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液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20
促胰酶素脊椎动物及部分无脊椎动物中兼具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的复合腺体。
又称胰腺。
外分泌部分由腺泡和连通肠腔的导管组成,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碳酸氢盐、钠、钾、氯等离子和水,合称胰液。
经导管进入十二指肠的胰液可消化糖、脂肪和蛋白质,是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内分泌部分由胰岛所组成。
胰岛分泌多种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生长抑素等。
前两种激素在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特别对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两种激素的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人胰横卧于腹后壁和胃后方。
分头、体、尾3部分: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弯内,胰体占据胰中间的大部,胰尾延伸到脾。
外被结缔组织,膜深入胰内,将胰分成许多小叶。
胰导管横贯于胰的全长,在总胆管附近开口于十二指肠,或与总胆管汇合入肠。
胰岛的毛细血管经小静脉后又进入围绕腺泡的毛细血管,因此,靠近胰岛腺泡的血液含有高浓度的胰岛细胞所释放的激素。
支配胰的神经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肽能神经。
胰腺兼具内、外分泌功能,在内、外分泌部分之间存在着胰岛-外分泌腺门脉系统。
胰岛素通过这一系统流向外分泌部分,促进胰酶合成,从而使胰腺的内、外分泌腺的功能紧密联系起来。
胰的外分泌在哺乳动物,胰的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
主要在消化期分泌。
胰液中含水、无机物和有机物。
人胰液中碳酸氢盐的最高浓度为140毫当量/升。
在生理限度内,胰液中HCO3-的浓度随着分泌速度加快而增加。
HCO3-浓度升高时,Cl-浓度将相应地下降,因此,胰液中的负离子的总浓度相对恒定,几乎与血浆等渗。
碳酸氢盐不仅能中和胃酸,以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它还造成肠内适宜的pH环境,保证胰液和肠液中的许多酶在碱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胰液中有机成分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和酶蛋白等。
蛋白质浓度介于0.1%~10%。
当胰酶分泌增加时,胰液中蛋白质浓度就升高。
胰液含有消化糖、脂类、蛋白质三种主要营养物的酶,绝大多数以酶原形式分泌,需有激活物使其转变成酶,才能对底物发挥作用。
胰腺疾病的检查一、胰腺的外分泌功能胰腺的外分泌物总称为胰液,pH7.4~8.4。
主要成分为水、消化酶和碳酸氢盐等。
碳酸氢盐:中和胃酸和激活消化酶。
消化酶:包括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蛋白酶又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
正常时,胰液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血液。
某些胰腺疾病可以使这些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液中酶活性升高。
二、胰腺疾病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一)淀粉酶:1.概述:属于α-淀粉酶,可通过肾小球滤过,是唯一能在正常时于尿中出现的血浆酶。
血液中淀粉酶主要来自胰腺、唾液腺,尿液中淀粉酶来自于血液。
同工酶:P-同工酶(胰型同工酶)S-同工酶(唾液型同工酶)2.测定方法:限定性底物法。
基本原理:把病人的标本(含淀粉酶)和作为底物的多糖一起进行反应后,测定反应后的剩余底物或产物来计算淀粉酶的活性。
现用限定性底物法,即用小分子低聚糖(如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作为底物,产生稳定的限定性产物,然后测定反应产物(发色团或葡萄糖)量来计算淀粉酶活性。
影响因素:①很多阴离子有激活淀粉酶的作用,其中以Cl-,Br-为最强;②血清甘油三酯浓度高时,可以抑制淀粉酶活性,应将标本加以稀释,以降低其影响;③肝素抗凝:由于Ca2+是淀粉酶分子组成的部分,一般抗凝剂如草酸盐,枸橼酸盐等因能与Ca2+结合,抑制淀粉酶活性而不宜应用。
同工酶测定:琼脂糖凝胶和醋纤膜电泳法。
3.参考值:限定性底物法。
血清淀粉酶≤220U/L(37℃)尿淀粉酶≤1200U/L(37℃)P-同工酶:血清115U/L;尿800U/L4.临床意义:(1)血清淀粉酶升高最多见于急性胰腺炎。
发病后2~12h活性开始升高,12~24h达峰值,2~5d后恢复正常。
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升高可早于血淀粉酶,而下降晚于血淀粉酶。
(2)监测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血淀粉酶活性多持续升高。
(3)胰腺癌早期淀粉酶活性可见升高。
(4)腮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机械性肠梗阻等非胰腺疾病淀粉酶活性可中度或轻度升高。
生理学实验设计[实验目的]了解狗的收集胰液的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激素对胰液分泌的调控。
[实验原理]与神经调节相比,胰液的分泌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
在稀盐酸和蛋白质分解产物及脂肪的刺激作用下,十二指肠粘膜可以产生促胰液素(secretin)和缩胆囊素(CCK)。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促进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分泌,表现为胰液量大增,而胰酶的含量并不高;CCK主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平滑肌强烈收缩,增加胆汁的排出,同时还能促进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
本实验通过测定正常情况下胰液和胆汁的分泌情况,分别记录每分钟分泌的滴数,和在盐酸刺激下的胰液、胆汁的分泌情况,以及在自制的粗促胰液素、CCK的刺激下的分泌情况,对四种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促胰液素粗制品的制备方法:将急性动物实验用过的狗,从十二指肠首端开始取70 cm小肠,将小肠冲洗干净,纵向剪开,用刀柄刮取小肠粘膜放入研钵,加入10~15 m1 0.5%盐酸研磨,将研磨液倒入烧杯中,加入0.5%盐酸100~150 ml,煮沸10~15 min。
然后,用10%~20% NaOH趁热中和(用石蕊试纸检查)至中性,用滤纸趁热过滤,即可得到促胰液素的粗制品,将其在低温下保存。
[实验对象]狗[实验药品]3%戊巴比妥钠、稀醋酸、0.5% HCl 溶液、粗制胰泌素10 ml。
[仪器与器械]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二道生理记录仪、电子刺激器)、计滴器、保护电极、狗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注射器及针头、胰管插管、胆管插管、T形管、弹簧夹、纱布、丝线、秒表。
[方法及步骤]1.手术操作(1).麻醉按30克/Kg体重后肢小隐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纳麻醉动物,并将其仰卧固定在手术台上。
巴比妥类对呼吸中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麻醉过深时,呼吸活动可完全停止。
故应注意防止给药过多过快。
(2).气管插管剪去颈部和腹部的被毛,切开颈部正中线切开皮肤,分离肌肉和结缔组织,露出气管,做“T”型切口,进行气管插管。
体液调节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也称促胰酶素)两种,分述如下:(1)促胰液素:当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小肠上段粘膜含促胰液素较多,距幽门越远,含量越小。
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
王志均等曾在具有移植胰的狗身上观察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结果表明,盐酸是最强制刺激因素,其次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糖类几乎无没有作用。
小肠内促胰液素释放的pH阈值为4.5.迷走神经的兴奋不引起起促胰液素的释放;切除小肠的外来神经,盐酸在小肠内仍能引起胰液分泌,说明促胰液素的释放不依赖于肠管外来神经。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便酶的含量却很低。
(2)胆囊收缩素:这是小肠粘膜中I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
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
糖类没有作用。
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是胆囊收缩素的一个重要作用,因而也称促胰酶素;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
胆囊收缩素对胰腺组织还有营养作用,它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影响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还有胃窦分泌的胃泌素、小肠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等,它们在作用分别与胆囊的收缩素和促胰液素相似。
近年来的资料表明,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对胰液分泌的作用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的,前者以cAMP为第二信使,后者则通过磷脂酰醇系统,在Ca2+介导下起作用的。
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即一个激素可加强另一个激素的作用。
此外,迷走神经对促胰液素的作用也有加强作用,例如阻断迷走神经后,促胰液素引起的胰液分泌量将大大减少。
激素之间,以及激素与神经之间的相互加强作用,对进餐时胰液的大量分泌具有重要意义。
胰液的作用胰液的作用:在非消化期, 胰液很少分泌, 进食开始后胰液分泌开始。
食物刺激头、胃、肠各部感受器时均可引起胰液分泌。
其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与胃液分泌的调节一样,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可通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直接作用于胰腺细胞, 也可通过引起胃泌素释放, 间接引起胰腺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酶的含量很丰富, 水份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
2.体液调节: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两种: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又称促胰酶素)。
(1)促胰液素是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刺激粘膜内的S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
此激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 使其分泌大量的水份和碳酸氢盐, 对腺泡细胞分泌酶的促进作用很小。
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2)胆囊收缩素是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及其分解产物刺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粘膜, 引起粘膜中的Ⅰ细胞释放的又一种肽类激素。
其主要作用长期来认为是促进胆囊收缩和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所以又称它为促胰酶素。
在某种动物中胆囊收缩素也刺激胰腺分泌电解质和水。
资料表明, 对于胰腺的分泌, 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之间以及神经和激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加强的作用。
(3)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是胆囊收缩素的一个重要作用, 因而也称促胰酶素;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 排出胆汁。
胆囊收缩素对胰腺组织还有营养作用, 它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4)影响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还有胃窦分泌的胃泌素、小肠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等, 它们在作用分别与胆囊的收缩素和促胰液素相似。
(5)资料表明, 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对胰液分泌的作用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的, 前者以cAMP为第二信使, 后者则通过磷脂酰醇系统, 在Ca2+介导下起作用的。
(6)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即一个激素可加强另一个激素的作用。
胰液中消化酶的作用1.引言1.1 概述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消化液体,它在消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胰液中存在着多种消化酶,这些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研究胰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液体,由胰管输送到十二指肠。
胰液的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水、电解质和多种消化酶。
这些消化酶包括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
在食物进入胃和小肠后,胰腺开始分泌胰液。
胰液中的消化酶与胃液的作用互补,进一步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胰蛋白酶主要负责分解蛋白质,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段。
胰淀粉酶则帮助分解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将淀粉和糖原分解为更容易消化的低聚糖。
胰脂肪酶则是关键的脂肪消化酶,能够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这些消化酶在胰液中的存在和分泌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胰液中的消化酶能够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消化酶的作用使得大分子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变得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同时,消化酶也能够帮助分解食物中的抗营养物质,如纤维素和鞣质。
这些抗营养物质在未经分解的情况下难以被吸收利用,但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它们则能够更好地释放出有益的营养物质。
胰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对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至关重要。
在胰液分泌量或消化酶活性发生异常时,会出现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因此,进一步研究胰液中消化酶的作用机制和调控方式,对于改善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胰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对人体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了解消化酶的种类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胰液中消化酶的重要性及其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消化酶的特性、调节机制以及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胰液中消化酶的作用。
5.胰腺引流管观察及护理要点一、胰液是胰腺的外分泌物,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管壁细胞所分泌的,具有无色透明、可拉成丝并且易于起泡沫的特性。
呈碱性,pH约为7.8~8.4。
成人每日分泌1~2mL胰液。
二、所有的操作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引流管要比出口平面低,避免造成逆流,让患者受到感染。
对引流口的引流液渗漏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附近的皮肤有无红肿破损症状。
三、详细记录引流液情况 , 对性质、颜色、气味等进行观察。
如果引流液的情况出现了变化 , 则很可能是存在并发症乳糜漏和胰漏;(一)乳糜漏:常规乳糜漏液颜色表现为乳白色液体,但并非所有的乳糜漏都表现为典型的乳白色液体,主要取决于饮食中脂肪的含量。
引流出乳糜样液为碱性,比重1.010~1.021,静置后分层。
最小引流量80ml,最大可达4300ml;1.保守治疗(1)给予低脂肪、中链脂肪乳、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尽量减少长链脂肪酸的摄入,因为脂肪饮食可促进乳糜液的漏出率,不利于漏口愈合,严重的病例可禁饮食,改为静脉营养支持2~3周,保证完好的凝血功能,利于淋巴管的创口愈合;(2)生长抑素:某些较严重的乳糜漏病例如静脉营养无效,联合使用生长抑素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2.手术治疗缝扎淋巴管漏或行分流手术,保守治疗3~4周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二)胰漏:胰瘘多发生在3~7天,腹腔引流无色水样液体增加,引流液量最高 155~250ml/天,引流液的淀粉酶含量升高,淀粉酶最高值1733~19039 U/L,高于正常值的3倍,诊断为胰瘘,伴有腹痛、腹胀、高热,提示合并感染。
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给予充分持续负压吸引,直至引流液小于 10ml/d,予以拔管,必要时在 CT或 B 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并重置引流管,并抑制胰腺分泌,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加强对瘘口皮肤的护理:1.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护理:根据医嘱适当应用生长抑素及类似药物。
若引流液量大且淀粉酶含量高,值达到万级别,使用生长抑素微量泵入,控制输入速度,抑制胰腺分泌,减少对周围组织的腐蚀,定期监测血糖变化;若引流量一般且淀粉酶含量较低,使用奥曲肽皮下注射。
胰液的作用与功能主治胰液的作用胰液是由胰腺产生并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胰液主要由胰酶、胰蛋白酶抑制剂、胃肽、胆盐和碳酸氢钠等组成。
以下是胰液的几种重要作用:1.消化蛋白质:胰液中的胰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协同作用,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2.消化脂肪:胰液中的胆盐能够将脂肪乳化,使其更易于被胰酶分解。
胰酶能够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使其能够被小肠吸收。
3.调节胃的酸碱度:胰液中的碳酸氢钠可以中和胃液中的酸,帮助维持小肠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保护胃粘膜不受腐蚀。
4.保护小肠黏膜:胰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平衡作用,可以保护小肠黏膜不受胰酶的自我消化。
胰液的功能主治胰液的功能不仅限于消化,它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可以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以下是胰液常见的功能主治:1.胰源性酶缺乏症治疗:某些疾病或手术后,胰液的分泌或质量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胰酶不足。
胰酶缺乏可以导致脂肪、蛋白质、糖类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不良。
胰液可以作为替代疗法,提供缺失的胰酶,帮助正常消化和吸收。
2.胃肠功能障碍治疗:胰液中的碳酸氢钠可以中和胃酸,调节胃的酸碱度,有助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等症状。
3.消化不良辅助治疗:胰液中的胆盐和胰酶能够帮助消化脂肪和蛋白质,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打嗝、恶心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肠易激综合征辅助治疗:胰液中的胆盐和胰酶可以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肠道过敏引起的腹泻、腹痛、肠胀气等症状。
5.胰腺疾病的辅助治疗:胰液可以在某些胰腺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角色,如胰腺炎、胰腺囊肿等。
胰液的应用可以减轻胰腺的负担,促进胰腺的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胰液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使用。
结语胰液作为一个涉及生理和药理的重要物质,具有重要的消化和治疗功能。
了解胰液的作用与功能主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胰液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合理应用胰液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