的物质手段中传达出日本古典美学的情趣与底蕴。
作品介绍教堂三部曲之光之教堂教堂三部曲之风之教堂、、水御堂吉住的长屋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国际儿童图书馆二、关于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As-cast Finish Concrete/BareConcrete)又称装饰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
安藤忠雄,赢在精神或气质作者:来源:《财富堂》2021年第03期安藤忠雄,世界级建筑家,将清水混凝土与几何图形结构“玩”到极致,以无比鲜明的高冷风格屹立于世界。
在地球村,不同肤色的人们每每前往他设计的建筑,多少都带点儿仰视或敬畏。
诚然,他的极富个性的设计表达,在物欲泛滥的商业时代是弥足珍贵的。
我看安藤忠雄的建筑或个展,脑海里总有个悬念——“他何以成为他”。
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又没啥权贵背景的草根,在挤满“学院派”的建筑家圈子里能杀出重围,成为万众瞩目的TOP人物。
我想,有形建筑之外的“无形内在”,起著决定性作用。
其一,在1960年代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物质极大丰富。
而不爱课堂教育的安藤忠雄高中毕业便自我放逐,混迹于“漂泊族”或“打工族”。
他在建筑事务所做学徒边学边干,其间去高校建筑系“蹭课”,显然,他属于“实践派”。
他在24岁将全部积蓄用于环球“游学”,一边穷游一边“叩问”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建筑。
“学徒+游学”,滋养了安藤忠雄不尚空谈的独立意识和不甘平庸的野心,1969年,他毫不犹疑地于大阪创办了一间建筑事务所,规模虽是小小的,目标却很大,誓志对抗司空见惯的社会(建筑)之不合理!不久,他就有了算是出道的处女作——住吉长屋。
这一桀骜不驯的“新建筑”一时间赢得不小的眼球效应,但批评声几乎盖过表扬声。
批评之火力集中于几点:“(功能)不适合住宅”“体现了建筑家的自我偏执”,等等。
然而安藤忠雄无视所有非议,他执拗地认为,“这是我以自己的方式,对生活与住宅的意义作彻底的思考和深入讨论后得到的结果”。
其二,1970年代,日本处于消费主义的“巅峰时期”。
彼时大兴土木改造住宅,是成功者体现身价的标配。
市面盛行的是美式公寓,也有不少地区仍以传统工法兴建密集排列的木质房屋。
而安藤忠雄认为这些统统属于“无趣的家”。
他坚持逆潮流而前行。
那时接手的项目大多是“改建”项目——占地和预算双双受限,在此情况下,他一意孤行地选择以质朴的材料,应用几何学建立构架,并在极其狭窄的生活空间里引进“自然”——嵌入一座看得见天空的中庭。
安藤忠雄三大教堂之一光之教堂光之教堂位置:大阪主要材料:清水混凝土建筑面积:约113平方米设计时间:1987年5月~1988年5月完工时间1989年4月本案位于大阪市城郊人口不太密集的北春日丘住宅区中,是街道和现有建筑结合的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建筑。
整个建筑采取了一种简介的长方形平面,重点集中在圣坛后面的十字架上,他是从混凝土墙上切除的一个十字形口子,只因油光的存在,这个十字架才整整有意义。
讲坛后面便是在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阳刚从这里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之十字!!该教堂以一个素混凝土矩形体量为主体。
这一个矩形体量度包括了三个直径味5.9米的球体同时呗一片完全独立的墙体以15度叫切成大小两部分大的为教堂,小的则是主要入口空间。
人们经过这片墙体上5.35米高,1.6米宽的开口,就进入了教堂,地面呗处理成台阶状,右后向前下降至牧师讲坛。
这一建筑虽然形体简单,但却蕴含了一种非常复杂而极佳的建筑处理。
这片成角度插入的素混凝土墙壁,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基地和工程所有的难题。
由于靠近道路中段,因而除了面向内院和西壁体外,在墙面开窗是合适的。
这片斜墙不仅分割了空间,而且把柔和的阳光反射渗透进教堂内,掩蔽了现存的内院中的牧师住宅,并隔离了喧嚣的外部世界。
同时,这座建筑造价极低,墙壁及家具处理的十分简朴,并保留了粗糙表面的质感。
安藤忠雄在这里着力表现和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然,空间的纯粹性和洗练诚实的品质,进而唤起建筑的“庄严感”!!水之教堂水之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
从每年的12月到来年4月这里都覆盖着雪,这是一块美丽的白色的开阔地。
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们在场里挖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水池,从周围的一条河中引来了水。
水池的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甚至一阵小风都能兴起涟漪。
面对池塘,设计将两个分别为10m方和15m见方的正方形在平面上进行了叠合。
安藤忠雄三大教堂之一光之教堂光之教堂位置:大阪主要材料:清水混凝土建筑面积:约113平方米设计时间:1987年5月〜1988年5月完工时间1989年4月本案位于大阪市城郊人口不太密集的北春日丘住宅区中,是街道和现有建筑结合的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建筑。
整个建筑采取了一种简介的长方形平面,重点集中在圣坛后面的十字架上,他是从混凝土墙上切除的一个十字形口子,只因油光的存在,这个十字架才整整有意义。
讲坛后面便是在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阳刚从这里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之十字!!该教堂以一个素混凝土矩形体量为主体。
这一个矩形体量度包括了三个直径味5.9米的球体同时呗一片完全独立的墙体以15度叫切成大小两部分大的为教堂,小的则是主要入口空间。
人们经过这片墙体上 5.35米高,1.6米宽的开口,就进入了教堂,地面呗处理成台阶状,右后向前下降至牧师讲坛。
这一建筑虽然形体简单,但却蕴含了一种非常复杂而极佳的建筑处理。
这片成角度插入的素混凝土墙壁,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基地和工程所有的难题。
由于靠近道路中段,因而除了面向内院和西壁体外,在墙面开窗是合适的。
这片斜墙不仅分割了空间,而且把柔和的阳光反射渗透进教堂内,掩蔽了现存的内院中的牧师住宅,并隔离了喧嚣的外部世界。
同时,这座建筑造价极低,墙壁及家具处理的十分简朴,并保留了粗糙表面的质感。
安藤忠雄在这里着力表现和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然,空间的纯粹性和洗练诚实的品质,进而唤起建筑的“庄严感”!!水之教堂水之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
从每年的12月到来年4月这里都覆盖着雪,这是一块美丽的白色的开阔地。
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们在场里挖出了一个90mt< 45m的人工水池,从周围的一条河中引来了水。
水池的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甚至一阵小风都能兴起涟漪。
面对池塘,设计将两个分别为10m方和15m见方的正方形在平面上进行了叠合。
清水混凝土发展历程在建筑领域,清水混凝土犹如一位低调而深沉的艺术家,以其质朴、纯粹的魅力,逐渐崭露头角,并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足迹。
它的发展历程,既是建筑材料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见证,也是人们审美观念和建筑理念逐渐演变的体现。
清水混凝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罗马时期。
那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类似的混凝土材料来建造建筑,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工艺,其质量和外观与现代的清水混凝土相去甚远。
然而,这种早期的尝试为后来清水混凝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推进到 20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清水混凝土开始在一些建筑中得到应用,但此时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功能性的结构材料,而非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饰面材料。
建筑设计师们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对于清水混凝土的外观和质感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
直到 20 世纪中叶,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师开始重新审视清水混凝土的潜力。
他们认识到清水混凝土不仅具有坚固耐用的结构性能,还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施工,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这一时期,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推动清水混凝土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清水混凝土,强调建筑的几何形状和简洁线条,使清水混凝土的质朴之美与现代建筑的简洁理念完美结合。
在日本,清水混凝土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他以其对清水混凝土的独特运用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清水混凝土被赋予了细腻的质感和丰富的情感,常常与自然光线相互作用,营造出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空间氛围。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使得清水混凝土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进入 21 世纪,清水混凝土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不仅在大型公共建筑、文化建筑中常见其身影,在住宅建筑、商业建筑等领域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同时,随着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清水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杰出的建筑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生平、作品及其在建筑艺术领域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建筑艺术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杰出建筑师在推动建筑艺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建筑师,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
本文将探讨杰出建筑师的特点、代表作品及其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二、杰出建筑师的特点1. 独特的审美观:杰出的建筑师具备独特的审美观,能够敏锐地捕捉时代精神,将其融入建筑创作中。
他们善于从传统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汲取营养,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2. 创新的设计理念:杰出的建筑师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
他们在建筑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和材料运用,为建筑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杰出的建筑师关注社会需求,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
他们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人文关怀等因素,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4. 深厚的文化底蕴:杰出的建筑师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包括建筑、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
这使得他们在建筑设计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展现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杰出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及其影响1.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代表作品:巴黎公寓(Apartment in Paris)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现代建筑之父。
他的巴黎公寓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采用简化的几何形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该作品对后世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2. 路易斯·康(Louis Kahn)代表作品:费城美术馆(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路易斯·康是美国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风格独特,注重空间感和光影效果。
安藤忠雄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本州的大阪市(Osaka),1957年左右,开始练习职业拳击藤忠雄。
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他的自学生涯最初是给一名木匠当学徒而不是一名建筑师。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他便开始了他的建筑师行当,在环游了日本、欧洲和美洲之后,他要去寻找他心中的建筑天堂;而这一时期是后现代设计的鼎盛时期。
安腾的个人风格:清水混凝土说到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与一般建筑土在材料上并没有不同,只是在灌浆、撤除模板后,不再粉刷、或是装饰、贴砖,保留下混凝土原本的质感,直接呈现出建筑材料真实的面貌。
所以,安藤的建筑比起越来越夸张的现代建筑来说,的确够不上惊艳,但当这种原本厚重、粗糙的清水混凝土,转化为一种精致细腻的质感来呈现时,你不得不由衷惊叹。
安腾对建筑的独特见解是从旅行中一点一滴地体验而来的,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东京、广岛等地,他所接触到京都庙宇龙安寺的枯山水,体验到传统日本建筑的空、间、寂的奥义,这种榻榻米模矩化空间,看似简单又有变化,让他深受感动;当他旅行至广岛参观丹下健三於1995年所设计的和平纪念公园时,看到清水混凝土的面材质感,也受到莫名的感动。
对他影响很深的是罗马万神殿。
第一次让他感觉到建筑空间的存在,看到穹顶中央一个直径9米的洞孔所射进的光线照亮时。
在这种条件下的物体和光线,在大自然里是绝不会感觉到的,这种感觉只有通过建筑这个仲介体才能获得。
万神殿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和皮拉尼西(Piranesi)充满活力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与不规则形,存在著强烈的冲突。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制定了自己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两个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合统一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安藤忠雄的空间构成与自然:他认为建筑必备之三要素:1.可靠的材料、2.几何形式、3.自然1.可靠的材料:也就是真材实料,如朴实无华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当我们见过很多古代的亭台楼宇,见过很多当代的奇特建筑后,我们除了感叹建筑师精巧的构思以及能工巧匠“点石成金”的技能之外,不禁会去思索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建筑最本质的东西?安藤忠雄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这位充满诗意的混凝土大师给建筑带来了光和影的依存与变幻、水和风的宁静与空灵、混凝土和玻璃的沉稳与硬朗。
安藤忠雄进入建筑领域,是受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一张床、一方凳和一个书架,是这位大师的终极欲望)的影响。
柯布西耶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光线、空间和建筑物的价值,并且将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20世纪60年代开办建筑事务所至今,安藤忠雄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那两座令世人惊艳的“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的问世,标志着他以最纯粹的清水混凝土构筑了一个个足够浪漫与诗意的建筑世界。
安藤忠雄是笔者特别喜欢的一位建筑师,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说带有一种情怀。
笔者有幸于参观过安藤忠雄在中国设计的三座建筑,即台湾亚洲现代美术馆、上海保利大剧院、顺德和美术馆,这三件作品分别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美。
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亚洲现代美术馆亚洲大学美术馆位于台湾台中亚洲大学的校园内,其场地布置延续了建筑的三角形几何元素。
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美术馆的三条内部道路,与办公楼、场地外停车场、城市道路相连接,并利用片墙,将人流引向美术馆的主入口。
亚洲现代美术馆的设计基本元素是正三角形,将正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成三个楼层,再错落堆叠成不规则的无数个三角形。
借由滑动平移而产生的户外平台和天井空间,变身为雕刻台、露台咖啡座等不同机能的区域。
体块滑动表现在形体上似乎一直是“变”的动态,然而表现在平面上必然有其“不变”的静态。
我们把握住这“不变”的核心,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楼梯、管道设备等必然是上下对位的固定关系,在这里“不变”的还有报告厅与展厅的上下对位叠加。
平面外轮廓的平移会使局部空间变窄,成为单纯的过道,同时会使另一部分空间扩大成为大空间,当三层的展厅空间过大时,就可以采用中间挖庭院的方法,来解决采光通风的问题,同时丰富建筑的空间。
建造人心扎根的地方——以安藤忠雄的建筑美学为例摘要: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也是一位从未接受过正统的科班教育,完全依靠本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自学成才的设计大师。
他凭着早年当拳击手的拼搏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用清水混凝土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用光与影交织出了属于东方的建筑美学意境。
而对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是建筑理论的核心内容,对指导建筑创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安藤忠雄的建筑美学思潮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美学一、背景及其意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奠定了100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总体格局。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发展到国际式阶段,战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经过长期的沿用和各地的相互模仿、转抄,早已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千篇一律的教条。
方盒子式的建筑在世界各地泛滥成灾。
60年代以后,认为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使环境失去了场所感。
由此,各种非现代主义思潮纷纷纭纭,令人目眩,虽然这些主义在不同阶段成为过主流却始终没有成为建筑发展的主流。
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现代的建筑材料,结合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丰富的本土资源,强调建筑的情感性、精神性、文化性、地域性进行建筑设计,已经逐步成为当代建筑发展的大趋势。
而顺应这一趋势进行建筑创作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越来越引起世界建筑界的瞩目。
他对于东方审美意识的思考和探索以及现代材料的运用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作品准确地表达了建筑的东方文化内涵,并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回味的余地。
安藤忠雄运用了现代主义抽象的几何构成手法,为自然留下一席之地,与现代人生活久违的风、雨、光、雾等自然现象作为抽象的自然元素又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之中。
他的建筑表面简单至极而内部空间却总有不期的惊喜出现在你面前。
他追求“意义”的抽象表达,注重基地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对建筑的影响,却不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在表面上大做文章。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著名的乔治·阿玛尼打电话给一名建筑师,希望他设计阿玛尼剧场。
一个星期之后,他们在米兰见面;十多天后,这位建筑师就设计好了建筑的架构。
阿玛尼说:“他以令人无法相信的速度进行着这项工作。
世界级的建筑师对我如此礼遇和对待,让我忍不住欣喜若狂。
只有他才能把我的品位转译成建筑上的文化表现。
”这位神奇的建筑师就是安藤忠雄,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
菊花与剑第一眼看安藤的建筑,多半会觉得他的禅意扑面,与一杯苦茶的滋味当是一致。
寒素枯涩的美,即早在《源氏物语》的时代,就为日本人所钟爱,这也影响到了安藤的创作。
安藤以裸露的清水混凝土直墙为压倒性的建筑语言要素,也许东方人会嫌它造成了不容分说的生硬气氛,但他那种如老僧入定般的纯粹素净,西方人又极感陌生。
人们喜欢用“菊花与剑”来形容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安藤则正是这种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综合体。
他将西方建筑的豁达与东方的婉约如此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产生出神奇的建筑设计效果。
安滕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建筑传统,尤其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并深受其谦逊与淡泊的品质所感染。
但他的建筑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异常地现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喜用的混凝土材料。
在20世纪,很少有人像安藤这样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是安藤建筑的显著外表,安藤的建筑一般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作为室外或室内墙面,这种墙面不加任何装饰,墙面上的圆孔是残留的模板螺栓。
清水混凝土演奏一曲光与影的旋律。
安藤在材料中搀进了日本的传统手艺,利用现代的外墙修补技术,将水泥墙面拆掉模板后进行处理,他将混凝土运用到了高度精炼的层次。
在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中,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建筑之间并不矛盾,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优质的混凝土铸造以及严格的工程管理,共同造就了“安氏混凝土美学”。
在安藤的作品中,把原本厚重、表面粗糙的清水混凝土,转化成一种细腻精致的纹理,以一种绵密、近乎均质的质感来呈现,对于他精确筑造的混凝土结构,只能用“纤柔若丝”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