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41
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第1课时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一)❶育种人员以抗病黄果肉番茄与易感病红果肉番茄为材料,通过杂交的方法成功培育出抗病红果肉番茄新品种。
这种育种方法属于()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❷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闻名世界,从遗传角度看,和普通水稻相比,杂交水稻增产的原因是()A.基因重组B.染色体结构改变C.基因突变D.人工诱变❸[2016·浙江台州中学高二期中] 为了用人工方法同时得到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的四种纯合子,育种中应采用下列哪种基因型个体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A.AaBB B.AabbC.AaBb D.AABB❹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民需要每年购买玉米杂交种。
农民不能自留种子来年再种的原因是()A.自留种子的发芽率低B.杂交种都具有杂种优势C.自留种子容易患病虫害D.杂交种的有性繁殖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❺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太空育种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实验材料B.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微重力、强辐射等因素来诱发基因突变C.利用太空育种不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优良性状D.若要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植物品种,不宜采用太空育种❻用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染病小麦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时,检测基因型常用的方法是()A.连续自交B.连续测交C.与矮秆易染病小麦进行杂交D.显微镜观察❼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诱变育种的优点的是()A.提高基因突变率B.普遍提高产量C.创造新的变异类型D.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❽杂交育种中,杂种后代的性状一旦产生便能稳定遗传的是()A.优良性状B.相对性状C.显性性状D.隐性性状❾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A.种植→自交得F1→选双隐性个体→纯合体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10与杂交育种比较,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原因是()A.单倍体的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B.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后不发生性状分离C.单倍体高度不育,不发生性状分离D.单倍体育种免去了费时的杂交程序○11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约占()A.N/2 B.N/4C.N/8 D.0○12下列关于动植物杂交选种的操作中,不完全正确的是()A.在植物杂交育种中到了F1代以后,可以采用不断自交来选育新品种B.在哺乳动物杂交育种中到了F2代以后,再采用测交法鉴别选出纯合个体C.如果是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来进行繁殖,那么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D.在植物杂交育种中到了F2代以后,即可通过测交检验选出的新品种○13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农业科技人员不断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矮秆抗病的新品种。
第2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1)一、选择题1.纯合高秆(D)抗病(E)水稻和纯合矮秆(d)染病(e)水稻两个纯合子作亲本杂交,在F2中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其最合乎理想的基因型在F2中所占比例( )(A)1/16 (B)2/16 (C)3/16 (D)4/162.在红粒高秆麦田里,偶然发现一株白粒矮秆优质小麦,欲在两三年内能获得大量的白粒矮秆麦种,通常用的育种方法是( )(A)基因工程(B)自交育种 (C)人工嫁接 (D)单倍体育种3.动物育种中,用一定剂量的X射线处理精巢渴望获得大量变异个体。
这是因为 ( )(A)合子都是纯合子(B)诱发雄配子发生了高频率的基因突变(C)诱导发生了大量的染色体畸变(D)提高了基因的重组4.上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 )(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5.既要提高农作物的变异频率,又要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可采用( )(A)杂交育种法(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6.利用激光对DNA进行修复,生物学上称之为 (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基因互换(D)染色体畸变7.诱变育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用射线或激光照射(B)花药离体培养(C)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D)人工杂交8.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
Tt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现用抗病但易倒伏纯种和易染病抗倒伏纯种杂交,来培育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
F2代中,选种的数量大约占F2的( )(A)9/16 (B)3/16 (C)1/16 (D)4/169.第10题中,抗病又抗倒伏个体中,理想基因型是( )(A)DT (B)Dt (C)ddTT (D)Ddtt10.第10题中,F2代中理想基因型应占( )(A)1/3 (B)2/3 (C)1/16 (D)2/1611.第10中,F2代选种后,下一步应( )(A)杂交(B)测交 (C)自交 (D)回交12.下列对基因突变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可以定向诱导突变性状,诱变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丰富了生物的“基因库”,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C)突变频率低.且突变性状一般有害,少数有利(D)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13.通过具有相对性状的植株(或动物)杂交培养新品种,主要来自于下列哪种变异( )(A)基因突变(B)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基因重组(D)染色体数目变异14.甘薯品种是杂合体。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引言生物变异是指生物体在遗传层面上发生的突变或变异。
这种变异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或基因重组引起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变异是漫无目的且不可预测的,然而,在生产领域中,科学家们已经学会了利用生物变异来获得期望的特征并实现特定的用途。
本文将介绍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并探讨其潜在的前景和挑战。
生物农药的开发生物农药是一种利用生物变异获得的有效解决方案。
传统的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替代品,其中包括利用生物变异来生产更具有选择性和安全性的农药。
例如,利用生物变异的昆虫微生物可以产生一种名为“杀虫酶”的物质,可以通过杀死害虫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这种生物农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有限。
育种与农作物改良利用生物变异进行育种和农作物改良是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
科学家们通过选择具有期望特性的变异个体,将其用于繁殖和交配。
这样,他们可以获取到更耐病、更适应环境和更高产量的农作物品种。
例如,通过利用生物变异,人们成功培育出了抗虫害、抗病害、耐旱、耐盐和快速生长的作物品种,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药物开发与生物变异生物变异在药物开发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利用生物变异,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
例如,利用生物变异的细菌和真菌可以产生具有抗生素作用的物质。
这样的发现不仅提供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还为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另外,许多药物也可以利用生物变异的技术进行合成和改良,以提高药物的效能和降低副作用。
生物能源的开发生物变异还可以应用于生物能源的开发。
在能源危机和环保意识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科学家们寻找替代传统能源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可再生能源。
利用生物变异,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能够产生生物能源的微生物和植物。
例如,利用生物变异的酵母菌可以通过发酵产生乙醇燃料,而利用植物的生物变异则可以改良植物细胞壁结构,提高生物质能源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物变异的类型和特点。
2、掌握生物变异在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3、分析生物变异应用中的利与弊,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特点和区别。
(2)生物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
2、难点(1)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2)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和优缺点。
三、知识梳理(一)生物变异的类型1、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例如,在同一块田中,长期受到阳光照射的植株生长得更健壮,而长期处于阴凉处的植株则相对瘦弱。
但这种差异不会遗传给后代。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可遗传给后代。
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①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③实例: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
(2)基因重组①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②类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3)染色体变异①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②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二)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1、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
(2)过程: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使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经过自交、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3)优点:可以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品种上。
(4)缺点:育种周期长,过程繁琐。
2、诱变育种(1)原理: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