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分泌的调节

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是不分泌或很少分泌的。进食开始后,胰液分泌即开始。所以,食物是兴奋胰腺的自然因素。进食时胰液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食物的形象、气味、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切断迷走神经,或注射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的作用,都可显著地减少胰液分泌。迷走神经可通过其末稍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也可通过引起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地引起胰腺分泌。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对导管细胞的作用较弱,因此,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却很丰富。内脏大神经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内脏大神经中的胆碱能纤维可增加胰液分泌,但其上腺素能纤维则因使胰腺血管收缩,对胰液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2.体液调节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也称促胰酶素)两种,分述如下:(1)促胰液素:当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小肠上段粘膜含促胰液素较多,距幽门越远,含量越小。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王志均等曾在具有移植胰的狗身上观察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结果表明,盐酸是最强制刺激因素,其次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糖类几乎无没有作用。小肠内促胰液素释放的pH阈值为4.5.迷走神经的兴奋不引起起促胰液素的释放;切除小肠的外来神经,盐酸在小肠内仍能引起胰液分泌,说明促胰液素的释放不依赖于肠管外来神经。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便酶的含量却很低。(2)胆囊收缩素:这是小肠粘膜中I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糖类没有作用。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是胆囊收缩素的一个重要作用,因而也称促胰酶素;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胆囊收缩素对胰腺组织还有营养作用,它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影响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还有胃窦分泌的胃泌素、小肠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等,它们在作用分别与胆囊的收缩素和促胰液素相似。近年来的资料表明,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对胰液分泌的作用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的,前者以cAMP为第二信使,后者则通过磷脂酰醇系统,在Ca2+介导下起作用的。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即一个激素可加强另一个激素的作用。此外,迷走神经对促胰液素的作用也有加强作用,例如阻断迷走神经后,促胰液素引起的胰液分泌量将大大减少。激素之间,以及激素与神经之间的相互加强作用,对进餐时胰液的大量分泌具有重要意义。

促胰液素、促胰酶素

促胰酶素 脊椎动物及部分无脊椎动物中兼具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的复合腺体。又称胰腺。外分泌部分由腺泡和连通肠腔的导管组成,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碳酸氢盐、钠、钾、氯等离子和水,合称胰液。经导管进入十二指肠的胰液可消化糖、脂肪和蛋白质,是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内分泌部分由胰岛所组成。胰岛分泌多种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生长抑素等。前两种激素在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特别对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两种激素的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人胰横卧于腹后壁和胃后方。分头、体、尾3部分: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弯内,胰体占据胰中间的大部,胰尾延伸到脾。外被结缔组织,膜深入胰内,将胰分成许多小叶。胰导管横贯于胰的全长,在总胆管附近开口于十二指肠,或与总胆管汇合入肠。胰岛的毛细血管经小静脉后又进入围绕腺泡的毛细血管,因此,靠近胰岛腺泡的血液含有高浓度的胰岛细胞所释放的激素。支配胰的神经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肽能神经。 胰腺兼具内、外分泌功能,在内、外分泌部分之间存在着胰岛-外分泌腺门脉系统。胰岛素通过这一系统流向外分泌部分,促进胰酶合成,从而使胰腺的内、外分泌腺的功能紧密联系起来。 胰的外分泌在哺乳动物,胰的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主要在消化期分泌。胰液中含水、无机物和有机物。人胰液中碳酸氢盐的最高浓度为140毫当量/升。在生理限度内,胰液中HCO3-的浓度随着分泌速度加快而增加。HCO3-浓度升高时,Cl-浓度将相应地下降,因此,胰液中的负离子的总浓度相对恒定,几乎与血浆等渗。碳酸氢盐不仅能中和胃酸,以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它还造成肠内适宜的pH环境,保证胰液和肠液中的许多酶在碱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胰液中有机成分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和酶蛋白等。蛋白质浓度介于0.1%~10%。当胰酶分泌增加时,胰液中蛋白质浓度就升高。胰液含有消化糖、脂类、蛋白质三种主要营养物的酶,绝大多数以酶原形式分泌,需有激活物使其转变成酶,才能对底物发挥作用。所以,一般在正常情况下,胰蛋白酶不会消化胰组织本身。 空腹时胰液不分泌。进食才引起胰液分泌,胰液分泌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①神经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形态和容积等刺激机体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胰液分泌。支配胰腺的神经为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②激素调节。刺激胰液分泌的主要胃肠激素有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促胰液素可刺激肠粘膜内的S内分泌细胞,释放促胰液素,此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刺激胰液分泌,也能刺激腺泡细胞分泌少量胰酶。促胰酶素可刺激肠粘膜内的I内分泌细胞,释放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CCK-P2),此激素经血液循环,刺激胰腺,分泌胰酶和促使胆囊收缩。 胰的内分泌胰的内分泌部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细胞团,称为胰岛,主要分泌多种激素。促胰液素 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为一种碱性多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贝利斯与斯塔林(Bayliss与Starling)等于1902年发现。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主要在十二指肠粘膜,少量分布在空肠、回肠和胃窦。近来已在脑中提纯,因此亦加入脑-肠肽行列。作用为刺激胰腺分泌大量含丰富碳酸氢盐的胰液,

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促胰液素 英文名称:secretin 定义:十二指肠分泌的一种二十七肽激素。能调节肠、胰、肝、胆管的水盐代谢,促 进胃酸分泌、促胃液素释放和胃肠运动。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促胰液素 第一种被发现的动物激素。为一种碱性多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 种不同氨基酸。贝利斯与斯塔林(Bayliss与Starling)等于1902年发现。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主要在十二指肠粘膜,少量分布在空肠、回肠和胃窦。 促胰液素(secretin) 近来已在脑中提纯,因此亦加入脑-肠肽行列。作用为刺激胰腺分泌大量含丰富碳酸氢盐的胰液,对人、狗、猪产生最大刺激的促胰液素剂量,为一次静脉注射或每小时每公斤体重静脉灌注1临床单位,相当于200~250毫微克,对胰酶分泌有弱的加强作用,但如与促胰酶素一起给予,则明显增加促胰酶素分泌,对人、狗、大鼠的胃酸分泌和胃肠道活动有抑制作用。外源性人促胰液素,其半衰期为4.1分钟,代谢清除率为15毫升/分钟·公斤体重。 发现历程 关于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这个现象,早在 1850 年就由著名的法国实验生理学家克劳德? 伯尔纳( Claude Bernard )发现过,但似乎没有引起世人注意。后来又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生理学家道林斯基(Dolinski )于 1894 年重新发现。我们知道,巴甫洛夫( Ivan P. Pavlov )被认为是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对消化生理学的贡献是十分卓越的,获得了 19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赢得世界荣誉。然而正是由于被传统的旧概念所束缚,使巴甫洛夫和他的同事们不能从客观事实出发下结论,轻易地失去了发现一个近在眼前的真理的机会。 根据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也是巴甫洛夫学派特别信仰的思想,他们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反射。他们原先设想,迷走神经和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 这里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新的现象面前,科学工作者摆脱了传统概念的束缚,大胆提出新的设想,从而发现了一个广阔的新领域。 故事发生在1902年1月。当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William M.Bayliss,1860-1924)和斯他林(E rnest H.Starling,1866-1927)正研究小肠的局部运动反射时,他们看到一篇新发表的法国科学家 Wer theimer的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对此,他们感到了很大的兴趣。这个法国人的实验是这样的:当将相当于胃酸的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为了进一步分析它的机制,他发现直接把盐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环,并不能引起胰液分泌;中等剂量的阿托品(能阻断副交感神经)也不能消除这个反应。Wertheimer甚至还进行了更为关键的进一步实验:他把实验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当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局部分泌反射",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袢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 贝利斯和斯他林看了这篇论文后,立即用狗重复了法国学者的上述实验,证实了他的结果,即放置盐酸溶液于这段切除了神经的小肠袢后,确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们深信切除神经是完全的。那么,怎样解释这个结果呢?他们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反射";也就是说,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当其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为了证实上述设想,斯他林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 ,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发现了,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se cretin)。这是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促胰液素的发现,使贝利斯和斯他林很快意识到,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化学物质,而是发现了调节机体机能的一个新概念、新领域,动摇了完全由神经调节的概念。也就是说,除神经系统外,机体内还存在着一个通过化学物质的传递以调节远处器官活动的方式。为了寻找一个新词来称呼这类化学信使,他们采纳了同事哈代(W.B.Hardy)的建议,创用了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激素"(hormone,"刺激"的意思)这个名称(1905)。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这样,产生了"激素调节"这个新概念,以及通过血液循环传递激素的"内分泌"方式,从而建立了"内分泌学"这个新领域。从此,国际上一个寻找激素的热潮开始了,使内分泌学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迄今,不论在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激素存在。在低等和高等动物机体内已经发现了几十种激素,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激素被发现,激素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促胰液素发现之前和之后,贝利斯和斯他林都没有进行过消化腺分泌的研究。贝利斯应用物理、化学观点,发展了普通生理学概念,著有《普通生理学原理》一书,文字典雅精炼,被誉为经典著作。斯他

胰液分泌的调节

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是不分泌或很少分泌的。进食开始后,胰液分泌即开始。所以,食物是兴奋胰腺的自然因素。进食时胰液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食物的形象、气味、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切断迷走神经,或注射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的作用,都可显著地减少胰液分泌。迷走神经可通过其末稍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也可通过引起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地引起胰腺分泌。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对导管细胞的作用较弱,因此,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却很丰富。内脏大神经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内脏大神经中的胆碱能纤维可增加胰液分泌,但其上腺素能纤维则因使胰腺血管收缩,对胰液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2.体液调节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也称促胰酶素)两种,分述如下:(1)促胰液素:当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小肠上段粘膜含促胰液素较多,距幽门越远,含量越小。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王志均等曾在具有移植胰的狗身上观察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结果表明,盐酸是最强制刺激因素,其次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糖类几乎无没有作用。小肠内促胰液素释放的pH阈值为4.5.迷走神经的兴奋不引起起促胰液素的释放;切除小肠的外来神经,盐酸在小肠内仍能引起胰液分泌,说明促胰液素的释放不依赖于肠管外来神经。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便酶的含量却很低。(2)胆囊收缩素:这是小肠粘膜中I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糖类没有作用。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是胆囊收缩素的一个重要作用,因而也称促胰酶素;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胆囊收缩素对胰腺组织还有营养作用,它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影响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还有胃窦分泌的胃泌素、小肠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等,它们在作用分别与胆囊的收缩素和促胰液素相似。近年来的资料表明,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对胰液分泌的作用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的,前者以cAMP为第二信使,后者则通过磷脂酰醇系统,在Ca2+介导下起作用的。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即一个激素可加强另一个激素的作用。此外,迷走神经对促胰液素的作用也有加强作用,例如阻断迷走神经后,促胰液素引起的胰液分泌量将大大减少。激素之间,以及激素与神经之间的相互加强作用,对进餐时胰液的大量分泌具有重要意义。

胃液胆汁胰液颜色

正常的胆汁应该是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呈黄色、清亮,24h分泌量800~1000ml,假如颜色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草绿色:说明胆汁内的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的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粘膜、胆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 (3)脓性:泥沙样混浊,说明胆道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 (4)红色:胆道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发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烂破裂而出血,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服消炎药,或少量多次输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内冲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术止血。思想上要有预备。 肝细胞持续生成和分泌胆汁,在消化间期,胆汁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并被贮存,于消化期再排入十二指肠。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常成人每天分泌胆汁600~1200ml。 (一)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肝细胞胆汁(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pH值为7.8~8.6。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pH值为7.0~7.4,胆汁颜色由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决定。 成分:无机物有水、Na+、K+、Cl-、HCO3-、;有机物有胆汁酸、胆色素、磷酯、胆固醇和卵磷脂。胆汁中没有消化酶,胆汁酸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bile salt),主要是钠盐。 2.胆汁的作用 (1)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作为乳化剂,减小脂肪表面张力,使脂肪裂解为直径为3~10um的脂肪微滴,分散在肠腔内,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可聚合形成微胶粒(micelle),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3)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生理学理论指导: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食物的形象、气味、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切断迷走神经,或注射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的作用,都可显著地减少胰液分泌。迷走神经可通过其末稍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也可通过引起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地引起胰腺分泌。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对导管细胞的作用较弱,因此,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却很丰富。 内脏大神经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内脏大神经中的胆碱能纤维可增加胰液分泌,但其上腺素能纤维则因使胰腺血管收缩,对胰液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2.体液调节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也称促胰酶素)两种,分述如下: (1)促胰液素:当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小肠上段粘膜含促胰液素较多,距幽门越远,含量越小。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王志均等曾在具有移植胰的狗身上观察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结果表明,盐酸是最强制刺激因素,其次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糖类几乎无没有作用。小肠内促胰液素释放的pH阈值为4.5.迷走神经的兴奋不引起起促胰液素的释放;切除小肠的外来神经,盐酸在小肠内仍能引起胰液分泌,说明促胰液素的释放不依赖于肠管外来神经。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便酶的含量却很低。 (2)胆囊收缩素:这是小肠粘膜中I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糖类没有作用。 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是胆囊收缩素的一个重要作用,因而也称促胰酶素;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胆囊收缩素对胰腺组织还有营养作用,它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影响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还有胃窦分泌的胃泌素、小肠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等,它们在作用分别与胆囊的收缩素和促胰液素相似。 近年来的资料表明,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对胰液分泌的作用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的,前者以cAMP为第二信使,后者则通过磷脂酰醇系统,在Ca2+介导下起作用的。 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即一个激素可加强另一个激素的作用。此外,迷走神经对促胰液素的作用也有加强作用,例如阻断迷走神经后,促胰液素引起的胰液分泌量将大大减少。激素之间,以及激素与神经之间的相互加强作用,对进餐时胰液的大量分泌具有重要意义。

促胰液素专题练习

促胰液素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大胆地作出假设,最终发现了在盐酸的作用下, 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 分泌(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胃酸――→①小肠―→促胰液素――→② 胰腺―→胰液 A .①过程肯定为神经调节 B .②过程肯定为激素调节 C .小肠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 D .①②过程都属于激素调节 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没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勇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3.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促胰液素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 D.促胰液素属于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微,但能显著调节生命活动 4.促胰液激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以下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②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盐酸的调节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二、填空题 1.20世纪之前,生物学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法国学者沃泰默对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做了系列经典实验:①稀盐酸→上段小肠(十二指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注射狗的静脉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留下血管)→胰腺分泌胰液。 请依据上述系列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具体表示为五部分。 (2)在沃泰默的实验设计中,①的作用是 。比较①和②的实验,说明稀盐酸 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比较①和③实验,自变量为 。三组实验中因变量是 。根据实验结果,沃泰默固执地认为,胰腺分泌胰液仍属神经调节。 (3)另有两位科学家重复了沃泰默的实验,他们的假说是: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到胰腺,引起胰液

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

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 [实验目的] 了解神经、激素对胰液分泌的调控。 [实验原理]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两种因素的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更为重要。在稀盐酸和蛋白质分解产物及脂肪的刺激作用下,十二指肠粘膜可以产生胰泌素。胰泌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导管的上皮细胞,引起水和碳酸盐的分泌。 [实验对象] 狗 [实验药品] 3%戊巴比妥钠、稀醋酸、0.5% HCl溶液、粗制胰泌素※10 m1。 [仪器与器械] 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二道生理记录仪、电子刺激器)、计滴器、保护电极、狗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注射器及针头、各种粗细的塑料管(或玻璃套管)、纱布、丝线、秒表。 [方法及步骤] (1)手术操作

2.胰液与胆汁的分泌 (1)收集胰液的方法 ①胰管插管从十二指肠末端找出胰尾,沿胰尾向上将附着于十二指肠的胰液组织用盐水纱布轻轻剥离,约在尾部向上2~3 cm处可看到一个白色小管从胰腺穿入十二指肠,此为胰主导管。待认定胰主导管后,分离胰主导管并在下方穿线,尽量在靠近十二指肠处切开,插入胰管插管,并结扎固定。 ④股静脉插管以备输液与注射药物时之用。 (2)连接记录装置 ①二道生理记录仪将充满生理盐水的乳胶管分别接到胆管插管和胰管插管上;而后分别连接到两个受滴换能器上,以记录滴数(若胰液分泌量较少时,可将胰管插管连接到毛细玻璃管记录装置上,调节液面至0刻度)。 ②计算机生物信号分析处理系统打开计算机,启动生物信号分析处理系统,选择"影响尿生成因素"的模块。将两个受滴换能器连接到计算机上,即可开始实验。

(3)实验项目 ①观察胰液和胆汁的基础分泌: 未给予任何刺激情况下纪录每分钟分泌的滴数。胆汁为不间断地少量分泌,而胰液分泌极少或不分泌。 ②酸化十二指肠的作用:将十二指肠上端和空肠上段的两端用粗棉线扎紧,而后向十二指肠腔内注入37℃的0.5% HCl 25~40 ml,记录潜伏期,观察胰液和胆汁分泌有何变化(观察时间约10~20 min)。 ③股静脉注射粗制胰泌素5~10 ml,记录潜伏期,观察胰液和胆汁的分泌量有何变化。 ④股静脉注射胆囊胆汁l ml(胆囊胆汁稀释10倍),观察胰液和胆汁的变化。 [注意事项] 1.术前应充分熟悉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 2.手术操作应细心,尽量防止出血,若遇大量出血须完全止血后再行分离手术。 3.电刺激强度要适中,不宜过强。 4.胆囊管要结扎紧,使胆汁的分泌量不受胆囊舒缩的影响。 5.剥离胰液管时要小心谨慎,操作时应轻巧仔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题专练-促胰液素发现史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3)促胰液素发现史 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及其发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沃泰默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胃酸促使胰腺分泌胰液是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重新设计实验,从而否定了沃泰默的观点,证明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C.胃酸促进胰腺分泌促胰液素,从而促进胰液的分泌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激素调节 2、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① 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 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 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 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 与②、② 与④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① 与③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① ② ③ ④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3、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 4、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是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

[医学考研]生理学:胰液那点事

胰液那些事 大纲要求: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成分 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渗透压与血浆大致相等; 无机物 胰液导管细胞中含有较高的碳酸酐酶,故胰液中碳酸氢根的含量很高——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有机物:主要——蛋白质是多种消化酶,由腺泡分泌 (1)胰淀粉酶 ①淀粉α-淀粉酶 ②早期诊断胰腺炎 糊精、麦芽糖; (2)胰脂肪酶 ①三酰甘油脂肪酸、一酰甘油和甘油; ②胰脂肪酶在辅脂酶的存在下才能发生作用【辅酯酶作为锚——锚定胆盐微胶粒】 临床联系:慢性胰腺炎——脂肪泻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VitADEK——VitK——凝血因子27910慢性胰腺炎出血倾向(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①存在形式:无活性的酶原 ②肠液中的肠激酶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异性酶,已被激活的胰蛋白酶又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形成正反馈; ③生成的胰蛋白酶又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形成糜蛋白酶; 【+】 胰蛋白酶原分泌调节 肠激酶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 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不分泌,食物是刺激胰液分泌的主要自然因素;【胰腺炎期间禁食禁水的生理学原因】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双重控制,且以体液调节为主; 神经调节 (1)食物的性状、气味以及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刺激迷走胰液分泌;

(2)迷走神经 释放 Ach 促胃液素 释放 间接引起胰腺分泌; (4)特点【酶样分泌】: 胰腺的腺泡细胞 直接作用于胰腺, 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但酶含量很高 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素 ①机制:酸性食糜 S 细胞 促胰液素 cAMP 小导管上皮细胞 碱性水样分泌 ②盐酸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的最强物质; ③迷走神经兴奋不引起促胰液素释放; ④特点【碱性水样分泌】:大量的水的碳酸氢根,因而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但酶含量却很低 (2)缩胆囊素【促胰酶素】 ①机制:Ca2+ 介导 磷脂酰肌醇途径 ②促胰酶素:作用于腺泡——酶样分泌 ③对胰腺还有营养作用 ④缩胆囊素 ⑤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依次是: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 (3)促胰液素与缩胆囊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促胰液素的发现

促胰液素的发现 第一种被发现的动物激素。为一种碱性多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贝利斯与斯塔林(Bayliss与Starling)等于1902年发现。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主要在十二指肠粘膜,少量分布在空肠、回肠和胃窦。 发现历程 墨守成规 关于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这个现象,早在1850年就由著名的法国实验生理学家克劳德·伯尔纳(Claude Bernard)发现过,但似乎没有引起世人注意。后来又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生理学家道林斯基(Dolinski)于1894年重新发现。我们知道,巴甫洛夫(Ivan P. Pavlov)被认为是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对消化生理学的贡献是十分卓越的,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赢得世界荣誉。然而正是由于被传统的旧概念所束缚,使巴甫洛夫和他的同事们不能从客观事实出发下结论,轻易地失去了发现一个近在眼前的真理的机会。 根据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也是巴甫洛夫学派特别信仰的思想,他们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反射。他们原先设想,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都可能是这个反射的传出神经,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发现刺激这两组神经,都能引起胰腺分泌。在1896年,巴甫洛夫的另一个学生帕皮尔斯基(Popielski)对上述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双侧内脏大神经以及毁损延髓后,这个反应仍然出现。他设想,在胃的幽门部可能存在着一个胰液分泌的“外周反射中枢”。1901~1902年,法国学者沃泰默(Wertherimer)等在法国也独自进行了同样的机制分析:他把实验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在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局部分泌反射”,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袢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 大胆尝试 1902 年 1 月,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William M. Bayliss, 1860~1924)和斯塔林(Ernest H. Starling, 1866~1927)正当研究小肠的局部运动反射时,他们看到一篇新发表的法国科学家 Wertheimer 的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对此,他们很感兴趣。他们立即用狗重复了法国学者的上述实验,证实了他的结果,即放置盐酸溶液于这段切除了神经的小肠袢后,的确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们深信切除神经是

简述胆汁与胰液的主要

简述胆汁与胰液的主要 成分和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胆汁的产生,主要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 分泌的调节,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 调节胆汁和胰液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对身体健康的影 响。 关键词:胆汁和胰液,胆汁和胰液的成分,分泌。 主要内容: 人类与动物体是复杂的有机体,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胆汁与胰液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如果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对有机体产生毒性,我各别的论述胆汁与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分泌: 一.胆汁的主要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是从肝脏中分泌出来的,胆汁是味苦,粘性,弱碱性的有色液体。成人每天生成量约100~200毫升,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一点。胆囊是储存及控制胆汁分泌的器官,胆囊内的胆汁因经浓缩而成深绿色。 (一)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

3种。 (1)胆盐的主要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A,K,D,E 的吸收,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含有重碳酸盐,在十二直肠有中和胃酸的作用。 (2)胆色素的作用: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包括胆红素和胆绿素。胆汁的颜色由胆色素的含量和种类决定。如:肉食动物胆汁呈红褐色,猪的胆汁呈黄色,动物的胆汁是暗绿色,人的胆汁是淡蓝色,胆色素不参与消化过程。 作用:是产生大便和尿的颜色,人胆汁的胆色素随大便和尿排除体外。(3)胆固醇的主要作用:是肝细胞脂肪代谢产物,如果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含量减少,可导致胆固醇沉积,这是形成胆结石的原因之一。通常称牛的胆结石为牛黄,马的胆结石为马宝。 胆汁中还有少量胆汁酸,卵磷脂,电解质和蛋白质等成分。一般胆汁中没有消化酶,除胆红素外进入体内的药物,代谢产物,毒物,染料及重金属盐等均可随胆汁排除入肠道,再由大便排除体外。 胆汁中极大的成分是水(肝胆汁中水的约占97%),在水中溶有许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 此外,胆汁中含有磷酸,钠,钾,钙等元素和磷酸盐。磷酸盐的作用:主要是胆盐的作用,它可增强胰脂肪酶的活

(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简述促胰液素的发现史;阐明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中的作用;分析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与去向。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能力方面 能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能通过课堂活动与实例分析,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的过程 2、激素调节的定义和特点 三、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主要介绍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两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教材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后面,紧接着安排“通过激素的调节”的内容,使学生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个完整的认识。这一节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四部分内容,对于血糖调节,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就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糖类的种类、代谢等也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节内容困难不是太大。同时,“激素”这一名词已经广为人知,因为在现代生活中,激素已被广泛使用在医药、美容护肤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一方面在造福人类,并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激素也被一些人滥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激素的知识,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其日常生活,有助于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和批判滥用激素的行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假设你身后有一辆汽车飞驰而来,说时迟、那时快,你一跃而起,跳离一米远,汽车与你擦肩而过,你发现自己心跳加快,手心冒汗。 请同学们分析这个过程是怎样的调节过程?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通过激素的调节》 展示本节聚焦,然后进入第一个内容——激素调节的发现 学生讲述: 在20世纪之前,“激素”还没有被提出,那激素调节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下面我们以胰液分泌的调节为例,来了解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 一、胰液分泌的调节 故事背景:当食物从胃进入小肠时,胰腺就会分泌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后消化食物。为什么当食物从胃进入小肠时,胰腺会迅速分泌胰液呢? 展示胃——小肠——胰腺图 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事实是否如此呢? 沃泰默的实验

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分泌的调节 动物进食以后,开始分泌胰液,也可分成头期、胃期、肠期进行研究。头期,主要通过迷走神经来调节胰液的分泌。胃期、肠期,其中肠期是胰液分泌最重要的环节,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 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传出神经包括: (1)迷走神经(主要的),可直接作用于胰腺腺泡,也可通过刺激胃泌素分泌,间接引起胰腺泡分泌,得到含水和HCO3-少,而酶丰富的胰液。 (2)内脏大神经有二种纤维: ①肾上腺素能纤维,能使胰腺血管收缩,抑制胰液的分泌;明显抑制由迷走神经兴奋而引起的胰酶和HCO3-的分泌。 ②胆碱能纤维可增加胰液的分泌,但效应比迷走神经的小。 2.体液调节 (1)胰泌素:由小肠粘膜中的S细胞释放。作用于胰腺导管的上皮细胞,得到含酶量少,水及HCO3-多的胰液;HCl、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是刺激因素; 胰泌素是以cAMP作为第二信使的细胞内信息传递机制对胰液的分泌起作用。 (2)胆囊收缩素(CCK):由小肠粘膜I细胞释放。作用于胰腺腺泡,得到含酶多、水和HCO3-少的胰液;CCK还可作用于迷走传入纤维,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刺激胰酶分泌; CCK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系统,在Ca2+介导下对胰腺起作用。CCK与胰泌素具有协同作用。蛋白质水解产物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一种肽,叫胆囊收缩素释放肽(CCK releasing peptide),刺激小肠粘膜I细胞分泌CCK。引起CCK分泌的因子由强至弱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HCl、脂肪,糖类没有作用。 (3)胰岛素:能够增强胆囊收缩素的促淀粉酶分泌效应。 (4)抑制胰液分泌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脑啡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抑胰素和抗胆囊收缩肽。生长抑素是抑制作用最强的一种,

胆汁

1、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有哪些? 答:(1)胆汁是具有苦味的黄绿色粘液样液体.肝胆汁为弱碱性。其成分为水、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一些无机盐。 (2)作用: ①胆盐:降低食物中脂肪颗粒的表面张力,使脂肪球乳化成微滴,从而增加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脂肪易于消化。胆盐还可将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携至小肠上皮细胞纹状缘,促进其吸收过程。 ②胆固醇:胆盐与胆固醇的适当比例是维系胆固醇成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 ③胆色素:是血红蛋白分解的终末产物。胆色素与消化无关。 2、胆汁的分泌与排放是如何调节的? 答:胆汁分泌的调节: (1)体液调节 ①促胃液素的作用:促胃液素对胆汁分泌的刺激作用有直接与间接两种。一种为促胃液素经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胆汁分泌;另一种为间接作用,即促胃液素引起胃酸分泌,胃酸引起十二指肠黏膜释放促胃液素,促胃液素进而引起肝胆汁分泌。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促胰液素可刺激肝胆汁分泌的增加,但不增加胆盐的分泌。所有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物质都可引起胆汁分泌,但只增加胆汁的量和碳酸氢盐含量,而不增加胆盐。 ③缩胆囊素的作用:当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分解产物与盐酸等作用于十二指肠黏膜时,产生缩胆囊素,通过血液循环引起胆囊的收缩和排空。 (2)神经调节 进食及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反射性地增加胆汁分泌及引起胆囊收缩。此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除两侧迷走神经后,此反射即消失,其直接作用为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到肝细胞使其增加分泌,间接作用乃通过促胃液素作用。刺激支配肝的大内脏神经,可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胆汁流出。 胆囊的排空: 当脂肪或蛋白质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使小肠黏膜释放缩胆囊素,此种激素被吸收入血运送到胆囊,可引起胆囊收缩。当胆囊收缩时,奥狄氏括约肌舒张。食物在十二指肠内引起蠕动增强。蠕动波收缩前的容受性舒张现象时括约肌和邻近的肠壁都出现暂时舒张,此时胆囊收缩,使胆汁沿总胆管流动的压力增强,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当饮食中缺少脂肪时,胆囊排空减慢。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HCl、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 1) 盐酸的作用 盐酸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作用:①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③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主要分解产物是长链多肽、寡肽及少量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3) 粘液和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 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4) 内因子的主要作用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由胃粘膜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5万)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外因子,extrinsic factor)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可与远端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将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胰液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1) 胰液无机成分的作用 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 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是人体重要的水解淀粉的酶。它可消化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它对生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其最适pH为6.7~7.0。 胰脂肪酶:能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其最适pH为7.5~8.5。胰脂肪酶分解脂肪的作用需依靠辅酯酶来完成。辅酯酶是胰腺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胰脂肪酶与辅酯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一种高亲度的复合物,牢固地附在脂肪颗粒表面,防止胆盐把脂肪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辅酯酶的另一作用是降低胰脂肪酶的最适pH,使之接近肠内的pH。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和组织液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激活。生成的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使其变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及少量氨基酸。 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但一般不受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

胃液胆汁胰液颜色

正常的胆汁应该就是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呈黄色、清亮,24h分泌量800~1000ml,假如颜色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草绿色:说明胆汁内的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的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粘膜、胆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 (3)脓性:泥沙样混浊,说明胆道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 (4)红色:胆道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发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烂破裂而出血,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服消炎药,或少量多次输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内冲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术止血。思想上要有预备。 肝细胞持续生成与分泌胆汁,在消化间期,胆汁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并被贮存,于消化期再排入十二指肠。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常成人每天分泌胆汁600~1200ml。 (一) 胆汁的成分与作用 1. 胆汁的性质与成分 肝细胞胆汁(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 pH值为7、8~8、6。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 pH值为7、0~7、4,胆汁颜色由胆色素的种类与浓度决定。 成分:无机物有水、Na+、K+、Cl-、HCO3-、;有机物有胆汁酸、胆色素、磷酯、胆固醇与卵磷脂。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酸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bile salt),主要就是钠盐。 2. 胆汁的作用 (1) 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与卵磷脂等可作为乳化剂, 减小脂肪表面张力, 使脂肪裂解为直径为3~10um的脂肪微滴,分散在肠腔内,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 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可聚合形成微胶粒(micelle),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粒中, 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3) 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二).胆汁分泌与排出的调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