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
- 格式:docx
- 大小:13.18 KB
- 文档页数:3
营造灵动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课程具有内在的吸引人的“魅力”。
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自主学习,用知识主动探究未知的世界;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营造;灵动语文课程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它有着深厚而宽广的人文教育资源,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精髓尽在其中,是一门最能激发人的灵性、启迪人的思维和想象的课程。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具有内在的吸引人的“魅力”。
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自主学习,用知识主动探究未知的世界;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课堂活起来。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灵性呢?回想过去,照本宣科的讲授,让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被动的重复操练,统一的答案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阴沉,忧郁。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受着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过去的伤痛不时地敲击我的心灵。
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做了不少尝试,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表演——激发兴趣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各式各样的人都在表演着自己。
课堂也是一个舞台,更是如此,老师或学生可以做导演,学生做剧中的演员,他们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扮演让他们发现生活的哲理,指导自己的言行,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张宇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尴尬:一边是教师被作品深深地感动,一边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一边是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我们禁不住感慨学生的“无情”、教学的“无趣”、教师的“无奈”。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所谓“灵动”,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
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
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
也就是说,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
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得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一、灵动的课堂是生命和谐的课堂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
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激发灵感、激发智慧,提高学习的效率,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冯梦龙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而后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来讨论、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发言。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摘要】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
以灵动为核心,倡导教师学会欣赏,巧用提问艺术,关注独特个性,还原人文之美,激发创造欲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地学。
在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使课堂富有个性,充满生气和活力则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学得兴致盎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确实需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追求灵动,正是教学有效的表现形态。
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在于还原课堂生命的绿色,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学会欣赏“错误”如天津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好的教育从不拒绝错误,而是尊重差异,正视错误,以错误为资源,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它倡导人生因你我的不同而美丽,课堂因暂时的差错而精彩”。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课堂场景:学生热情高涨地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当教师点评结束时,学生的脸上不再洋溢着自豪和骄傲,而是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而在这同时,听课的教师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不舒服的电流,涌遍全身。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肯定有问题。
问题出在教师拒绝错误、追求完美。
难道错误真的那么可怕吗?如果在你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暴露错误,说明这节课是多余的。
我们为什么要上课?上课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纠正他们朦胧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与经验。
这里面的认知偏差恰巧是教师所需的第一手材料,而教师的任务是挑战他们的思维,“欣赏”他们的错误。
在知已知彼后,教师的讲解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才觉得解渴,才是所需,才有效果。
打造灵动课堂,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感、阅读能力等方面。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创造灵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打造灵动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打造灵动课堂,首先要创造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亲身去观赏荷花的活动,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了解荷花的形态、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
在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到校园中去观察和写作,感受春天的气息,增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灵动的课堂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提出古诗词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在学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素材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打造灵动的课堂,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演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朗诵比赛中,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让学生在情感抒发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记扣钮的日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增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中,课堂是知识传授和思想交流的地方,它承载着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而当课堂变得如此灵动,教育自然变得更加美好。
一、灵动的课堂氛围课堂的灵动,首先体现在氛围的营造上。
一个灵动的课堂氛围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对知识的热爱,他们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而不是被 passively 的接受知识。
灵动的课堂氛围也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而不是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二、多元的教学方式灵动的课堂需要多元的教学方式来支持,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多元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灵动的课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思考和实践中得到成长。
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四、注重情感教育灵动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能够关心学生的情感状态,并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处理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和幸福。
灵动的课堂还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教师-学生关系和学生-学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灵动的教育还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学术科技比赛、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
一个灵动的课堂是教育的希望所在,是学生成长的理想场所。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一、营造氛围,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
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
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
”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
”有的说:“您关心我们。
”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改变学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霍金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科学家霍金此时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了多次对话,能毫无造作地有感而发,而且说得很感人。
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倡导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
灵动课堂,小学语文教学的魅力绽放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可有意思啦!那就是灵动的课堂,充满了魅力呢。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呀,老师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
她总能把那些平平常常的字呀、词呀、句子呀,变得特别有趣。
有一次,我们学“猫”这个字,老师不光让我们看图片认识猫的样子,还学起了猫叫。
“喵喵喵”,那声音可好玩啦,一下子就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字。
还有哦,老师会给我们讲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
就像上次学《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老师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的。
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到处找妈妈的样子。
听着故事,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呢。
语文课上也有好玩的游戏。
比如猜字谜游戏,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谜语,让我们来猜。
大家都积极开动小脑袋瓜,争着抢着回答。
猜对的同学可高兴啦,脸上笑开了花。
猜错了也没关系,我们接着猜下一个。
这样的游戏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字。
我们还会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呢。
每个小组都读得特别认真,声音响亮又整齐。
读完之后,大家一起评选出读得最好的小组。
被选上的小组别提多自豪啦。
有时候,老师还会带我们走出教室,去观察大自然。
我们看到了红红的花、绿绿的草、高高的树。
回到教室后,我们就用自己看到的这些东西来写作文。
写出来的作文可生动啦。
在灵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
我们可以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总是微笑着听我们说话,还会夸奖我们呢。
嘿,你们知道吗?我真的好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呀,它就像一个充满魅力的魔法世界,让我们在里面尽情地探索、学习。
我希望以后的语文课一直都这么有趣,这么灵动。
让我们一起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绽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光彩吧!。
小学语文灵动课堂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灵动课堂的教学策略一、语文灵动课堂,首先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要更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是一个人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
”有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让每节课都充满灵动的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充满智慧。
课堂教学,教师要对课的目标把握精准,教学目标不能定位过大。
对教材的挖掘要深透,对知识的拓展,对方法的研究都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精彩巧妙的构思。
然后,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往往对课的自我评价有纠结与不满,充分说明教师本身在成长、在成熟、在进步,教育思想在转变。
如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教学的指导,让学生大胆模仿各种声音的读,声情并茂,体现灵动,所以学生朗读让人震撼;教师对识字教学的放手,让学生充分预习,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方法的灵活;有课文的情感渲染的整体把握,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身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动态;有对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崭新尝试等,这都体现了灵动课堂的深入,这些足以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用心做教学,用心学生,用心把握教学脉搏,与学生的不断碰撞,撞击出灵动的火花。
二、语文灵动课堂,每节课都要落实苏霍姆林斯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沟通。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走进学生的内心,看看学生想要什么。
教师要特别重视语文素养的形成。
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孩子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堂,对语文课堂有浓厚的兴趣。
语文情趣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从小抓起。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进行提前写话的训练。
结合语文课文的.内容,不断渗透创设语言的训练场,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对读写有情趣,爱上读写。
开始是一句话,后来是几句话,然后是写一段话,再写几段话的训练,达到多数学生对写话、看图作文、写日记,提前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观察,走进生活。
课堂艺术灵动课堂三部曲——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廖文珊摘要: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就应当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本文论述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灵动课堂光阴荏苒,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年,十年中,我发现自己的语文课堂总是由老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书包办讲授知识,并且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呢?我想,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就应当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本文论述的关键。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未成曲调先有章——做好预习是“灵动”的前提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
上课做什么呢?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有效的预习能够为有效课堂打下基础,是语文课堂得以“灵动”的前提。
记得在上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前,我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1.通读全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反复复通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大意。
2.查找工具书。
圈画出文中难懂的字词,利用工具书突破字词。
3.做好批注。
通过你的预习,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在相关语句边上做好批注,写上感悟。
有了这一步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则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课堂也不会“默默无言”。
4.记录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布置预习任务后,我在课前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把学生提出的“预习疑惑”进行了整理,把学生关注点最高、最有价值的一些“问题”呈现出来,在课堂中穿插着解决大家的预习质疑。
这样的预习不仅让学生在预习中充分动手动脑,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本质疑和探究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河南郸城县城关一中李之林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际;“一堂课怎样讲才有语文味?”成了我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探究的问题。
而今,重读新课标,反思新课程之际,我愿将自己努力构建“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的一些思考与尝试进行阐述,以期与同仁分享。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趣味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
一、真实的课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的是锻炼了他的能力,他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最重要意义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真实的课堂是有效率的。
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大家都有事情干,学生通过教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内容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真实的课堂要有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真实的课堂是常态性的,有待完善的。
它无需课前大量的准备,课堂是常态的,课堂中有思想的碰撞,有相应的讨论,师生能相互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且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它可以经过师生改进而完善。
真实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努力的教学过程。
在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完善,是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次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真实的课堂是真正回归语文,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徜徉灵动课堂品味魅力语文1. 引言1.1 标题:灵动课堂的意义灵动课堂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灵动课堂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在灵动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思考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灵动课堂还能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通过灵动课堂的实践,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知识的窗户,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语文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1.2 子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灵动课堂的重要意义之一。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觉得乏味枯燥,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而灵动课堂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挑战,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
在灵动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动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子标题:提升语文素养提升语文素养是灵动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运用、语文知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核心。
通过灵动课堂的授课和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在灵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还给孩子们一个“灵动”的语文课堂【摘要】一、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思维“灵动”起来。
二、再现图文声像,使学生表达“灵动”起来。
三、营造写作气氛,使学生想象“灵动”起来。
【关键词】灵动;语文课堂;思维;表达;想象“我们要诗意地生活在这诗意的世界上!”①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有序地推进之际,新课程也正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学校,走进我们的课堂。
我们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探索精神的语文教师正用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着新课程绚丽多彩的语文“教学景观”,力图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展现得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难怪人们会认同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该是:“就像一首诗一样灵动!”②从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程”到朱自清的“四步教程”,从中华国语学会的“三步教程”到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的“八字方案”,从北京第三十一中学的“四字方案”到于漪的“立体化有序结构”再到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在普通教育阶段,语文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
”③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还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④,它的课堂需要营造出图文并茂、生动逼真、有声有色的教学氛围,需要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们在灵动的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活”起来。
1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思维“灵动”起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⑤。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都受到了一定空间的限制,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难以展开,更谈不上创新和活力。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解释抽象事物的说明性文字,还是文学形象生动的描绘性文字;无论是纯画面设计,还是图文并茂设计;无论是静态画面,还是动态图像,都能为孩子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创造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使孩子们在课堂上迅速实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努力做到左右脑并用,语言的逻辑思维和表象的形象思维同时得到发展,从而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理解记忆都更加牢固,培养发展其思维能力。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徐光武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归纳为四个字——灵动、丰润。
灵动,即活泼,有灵气,富于变化。
灵动语文,追求有效益、有情趣、有思想、有思维、有生成、有收获的语文教学境界。
丰润,即丰满、丰足、滋润。
让语文教育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教育。
通过灵动的语文课堂、灵动的语文生活,丰润师生的语文人生。
一、“灵动•丰润”教学主张的主旨1、尊重生命成长轨迹。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帝赐予的一份礼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首灵动的歌。
我要用灵动的语文教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并希望这份素养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独特的符号。
2、彰显语言学习优势。
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史,发端在小学语文。
语言背后是文化,通过语言传递文化,这,是语文的特质。
身为语言教师,我有责任带着对学生的诚意,对语言的诚意,带领学生诚意地去亲近语言,了解语言,深入语言,获得语言学习的真谛。
3、构建丰满的语文课程。
立足教材,扎实双基,丰富思想,习得方法;立足课堂,发展思维,体悟生活,提高认识;立足生活,强化实践,发展语言,培养能力。
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正端庄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我教学主张的价值追求。
二、“灵动•丰润”教学主张的实施1、灵动课堂,丰润语言。
灵动课堂的前提是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
教师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
一个教师能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他的语文课能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才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几十年来养成的独立解读文本的习惯,总能让我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具有“我”的身影,承载“我”的个性与思考。
我认为,语文课堂,是师生倚靠语言,向着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反思我的课堂,从容不足,优雅有限,但是,我的课堂,语言精炼,激情澎湃,师生对话高效,互动融洽;我的课堂,基础扎实,语言输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我的课堂,思维缜密,设计新颖,学生参与了,思考了,表达了,互助了,共生了,日复一日,就见成效了。
重视生成性资源,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清徐县马峪中学陈侯奴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是个性与活力张显得课堂,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澎湃热情,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浅唱低吟。
而如何才能构建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想说,敢说,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出现,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
让语文课堂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摇篮!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备课预设
正文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
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
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
在这样的课堂,师生无时无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教学相长的课堂,在碰撞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新理念,在备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成为有创新,有思考,有碰撞的课堂。
生成性课堂和传统语文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思路,不允许节外生枝。
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牵着鼻子走。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只是花更多的时间力求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
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只是拐了个弯给出学生答案,教学过程成为程式化的东西,教师成了整堂课的主宰和中心。
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
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学生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认真备课是使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个性体验,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进行有机地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
在备课中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就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
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在学习《柳叶儿》这篇散文的时候,因为学生已经是90后了,他们从出生到现在,过得是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他们去理解上个世纪60年代的饥饿,确实是一个难点,并且因为现在较为枯燥的读书生活和无趣的童年,倒让他们对文章中“我”随三叔爬树抢柳叶,吃柳叶,生出了许多向往。
和我们最初想让学生进入的学习状态大相径庭。
整个课堂呈现出了一种和文本内容不一样的氛围,但是我们作为老师不能谴责学生的不理解,因为他们没有过那样饥饿的生活体验!于是我把课前准备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进行了展示,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的学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现在真是太幸福了”,还有的学生说“这样的童年生活真是含泪的微笑”“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这样,学生跨越年龄,环境的不同,和作者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很好地启迪了他们的灵魂!达到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不过语文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这预设的成功,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应该充满质疑,充满探究,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并且有出乎意料的生成性问题。
其次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老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要允许有不同声音,不同意见的产生,即使有的学生不加思考,瞎乱发表意见,口无遮拦,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启迪其思维,肯定其发言的亮点。
老师有事甚至可以顺水推舟,或者设置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
这
样不但解决了问题,也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民主、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黔之驴》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驴子很无辜啊,为什么要说它外强中干呢?它原本就不是老虎的对手啊”顺着他的疑问,有的学生也说“是的,驴子是无辜的,都是那个好事者惹的祸”“是的,谁让他把驴子运到黔地呢?”于是学生众说纷纭。
尽管我知道《黔之驴》是一篇寓言,只是借物事说人事,但孩子们踊跃的思维,质疑的精神,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学习知识是次要的,能有批判的精神,创新的思维才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注重的思维品格。
于是我顺势引导:好,那我们自己编写一则寓言怎样?为驴子鸣一下不平!学生纷纷动笔,整堂课充满了灵动的美感!教师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再次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其价值体现在:对老师来说,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等心里状况的外显,据此可以设计或修订教学目标和过程。
对学习同伴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提示和行为借鉴。
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参与和尝试,并且会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记!能够善待学生的错误,能够回应不同的声音,就会有心的课程资源不断产生,来丰富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前几天的一节复习课因为下大雨,变成了品雨课,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积累的诗词佳句中的雨,成语故事中的雨,优美散文中的雨。
一节课下来气氛热烈,好词不断,最后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歌声中结束!孩子们高兴,我也爽快!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把握好契机,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园!
参考书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走进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