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问题与六方会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六方会谈是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
会谈于2019年8月27日开始,到2019年9月30日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
背景六方会谈的目的是解决朝鲜核危机。
2002年朝鲜宣布要发展核武器,希望和美国进行双方会谈。
美国拒绝这个会谈方法,觉得会谈应该包含所有有关的国家。
两国最后同意六国会谈的方法,但是也同意在会谈中间有朝鲜和美国直接会谈的可能。
第一轮2019年8月27日~29日,在北京举行。
各方提出的方案不是太明确,最关联的是双方的立场:朝鲜坚持与美国进行直接对话的强硬姿态,美国更倾向于在多边框架内解决核问题。
朝鲜认为参加六方会谈的方针,就是“美国转变敌视北朝鲜的政策是解决核问题的先决条件,即它需要美国先放弃敌视政策,然后在讨论放弃核开发和进行核查,而美国则要朝鲜首先弃核。
各方在其中表示不同的立场和要求。
第一轮六方会谈达成4点重要共识:——有必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从而确保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
——有必要解决朝鲜对安全的忧虑。
——朝核问题要分阶段、并行地、概括性的解决。
——不要进行任何导致局势恶化的行动。
同时,各方也表示,希望六方会谈的进程今后继续进行下去。
本论坛从总体上说是成功的。
尽管他没有总结性的文件,但是正如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在8月29日所说,通过北京六方会谈,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已经确立,和平解决的进程已经开始。
第二轮第二轮会谈于2019年2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第二轮六方会谈取得5个重要进展。
一是推进了实质性问题的讨论;二是明确了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解决核问题及其他关切;三是发表了启动六方会谈以来的首份共同文件;四是确定了第三轮六方会谈的日期;五是确定成立工作组,使六方会谈机制化。
发表《主席声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季志业:“《主席声明》是六方会谈启动以来首次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会谈的成果。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进展与前景
武桂馥
【期刊名称】《和平与发展》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朝核问题的症结是朝美两国之间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与互相敌视,使得朝核问题的最终解决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六方会谈反映了东北亚各国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意愿,增强了建立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信心.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武桂馥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科研部原副部长、少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朝核问题转圜与六方会谈前景 [J], 虞少华
2.六方会谈能否继续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作用? [J], 杨倩
3.六方会谈能否继续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作用 [J], 杨倩
4.中国的外交斡旋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什么外交解决朝核问题这么难? [J], 朱锋
5.第四轮六方会谈后的朝核问题:新前景、老问题 [J], 朱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核问题的看法【摘要】【关键词】朝鲜半岛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二是朝鲜的未开放状态,三是朝核问题。
朝鲜半岛问是导致图们江流域开发毫无进展的直接原因。
图们江区域开发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与我们对图们江区域开发所进行的构思相比,现实的进展并不能令人满意。
之所以如此,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图们江区域开发的认识不足。
一般地,对图们江区域开发的认识都集中在经济的层面上,因此,当它遇到现实的难题时并不能从全方位战略的角度予以解决,显得集中力不足。
二是图们江流域的开发与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国际关系局势纠缠在一起,如朝鲜半岛问题。
由于朝鲜半岛的局势是一个不确定的危机因素,因此,东北亚区域各国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安保层面上,而对经济合作的关注不足。
此外,朝鲜的未开放状态也导致图们江开发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
应当说,图们江开发之所以与我们预期的目标相差很远,是由于这两个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我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的高度重新为图们江区域合作定位。
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即在图们江开发遇到现实的难题时不至于总是显得不知所措,而是勇于面对现实并试图改变现实,以实施我们的既定战略。
朝鲜半岛的局势有一个不确定的危机因素,但并不是不可变的,有可能引导它使之朝着有利于我们实施东北亚区域战略的方向发展。
相应地,我们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定现实可行的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并全力推进;二是以积极的姿态为图们江区域开发和东北亚区域合作营造必要的政治环境,其核心问题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
朝鲜半岛问是导致东北地区经济落后的直接原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缺乏对外开放度是其核心的问题之一。
缺乏对外开放度意味着无法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流动的状态,由此整个社会系统便如同没有润滑剂的机器一样不可能高效运作。
沿海地区的发展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开放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即要实现开放状态下的系统与系统、中心与边缘的充分的互动。
朝鲜核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美朝双方的长期敌视,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对朝鲜的压力增大,朝鲜作出强烈反应,使朝鲜核问题更加复杂化。
未来朝核问题和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变量很多,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恐怕并非易事。
美韩、日美的军演的确是在加紧战争准备,但也明确表示不会首先发动战争,不考虑用军事手段改变朝鲜的现状。
中俄两国的对朝政策是以一贯之的,还是希望朝鲜重返“六方会谈”,还是希冀通过和平方式妥善解决“朝核”问题。
谈判的大门没有关上,但最终还要看朝鲜如何做出选择。
一、导论(一)朝核问题的由来围绕朝核问题的争执由来已久。
但是朝鲜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制核武器的呢?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资料,1956年2月28日朝鲜同苏联签署了《关于联合组建和研究所协定》,从此苏联开始给朝鲜核技术开发以实际援助。
6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朝鲜创建了宁边原子能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具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并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检查。
朝鲜则声明宣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朝鲜安全。
由此,双方在核问题上产生争端。
1993年3月,因美韩举行联合演习和国际原子能对其核设施的检查,朝鲜宣布退出1985年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出现第一次朝核危机。
(二)朝核问题的发展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照该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接受其检查。
从此以后,朝鲜核问题开始逐步升级,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朝核问题开始显露。
1991年初美国忙于组织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入侵科威特进行惩罚打响海湾战争时,朝鲜成功试射了中程导弹。
美国对朝鲜导弹技术的发展感到担心,并加重了对朝秘密研制核武器的怀疑。
于是美国提出按核不扩散条约的规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朝核设施进行核查。
朝鲜核问题的起源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依据,怀疑朝鲜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并扬言要对这些设施实行检查。
朝鲜方面则反复声明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朝鲜核问题的发展1992年5月2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团开始对朝鲜进行核查。
1993年3月12日,朝鲜因美国和韩国继续进行“协作精神”联合演习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检查其军事设施,宣布3个月后退出1985年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6月2 日至11日,朝美第一次正式会谈在纽约举行,双方在会谈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保证不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和平和安全,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
朝鲜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7月14日至19日,朝美在日内瓦举行第二次正式会谈,朝鲜方面表示将尽快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对话,美方则表示将帮助朝鲜方面造核反应堆。
1994年7月8日至8月12日,朝美在日内瓦举行第三次正式会谈。
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指出,朝鲜愿意用轻水反应堆代替石墨减速反应堆,而美国承诺向朝方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并向朝方提供代替能源。
10月21日,朝美在日内瓦签署关于朝核问题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朝鲜愿意冻结其核计划,美国将负责10年内为其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在轻水反应堆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一同向朝方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2002年11月14日,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执行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会议,决定从12月起中止向朝鲜提供重油。
11月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要求朝鲜放弃核计划,开放“所有相关设施”,并接受核查。
12月22日,朝鲜宣布已开启被冻结的核设施并拆除了用于监测的摄像机。
2003年1月10日,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宣布,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4月23日至25日,中美朝三方在北京举行三方会谈,8月27日至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日本在北京举行了第一轮六方会谈,从而开启了至今一共六轮的六方会谈。
(1)朝鲜核问题的含义:,是指朝鲜开发核应用能力而引起的地区安全和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方为美国、中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
(2)朝核问题由来(概况)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
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
地下核试验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
朝核六方会谈
为使朝核问题和平解决,中国政府积极斡旋,于2003年4月促成有朝鲜、中国、美国参加的朝核问题三方会谈。
2003年8月,中国在北京举行有中国、朝鲜、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参加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确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
截至2008年6月,六方会谈已进行到第6轮。
朝鲜退出
2009年4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5日试射通信卫星的问题通过了一份主席声明,要求朝鲜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禁止进行此类发射的1718号决议。
第二天(4月14日),朝鲜外务省即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将重启核设施建设。
2013年矛盾突出”,,,,,,,,,,,,,,,,,,,,,,,,,,,,,,,,,,,,
目的。
“四方会谈”与“六方会谈”互动下的双轨并进: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构建路径再探作者:张弛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年第05期摘要随着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形势的转圜,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正面临着有利的历史机遇。
尽管关于和平机制的构建路径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但只有中国提倡的“双轨并进”才是实现朝鲜半岛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其接受度也在日渐增高。
因此,半岛南北双方和周边大国应同时推动建立解决停和机制转换的四方会谈和解决核问题的六方会谈,通过两个会谈的“并进”来建设半岛和平机制。
另外,为了保证两个会谈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借鉴制度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努力促使两“轨”的同向而行、协同增效,从而妥善平衡各方的利益关切,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同时,构筑起维护地区和平的新制度安排。
关键词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四方会谈六方会谈制度互动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地缘屏障,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然而不幸的是,作为大国利益碰撞与交汇的热点地带,朝鲜半岛受复杂地缘政治和冷战历史遗存的影响,至今仍是全世界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
朝核问题的曲折反复、南北双方与周边大国间的复杂矛盾等都迫切要求有关各方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彻底解决核问题,重构地区的安全秩序。
2016-2017年短短两年间,朝鲜连续三次进行核试验,并试射洲际弹道导弹(ICBM);新上台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则针锋相对,宣称要对朝鲜采取军事手段,半岛局势一度逼近战争的边缘。
然而,自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发生重大转折,中朝、韩朝、美朝首脑峰会的次第实现使几近“崩盘”的形势一下子“峰回路转”。
这一情势的变化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因此,本文试从分析此次朝鲜半岛局势转圜的背景特征出发,闡释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新路径,并提出为落实这一路径而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朝鲜半岛第三次大缓和的背景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初朝核危机爆发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始终陷于“紧张—缓和—再紧张—再缓和”循环往复的怪圈之中。
朝核问题的根源、现状和中国的对策作者:江程浩时间:2006-10-20十月九日,朝鲜核爆炸的声音,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朝鲜一举跨过核门槛,使为朝核问题的解决绞尽脑汁的中、美、俄、三大国都感到一时没了对策。
在处理朝鲜核问题上中、美、俄三国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各方进行了多个回合、明里暗里的较量。
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行了三年多以后,朝鲜还是进行了核试爆,三国突然觉得,以前做的一切工作都白费了。
愤怒之余,这才有了在联合国对朝鲜制裁问题上的第一次意见统一。
制裁文件是出台了,但真正要实施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制裁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让朝鲜就这么闹下去,东北亚的局势会被朝鲜彻底搞乱、中国会被朝鲜拖下水的。
必须尽快想一个综合性的解决办法。
要想找到解决朝核问题的办法,必须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痛下决心,达到彻底解决的目的。
一、朝鲜核问题的根源朝鲜半岛本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朝鲜民族也是一个人数不少的民族,朝鲜半岛总人口数已达到七千万之众。
相对于欧洲各资本主义大国,无论在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上,与整个朝鲜半岛都不相上下。
而且朝鲜民族聪明能干,民族的整体教育水平也大大高于世界大多数民族,但是朝鲜民族却是一个长期受压迫的民族,十九世纪以前,朝鲜是中国的属国。
二十世纪后,朝鲜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后,由于大国主导,使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
朝鲜战争是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为朝鲜统一的目的而进行的统一战争,可是在大国的干涉下,使这种统一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而且这场战争使南北朝鲜成了仇敌,更加深了朝鲜半岛两方的不信任感。
在朝鲜领导人看来,朝鲜半岛的分裂是人为的,是大国利益的需要造成,美国人反对北朝鲜发动的统一战争,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尚可以理解,但作为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考虑,也并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的统一,所以战争才在北纬38度线这个开始的地方停止下来,朝鲜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换来的只是国家的破败和朝鲜半岛的永久分裂。
朝核问题与六方会谈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朝核危机以美朝签订日内瓦框架协议告一段落。
但这一解决是暂时和脆弱的,由于美朝双方的原因,有关协议遭到破坏。
新世纪初爆发了更严重的第二次朝核危机。
为缓解危机,中国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促成了中、美、朝、韩、日、俄六方会谈。
自2003年8月启动以来,六方会谈对解决朝核问题、缓解东北亚紧张局势作出了贡献。
2005年9月,六方达成“9•19”共同声明。
根据这个声明,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
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也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韩方则重申其依据1992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
共同文件的达成,使六方会谈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然而,朝鲜在2006年进行的导弹试验和核试验使得六方会谈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7年,六方会谈机制取得了更大成果。
2月,六方签署了“2•13”共同文件。
根据该文件,朝鲜方面将为实施“9•19”共同声明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第一,以最终废核为目标,在未来60天内“关闭并封存”宁边核设施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进行监督验证;第二,朝鲜将全部申报其核计划。
美国方面采取的步骤同样具有实质意义。
美国表示将与朝鲜进行双边谈判,向全面外交关系迈进。
美方还表示将不再把朝鲜列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并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
2007年7月,朝鲜被冻结资金问题最终解决,朝鲜遂关闭了宁边核设施,但其并未按“2•13文件”的规定在2007年l2月31日前申报全部核计划。
2008年4月中旬,美朝双方达成了关于核申报的妥协方案。
根据此方案,朝鲜向美国移交了核计划文件,并向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正式移交核申报清单。
随后,朝鲜炸毁了宁边5兆瓦核反应堆的冷却塔,标志着朝鲜宁边去功能化基本完成。
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中的作用焦无依2010481052摘要:朝核问题实际上是冷战对抗的延续。
朝鲜指控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美国则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
中国的作用是以其独特的地理、政体、贸易等优势,协调各方重归谈判桌。
并且,中方将尽最大努力作多方斡旋,发挥较大影响,以求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中方的作用对谈判的最终结果,仍可能是有限的。
关键词:核武器不扩散斡旋谈判安全保证限制正文: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数据,显示朝鲜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核技术研究,其直接目的是抵御美国的侵略意图。
在冷战及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下,发展核武器在经济上可以大量减少军费开支,又可以振奋国民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巩固现行政治体制。
这对于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又长期处在美国潜在的侵略威压下的朝鲜是一个绝好的出路。
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我国建国初期克服重重阻碍终于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经历。
2004年是我国原子弹试验成功四十周年,回想起研制两弹时中国与朝鲜的国家状况与国际环境是如此的相似。
杨振宁曾回忆道,“因为当时我国还非常贫穷,受过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人也寥寥可数,能够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五年之内做出这么大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以前中国人自己觉得自己落后,有很深的自卑感。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使中国学者感到:只要我们振作起来,并不比别人差。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曾不止一次地威胁要使用核武器,对此毛泽东的回答是:“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从此全力以赴发展核武器。
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慨叹当时领导人的政治眼光。
虽然经济贫困,技术落后,但核国家的地位是仅仅具有经济和一般技术力量的国家无法比拟的,核武器对一国的安全保障是根本性的。
想到今日的朝鲜,不免有我国六十年代的情势与追求吧。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称,朝鲜的首次核试验“非常成功”,此次核试验是一次历史性突破,能给朝鲜军队和人民带来幸福。
这在当时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朝核问题与六方会谈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朝核危机以美朝签订日内瓦框架协议告一段落。
但这一解决是暂时和脆弱的,由于美朝双方的原因,有关协议遭到破坏。
新世纪初爆发了更严重的第二次朝核危机。
为缓解危机,中国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促成了中、美、朝、韩、日、俄六方会谈。
自2003年8月启动以来,六方会谈对解决朝核问题、缓解东北亚紧张局势作出了贡献。
2005年9月,六方达成“9•19”共同声明。
根据这个声明,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
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也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韩方则重申其依据1992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
共同文件的达成,使六方会谈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然而,朝鲜在2006年进行的导弹试验和核试验使得六方会谈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7年,六方会谈机制取得了更大成果。
2月,六方签署了“2•13”共同文件。
根据该文件,朝鲜方面将为实施“9•19”共同声明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第一,以最终废核为目标,在未来60天内“关闭并封存”宁边核设施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进行监督验证;第二,朝鲜将全部申报其核计划。
美国方面采取的步骤同样具有实质意义。
美国表示将与朝鲜进行双边谈判,向全面外交关系迈进。
美方还表示将不再把朝鲜列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并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
2007年7月,朝鲜被冻结资金问题最终解决,朝鲜遂关闭了宁边核设施,但其并未按“2•13文件”的规定在2007年l2月31日前申报全部核计划。
2008年4月中旬,美朝双方达成了关于核申报的妥协方案。
根据此方案,朝鲜向美国移交了核计划文件,并向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正式移交核申报清单。
随后,朝鲜炸毁了宁边5兆瓦核反应堆的冷却塔,标志着朝鲜宁边去功能化基本完成。
美国对朝提供了经济援助,但未能充分兑现政治承诺。
根据“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原则和朝美双边协议,在朝鲜逐步实行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的时候,美国应解除有关朝鲜的“敌国贸易法案”,并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
但是,美国在兑现其承诺时却有所保留。
2009年,为了应对美国的敌视政策,朝鲜接连进行地下核试验并宣布退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12月,美方相关代表访问平壤,开启奥巴马上任以来的首次美朝双边对话。
但是,由于朝核问题顽固不化的坚冰未能消融,六方会谈的重启也没有出现外界所期盼的积极迹象。
2010年2月,在中国的努力下,朝鲜在朝核问题及六方会谈问题上的态度出现积极变化,中朝就重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行协商。
以此为契机,六方会谈有关各方纷纷展开外交接触,朝核问题局势趋缓、六方会谈迎来曙光。
然而,3月美韩以“朝鲜有事”为假想的“关键决心”年度联合军演激起了朝鲜的强烈反应。
之后,韩国突然发生“天安舰事件”使朝鲜半岛局势重又紧张,朝韩关系急转直下。
近年来,东北亚各国之间密切互动,双边关系平稳中有发展。
中朝、俄朝保持了传统友好的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持续深化。
韩国加强了与美、日的双边关系,美日的同盟关系进一步巩固。
但是,朝美和朝日之间至今尚未实现关系正常化,朝核问题曲折反复,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稳定的矛盾焦点,是重建东北亚安全结构的一大动因。
形成于2003年的六方会谈虽几经曲折起伏,但经过艰难的谈判还是取得了某些进展。
其一,六方会谈是目前可能解决朝核问题的唯一多边架构,解决这一问题,对维护半岛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决定意义。
其二,六方会谈的参加者包括本地区的所有国家和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美国。
随着六方会谈的进展,冷战时期形成的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双边关系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其三,六方会谈体现了中国所倡导的新安全观、新政治经济秩序观。
中国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出发,主张对类似朝核问题的国际争端,采取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反对通过制裁、施压和战争解决,已为六方会谈与会各方所接受,并朝着成功的方向迈进。
纵观东北亚地缘政治,美国依然处于无人能及的优势地位,中国正在崛起,俄罗斯和日本的国力有所下降,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这两个有统一问题的地区权力平衡正在微妙变化,权力分配开始呈现不平衡起来。
在这种形势下,六方会谈作为一种多边安全机制,在新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中可以起到一种平衡
和对话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方会谈的局限性会越来越明显,东北亚地区各种安全问题的解决单凭六方会谈是不够的。
我们可设想一下从六方会谈机制过渡到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具体步骤:
其一,将“六方会谈”模式固定化、长期化,将它扩展成为未来东北亚安全对话机制。
其二,建立东北亚安全论坛。
它建立在“六方会谈”的基础之上,主要目标是就地区安全问题与形势进行定期讨论,开展预防性外交,增加彼此的军事透明度,建立长期的安全信任关系。
其三,东北亚安全正式机制最终生成。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应该是一个多边机制,是地区互信关系基本建立的结果,其成员应该包括本地区各国。
因此,该机制还应给予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以重要发言权,以尊重美国在本地区的合理利益。
国内相关学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个很好的构想。
在这个构想中,东北亚安全论坛与东北亚安全机制并行,安全论坛仍作为一种外围组织而存在,特别是作为地区内国家与地区外国家进行安全沟通的渠道而存在。
东北亚多边机制与双边机制并行,即美日、美韩同盟长期内与东北亚安全机制共存,这对协调与美国的安全利益、动员所有各方来共同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09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系
20095000113
邓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