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水的浮力
- 格式:ppt
- 大小:383.00 KB
- 文档页数:98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模型,实验器材(如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上浮、悬浮、下沉。
3. 例题讲解:运用浮力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如物体浮在液体表面的原因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等。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物体的密度。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4. 浮力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会下沉,而在盐水中会上浮。
(2)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物体的体积和水的密度。
2. 答案:(1)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而在盐水中上浮是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
(2)浮力=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掌握情况,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进行反思。
1.3 水的浮力课题:水的浮力课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确认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在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②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数学表达式。
2.能力目标:①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②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③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准备:空矿泉水瓶、水槽、弹簧秤、铁块、铁架台、烧杯、水、酒精、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仪器一套教学设计备注第一~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件展示)情景一:泰坦尼克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为什么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性?情景二:死海图片-----------死海不死在死海,人为什么又可以悠然自得地躺在水面上看报呢?(讲述)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来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演示)静止漂浮在水中的木块(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浮在水面上?(学生举例回答)(演示)托在手中静止的木块,静止漂浮在水中的木块(分析木块的受力情况,通过类比学生猜测)静止漂浮在水中的木块(或其他物体)受到一个水对它施加的向上托的力---浮力。
(讲述)要想检验我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就要设计实验获取一些数据来证明。
请每一个小组在实验器材中选择合适的物体设计出可行的方案进行研究,并做好记录。
(学生设计实验感受或获得数据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实验1)图1-40研究水的浮力(交流、得出结论1)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演示)取一铁块投入水中,发现铁块沉入水底。
(进一步追问)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浮力呢?(学生猜测)1.有2.没有(讲述)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先选择出在水或者盐水中会下沉的物体设计实验来感受或者获取一些数据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初中物理浮力浮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个物理现象。
当我们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会感到轻盈,这就是因为水对我们产生了浮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浮力的原理、公式以及一些与浮力相关的实际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浮力的原理。
浮力是指一种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这是由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压力不均匀所导致的。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当一个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换句话说,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的压力差而产生的。
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或气体的密度。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F = ρVg。
其中,F表示浮力的大小,ρ表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的体积,g 表示重力加速度。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当物体的体积增大或者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增大时,浮力的大小也会增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大的木块比一个小的木块更容易浮在水面上。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浮力还有一些实际应用。
例如,潜水员利用浮力来帮助他们在水中保持平衡。
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他们的体积来改变他们所受到的浮力,从而实现在水中的上浮或下沉。
另外,浮力还被应用在船只和潜艇的设计中。
设计者可以利用浮力来帮助船只浮在水面上,或者利用反浮力来帮助潜艇下沉到水下。
除了液体中的浮力,气体中也存在浮力。
例如,热气球就是利用气体的浮力来实现飞行的。
当气球内充满了轻的氢气或者氦气时,它会受到向上的浮力,从而使得气球可以升空。
总的来说,浮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浮力的原理和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与浮力相关的现象,并且可以更好地利用浮力来实现一些实际应用。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大家对浮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浮力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浮力的概念
浮力:浸在液体(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所受压力之差
三、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其公式是F浮=G排=m液g=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中的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四、浮力的计算方法
称量法:F浮=G-F拉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液g=ρ液V排g
漂浮或悬浮条件法:F浮=G物(V排=V物)
五、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沉浮由物体的重力与所处液体中的
浮力的大小关系来决定(也可由F向上和F向下的合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漂浮或悬浮条件的应用:(1)轮船(2)潜水艇(3)气球(4)飞艇、热气(5)密度计(密度计的刻度是从上到下刻度变大,刻度不均匀,且刻度无单位。
)
六、浮力的应用
轮船:用密度比水大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潜水艇:通过水舱内进水或排水改变自身重力而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以及浮力计算。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与力量》第三节《浮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浮力实验器材,包括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实践探索:(1)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现象。
3.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讲解物体浮沉条件,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3)分析一个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艇、热气球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题:浮力基础自测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F浮=G排液=ρ排g v排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下沉②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V物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课堂练习题型一【浮力产生的原因】1.以下情景中没有受到浮力的物体是()2.物体在水中向下沉时()A.不受到水的浮力作用B.在水中受到的重力比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少些C.在水中受到的重力比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大些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把一个正方体,保持侧面竖直地浸没在液体里的不同深度处,则()A.正方体顶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B.正方体底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C.正方体每个侧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D.正方体上、下两面受的压力差不变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受到浮力作用,那么施力物体是()A.地球B.物体本身C.盛液体的容器D.液体题型二【浮力大小的计算】5.一个重20N的金属块,在盛水的容器中静止,用弹簧测力计去拉金属块,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那么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A.20N B.16NC.4N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6.如图所示为某校校园艺术节时气球悬挂一幅竖标的情景.已知气球的体积为8m3,气球(含内部所充气体)、标语及细绳的总质量为9kg,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
八年级科学上次浮力知识点自古以来,浮力就是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状态。
在八年级科学中,我们学习了浮力的知识,今天我将分享一些浮力的知识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指液体对浸泡在其中的物体的一种垂直向上的支持力。
如果物体重量小于浮力,物体就能够漂浮在液体表面;如果物体重量大于浮力,物体就会沉到液体底部。
2. 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液体密度:液体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2)物体浸没深度:物体越深浸泡在液体中,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就越大。
(3)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形状和大小对浮力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影响。
3. 如何计算浮力?浮力的大小可以用阿基米德定理来计算。
阿基米德定理是指在液体中,浸泡大气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假设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重量为W,排开同样液体重量的液体所需的重力为G,液体密度为ρ,液体拒力加速度为g,则有:W = ρ * V * g G = ρ * V * g其中V是物体体积。
因此,物体所受的浮力F等于排开的液体的重力G,即:F =G = ρ * V * g4. 浮力的应用浮力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1)造船工程:造船时需要考虑所选材料的密度和型状,以使船体能够漂浮在海水中。
(2)空气球制造:充气后的气球的密度小于周围的空气,所以气球能够飘浮在空中。
(3)潜水装备:在潜水时通常需要使用具有浮力的设备,以减轻潜水员的重量,使其更容易游动。
5. 浮力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观察和测量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
材料:(1)不同种类液体(2)不同形状的物体(3)砝码(4)蓖麻实验步骤:(1)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浸泡于不同的液体中。
(2)用砝码测量物体和蓖麻下落时的重量。
(3)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
总结: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状态,其大小受到液体密度、物体浸泡深度、形状和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定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浮力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造船工程、空气球制造和潜水装备等。
八年级上册科学浮力知识点浮力是大家在学习科学时接触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八年级上册科学中,浮力知识点极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浮力知识点: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利用浮力?一、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的向上作用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上浮”的力量。
上浮的力量源于物体所在的液体或气体,与物体本身的重力有关。
二、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浮力大小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有关,液体或气体越密集,浮力就越大。
同时,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方向向上的。
举个例子,一个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浮力的大小就等于水对这个木块的向上作用力,方向也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三、如何利用浮力?利用浮力有很多场景,下面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讲解。
1.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我们知道,艇只之所以浮在水面上,就是因为浮力。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潜水器的设计。
潜水器的上下面积相等,所以其在水下时受到的浮力与其重量相等。
在要上浮时,向引入一些空气,使潜水器内的气体密度变小,而作用在潜水器上的浮力就比其重量大了,这样潜水器就会往上浮起来。
2.利用浮力使物体下沉如果一支针掉在地上,是不会打到人的脚趾头的,但如果将这支针放进水中,它就会下沉至底部。
为什么?因为针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下沉力大于浮力,针就会下沉。
所以,如果需要将某些物体沉在水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其密度来减小物体的浮力。
例如:在鱼钩上系上一块铁片,就能使鱼钩下沉到较深的水域,达到更好的钓鱼效果。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科学浮力知识点的简单介绍,希望能让大家对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浮力概念,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浮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实验操作步骤。
2.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浮力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浮力现象,测量浮力大小。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5. 总结规律:教师讲解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计算公式。
6.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浮力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力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后习题及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和计算公式的掌握。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实验指导书和数据记录表。
八、安全注意: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远离实验台边缘,以防物品掉落。
2. 使用浮力计时,要正确操作,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损坏。
1.5 水的浮力教学目标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分析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
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对于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
实验比较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
资源收集这一节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按照教参上的来,对于实验可以尽量的用更贴近生活的材料来做,比如用矿泉水瓶钻三个洞代替那个实验室里的仪器。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20,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1,图1-41,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F浮=F-F‘。
(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实验】P21图1-42,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