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药物渗出和外渗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物渗出和外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一、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1. 药物浓度高:高浓度的药物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使药物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渗出血管。
3. 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可能性。
4. 血管选择不当:在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容易导致药物渗出。
5. 穿刺技术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不当等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6. 患者因素:患者的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也会增加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风险。
二、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措施1. 合理选择血管: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2. 提高穿刺技术: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确保一针见血,固定血管和穿刺部位。
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性,合理控制输液速度。
4. 了解药物特性:用药前了解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掌握相应的护理措施。
5. 提高患者意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危害,指导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6. 严密观察: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发现红、肿、痛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处理方法1. 立即停止输液:发现药物渗出或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病情加重。
2. 评估渗出程度:根据渗出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微渗出可局部按摩、热敷;严重渗出需立即拔针,并报告医生。
3. 局部处理:根据药物特性,采取相应的局部处理方法。
如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药物外渗,可用50%硫酸镁湿敷;化疗药物外渗,可用生理盐水或解毒剂冲洗。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1 药物外渗的预防1.1 静脉的评估及选择:应有计划的合理使用静脉,对于长期输液者,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较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当输注高浓度的药物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其得以修复。
1.2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对于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患者可选用头皮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用夹板固定,加以观察。
1.3 注意药物浓度: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输注前应先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
1.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1.5 做好患者的宣教: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输液侧肢体尽量减少活动,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1.6 正确拔针和按压:输液完毕,关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切忌揉搓按压部位,减少局部淤血。
正确拔针和按压可避免损伤血管,防止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 药物外渗的处理2.1 冷敷和热敷: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冷敷和热敷,冷敷可以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疼痛,须在24小时内进行。
热敷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运,减轻水肿,有利于组织的恢复,一般于24小时后采取热敷。
2.2 局部封闭:使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沿外渗部边缘做局部封闭。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
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
管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
整性并导致破损。
二、预防措施
⏹1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争一针见血, 避免刺破血管。
⏹2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3 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和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的损伤
⏹ 4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观察
5、加强告知
⏹对静脉输入高危药物时充分告知患者及陪护,让其了解、认识静脉输液基本
的、必要的医学和护理知识, 做到相互配合,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纠纷发生的风险。
三、处理措施
⏹物理疗法:
⏹1、有热敷、冷敷、红外热照射等方法, 对于静脉输液外渗局部出现的红、肿、
痛及局部炎症反应, 缓解药物外渗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疗效,。
取热水袋、热毛巾局部热敷, 水温不超过60 ℃ , 红外线局部照射距离,每次10分钟,以免烫伤, 通过物理疗法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 并能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2、用冷藏后的仙人掌的肉(要去皮,刺)敷在渗出部
⏹3、新鲜土豆切成薄片,外敷在渗出部,干了再换一片
⏹4、用芦荟汁外敷
常见外渗药处理
1、红霉素、地西浮:
外渗时局部会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宜选择冷敷效果更佳。
2、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应用特异性药物能够直接对抗渗出药物的毒理作用,具有较强的组织损伤修复作用。
如血管收缩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外渗时使局部缺氧, 皮肤颜色改变, 严重者出现局部皮下组织坏死, 酚妥拉明、山莨胆碱敷于局部, 能起到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作用, 热敷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3、浓度过高的药物如: 25%甘露醇、碳酸氢钠、脂肪乳
由于滴速过快易致外渗,局部用利多卡因+vitC封闭再取硫酸镁湿热敷, 每半小时更换一次, 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渗出后肿胀消退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也可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涂皮肤患处,包括脂肪乳外渗时也可以使用。
⏹4、钙剂抗素血管活性药:丹参注射液外敷
5、静脉炎:
⏹由于长期静脉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使血管出现炎性反应, 沿着血管走
行出现条索状, 并且有红、肿、热、痛感觉,用康惠尔透明贴沿着血管走行粘贴3-4天。
化疗药物局部毒副反应(外渗)的主要表现
1、输液过程中患者常表现出肿胀及急性烧灼样痛。
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形成硬结,严重可出现疱疹及大水泡,出现溃疡及广泛组织坏死。
3、“静脉怒张”反应:这一反应的特征是沿前臂静脉道路方向的红线,注药局部可以有血斑、水肿、痛、浅表的疱疹和水疱。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1、化疗给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执行或指导。
2、输液中严密观察,一般15¡ª30分钟巡视一次,细心观察有无红肿、渗出、疼痛,重视患者主诉,主诉输液部位有疼痛及烧灼感,不管局部是否肿胀,都要立即停止用药,按外渗程序处理,同时注意回访,一般化疗药物外渗观察不少于10天。
3、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入非发泡性药物,如果两种均为发泡性,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糖水冲洗管道,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5—20分钟。
4、在输液前应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主要表现,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畅,教患者学会关闭输液器,及时呼叫护士,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渗出量。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发生外渗,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保留针头,并吸出外渗液,接注射器推注地密米松5mg拔出针头;
③病变肢体抬高至少96h;
④局部冷敷6—12h,一般忌热敷,注意预防冻伤;
⑤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敷,也可用50%mgSo4湿敷,多爱肤软膏外涂,水胶体敷料使
用;
⑥局部用0.9%NS10ml+利多卡因1支+地塞米松5mg封闭;
⑦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毒处理。
吡柔吡星化疗外渗处理:
1、用50%mgSo4湿敷
2、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敷
3、多爱肤软膏外涂
4、水胶体敷料
5、微波治疗
6、抬高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